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棣远征大漠:皇帝率骑兵冲锋,斩杀数千瓦剌重装骑兵

朱棣远征大漠:皇帝率骑兵冲锋,斩杀数千瓦剌重装骑兵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899 更新时间:2024/1/19 16:33:31

靠着北平800骑兵,朱棣硬是能在“靖难之役”中逆袭成功,从而取得主宰大明帝国的最高权力。朱棣继位不久,北方蒙古鞑靼部、瓦剌部等崛起,还试图恢复蒙古帝国之荣耀,再现“黄金家族”之辉煌。永乐八年(1410年)六月,朱棣御驾亲征,吊打以轻骑为主的鞑靼部本雅失里、阿鲁台,鞑靼部元气大伤;瓦剌部则乘机夺取地盘,扩充势力。瓦剌部,位于大明西北部,可以避开明朝“铁器封锁线”,从中亚、西亚一带购买铁器,与帖木儿帝国多有交集,所部骑兵以重装备为主,具有极为浓厚之中亚突厥风格。瓦剌骑兵,手持3到4米的长枪,骑士则披锁子甲,及部分布面铁甲,坐骑则披着厚重铠甲。当然,蒙古风也依然还保留着,佩戴弯刀、狼牙棒、弓箭等。不过,瓦剌骑兵主要靠长枪冲锋,利用重甲骑兵之冲击力,突破对方阵型,而后进行一边倒之屠杀。

相对于轻装鞑靼骑兵而言,瓦剌骑兵之冲击力、爆发力更强。此时,瓦剌在首领马哈木之率领下走向巅峰,所部骑兵三万余人,这不是小数目。要知道,雍正年间,大清西北最精锐的傅尔丹军团就是被3万多瓦剌(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骑兵团灭,吓得岳飞后裔岳钟琪在巴里坤不敢轻举妄动。所以,马哈木敢于挑战大明帝国,这3万余重装骑兵是最大之本钱。可惜,朱棣不是傅尔丹,更不是岳钟琪,马哈木不可能取得后世小策凌敦多布之巨大胜利,反而栽了跟头。朱棣,还是藩王时就两次带兵出征蒙古,将其一顿狂凑。再则,朱棣所学之兵法,基本上来自岳父大人徐达(大明第一将),既善于使用骑兵突击,更善于玩大规模阵地战。当然,朱棣还有拿手好戏,就是将沐英“三环火铳”进一步完善,创建史上第一支专业化之火器部队——神机营。

永乐十一年(1413年),马哈木侵犯鞑靼领地,并准备入侵大明,朱棣决定御驾亲征,收拾马哈木,维持蒙古各部之平衡。朱棣支持阿鲁台,马哈木自然非常恼火,扬言要灭掉明朝,恢复祖先荣耀。1414年,朱棣亲率重骑兵、轻骑兵、步兵、火器兵,共计10余万,号称50万,出征大漠。此次出兵,学者认为是50万,兵力碾压瓦剌,实则不是。道理很简答,朱棣是御驾亲征,而且还是在远离边境线的漠北地区寻找蒙古骑兵决战。此时,若是带着50万大军,试问粮食补给该如何解决;50万大军动作迟缓,只能贻误战机,大军很可能无功而返。漠北决战,能出动合计10万左右之骑兵、步兵,已经是中原王朝之极限了。汉朝出征匈奴,卫青霍去病分别带5、6万;徐达征讨塞北蒙古,出兵10万,自己中路军一般也就是4、5万。所以,朱棣出兵实际人数,应该是10余万,但却是多兵种结合。

10余万明军从北京出发,采取稳扎稳打之方式,步步为营,在确保后路安全之基础上,搜索瓦剌骑兵。与本雅失里、阿鲁台不同,马哈木没想着逃跑,而是主动出兵挑衅明军,试图将其引入既定伏击圈,而后用重装骑兵冲散明军阵型,并消灭之。马哈木主动挑衅,作为战争老手,朱棣自然知道其意图。但是,朱棣有把握战胜瓦剌骑兵,有把握在四面合围之“绝地”收拾蒙古人。为此,朱棣下令全线追击,以“被俘虏”之瓦剌兵为向导,杀向忽兰忽失温(蒙古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东南),与马哈木主力对决。此时,马哈木已经布置好阵地,3万铁骑分布在周围山顶,傲视位于山谷之明军,一副胜利者之模样显露无疑。在马哈木看来,此战过后,草原将再无敌手,永乐大帝也会匍匐在自己脚下,蒙古祖先之荣光,必将重现。

为了保证骑兵冲击力,马哈木让每一位骑士携带3匹战马,保持轮换,最大限度地发挥重装骑兵之威力。朱棣呢?来到“伏击圈”后,派数百名重装骑兵来到山下与之对峙,摆出以“重装骑兵”对冲这模样。看到明军如此布阵,马哈木心花怒发,下令骑兵拿着长枪直奔中路,冲散明军阵型。可惜,朱棣没有傻到以骑兵硬碰硬之地步。瓦剌骑兵冲杀而来,明军前方重装骑兵退往两侧,安远侯柳升率数千神机营将士“恭候多时”,直接齐射正在冲刺的瓦剌骑兵,击毙数百人,瓦剌前锋有了溃败迹象。此时,武安侯郑亨立刻率骑兵杀出,追杀瓦剌,双方进行肉搏战。瓦剌骑兵确实勇猛,虽然前锋溃败,但依然敢于掉头反击,与明军厮杀一块,郑亨被流失击中,双方暂时罢兵。如此,中路战事稍停,明军挡住了瓦剌骑兵,将士士气大振。

中路激战后,成山侯王通率骑兵攻击瓦剌右路,双方厮杀多时,但依然无法冲破瓦剌阵型。此时,都督朱崇、指挥吕兴带神机营赶来增援,利用密集火器扫射瓦剌骑兵,并成功将其阵型冲撒,双方再次进行肉搏。与此同时,李彬、谭青、马聚等悍将则主动攻击左路,瓦剌拼死抵挡,毫无退缩之迹象。这时,左路、右路同时开打,双方骑兵拿着弯刀对砍,死伤无数,交战进入白热化阶段,无法分出胜负。此时,在高地观望战况的朱棣披上铠甲,手持弯刀,跨上战马,亲率数千精锐铁骑冲杀而来,直奔瓦剌中路军。皇帝亲自操刀上阵,明军将士个个如同打了鸡血似的,再次爆发出惊人之战斗力。接着,明军将步兵投入战斗,步骑结合作战,瓦剌全线溃败,马哈木一路狂奔,明军则一路追击。途中瓦剌再次组织反击,但也是无济于事,只能被明军吊打。

此战持续仅一天,瓦剌10余位王子阵亡,数千骑兵被斩杀(只算首级,被队友抢回去之则不计),瓦剌元气大伤。次日,众将请命,要穷追马哈木,将其首级斩下献给太庙。然而,朱棣拒绝,直言:“寇穷矣,何用远追”。于是下令班师回朝,凯旋而归。此时,瓦剌已经元气大伤,明军士气则处于巅峰,要想继续吊打一把也毫无困难。朱棣拒绝追杀,原因很简单:不能让鞑靼部做大,两者维护平衡,长年厮杀最好。果然,次年马哈木上表称臣,不再犯边。没了胆量跟大明叫板,马哈木开始向西域拓展势力,结果在里海一带阵亡。

参考书目:《明史》、《明太宗实录》

更多文章

  • 孝烈皇后被烧死,嘉靖明明有机会救她的性命,为何却故意见死不救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孝烈方皇后嘉靖,嘉靖骄奢淫逸,嘉靖为什么要烧死皇后

    不到一会,那赤红的火焰就将整个坤宁宫围住,坤宁宫可是皇后居住的地方,面对这种情况,下方的太监和宫女急忙派人去向嘉靖皇帝汇报,请求前往救援皇后。然而令人想不到,嘉靖却没有同意,下方的太监和宫女只能眼睁睁看着,这座象征着后宫权力中心的坤宁宫化为灰烬,而被困在坤宁宫的孝烈皇后方氏,也被这场大火活活烧死。孝

  • 为何明朝时期的皇后大多出身于寒门?这其实是朱元璋的深谋远虑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清朝康熙帝的皇后赫舍里氏,因为当时的康熙年幼,权臣鳌拜威胁到皇位的稳固,所以孝庄太后为了拉拢索额图,就选择与其家族联姻,以此对抗鳌拜,最终鳌拜在双方的制约下被铲除,康熙的皇位也因此而稳固。不止清朝,很多朝代的皇后,几乎都是出身于名门望族,不过到了明朝的时候,情况有了较大的变化,明朝

  • 明朝是通过什么方式,使蒙古分裂成为鞑靼和瓦剌两个部分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瓦剌与鞑靼,明朝与鞑靼的关系,明朝初期蒙古各部

    众所周知,明朝建国后,来自北方蒙古人的威胁便一直存在,从早期的北元到后来的鞑靼与瓦剌两部,他们对明朝都是极具威胁的存在,甚至明朝还曾差点亡于瓦剌人之手,那么这里便出现了一个问题,曾经的元朝廷在被徐达赶出元大都回到草原上后究竟经历了什么才会分裂成“鞑靼”与“瓦剌”?关于这个问题,大家接下来看。我们先来

  • 明朝都是“君王死社稷”?只有一人例外,上台就忙着投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朝君王死社稷,明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完整版,明朝投降清朝的将领

    这样的结论,说实话有些以偏概全。比如,明朝还有一位名义上的监国、实际上的皇帝,从上台第一天起就忙着搞投降。1、哭着闹着不想上台这个奇葩名叫朱常淓(fāng),是万历帝朱常洛的堂弟,世袭潞王。按理说,论继承大统他永远排不上号,但人算不如天算。崇祯当了17年皇帝后吊死于煤山,同年朱由崧被拥立于南京,是为

  • 他是康熙的女婿,娶了康熙最宠爱的女儿,最后却被康熙杀死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康熙最爱的三个女儿,康熙最疼爱的子孙是谁,康熙最有权势的儿子

    噶尔臧乃蒙古乌梁罕氏人,他出生于康熙十二年,比公主大一岁,从年龄上来说,噶尔臧与公主算是比较般配。康熙三十一年,20岁的噶尔臧娶了康熙皇帝的皇五女和硕端静公主。要说这和硕端静公主绝对是康熙最为宠爱的女儿,历史上记载,和硕端静公主从小生得冰肌玉肤、聪慧可爱,而且性格颇似康熙皇帝,虽然公主的生母只是小小

  • 康熙铲除鳌拜的意义有多重大?如不这样,清朝很可能会直接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康熙是怎么铲除鳌拜的,康熙除掉鳌拜采取了哪些措施,康熙铲除鳌拜对清朝的影响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很高的一位皇帝,他的一生做了许多大事,文治武功都有出色成绩。而在他一生的功业中,被人们所提到的第一件功业就是铲除鳌拜。那么,可能有人要问了,铲除鳌拜,不过是一次宫廷政变,康熙帝与权臣鳌拜之间进行的一次权力斗争而已,为什么要算成是康熙帝的一大功业呢?今天,笔者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 明明靠着雍正的出生,德妃才得到晋升,为何她还如此讨厌雍正?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雍正和德妃谁厉害,雍正为啥封德妃,德妃和雍正是什么关系

    然而有个奇怪的现象是,作为德妃的第一个儿子,即便雍正让德妃母凭子贵的晋升妃位,即便雍正自己也很出色,即便雍正后来成为了手握天下的至尊,然而,德妃却始终不喜欢自己的这个儿子。这是为什么呢?这或许可以追溯到最初的源头。都说良妃是辛者库贱妇出生,其实,德妃的出身也并不高,她原是隶满洲镶蓝旗包衣,刚入宫的时

  • 鳌拜被处死前请求见康熙,等撕开衣服后,康熙为何含泪免其死罪?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康熙除掉鳌拜采取了哪些措施,康熙除掉鳌拜真实原因,康熙智斗鳌拜完整版

    在清朝时期有这样一位历经磨难却又开创一番辉煌伟业的皇帝,他就是康熙皇帝,康熙八岁登基,为了执掌大权经历了重重磨难,要不是有祖母孝庄太后垂帘听政,估计这皇位早就易主了,而在他长大之后朝堂同样也不消停,还是有人危及他的统治,就比如朝中的顾命大臣鳌拜,作为三朝元老,鳌拜只手遮天,称霸朝堂,完全不把康熙放在

  • 英国人可以证明:大奸臣和珅的眼界与格局,远远超过了乾隆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乾隆皇帝)其时,英国正处在工业革命之中,通过机器提高效率,生产了大量工业产品,特别需要中国这样的国家做他们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所以,马嘎尔尼给大清皇帝祝寿为虚,希望能取得商务利益与外交权利为实。马嘎尔尼带着工业革命的最新成果,包括600箱礼物来到中国,他坚信以自己的外交手段,加上先进的蒸汽机、织

  • 乾隆办了两件事,一件违抗雍正一件忤逆顺治,但结局不错很得人心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乾隆顺治雍正关系,雍正见过顺治吗,乾隆的态度和手段

    乾隆帝对宗室的最大体恤,更在于他敢于推翻列祖列宗钦定的冤案,或予以彻底平反昭雪,或给予宽待。这方面的决定性措施,是在乾隆四十三年采取的。因为这个时候,乾隆帝开创了赫赫的“文治武功”,出现了“大清全盛之势”,群臣恭颂皇上为天纵英武的贤君明主,这也是乾隆帝采取重大行动的基础。乾隆主要是推翻了皇曾祖顺治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