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北魏至唐朝前期的赋役制度是怎样的?

揭秘:北魏至唐朝前期的赋役制度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642 更新时间:2024/2/14 4:12:25

均田制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人口发展的又一重要土地制度。同时,也是古代封建社会不断剥削民力和财力的主要赋役手段之一。从公元485年即北魏孝帝太和九年,颁布颁布均田令开始标志“均田制”正式诞生。

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心怀“大一统”思想的开明之君,他在位期间通过施行一系列改革,让处于劣势地位的北魏一跃成为强国之列。他在位期间采纳汉臣李安世的建议,将北魏实行多年的“计口授田制度”,演变为更适合朝发展的“均田制”。

所谓“均田制”指的就是一种,可以“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在钱穆《国史大纲》中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从北魏开始一直到唐朝前期,“均田制”一直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巩固了国家统治,同时也为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北魏均田制产生的背景以及现实意义

北魏孝文帝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改革皇帝,他在位的时候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主要的目的就为了改变北魏积贫积弱的国家现状。因为北魏自“永嘉之乱”后,再到孝文帝统一北方并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仅经历了多次战乱而且经济和民生,也都处于一群混沌的状态。

尤其是北魏国内人更是出现了口凋敝,大量土地荒芜没有人耕种,以及富豪兼并土地等一连串的问题。为了改变国家现状并且促进人口和经济发展,北魏孝文帝绝地采纳并实行“均田制”。北魏太和九年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并以法令的形式宣布“按人口数来分配田地”。

如果用一种比较浅显易懂的话说,其实就是让“耕者有其田”。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土地大量荒芜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增加粮食产量,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国家有“赋”可收。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国家赋税来源,同时也为促进国家强大做出了很大贡献。

但是“均田制”的本质是“土地国有制”,虽然获得土地的农民在耕作一定年后,国家可以让其拥有形式意义上的“所有权”,但实际上土地依然为统治者所有,而且在实行“均田制”的时候也进行了区别对待。

原来拥有土地的地主阶级,他们的土地并不在“均田制”的范围之内。通过实行“均田制”将无主的土地,按照人口数量分配给小农耕种,这在客观意义上实现了所谓的“平均”化。

北魏孝文帝在实行“均田制”的时候,主要的做法就是把土地分配给农民,然后耕种土地的农民向国家交纳租税,然后承担适度的徭役和兵役。这其实也是北魏孝文帝前期,大力推行并坚决实行的一种“赋役”制度。

二、均田制的演变和废止

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开始实行“均田制”,到北魏覆灭隋朝结束“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之后,“均田制”在隋唐时期依然富有鲜活的生命力。这主要因为无论隋朝还是唐朝,都是在不断战乱中建立起来的国家。所以依然需要“均田制”增加税收。

“均田制”在隋唐的主要作用,除了可以让荒芜没有主人的土地重新得到耕种,同时在这个基础上也设立了很多,关于“赋”、“役”方面的制度。在北魏孝文帝时期,“均田制”规定“奴婢和牛只亦得受田60亩,以四牛为限共240亩”。

而在隋唐时期对“奴婢受田”,已经做出了比较明确的限制。隋朝时期“丁牛受田”制度基本废止。而唐朝时规定“奴婢及牛固不得授田”,这除了与当时的社会制度有关系之外,还与封建思想逐渐模式化有关系。

但是作为统治阶级和贵族阶级来说,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他们不惜巧立名目抗拒“均田制”,还通过购置大量更牛和奴婢的方式,从国家攫取更多不义之财。这个阶段“均田制”的作用正在不断被削弱。尤其是在唐朝中期的时候,由于国家战乱“均田制”形同虚设。

“均田制”在隋唐的延续和发展,虽然对巩固政权、发展农业和经济,都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但由于当时人口逐渐增加,而可以被“均田”的土地却越来越少。尤其是唐朝中期的时候,贵族和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行为日益严重,“均田制”已经开始逐渐走向落幕。

“均田制”出现的主要社会背景是人少地多,为了能够让无主土地得到耕种,北魏孝文帝才采纳汉臣建议,开始积极推行“均田制”。从这个角度可以得知,土地国有制是“均田制”施行的重要基础。

而唐朝中期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 赖以生存的根本被釜底抽薪,至此实行了几百年的“均田制”彻底走下历史舞台。公元780年唐德宗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开始实行“两税法”,这个税法制度可以更好的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两税法”开始实行之后“均田制”被废止。

三、均田制与赋役制度

从北魏“计口授田制度”,演变而来的“均田制”,从根源上来讲其实完全符合统治者的统治意图。为了能够尽快改变民生凋敝、经济落后、国家羸弱的局面,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制度,让北魏从一个“五国合众”欺负的弱国,变成了一个可以统一北方的强国。

同时,“均田制”之所以能够延续至隋唐时期,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这种土地和赋役制度的先进性。从隋唐时期实行的“府兵制”,不难看出其实都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寓兵于农”的制度。

战时农民可以当兵打仗,和平时期官兵复原耕种,既为国家养兵减轻了负担,同时也可以避免土地大量荒芜。这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增加赋税收入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四、结 语

古代中国“均田制”的实施和推行,是在“土地国有制”的基础之上,而提出的一种“均田”策略和思想。但这种制度的前提必须是“土地国有”,否则就会出现唐朝中期,因为土地兼并过于严重而导致无地可“均”的局面。

其实,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待“均田制”,这种土地与赋役制度相结合的形式,不仅可以让“耕者有其田”,同时也可以让国家有税可收,在当时的大背景下“均田制”,绝对是一举多得的制度和政策。在有利于王朝发展的前提下,也对古代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通过“均田制”不仅解决了土地荒芜无人耕种的局面,同时也让那写没有土地的流民,在重新获得土地的同时得到了一定尊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均田制”有效减少了田产纠纷,这不仅有利于耕种活动顺利开展,同时,也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打下了无比坚实的物质基础。

同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均田制”在保障税收和赋役的前提下,让小农阶层更加依赖于统治者。这不仅可以巩固统治,还为增强中央集权统治开了良好的开端。尤其是对于那些曾经没有土地,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的阶级来说,他们不仅对统治者感恩戴德,同时为了能够创造财富以及建设家园也会更加努力。

标签: 北魏南北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揭秘:明朝的女官制度是怎么发展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朝,朱元璋,历史解密

    “女官”根据《明史》记载又称为宫官、宫职、内职,官名。女官制度起源于周朝,随着各朝各代的发展,一直到了明朝形成了整套的制度。《宫闱·女官》记载,“女官,宫中六尚之职,国初凡三定,最后则洪武二十八年重定者为准……盖斟酌周、汉、唐之制,而损益焉”。今天就为大家科普一下明朝的女官制度,从设立、变更、完备、

  • 牵羊礼到底是什么样的礼 为什么受礼的皇后会选择自杀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牵羊礼,金国,历史解密

    公元1125元12月,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面临金国兵临城下的紧急情势,当即决定将自己的皇位传给儿子,然后连夜向南逃跑避祸,于是太子赵桓临危受命,突然就变成了宋钦宗,还于第二年将年号改成了靖康。此时正是金国第一次攻打北宋,其过程之顺利连他们自己也觉得很神奇,当然,就像所有的关卡游戏一样,越打到后面越难

  • 大业只完成一半,刘备为何非要攻打孙权?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备,三国,历史解密

    大家都知道,刘备乃是一代豪杰,赏识豪杰,知人善用。当初自己只是一个平民,生活很艰苦,但是遇到关羽张飞之后,立即就觉得开始创建一番大事业,于是就开始发展势力。但是一开始并没有他一席之地,刘关张三人就一直漂泊,今天投靠这个人,明天投靠那个人,最后终于在徐州安定了下来,也算是有了根基。但是小编认为,这时候

  • 曹操从没有视刘备为对手,认为刘备搅不起水花,这人才是曹操最大的敌人?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三国,历史解密

    三国的一代枭雄曹操,文韬武略十分厉害。早在三国鼎立时期闹得不可开交,但曹操还是笑到了最后。曹操的一生中有很多敌人,刘表、袁绍、孙权、张绣、刘备等等。可是曹操真正的敌人,也是他最大的最重视的一个敌人是谁吗?没错,大家心中的答案肯定是刘备。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刘备。曹操第一次见到刘备就觉得此人有非凡的气质

  • 贵为秦始皇的弟弟竟然投降赵国,史书为何隐去其中的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朝,历史解密

    秦始皇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君主之一,明代思想家李贽就认为,秦始皇乃是“千古一帝”。今天看来,无论对秦始皇的做法是认可还是否定,历史学家都不能否认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进程和中华文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由于历代以来史书的渲染,秦始皇的形象变得孤独和可怕。尤其是在演义小说中,他有一个短命的父亲和一个放荡而不

  • 熹贵妃为什么不愿意与雍正葬在一起?正是因为感情好才如此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熹贵妃,清朝,历史解密

    孝圣宪皇后(1692年11月5日—1777年3月2日),是满洲镶黄旗人,开国大臣弘毅额亦都的堂曾孙女、四品典仪官凌柱之女。更重要的,她是乾隆大帝的母亲,她因此而成为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想当年,她的地位并不高,。康熙四十三年(1704) 十三岁时进入雍亲王府邸,作为雍亲王胤禛的服务

  • 朱元璋能成就大业离不开一个人,此人不是刘伯温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高彬,明朝,历史解密

    凡是懂得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明朝有一位皇帝名叫朱元璋,他不光建立了明朝,发生在他身上的事也着实不少,更有一些鲜为人知,尤其是朱元璋称帝之前,曾经受过高人点拨。不得不说,在有关记载这位明朝开国皇帝的资料中,有一位高人对朱元璋的一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他到底是何许人也,直接步入正题。众所周知,朱

  • 春秋时期不得不牺牲色相的皇帝:宋文公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宋文公,宋国,春秋,历史解密

    古代中国十大美男中,只有两位是国家的君主,一位是宋文公,另一位是慕容冲。要说起来,宋文公之所以能当上国君,靠的就是他的那张脸。这么说是有点难听,但是他真的是一个不得已牺牲了色相的美男皇帝。宋文公,子姓,名鲍,称公子鲍。他的父亲是宋成公,哥哥是宋昭公,都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国君。宋国是一个富裕的国家,春秋

  • 臣子被皇帝赐自尽,如果不照做会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古代,唐朝,历史解密

    在人们的认知中,皇帝是一言九鼎的,哪怕要人性命,比如和珅死前的场景。嘉庆帝赐给和珅白绫一条,曾经不可一世的和珅,只能念叨着乾隆帝的遗命“赐全尸”,作一首所谓的“转世诗”: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日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然后就老老实实的用这条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就是“君让臣子,臣

  • 朱标作为明朝开国太子,为何他的地位那么稳固?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标,明朝,历史解密

    明朝是我国封建历史时期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王朝,开国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开国第一位太子是朱标。太子之争一直是历代皇帝十分头疼的问题,然而朱元璋的儿子有26名之多,朱标在世时,却没人与他争太子之位,这是怎么回事呢?朱标的太子之位为什么会那么稳固?1、朱元璋极力推崇嫡长子继承制朱标不仅是朱元璋的长子,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