然而城内的气氛则截然不同。无论守城的明军士卒,还是街市上匆匆行进的老百姓,人人都面色紧张,心神不定,暗自忧心自己的身家性命。站在城头上放眼望去,野地里、村落中,到处竖起了大顺军的旗帜,支起了不知有几千几百座军帐。一阵风吹过,依稀可以听到战马嘶鸣,和几句带浓重西北口音的闯军号令之声。大战之前,阴郁紧张的的阴云几乎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
皇城大内,乾清宫里。34岁的崇祯皇帝低头不语,绕室彷惶,不知计将安出。列祖列宗300年大明江山,难道就这样断送在自己手里?他已经和这样的宿命抗争了17年。17年间,日夜辛苦,勤劳国事,召见群臣,批阅奏章,筹集粮饷,调兵遣将,一天不得安生。然而局面崩坏日甚一日,直到李闯兵临城下,大明危在旦夕。
思来想去,崇祯想到当务之急是守城,守城士卒的粮饷却依旧短缺,很多人饭都吃不饱还得守城作战,能守得住才怪。皇宫内库中的存银所剩不多,他想了个招:向百官募捐,可以筹集一批粮饷,暂解燃眉之急。于是他立即下旨,号召王公大臣们值此国难当头之际,每人捐出一笔银子,以实际行动保家卫国。谁知旨意发出,结果令他大失所望。
文武百官、王公贵族们,平日依靠自己的身份权利,个个捞得脑满肠肥。此时眼见城破在即,大明朝要完蛋,谁也不肯往这艘马上要沉的破船上投一文钱。崇祯圣旨中特意申明,捐银子30000两为上等,可获封侯之赏。可最高的只有1笔两万,大太监王某捐出10000两,内阁首辅大臣只捐出500两。崇祯着了急,他知道问题出在哪儿,大家都在看一个人——国丈周奎。周奎倚仗皇上老丈人的身份,多年来捞的盆满钵满,堪称官员首富。
三月初十,崇祯派太监登门拜访国丈,暗示要他捐10万两白银,为百官表率,日后必有重赏。周奎老奸巨猾一毛不拔,连连哭穷,只肯出10000两,再多一两他就得卖裤子了。皇后听说她老爸如此糊涂,急的没法,派人给老爸送去5000两银子,要他赶紧按皇帝的意思捐款。周奎竟然雁过拔毛,从5000两种留下2000两,最后一共只捐了13000两。
崇祯见捐款筹银计划失败,正在气急败坏,三月十六,一个民间老汉来到户部,慷慨激昂,热泪长流,主动捐出平生积攒的400两银子,以报效国家。崇祯听闻,感慨万千,立即降旨,封老汉为锦衣卫千户。史书中没有留下这个人的名字。他的锦衣卫官职,仅仅当了一天,三月十八北京城破,史上再无他的一言半语。但这个老人家,可能是崇祯的最后关头,唯一让他心感温暖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