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从《明史》中寻找一些蛛丝马迹。
《明史》中并没有明确记载明太祖火烧庆功楼一事,所以,这只是个民间传说。因此,六公二十八侯并没有在庆功楼中丧生,汤和也没有死于那场大火中。
但《明史》中详细记载了,李善长、朱文正、朱亮祖、冯胜、蓝玉等明朝开国大臣因犯罪赐死,那么,汤和结局如何?
《明史?汤和列传》交代得很清楚,公元1395年农历八月,汤和在家中病逝,享年70岁,属于善终。
这位功勋卓著,战功赫赫的开国将领,并没有因功高震主而被朱元璋杀害,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儿时玩伴,一同长大,汤和有情于朱元璋
汤和,出生在安徽省凤阳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中,比朱元璋年长3岁,他们不仅仅是同乡,更是生长在一条街上,一起嬉戏,一起玩耍,一起掏鸟窝,一起爬树,两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待朱元璋年迈后,常常念及家乡故旧,恰巧有汤和这么一位儿时玩伴可以陪着他忆苦思甜,聊聊家常,实属难得,因此,朱元璋并不舍得杀他。
2.朱元璋出家做和尚,汤和介绍他参军入伍,有恩于朱元璋
朱元璋年少时,迫于生计,逃离家乡,投奔皇觉寺,并在寺中削发为僧,后来,寺里粮食短缺,主持高彬大和尚无计可施,只能遣散众僧,让他们沿街乞讨,各自奔命。
这个时候的朱元璋,刚当上几天和尚,连佛经都不会念,也只能赶鸭子上架,穿上僧衣,沿街乞讨。
但,此时的汤和已参加了红巾军,并被封为千户之职。得知儿时玩伴朱元璋沿街乞讨,颠沛流离,居无定所,遂写信一封,邀请朱元璋参加红巾军。从此,兄弟二人并肩作战,相互协助,在众多起义军中站稳了脚跟。
3.朱元璋孤掌难鸣,唯独汤和听从其指挥,有忠于朱元璋
朱元璋参军入伍后,作战灵活,勇猛异常,打了不少胜仗,其地位也慢慢的超过了汤和,坐上了镇抚一职。
公元1353年,汤和跟随朱元璋进攻和州,当时,各路将军与朱元璋是同辈,甚至有的比朱元璋还要年长,还要有资历,所以,大家都不肯屈服于他,更不听他管理。
作为朱元璋的部将,比朱元璋还要年长3岁的汤和却选择支持朱元璋,认真听从朱元璋指挥,坚决服从他的命令,这不仅让朱元璋感到高兴,更让他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颇为感动!
4.汤和谨小慎微,不争功名,有利于朱元璋
和以间从容言:“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立赐钞治第中都,并为诸公、侯治第。
1388年,朱元璋年事已高,为了让太子朱标顺利继位,朱元璋计划解除老将的兵权,扫清继承障碍,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理由,所以,没有公开采取措施。
这个时候,沉稳多智的汤和看出了朱元璋的本意,于是,向朱元璋递交辞呈:“臣已老眼昏花,没有能力再上战场了,希望告老还乡”。这在众多将领之中,是第一个主动交出兵权的。
汤和第一个交出兵权,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这是一个暗示其他将领主动交出兵权的信号,朱元璋听后,十分高兴,遂允诺他回老家凤阳,并在凤阳为汤和建立府邸。
5.两位老者的感情
汤和辞官返乡后,每年春节都要前往南京给朱元璋拜年。公元1390年,汤和来到京城给朱元璋拜年,忽然得了急症,不能说话,朱元璋得知后,亲自探视,感叹良久,让汤和回家治病。过了一段时间,汤和略有恢复,朱元璋又命人将汤和接回京城,并允许汤和坐车进殿,虚寒问短,关怀备至。
1394年,汤和病情加重,不能站立,朱元璋得知后,甚是挂念,十分想见汤和,便命汤和坐车觐见,这等荣誉是其他官员未曾享受过的。见到汤和后,朱元璋拉着汤和的手,与他回忆起家乡故旧,还有这些年兴兵打仗的艰难。汤和已经无法说话,只能不停的叩首,朱元璋见状,泪流不已。
以此看出,老年的朱元璋对待老年的汤和,已经没有了严格意义上的君臣之分,只有两位老者的沧桑与凄凉,还有朱元璋的孤独。
1395年农历八月,汤和病逝,享年70岁,朱元璋追封他为东瓯王,谥号襄武。
由此,可以看出,汤和能够善终,除了自己对朱元璋的一片忠心之外,还有朱元璋对他的信任,这两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