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汴京和汴梁有什么区别?

汴京和汴梁有什么区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177 更新时间:2024/2/17 22:19:33

最近很多人都在问这个汴京和汴梁有什么区别,其实区别还是比较简单的,如果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可以跟谁小编的脚步,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话说答案估计你会意想不到哦,真的是非常的有意思的。

汴京和汴梁的区别在于他们的叫法不一样,大家看到名字没?名字都是不一样的。但是这两个地方倒是一个地方。

汴京就是今天的开封,宋代时期,开封称为东京,因为有汴水流经,所以又叫汴京。汴梁也是今天的开封,汴梁,是元朝至明朝初期对于开封的称呼。元朝初,沿袭金朝,仍称为南京路,1288年,改南京路为汴梁路,“汴梁”始而得名。

开封的历史沿革:

开封的先民活动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开封市祥符区万隆岗遗址和尉氏县洧川镇断头岗遗址,发现了数处新石器早期裴李岗文化遗址,其发掘证明,早在五、六千年前,开封市域内就已经有人类活动。

五帝之一的颛顼早年因辅佐少昊有功,被封于高阳(今河南省开封市杞县高阳镇),故又号称“高阳氏”。

夏朝,自帝杼至帝廑在开封一带建都217年,史称老丘(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国都里村),这是开封有明确历史记载的第一次建都。

大禹为避商均而居阳城(今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之东。

商朝,在开封一带建都27年,史称嚣。

春秋早期(公元前8世纪),郑庄公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附近修筑储粮仓城,取“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

战国魏惠王六年,魏国君主魏惠王(公元前369年即位,公元前334年称王)迁都于大梁(今开封市鼓楼区)。魏国迁都大梁之后,引黄河水入圃田泽(今郑州管城区)开凿鸿沟、引圃田水入淮河。水利既兴,农业、商业得到极大发展,日趋繁荣。他还修魏长城、联诸侯,国力日盛,乃得称霸于诸国,使大梁成为当时繁华的名都大邑之一。公元前225年,秦国战将王贲堵截黄河大堤,引黄河水入鸿沟,淹没大梁城,致城毁人亡,成为一片泽国。

秦,设大梁县,属砀郡,郡治睢阳县(今商丘市睢阳区)。

西汉,境内设浚仪县,浚仪作为开封的名称,一直沿用了八百年左右。西汉初,因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将启封县改名为开封县,这便是“开封”这一名称的最早由来。

东汉,浚仪县仍属陈留郡管辖。光武帝建武十五年(39年),改司隶部为司隶校尉部,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开封县属之。

东魏天平元年(534年),孝静帝设立梁州,辖陈留、开封、阳夏等三郡。

北周武帝建德五年(576年),改梁州为汴州,这是开封称“汴”之始,由县治改为州治,失落了近百年的开封又逐步的恢复了元气,开封也成为北魏对南部各朝作战的水运线上的八个重要仓库之一。

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年)和天保十年(559年),分别建了著名的建国寺(即大相国寺)和独居寺(今开封市铁塔一带),佛文化的发展对后来的北宋都城东京汴梁文化的蓬勃兴起奠定了前期的基础。

隋朝置陈留郡于浚仪县(今开封市祥符区),后改陈留郡为汴州。隋炀帝时期开凿的两千多千米的大运河中段是联通黄河与淮河、贯穿汴州的汴河,大运河黄河至淮河段又称通济渠。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设汴州总管府,下辖汴州、洧州、杞州、陈州。武德七年(624年),汴州总管府改为汴州都督府。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设河南道,道治浚仪县(今开封市祥符区)。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汴州一度改设为陈留郡。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李唐的宗亲李勉到汴州任节度使,增筑汴州城(今开封市祥符区)达22里。

兴元元年(784年),李希烈占据汴州城,僭即皇帝位,自称国号“楚”,建年号为“武成”,以汴州为大梁府治。

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定都于开封,称之为“东都”或“东京”,这一时期开封正式取代了洛阳,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后梁定都开封十七年,时间虽短,但国家的租赋较轻,人民得到休养生息,同时,后梁定都开封,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从河洛地区的洛阳转向豫东平原的开封地区,对中国古代的都城转移及政治中心转移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

923年,后梁灭亡,继起的后唐定都洛阳,于开封置汴州。

936年,石敬瑭灭唐,建立后晋,又从洛阳迁都到开封。947年一月十日,契丹军攻克后晋首都开封,后晋灭亡。

947年二月,耶律德光在开封登基,改开封为南京,改汗称帝,定国号为“大辽”。

辽军北撤后,后汉立国仍定都开封。951年,郭威发动澶州兵变,灭后汉建后周。郭威勤政爱民,大力改革使后周出现了新的气象。

954年,周世宗柴荣即位。柴荣在郭威的基础上,整顿朝纲,改革弊制,在内政、外交和军事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他三次征伐南唐,夺得“淮南十四州”的土地,并恢复了江淮漕运,使开封经济进一步提升。955年,他又发动10万民夫在原汴州城(今开封市鼓楼区)外筑外城。

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在开封城北40里的陈桥驿(今属新乡市封丘县)发动“陈桥兵变”,以“宋”为国号,建立宋朝,建都东京开封府,历经9帝、168年。大宋王朝是开封历史上和中国封建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经济文化发达、社会生活繁荣,开封城内人口达一百五十万。(《宋史地理志》记载崇宁年间,开封有二十六万一千一百一十七户,四十四万二千九百四十口。”)大宋东京城富丽甲天下,繁荣兴旺达到鼎盛,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史书更以“八荒争凑,万国咸通”来描述当时大宋都城开封的繁华。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生动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东京开封城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的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

宋靖康二年(1127年),金国灭北宋后,改东京称为“汴京”。金贞元元年(1153年),完颜亮迁都到中都大兴府,改汴京为“南京开封府”,成为金陪都。正隆六年(1161年)初,完颜亮南下侵宋,一度以“南京开封府”为前进基地。贞祐二年(1214年),完颜珣为避蒙古军锋,迁都“南京开封府”。天兴二年(1233年),完颜守绪在开封被蒙古军围困下,逃出汴京开封,迁都到归德府(今商丘)。

元初,沿袭金国称呼,仍称为南京路。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南京路为汴梁路,为河南江北行省省治。元朝末年,“天下义军共主”小明王韩林儿率领的红巾起义军建立“龙凤”大宋农民政权。龙凤四年(1358年)红巾军占领汴梁,并从亳州迁都于此。龙凤五年(1359年)开封城被元军攻破,韩林儿逃至安丰。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徐达带领北伐军攻取河南,此时许多人向朱元璋建议定都汴梁。四月,朱元璋来到汴梁城考察。五月,改汴梁路为开封府,将开封县并入祥符县,至此两县合一,置河南中书分省,省治开封府。同年八月,以开封府升格建为北京,位居陪都,重建开封城,改土城为砖城。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河南中书分省为河南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年),改河南行中书省为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开封府领州四、县三十。洪武十一年(1378年),罢北京称号。封第五子朱橚称周王。洪武十四年(1381年),命朱橚就藩于开封。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冬,朱橚因擅自离开封地到凤阳而获罪,被太祖下令迁往云南。朱元璋不久改变决定,留朱橚在首都,由世子朱有炖理藩事。朱橚在两年后获准返回封地。崇祯十五年(1642年),农民起义军李自成诸部围攻开封府,不久攻破。九月十五日,明军(一说起义军)为解围决黄河,水灌开封城,城中建筑大部分被毁坏、淤没,人口大量溺亡。

清军入关后,基本沿袭明朝行政区划。省、府衙署均因开封城淹没而寄驻邻县理事。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开封府城。康熙二年(1663年),诸衙署陆续迁回城中。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在开封设立驻防满城。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2月,废开封府改设豫东道。祥符县改名为开封县,开封为河南省省会、豫东道治所。民国三年(1914年)6月,改豫东道为开封道。民国十一年(1922年),冯玉祥将开封、商丘、沁阳定为自治模范县,筹办地方自治。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豫东道。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成立开封市,开封市、开封县同城不相属。民国十九年(1930年),开封撤市。5月,中原大战爆发,31日蒋介石令河南建设厅长张钫暂代河南省政府主席,省会设署商丘。10月1日,蒋军入开封,6日河南省政府由商丘迁回开封,南京国民政府任命刘峙为河南省政府主席,张钫为民政厅长。民国二十年(1931年)1月17日,国民政府批准撤去开封、郑州两市。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3月1日,中共河南省委在开封成立。6月6日,日军攻陷开封(省政府事先已迁驻南阳,1939年10月5日又由南阳迁至洛阳)。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3月1日,日伪国民政府在开封市成立伪河南省政府。1938年豫东沦陷后,中国共产党领导豫东人民建立了水东抗日根据地,开封地区在水东军分区领导之下,1945年8月19日,国民党军进驻开封,9月,河南省政府迁回开封。

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6月22日第一次攻克开封,攻克后即撤离。同年10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再次攻克开封,11月6日成立开封特别市,省会地位不变。12月23日,改为开封市。1949年3月,开封改属中原临时人民政府。5月10日,根据中原临时人民政府第二次政府委员会议5月8日决定,河南省人民政府在开封成立,吴芝圃任主席。省政府下辖开封、郑州两市及陕州、洛阳、郑州、陈留、商丘、淮阳、潢川、确山、许昌、南阳等10个专区。开封县治所迁驻市郊朱仙镇,9月又迁往黄龙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封市仍为河南省省会。1952年6月,中南军政委员会决定陈留专区并入郑州专区。1954年10月,河南省会由开封市西迁至郑州市(1951年经政务院批准)。1955年1月,郑州专区公署驻地由荥阳县(今郑州市荥阳市)迁至开封县(今开封市祥符区),改称开封专区。1958年,开封市委托开封专区管辖。1959年10月,开封县(今祥符区)划归开封市领导。1962年,开封市恢复为河南省辖地级市。1983年9月,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开封专区,原属专区的杞县、通许、尉氏、开封、兰考五县划归开封市管辖。2014年9月,国务院批复开封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撤销开封县,设立开封市祥符区,同时还撤销金明区,所属行政区域并入龙亭区。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滑稽列传三位主角的故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滑稽列传》是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章。看到“滑稽”二字,可能大家会想到那个红遍网络的表情包,不过在古代滑稽是指能言善辩之人,并非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意思。那在《滑稽列传》中,主要是写了优孟、淳于髡和优旃这三位滑稽之人的故事,表现出了他们不随波逐流,不争势利的精神。今天正好借此机会

  • 汴梁为什么叫东京?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一直有一个疑问,那就是这个汴梁为什么要叫东京呢?还有这个日本又为什么要抢走这个东京的名字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的,也是非常值得讨论的,所以下面我们可以一起来简单的揭秘看看到底是为什么吧,感兴趣的一定别错过了!1、汴梁为什么叫东京汴梁其实就是开封,但是汴梁其实在历史上是元朝时期和明朝时期的

  • 开封为什么叫东京汴梁?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问开封为什么叫东京汴梁,还有就是东京汴梁开封是不是一个城市,经过大家的提问,好吧,小编现在也不知道这个东京汴梁开封是不是一个城市了,也不知道这个开封为什么叫东京汴梁了,已经全部搞混淆了,但是其实问题也不大的,不知道我们就一起来学学就好了,下面文章就是相关的解析,一起来看看吧。1、东京汴梁开

  • 诸葛亮死后被葬在哪,棺材南抬绳断便葬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诸葛亮是我们国人非常熟悉的一位历史人物,他的身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传奇故事。传闻诸葛亮生前曾说,自己死后将棺材一直往南抬,直到绳子断裂,便就地埋葬,这个说法究竟是真是假呢?如果是真的,诸葛亮为何要以这种方式将自己下葬?可能这是很多小伙伴好奇的一个问题。那我们不妨来做个简单的分析,看看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

  • 汉文帝为什么葬在白鹿原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说道汉文帝陵墓霸陵,很多人都会疑问为何放弃了祖陵区,将地址选在白鹿原。而这其中的原因不是因为受到了昭穆制度限制被迫别葬,而是为了解决其母薄太后的丧葬礼仪问题,并兼顾扼守交通要道、防御东方诸侯的政治需要,同时汉文帝的个人情感,也影响到霸陵的选址。1、解决薄太后的丧葬礼仪问题史书记载:汉文帝之母薄氏原是

  • 献文帝是被冯太后毒杀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北魏献文帝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皇帝。历史上大部分的皇帝,应该都希望自己在位时间越长越好,更别说心甘情愿的禅位了。而献文帝早早就有了禅位的想法,他很喜欢佛学,导致经常不误正事,后来决定传位给儿子,自己当太上皇。年纪轻轻就想养老的献文帝,最后却突然暴毙,死因成谜。后世认为献文帝的死和冯太后有关,他可能是被太

  • 楚国历史上最有能力的国君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楚国从西周开始慢慢崛起,到了春秋早期,熊通称王和周室分庭抗礼。等楚庄王继位后,大败晋国从而称霸天下,楚国的强盛一直延续到了战国。此后楚威王起兵伐齐,又获得胜利,至此楚国幅员广阔,国力更是达到最鼎盛时期。那楚国历代国君,能力最强的究竟是楚庄王还是楚威王呢?其实他们两位都对楚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春秋和战

  • 朱元璋杀瓜农是不是真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相信不少朋友都听说过朱元璋微服私访却杀了一位瓜农的故事,不过这个故事究竟是不是真的呢?无论正史还是野史,和朱元璋有关的记载都数不胜数,其中肯定有杜撰的成分,但结合朱元璋的性格感觉也说得通。朱元璋本来就是底层出身,所以他当上皇帝后十分了解民间疾苦,所以微服私访多半也是为了勘察民情。这点朱元璋做的还算不

  • 街亭之战马稷究竟有没有用错战略?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诸葛亮一出祁山,就因马稷街亭失守,导致出师不利。历史上,将街亭之战的失败,归结于马稷刚愎自用,擅自违抗诸葛亮的命令,在山上据守等于自断水源,马稷也是犯下了一个十分低级的错误。不过马稷虽然自负了一点,但他并不傻,不可能在如此重要的战事中完全凭借自己的性子行事。其实在南山据守也是经过马稷一番深思熟虑才得

  • 明实亡于万历是谁说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明实亡于万历”这句话是出自《明史·;神宗本纪》,原文记载为“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等于是把明朝的灭亡都推到了明神宗身上,不过这句话说的真有道理吗?明神宗朱翊钧的确不是一位勤政的皇帝,还曾20多年不上朝,导致国家内部几乎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