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表手下有很多猛将,他们最后都投奔了谁?

刘表手下有很多猛将,他们最后都投奔了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853 更新时间:2023/12/9 13:12:30

我们都知道,东汉末年崛起的各路军阀,其麾下无不是人才济济,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看过《三国演义》和熟读三国历史的人想必都知道,三国时期群雄并起,各方诸侯的雄图霸业都少不了身边能人异士的出谋划策,最典型的有诸葛亮、周瑜、郭嘉等算无遗策的谋士,还有像荀彧、张昭等搅弄风云的政治高手。除此之外,我们知道,群雄争霸不单单是纸上谈兵,更多的是马革裹尸,那当然就少不了像张飞、吕布、关羽这样英勇无敌的武将。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刘表麾下的七大猛将:文聘蔡瑁张允魏延黄忠、霍峻、甘宁

三国时期,荆州一带富甲一方乃是兵家必争之地,自然也是能人辈出。荆州牧刘表虽身为汉室宗亲,坐拥荆州此等风水宝地,身边还有七大猛将,但刘表此人谨慎多疑,又无志无谋,志不在雄图霸业,因此并没有能力镇守这“四战之地”。因此诸葛亮曾建议刘备攻下荆州,不过最后刘备并没有得偿所愿,荆州反而被魏蜀吴三国瓜分。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平定中原局势后,开始向南方进攻,富甲一方的荆州首当其冲成为曹操的目标。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逝世,其手下纷纷各寻明主,其中七名猛将有六位分别投入曹操与刘备帐下,还有一位则投靠到孙权账下,此人是名气最大、武力最强的一位。

▲文聘剧照

投奔曹操的三人分别是文聘、蔡瑁与张允。文聘,字仲业,出生于南阳宛城(今河南南阳),曾经是荆州牧刘表手下大将,奉命驻守荆州北部襄阳一带。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去世后,其子刘琮想带文聘一起向曹操投降,但文聘认为是自己驻守不力才导致荆州失守,直到曹操收复荆州后,文聘才投往曹操麾下。曹操素来惜才爱才,听闻文聘迟来的原因后深受感动,于是决定重用文聘,让其镇守江夏,此后文聘帮助曹操多次击退来自南方孙权与关羽的进攻,展现出卓越的防御才能。

▲蔡瑁剧照

蔡瑁和张允早年在刘表麾下时,负责掌管荆州水师,其中蔡瑁因二姐嫁于刘表为继室,成为皇亲国戚,是荆州当地名副其实的实权派,地位极高。除此之外,蔡瑁年少时曾与曹操交好,在刘表去世后,蔡瑁便劝说幼主刘琮归于曹操麾下。蔡瑁和张允也因之前掌管水军,深得曹操赏识,从而凭借威望和能力继续掌管水军。遗憾的是,根据《三国演义》记载,二人最后因为周瑜使的“离间计”被曹操怀疑谋反,于是惨死于赤壁大战。后来曹操虽十分后悔,却也无力回天了。

魏延、黄忠、霍峻三人则是投靠到刘备麾下。魏延,字文长,义阳平氏(今河南桐柏县)人,在刘表去世后,转而投靠到刘备帐下。在诸葛亮北伐途中,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但因为太过冒险而未被诸葛亮采纳,但经后世研究表明,如果这一计策得以实施,那么三国历史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除此之外,在汉中争夺战中,魏延更是为拿下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就这样,魏延凭借自身文武双全的优势,以及在三国属一流水平的武力,表现出不凡实力,深得刘备赏识。于是,刘备拿下汉中之后,封魏延为汉中太守,负责镇守汉中这一要地,可见刘备对其信任程度。

黄忠,字汉升,出生于南阳(今河南南阳),是汉末三国时期出名的武将,是中国古代“老当益壮”的代表人物。黄忠投往刘备麾下后,先后帮助刘备攻打益州刘璋,以及在定军山斩杀曹操麾下名将夏侯渊,并且每次阵前冲锋,黄忠必首当其冲。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立为汉中王,欲封黄忠为后将军,以表其赫赫战功,然而诸葛亮却劝说刘备:“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意思是说黄忠的战功并没有被关羽亲眼看见,现在封其为后将军与关羽平起平坐,恐怕关羽会心生不服,听了诸葛亮的劝谏后,刘备还是封黄忠做了后将军,赐关内侯,可见黄忠在刘备心中的地位。

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三国时期著名擅长防御的将领之一。霍峻出身荆州望族,早年间其兄长霍笃曾在故乡聚集数百人为伍,霍笃去世后,霍峻召集数百乡勇投奔刘表,曾是刘表麾下一名猛将。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逝世,霍峻率领众部追随少主刘琦投奔刘备。刘备入蜀时,霍峻率领数百人抵抗刘璋留在阆水上的扶禁、向存等万余人一年,并伺机将其击破。就这样,霍峻在刘备入蜀的战役中取得汗马功劳,被刘备封为梓潼太守,负责守卫成都北部门户,而其子霍弋才干不输霍峻,也成为了蜀汉后期重要的将领之一。

说完七武将中分别投靠曹操和刘备的六人,我们再来看最后一名武将甘宁。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人,年少时喜好游侠,是乡里出名的匪徒,被人称为“锦帆贼”,后经劝导改邪归正,先后效力刘表与黄祖麾下,但都没有得到重用。在刘表去世后,甘宁投奔孙权,曾在益阳大败三国名将关羽。

结语

在“合肥之战”中曾经创下以百人之兵突袭曹营全身而退的壮举,也因此被孙权高度赞扬其:“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相敌也。”陈寿也赞其为“江表之虎臣”。

标签: 三国刘表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士族:荥阳郑氏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荥阳郑氏,汉朝,历史解密

    荥阳郑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士族,北魏隋唐时期,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家。荥阳郑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其王室国灭后仍以郑为姓,以故地荥阳为郡望。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历经变迁入唐之后,郑

  • 他和孔子、孟子、朱熹齐名儒家四大圣人,到底有多伟大?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儒家四大圣人,历史解密

    今天博雅来和大家讲一讲一个历史上和孔子、孟子、朱熹齐名的四大圣人之一,但是常人又不大了解的伟人,他就是王阳明。王阳明到底有多厉害?为什么大多国人不知道他以及他的思想?我们先来看一个事例:在明朝以功封伯爵的文臣有三人,以学问从祀孔庙的学者有四人,而王阳明竟然独占其二!王阳明之英才绝世,可管中窥豹。王阳

  • 刘禅真的很傻吗 只怪他藏得太深了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三国,刘禅,历史解密

    我们现在说到刘禅这个人,大家都会觉得刘禅只知道玩乐,压根什么都不懂,那么到底是什么情况呢?在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因为刘禅这个人年龄太小,肯大权都是放在了诸葛亮的身上,刘禅虽然还小,但是知道诸葛亮对蜀国忠心耿耿,并且诸葛亮的能力可是摆在他们眼前的啊,不过时间一长他也就有了叛逆之心。在诸葛亮临终的时候

  • 响马到底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古代山东的土匪会被叫做响马呢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土匪,山东,历史解密

    在古代,若是没有战争,那么自然是国泰民安,若是在战火连天的朝代就有许许多多的土匪产生,在山东,这些土匪被称作响马。其实,这些土匪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人,他们大部分都是农民起义军,在很多人眼中,这些人都是英雄好汉。在东汉时期后,山东的一些农民起义军比较多,他们为了反抗当时残暴的统治,

  • 抗战时期全国有多少伪军?他们的装备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伪军,近代,历史解密

    抗战时期,全国伪军高达210万人,伪民团、伪警察还没有计算在内。截止到1944年5月,据当时极不完全统计,国民党投敌的中央委员有二十人,国军将领六十七人,其中不乏庞炳勋、孙殿英、孙良诚、夏楚中、公秉藩、陈孝强、李长江等上将、中将级人物。汪伪“76号”特工组织也是由国民党中统、军统投降人员组成的,责任

  • 朱棣迁都北京是为了个人私欲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棣,明朝,历史解密

    迁都北京对于朱棣而言,首先是作为统治者的个人意愿,其次才是为大明帝国的江山社稷着想,所以用利弊来形容朱棣迁都是本末倒置的思维。对于朱棣而言,迁都北京主要是为了解决篡位后的人身安全和生存环境问题,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对朱棣本人而言没有“弊”这一说,北京的风沙对于朱棣而言都是过家家。而作为统治者的

  • 房玄龄和杜如晦到底怎么了 为什么李世民动手之前要对两人下手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玄武门之变,历史解密

    李世民还是秦王时,便很注意收纳人才,因此他的身边能人辈出。这些人才中,最让太子李建成忌惮的,便是房玄龄和杜如晦。然而在玄武门之变前夜,李世民却要尉迟恭杀掉这两人,这是怎么回事呢?(房玄龄剧照)说起来,早在李渊在太原起兵时,房玄龄便投靠了秦王李世民,一直是他不离左右的谋士。房玄龄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他出

  • 秦献公真的忠于周天子吗 为什么魏韩攻打周天子他会主动站出来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献公,周天子,历史解密

    秦献公真的忠于周天子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周纪中有这样一段话:显王五年,秦献公败三晋之师于石门,斩首六万。王赐以黼黻之服。即周显王五年(前364)时,秦献公在石门这个地方,打败了韩、赵、魏三个国家的联盟军队。本次战役一共斩

  • 在古代中国的农民起义欧洲的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相同点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农民起义,古代,历史解密

    先说一下“农民起义”这个概念。“起义”是一个有着明确的道德判断的词。中国古典文献中有“起义”一词,但从来没有“农民起义”连用。比如,《水经注》“汝水”条下,有“汝南太守周矜起义于悬瓠者是矣”之句。《三国志·袁绍传》裴注中,有“袁绍起义,卑辞厚币以招致(田)丰”之句。《通典》中有“桓玄篡晋,宋武帝起义

  • 关于吴于廑的评价是怎么样的?他是怎样一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吴于廑,历史学家,历史解密

    吴于廑为新中国世界史学科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合作主持了两批中国性世界史大学教材的编纂(4卷本《世界通史》,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人民出版社1962年初版;6卷本《世界史》,吴于廑、齐世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994年版),开创15、16世纪世界历史研究(主编《十五十六世纪东西方历史初学集》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