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武则天有多记仇,爷辈的账可以同孙子一起算

武则天有多记仇,爷辈的账可以同孙子一起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729 更新时间:2024/2/2 4:54:36

唐高宗病重之时,他本想把摄理政务的大权交给武则天,但遭到郝处俊的反对,导致他和武则天结仇。等武则天称帝后,郝处俊已经去世,但他的孙子郝象贤被人诬告涉嫌谋反,最后郝象贤被杀,整个郝家也被灭门,武则天更是下令将郝处俊斫棺毁柩,连死人都不放过。由此可见,武则天性格还是非常记仇的。郝象贤并非真的谋反,以他的性格根本干不出这样的事,他也没这个能力,但武则天就是抓住这点要除掉整个郝家。下面就来了解下这段历史吧。

郝处俊得罪武则天

大唐上元三年(公元676年),唐高宗治因得了风疹病,倦怠朝政,打算把皇位传给皇后武则天,令武后摄政,遭到一些大臣的极力反对,其中的中书令郝处俊成为“反武上位”的急先锋。

《旧唐书》记载:唐高宗与诸宰相商议传位这件事的时候,郝处俊劝谏说:“当年魏帝曾下诏,令皇后不得临朝称制。如今陛下为何要传位天后呢?天下不是陛下一个人的天下,应当遵照祖制传给子孙,不应当把权力交给外戚!”

唐高宗于是放弃了传位武后的想法,而郝处俊也因此得罪了武则天。

武则天成功篡夺了皇位的时候,郝处俊和他的两个儿子——司谏郎郝北叟、秘书郎郝南容都先后去世了,武则天于是就迁怒于郝处俊的孙子郝象贤。

郝处俊去世后,有一个书生观察其墓葬,认为墓穴压了“龙角”,说了一句:“葬压龙角,其棺必斫[zhuó用刀、斧砍]。”数年后,书生的话果然一语成谶。

《旧唐书》记载:“处俊孙象贤,垂拱中为太子通事舍人,坐事伏诛,临刑言多不顺。则天大怒,令斩讫,仍支解其体,发其父母坟墓,焚爇尸体,处俊亦坐斫棺毁柩……”

郝处俊的孙子郝象贤,垂拱年间(685—686年)任职太子通事舍人,因谋反罪被处斩,临死的时候,说了一些对女皇不恭敬的话,武则天大怒,于是诏令将其斩首后,肢解其尸体,并掘了其父母、祖父的坟墓,剖棺焚尸,挫骨扬灰。

郝象贤死因

《资治通鉴》记载:“太后有憾于处俊,会奴诬告象贤反,太后命周兴鞫之,致象贤族罪。”

武则天上台之后,觉得郝处俊死了没受到报复很遗憾。

当时,郝象贤的奴仆诬告他谋反。

武则天于是就命周兴严加审讯,周兴是个著名的酷吏,冤枉好人罗织罪名有一套,于是严刑逼供,郝象贤无法忍受酷刑,被屈打成招,黄泥掉进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就这样,“谋反罪名”成立。

事实上,郝象贤不过是太子府跑腿儿学舌的小跟班,不仅不具备谋反的实力,反而是个娘炮气质十足的可怜虫。

《朝野佥载》记载:“唐郝象贤,侍中处俊之孙,顿丘令南容之子也。弱冠,诸友生为之字曰宠之,每于父前称字……”

郝象贤是侍中郝处俊的孙子,顿丘县令郝南容的儿子,二十岁的时候,因缺乏男子汉的气概,被同学戏称为“宠之”,还常常当着他父亲的面喊这个外号。

“宠之”有娘娘腔的含意,郝象贤的老爹郝南容就对儿子说:“你这些同学、朋友都是贤良啊!这样吧,我准备设宴款待他们,不妨正式命名你的字,就叫‘宠之’算了。”

郝南容对儿子的狐朋狗友说:“俗话说‘三公后,出死狗’,我的儿子确实很愚蠢,劳烦诸位给起表字,你们损毁我的名声我不在乎,可不能诋毁他的祖父啊!”

众人感到非常惭愧,纷纷告辞退出。

原来,“宠之”倒着说“之宠”,和“痴种”、“侍中”谐音,而郝象贤爷爷郝处俊死后追赠的官职正是“侍中”,郝南容认为这些熊孩子是在嘲讽自己的父亲郝处俊。

就这么一个连朋友、同学都经常欺负,还得靠父亲为自己摆平的娘炮,说他谋反实在是天大的冤枉。

还别说,小郝童鞋在临死之前,还像个男人一样,尿性了一回。

《谈宾录》记载:“武后宿怒其祖,戮及其孙。象贤临刑,极骂而死。自此法司恐是,将杀人,必先以木丸塞口,然后加刑。”

武则天和郝处俊有宿怨,迁怒其孙子郝象贤。

垂拱四年(688年),郝象贤临刑的时候,破口大骂武则天,估计是把女皇身事父子二人,掐死亲生女儿等丑闻都给抖搂出来了。

武则天气急败坏,命人肢解郝象贤的尸体。

打这以后,死刑犯临刑的时候,为避免犯人说出不该说的话,就以“木丸”塞进嘴里,令死刑犯说不出话来,然后才开始施刑。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孙权为什么赐死孙霸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孙登死后,孙和被立为太子,而孙权第四子孙霸逐渐萌生夺嫡之心,想要取代孙和的太子之位。孙和虽是太子,但他和孙霸在礼仪上并没有上下之分,后来朝中有人议论,觉得太子身份毕竟更高,应该和藩王以作区分,此后孙霸和孙和关系逐渐恶化。孙霸企图心比较强,最后他诬陷孙和,导致太子被废。不过孙霸的下场也没好到哪去,孙权

  • 武则天的无字碑是被李显抹去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世人都知道武则天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除了她的传奇经历,还有她的无字碑。据说,武则天立下无字碑的原因,是要将是非功过留给后人评说,自己不多加讨论,很多人也是因此而对武则天多了一些好感,毕竟这样豁达而且还是女帝,历史上仅此一人。但是也有人认为,其实无字碑上面原本是有字的,但是后来被李显抹去,成了一块

  • 关羽到底有多大意,才能把荆州弄丢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关羽“大意失荆州”这段故事,很多人也都是非常熟悉了,不过这个故事的重点,除了失荆州,还有“大意”。大意的意思就是很马虎,换句话说,如果关羽当时仔细一些冷静思考一下,就不会丢失荆州了。但是这种事情毕竟不是小孩子过家家,关羽也不是三岁小孩,为什么就那么大意

  • 秦朝为何根据身高来判断是否成年?为什么不是年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现在人们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年,首先依据的就是他的年龄,而不是身高,年龄可以证明他生活的年岁,但是身高其实每个人都不一样,同年龄也许有人很高,也许有人很矮。但是在我国古代,秦朝时期,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年,首要依据的却是身高,次要才是年龄,为什么秦朝时期会是这样的规定呢?身高为何会成为判断是否成年的主要依据

  • 唐朝盛行佛教,为何很多公主喜欢当道士?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受到《西游记》的影响,还有武则天尊崇佛教的历史,觉得唐朝时期佛教应该是发展的非常好的,唐朝人应该都非常信奉佛教,但是也有一些不一样的存在,那就是有一部分唐朝公主,或者一些很有名的女子,她们却选择去当道姑而不是尼姑,这又是为什么?如果佛教很盛行的话,为什么她们还会选择出家当道士?下面就让小编来给

  • 汉朝七国之乱时,为何匈奴没有趁机突袭?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七国之乱,是汉朝汉景帝时期发生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叛乱,其实当时距离汉朝建立年份也不算特别长,汉朝也还在发展当中,至少还没有像汉武帝时期那样,而匈奴一直以来也都是汉朝旁边的一大隐患,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关系也很少是和平相处的,但是在七国之乱的时候,汉朝内部可以说是非常乱的,为什么匈奴没有趁此机会偷袭呢?今天

  • 空城计有什么寓意,为何一定是诸葛亮完成此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大家都会觉得诸葛亮料事如神,凡事都在他的掌控之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为了让军队带着百姓撤退,他在西城上演空城计,直接城门大开。这反倒是让司马懿大军有了顾忌,最后不敢攻入城门,下令撤军。其实现实真的发生空城计,司马懿未必就不敢攻城,或许这件事会朝着另一个方向进展。但对于诸葛

  • 司马懿是如何一步步夺取曹氏政权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一提到曹魏首先想到的自然就是曹氏家族了,曹家创立了魏国政权,而且还一直都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一个,然而最终却还是被司马家篡权了。但是篡权必然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前期必然会有很多的铺垫,那么司马懿最终在高平陵之变篡权之前,他是如何一步一步做到了后来的结局呢?司马懿是如何一点点夺取了曹魏政权的呢?今天

  • 七国之乱爆发,匈奴为何没有南下进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晁错的建议,打算实行削藩,提升中央集权。根据晁错《削藩策》的说明,先要拿回楚王刘戊和赵王刘遂的封地,实际上削藩总会伴随风险,因为各个诸侯王不会任朝廷削弱自身力量。所以此后吴王联合楚王、赵王等人造反,七国之乱就这样爆发了。中原产生内乱,对于北方匈奴来说,算是一个南下的好机会,

  • 李典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看过三国历史的朋友,一定不会对李典这个人物陌生。李典是魏国名将,曾在博望坡之战和逍遥津之战立有战功,那李典的军事才华在三国究竟属于一个什么水平呢?今天就来简单跟大家分析下。其实李典比较特殊,他从小喜欢读书,但不喜欢兵法,后来才选择从军。史料记载,李典为人儒雅慷慨,从不与人争夺军功,颇有长者之风,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