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赵王为何不向其他国家求助

长平之战赵王为何不向其他国家求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506 更新时间:2024/1/19 11:03:59

长平之战赵国作为战败方,损失可以说是极其惨重,尽管后期也还是能和秦军进行较量,但整个国家已经没有希望了。而赵国在进行长平之战作战的时候,为什么就没有其他的国家进行求援呢?赵为什么不去向其他国家寻求支援,长平之战当时的情况究竟是怎样的,为何没有其他国家帮助过赵国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赵孝成王为何不派人求援

公元前260年农历七月,长平之战经过三个月的拉锯战,赵军被迫步步后撤至丹朱岭上的百里石长城防线,秦赵双方军队陷入僵持局面。而面对不利的战局,赵孝成王为何不向其他诸侯国求援,而是要单方面遣使向秦国求和呢?

当秦赵两军在长平之战中陷入僵持局面时,一个显著的问题便跃然浮出水面,那便是双方大军的粮食供应问题。在赵孝成王的最初判断中,长平战场距离秦国都城咸阳有500公里之远,而距离赵国都城邯郸却只有不到100公里。按照当时的运输能力和路况,远道而来的秦军是经不起长期对峙的,可事实却并非如此。对于每天堆积如山的粮食消耗,赵国却首先吃不消了。

秦国自从攻占了巴,蜀地区之后,便占据了天下的粮仓。况且秦国历来重视农业发展,是农耕大国,有着雄厚的粮食储备。而赵国人,却不善农事,更善于从事手工制造和商业,在和平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固然可以带来巨大的利益,然而战争时期农业的发达更能体现优势。

后勤供应与军事上的双重压力,让刚刚二十出头的赵孝成王异常烦恼。他找来大臣楼昌和卿商议,并且提出想亲自领兵与秦国决战。“军战不胜,寡人欲亲自领兵与秦一战,何如”?楼昌答曰:“不可,不如发特使与秦求和”。虞卿答曰:“楼昌所言以为不和,则军必破也。若如此,则主动在秦”。

虞卿认为在目前秦军占优势的条件下去谈,主动权是在秦国。况且秦军此番前来的目的,并非只是为攻取上党郡,而是为了彻底打败赵国。在这种情况下,秦国是不会和谈的。因此他建议应该派出使臣到魏国和楚国去求援。虽然秦军很强大,但对于三国的这种联合,还是很顾虑的。

2、赵孝成王为何选择向秦国求和

作为一个成大事者,尤其是一国之君,要能沉得住气,尤其是用人要不疑,在这两个方面赵孝成王都有所缺失。他起用了廉颇,最后却又动摇,说明此时他对廉颇的信心已经不足。如果赵国向另外几个国家派出使节,实际上便能造成了一种假象。就是这几个国家准备联手对抗秦国,这样秦国反而会惶惶不安。然而赵孝成王却最终选择了向秦国求和,这又是为何呢?

我认为有两个原因,首先长平之战开始时,年轻的赵孝成王年龄刚过二十岁。长平之战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已经让这位年轻的君王,有点无法承受。亲政不满三年的他,缺少险中求胜的耐心和决心。此时的长平战场上,赵军已经丧失了上党郡的全部土地。对于赵孝成王来说,赵国已经失去了继续战斗下去的意义。尽快的从战争泥潭中脱身,便成了当务之急。

其次,还有一个客观因素。战国时期,交通状况很不容乐观。使者乘坐的双轮马车,即便在道路状况十分通顺的情况下,也只能达到每小时10公里。长途跋涉,为确保马匹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每天也只能行进80公里。从赵国都城邯郸出发,到楚魏两国都城将近1000公里。一路上还需要翻山过江,绕道而行。

3、秦昭襄王的态度

如果赵孝成王听从虞卿的建议,分别出使楚魏两国。光是耗在路上的时间,单程就需要半个月以上。再加上与两国谈判和交涉的过程,整个行程必定超过一个月。即便两国同意出兵援助,几十万援兵,从集结到抵到长平,最少还得一个多月。这样算下来,就得三个月的时间,这样漫长的等待,对于赵国的后勤供应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更何况,如果楚魏不愿出兵相助,那时再去与秦国和谈,必定对自己更加不利。而派使者直接去秦国求和,虽然也免不了旅途奔波,却能得到最直接的结果。如果秦国同意议和当然最好,战争自然不用再打下去。即便秦国不愿议和,自己再派使者去向楚魏求援,也还来得及。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赵孝成王做出了向秦国求和的决定。

相较于年轻的赵孝成王来说,年过六十,执掌秦国已达五十年的秦昭襄王的政治经验显然更加丰富。老谋深算的他立即用最高的礼仪接待了赵使,却久久不予和谈,致使和谈最终不了了之。他这种高超的“政治表演”彻底了麻痹了其他诸侯国,使赵国失去了所有的外援。(各国都有使节常驻秦国,大家认为秦赵已经和谈,都不愿此时出兵援赵,开罪秦国。)年轻的赵孝成王终于为自己草率的决定付出了代价,也预示了长平战场上赵国将士的最终命运。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武则天和吕后谁能力更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古代权势最高的女性便是武则天和吕后了,不过武则天毕竟是正统女皇帝,地位要比吕后高。吕后虽没称帝,但在刘邦死后,她牢牢掌控朝政大权,是实际的掌权人,而且她差点就让吕氏替代刘氏,这点也足以说明吕后的强大。历史上并无武则天评价吕后的记载,可能在武则天眼里吕后会是她的目标之一。但武则天显然比吕后更聪明,这从

  • 元朝将军董士选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其中元朝存在感最低,好像大家对元朝历史并没有太多兴趣。那今天就准备借此机会,跟大家介绍一位元朝将领,看看他的生平事迹有多精彩。此人名叫董士选,是元初名臣董文炳的儿子。轮知名度肯定是董文炳更高,毕竟是让忽必烈称其大哥的男人。那他的儿子董士选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将领,而且董士选的为人更

  • 崇祯是如何除掉魏忠贤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明朝崇祯帝朱由检登基之后没多久,魏忠贤就发现很多事情好些不太对劲了。期初59岁的魏忠贤认为,年仅16对的朱由检只不过是个娃娃,玩弄一个娃娃还不是容易的很?但16岁的新皇帝朱由检,可不像他的哥哥明熹宗一样愚钝,这个少年,太隐忍了。朱由检登基后,已然感觉到了大明王朝内外的重重杀机。他不敢吃宫中的食物,因

  • 朱见深为何恢复朱祁钰的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明宪宗朱见深,其父亲是朱祁镇,朱祁镇的传奇经历相信不少人都知道,数千年来可谓独此一家,在其父亲的“恩惠”之下,朱见深的童年可谓是饱经风霜。公元1449年,在大宦官王振的撺掇下,朱祁镇率大军亲征,时运不济,在王振的胡乱指挥下,二十万大军毁于一旦,明英宗朱祁镇被俘,明廷陷入一

  • 刘备为何总要强调自己是刘胜之后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三国演义》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有着庞大的受众基础。在这部经典作品中,很多人从中了解了曹操、刘备、张飞、关羽等一些真实的人物。在书中,当刘备介绍自己时,往往爱加上一句自己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这也使得他获得了刘皇叔的称号。那么,这个中山靖王刘胜到底是谁呢?为何全书中只有刘备

  • 夏侯婴和刘邦关系是怎样的,为何成为西汉大赢家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秦末天下大乱,各路诸侯开始蠢蠢欲动,在秦始皇的绝对通知下被压抑了很久。若是嬴政还活着,他们倒也不敢造次乱来,毕竟按照之前的情况来看,敢和秦始皇叫板的人,几乎都丢失了家业,甚至不少连带着把小命都给搭进去了。但是秦始皇去世后,造反这件事情就变得简单了,而秦二世和赵高的邪恶统治,最终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

  • 魏国曾经多强大,有统一六国的实力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魏国虽然在战国七雄当中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是在战国后期,也是很少出场的,毕竟那时候就是秦国一家独大,而还有赵国和楚国这样的大国,但其实在战国初期,那时候的魏国可以说地位就相当于后来的秦国,实力强大到无法想象,那么那时候的魏国是否具有统一六国的实力呢?但为何却没有做到,又没落了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

  • 向太后看上赵佶什么优点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宋徽宗赵佶并不是一位合格的皇帝,其实赵佶本来就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但这一切似乎都是上天安排好的一样,硬生生将赵佶送上了皇帝的座位上。宋神宗死后,是由宋哲宗继位,但宋哲宗早逝,而他又没有孩子能够继承,这下便只能从宋神宗其他孩子当中选出一位继承人。虽然赵佶只是第十一子,但宋神宗大部分儿子全都早殇,所以健

  • 武则天把萧淑妃的孩子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萧淑妃我们都知道,可以说是武则天成功路上的一个障碍,对于武则天来说,王皇后和萧淑妃都一样,都是对自己很有阻碍的人,因此当然是不会轻易放过她们,但王皇后没有生孩子,只有一个养子,而萧淑妃却有三个孩子,那在她死后,武则天究竟是怎么对待萧淑妃的几个孩子呢?他们的命运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

  • 嫪毐造反百姓保护嬴政,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在电视剧《大秦赋》中有这样的一个片段,嫪毐想要谋取秦王的位置,最后选择了造反,虽然说最终的结果是嫪毐失败被杀,但剧情中有这样一个细节,那就是百姓们自发的保护起了嬴政,这一点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在真实的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呢?嬴政真的可能会有这样的民心吗?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