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原因,李牧必死?
史书中有“李牧死,赵国亡”。就是说李牧不是功高盖主,都没有人相信。
李牧善战,后期驻守的是赵国代郡和雁门郡。这两个郡县大致的位置,是在赵国的北部区域。这里,是赵国几百年征伐所得的戎狄地区。
为什么会选择李牧这位名将来守卫北方呢?第一种可能,北方是赵国边境,再其外则是更为广阔的荒原地区,在荒原的深处其实依然盘踞着众多戎狄族群。第二种可能,赵国的戎狄部族依然没有真正的臣服赵国。
[var1]
赵国的疆域其实很有意思,东部处于河北平原一带,西部则处于蒙古高原一带。河北平原一带靠近燕齐,而内蒙古这一带则是属于戎狄族群的所在。这就很有意思了。
当年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大家都认为是赵武灵王主动学习戎狄的先进文化。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那就是赵国原来的一些文化和军事体系,多年之间与戎狄的对抗已经处于下风。赵武灵王,其实在向戎狄妥协。
赵武灵王的这种举措,一方面让赵国的发展更多的朝戎狄化发展,一方面赵国的都城对于戎狄的管控力也在逐渐削弱。到后期之时,戎狄区域的代郡等地已是相当独立。赵国都城破灭后,赵公子嘉就是跑到代郡自立为王。
显而易见的是,在赵武灵王滞后多年间,赵国都城,代郡等地,俨然就已经是两个赵国。
那么,李牧守卫在代郡。是如何以赵国臣子的身份,真正的管理好这个地区的呢?
[var1]
代郡之所在,既有赵国人,也有戎狄、匈奴人。史书中在这个时期,已在称呼匈奴。跟原来的戎狄名不同,匈奴显然在此时也已经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说明什么,中原在发展,戎狄族群也没有闲着。
而李牧本来就是边将,推行的一定也还是“胡服骑射”那一套。那么,与戎狄之间,一边防守,一边贸易,一边学习,或是李牧的三大举措。
而且,李牧的这些举措,很大可能是不通过赵王的。李牧,或也沾染了代郡的不良风气。史书有:“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军。”这种做法,相当危险。
春秋战国时代战乱频繁,朝廷所供应的军费开支或是有限。作为边军,为了筹措军费,在边疆驻扎之地开市贸易,收到的租税一部分归国家所有,一部分归军队所需。这是无可厚非的,可是李牧却并非如此,“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收到的钱粮,李牧全部给军士们用了。
[var1]
李牧的军士,过的日子可是要比其他国家的军士们要好。史书中称“日击数牛飨士”,李牧的军士们,居然可以天天吃牛肉。这样的生活简直不能再好。
不仅如此,李牧在驻军之中,除了一分钱不上交赵国朝堂,连军中的官吏也是完全由李牧来任命,与匈奴之间的作战或是议和,也基本由李牧一人决定。这样的地位,李牧简直如同一方诸侯了。
于是,赵王朝堂中的那些臣子们,多少对李牧产生了猜忌之心。因此,即便秦国人不对赵王行反间计,李牧在赵国的地位稳定与否,其实只是时间问题而已。李牧功高盖主,在边疆拥兵自重,赵王杀李牧,早晚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