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家分晋最大的获利者是谁?为什么说是秦国?

三家分晋最大的获利者是谁?为什么说是秦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768 更新时间:2024/1/20 17:24:49

三家分晋作为历史上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的最重要的分界线,也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而韩赵魏将原本强大的晋国瓜分,晋国消失,而这三个国家都崛起,看起来,三家分晋这件事情的最大受益人应该在这三个国家当中。然而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似乎他们都不能算是最大的获利者,相反,有很多人认为秦国才是从这件事情获利最多的国家,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三家分晋究竟和秦国之间有什么关系,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晋国强盛曾一度阻挡秦国东进

晋国在晋献公时期崛起,“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文公继位后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一战而霸。晋襄公时期先后在肴之战和彭衙之战中大败秦国,继其父为中原霸主。晋景公时,晋国在邲之战中败给老对手楚国,转而经略北方,在鞌之战中大败齐国后,又在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中攻入楚国本土。晋厉公继位后连败秦、狄,并在鄢陵之战再败楚国,复霸天下。晋悼公时国势鼎盛,军治万乘,独霸中原,达到晋国霸业的巅峰。

秦穆公一心想要东进,那时候秦国与晋国之间最直接的通道就是肴函通道,秦乘晋,郑两国新丧之机,于次年派遣大军潜越晋桃林、崤函,远程奔袭郑都。因途遇郑商人弦高犒师,以为郑已有防备,遂灭晋边邑小国滑撤军。晋先轸等认为秦系晋争霸中原之潜在敌人,双方战争在所难免。为挫败秦东进中原之战略企图,消除隐患,晋军联合姜戎于崤山设伏,全歼秦军,此后秦晋关系决裂。

即便如此,晋国依旧将秦国阻拦在肴山以西,使之无法东进,秦穆公有鉴于此,为进一步扩大疆域、充实军力,暂将主要战略方向转至西方,尽灭绵诸(今甘肃天水)及犭原(今甘肃陇西东)等西戎各国,“辟地千里”,“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2、三家分晋,使得秦国方便各个击破

晋无公族,王室内乱使得晋国不得不任人唯贤,这使得晋国开创百余年的霸业,同时也埋下了公卿夺权的伏笔,晋平公以后,晋国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卿之间斗争激烈。晋定公时,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共灭智氏,晋国已被三家瓜分。

虽然分裂后的赵魏韩三国实力强劲,但是三国已经成为三个国家,没有了晋国之前的强盛。进入战国时期之后,魏国经过变法后强盛起来,但是由于魏惠王政策的变化,魏国经桂陵之战,马陵之战损失惨重,致使魏国很快衰落下去;而韩国虽经变法,但是国内实力不足,很快也成为秦国进攻的重要靶子;赵国强盛一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赵国军事实力大大提升,但是后期赵国王室内乱,赵国也走向了衰落。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力强盛,军事实力更是今非昔比,秦国东出函谷关最大的威胁就是三晋,晋国分裂后,秦国一方面用张仪的“连横”政策,分化瓦解关东诸国的抗秦;另一方面,远交近攻,近交远攻,主要的进攻方向还是赵魏韩,经多代君主努力,秦国最终统一六国,也是有其原因的。

总而言之:晋国实力强盛,秦国东出无望,但是三家分晋之后,赵魏韩各成诸侯,改变了政治格局,秦国因此也有了机会,最终东出函谷关,取得以后的胜利。

3、三家分晋的意义

晋阳之战历时两年左右,以赵、韩、魏三家联合携手,共同攻灭智氏,瓜分其领地而告终。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左传事纬》明确指出:“智伯灭而三晋之势成,三晋分而七国之形立,读《春秋》之终,而知战国之始也。”因此,智氏一族的存灭,不仅仅关系到晋国一国的局势,更深刻地影响了春秋战国之际整个天下的形势。

“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揭开了。

明末大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中即发出这样的疑问:“智伯贤而不仁,乃能得国士,异哉!贤之与愚,其亡一国也,然而愚主断不能得国士矣。”

在《百家讲坛》2011年11月28日播出的《三家分晋》中,王立群教授讲到:

如果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战争结局不是韩赵魏三家灭智,而是智氏灭掉赵氏,那么接下来呢,接下来就是智氏灭韩,然后灭魏,最后就是智氏一家独占晋国。再设想一下,如果智氏一家独霸了一个强大统一的晋国,那秦国能统一天下吗?那就不可能有秦国统一天下了......当一个强大的国家解体后,另一个国家崛起了,这就是历史的一种偶然,而这个偶然就在于韩赵魏三家灭了智氏。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曹魏五子良将,张辽和张郃谁能排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三国武将,一般大家都更喜欢谈论蜀汉五虎将,这五位也是历史上知名度很高的将领。不过论战斗力,曹魏的五子良将也不输五虎将,那今天就准备跟大家讲讲张辽和张郃这两位将领。其实对于五子良将的排名,一直有很大的争议,这种问题也很难有个准确答案。所以准备先分析下他们二人的战绩,看看谁的军功更加耀眼,再结合实际

  • 汉武帝知道刘据被冤死,为什么不立刘病已为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汉武帝时期发生了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那就是巫蛊之祸,原本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在这场祸乱中被杀,皇后卫子夫也因此而死,而当汉武帝后来知道真相的时候对于自己的太子也是有悔意的,还因此写下了罪己诏。既然如此,为什么汉武帝没有选择将刘据的儿子刘病已立为新的太子,而是立自己的小儿子刘弗陵为太子,继任皇帝呢?汉武帝

  • 明末三大案指的是哪个?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明朝时期出了很多大案,牵涉非常广,比如明朝初期就有洪武四大案,而明朝末期又有明末三大案,分别是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这几大案可能很多人都有听说过,都发生在皇宫之中,而且都和朱常洛有很大的关系。那么这明末三大案分别是怎么回事,又是怎么发生的呢?为何在这一时期会出现这样的事件,这些案子背后又有什么样的

  • 赵匡胤为什么要杀韩重赟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韩重赟是北宋开国功臣,他曾帮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助他坐上皇位。韩重赟自然是拥立赵匡胤黄袍加身的一员,但此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却在逐渐走向恶化。967年,有人告诉赵匡胤,说韩重赟私养亲兵,这让赵匡胤大为恼怒,在没有证实的情况下就准备处死韩重赟。这种做法跟赵匡胤当年夺取后周政权如出一辙,不过韩重赟并没有死

  • 清朝末期快要灭亡了,为什么不实行君主立宪制?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君主立宪制,是西方国家实行的非常多的一种国家制度,而这种制度对于一个即将灭亡的王朝来说,似乎是一种很不错的选择,清朝最终走向了灭亡,皇帝也不复存在,但是如果实行了君主立宪制,虽然皇帝会成为只是一个符号一般的存在,手里再也没有什么实权,但是至少能够保住自己的称号,保住皇室。然而清朝直到灭亡也没有实行君

  • 陈宫为什么看不上刘备?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陈宫作为吕布的首席谋士,对吕布来说可谓是意义重大,而就连曹操也是十分看重陈宫,陈宫和吕布一起被曹操抓住之后,曹操招降陈宫,而陈宫却坚决拒绝,最终只能被处死。可见,陈宫这个人,不仅有才能,还有傲气,但是他明明知道吕布这个人不是什么能成就很大的事业的人,为什么却还是跟着他?而且明明有一个刘备摆在自己面前

  • 康熙皇帝为什么不喜欢拙政园?这其中有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1684年,这是康熙皇帝第一次随着皇太后下江南,来到了姑苏的拙政园游玩。当康熙皇帝看到了园内亭台挺拔,楼阁迤逦,水色旖旎,奇花满园争艳的时候,他被眼前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了,他对当时的江苏巡抚汤斌说:“拙政园是个好地方,可惜太美了。久居必损志”。后来的事实情况是:真的是谁住谁倒

  • 曹操最欣赏的5大名将是谁?第一不是关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三国时期可以说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了,三国时期出现了非常多的名将,尤其是很多人看过《三国演义》,其中的名将更是数不胜数。而在三国时期,有五位名将,他们是曹操最为欣赏的五大名将,你知道他们分别都是谁吗?曹操最欣赏的名将,很多人认为其中必然会有关羽,只不过关羽并没有排在第一位,那么第一位究竟是谁呢?今天

  • 魏征死后不久,唐太宗为何就砸了他的墓碑?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魏征在历史上一直都是因为敢于向唐太宗谏言而出名的,是很有名的谏臣,唐太宗对魏征的建议也是虚心接受的,虽然有的时候也实在是受不了魏征,但最终还是会忍耐下来,毕竟魏征所说的都是很有道理的。但既然如此,为什么在魏征死后没多久,唐太宗就将魏征的墓碑给砸了呢?唐太宗这样做究竟是因为什么事情,后来又怎么样了?下

  • 刘备身边最大的卧底是谁?为何一直都没被发现?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卧底这类人,在历史上也并不在少数,很多时候都是需要卧底来对人的行动和想法进行监控,必要的时候还会出手。不过在三国时期,似乎就很少听闻有卧底的存在了,但是有些人的行为却还是无法忽视,比如在刘备的身边,就存在一个非常像是卧底一般存在的人,这个人究竟是谁呢,他对于刘备所做的事情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这个卧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