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鲍叔牙向齐桓公极力推荐管仲,但管仲临死前为何不推荐鲍叔牙为相?

鲍叔牙向齐桓公极力推荐管仲,但管仲临死前为何不推荐鲍叔牙为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089 更新时间:2023/12/18 9:21:36

管仲鲍叔牙这一对历史上的好友,虽然曾经因为站队的不同,而不得不效力于自己的主君,但鲍叔牙却还是极力想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这也才终于协助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但是在管仲临终之前,却并不推荐鲍叔牙为相,这究竟是为什么?当年鲍叔牙提携管仲的情义,难道管仲就毫不在意吗?还是说这中间另有什么原因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鲍叔牙推荐管仲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春秋时期的鲍叔牙是春秋时齐国政治家,颖上人。也被人称为“鲍叔”、“鲍子”,敬叔仕齐,采邑于鲍,故为鲍氏。同为颖上人的管仲,家里条件就没有鲍叔牙好。管仲名夷吾,字仲,谥号敬,史称管子,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这两个身份地位差别巨大的人,在最后却能够成为挚友,历史见证了他们的情谊,以“管饱之交”作为对他们友谊的见证。

鲍叔牙对管仲很好,他能够包容管仲很多缺点。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管仲一口气列举了自己所能想到了愧对鲍叔牙或是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管仲做的这五件事,在一般人看来,件件都是无耻之事,但管仲自己却不认为这些是无耻,他认为成大事的人是不需要计较这些东西的。

在众人眼里,合伙做生意“坐支”,上战场“临阵脱逃”等等,这些事情都是为人所耻的,而做这些事的人更为人不齿,但在鲍叔牙眼里,管仲是个人才,唯有鲍叔牙认同了他,因此管仲才会说:“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鲍叔牙恐怕是天下唯一一个懂管仲的人。因此,鲍叔牙才会无数次的包容管仲,为管仲求情说好话,甚至不惜在自己的主子齐桓公面前举荐他。

齐桓公不计较管仲的“一箭之仇”,反而听了鲍叔牙的保举,重用管仲。齐桓公不敢相信,自己竟然重用了一个曾经想要杀死他的人为相,管仲也受宠若惊,在公子纠死后本以为必死无疑,却通过好友鲍叔牙的举荐,成为了齐国的丞相。一切的不可思议都是因为有鲍叔牙从中斡旋,若不是鲍叔牙为管仲说情,恐怕管仲早就成为了铡刀下的断头鬼了。

2、为何管仲临终前不推荐鲍叔牙

管仲是个治理国家的人才,对内大力发展经济,他主张改革以 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要国家发展好了,天下人自然会归附于齐国。管仲 的重商政策,使齐国的工商业繁荣发达,靠国家垄断商业及其经营而致富成了强国。管仲被任用当了齐国的宰相后,齐国大治,齐桓公称霸诸国,九次会合诸侯,辅佐周朝天下,最后成功将齐桓公送上了 霸主的地位。

两人的关系非同一般,管仲当了丞相后,鲍叔牙甘居其下,默默在背后辅佐齐桓公,但在管仲临死前,他却没有推荐鲍叔牙,要知道当初要不是鲍叔牙的举荐,管仲是无论如何也没有今天的,为何管仲不举荐鲍叔牙?

管仲回答说:“鲍叔牙善恶过于分明,夫好善可也,恶恶已甚,人谁堪之?鲍叔牙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是其短也。” 管仲临终时对齐桓公说鲍叔牙的确是一个正人君子,但过于较真,不会圆滑做人,如果让这样的人来做大官,今后一定会得罪很多人,对朝廷的团结是不利的。因此也就没有举荐他,鲍叔牙对管仲的做法同样也能理解,并不计较。而管仲也是知鲍叔牙不会计较这些,更知道他这个人管理国家其实不行,如果因为私交好就举荐他,岂不是害了他更害了一个国家。所以,管仲临终的时候,并不向他的国君举荐鲍叔牙为相。

3、鲍叔牙是什么结局

齐桓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64年),齐国攻打山戎,鲍叔牙随军。次年六月,伐山戎胜利。

齐桓公三十年(公元前656年)春,鲍叔牙随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联军先对楚国的盟国蔡国实行军事行动;接着,齐桓公率大军联合进攻楚国。两者相持不下,通过外交谈判,楚国答应遵守诸侯的本分,恢复向周天子纳贡。于是齐桓公和各小国诸侯共同与楚国在召陵订立盟约,互相结盟,各自退兵,史称“召陵之盟”。

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将死,齐桓公想要将相国位传给鲍叔牙,但管仲认为太过他刚直容易得罪主上。所以齐桓公让公孙隰朋称相。一月后,公孙隰朋逝世,齐桓公坚持让鲍叔牙称相,鲍叔牙说称相可以,但是必须辞去易牙、开方、竖刁三人。齐桓公照做了,但一段时间过后,齐桓公想念易牙、开方、竖刁三人,又把他们征召回来。不久,鲍叔牙因此抑郁而终。鲍叔牙死后,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慈溪西狩时哪里住的最舒适?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西狩路上的慈溪,可能很多朋友们看到这个标题会有点懵,那么小编先在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所谓的“西狩”,指的是古代皇帝出去打猎。在清朝就有着木兰围场狩猎的习俗,里面提供皇帝狩猎的。然而这件事是男儿们的娱乐运动,跟慈禧这老太太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是当年八国联军打进了北平城(北京),

  • 明朝进士郁新人物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郁新是明朝洪武年间进士,朱棣评价他说:“新理邦赋十三年,量计出入,今谁可代者”。可见,郁新在朱棣眼里还是非常重要的,不过了解郁新的朋友可能不多,那今天就给大家讲讲有关他的生平事迹。郁新的名是朱元璋赐予,因为他才华出众,所以破例将他升为户部右侍郎。郁新在职期间最大的成就就是制定

  • 徐庶的母亲死后,为何他不再去找刘备?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徐庶原本是跟随刘备的,但是后来被曹操以母亲相威胁,这才离开了刘备,归入曹操。这段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徐庶离开了刘备,如果真的只是因为母亲的关系,那么后来母亲死后,曹操手里已经没有了能够困住徐庶的理由,那徐庶为什么却不会去找刘备呢?徐庶离开刘备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他不再跟随刘备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徐

  • 姚广孝为什么要帮朱棣却又什么都不要?他到底图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姚广孝可以说是朱棣起兵发动靖难之役,直到最后当上皇帝的这段过程中,帮助朱棣很多的一个人了,姚广孝是和尚,也被称为黑衣宰相,但是世间之人卷入这样的纷争中,有些是为了名,有些是为了利,如果说姚广孝是想要从中获取什么名利的话,也说得过去,但是姚广孝帮助朱棣夺得皇位,最终却是什么都没要,这究竟是为什么?那姚

  • 赵云七进七出救阿斗,如果换成关羽能否突出重围呢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赵云最出名的一战,便是在长坂坡七进七出,最终救下幼主阿斗。虽然这个故事是演义中虚构出来的,但也突然出了赵云的机智与勇猛。如果是把赵云换成关羽,以关二爷的身手最后能否突出重围呢?其实关羽也经历过几次突围战,但战绩并不出彩。那今天就准备借此机会,跟大家讲讲关羽几次面对突围,最后都是如何解围的。要是感兴趣

  • 为什么尉迟恭是玄武门之变最大的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尉迟恭,作为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的门神之一,他在历史上也是很厉害的,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自己夺得太子之位的过程中,很多人认为尉迟恭就是玄武门之变当中的最大的一个功臣了。只不过,尉迟恭究竟做了些什么,为什么会被认为是最大的功臣呢?既然尉迟恭劳苦功高,为什么后期却会被李世民所冷落呢?这中

  • 刘黑闼是被谁灭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刘黑闼是隋朝末年起义军领袖,他年少便与窦建德结交,两人关系十分要好。后来刘黑闼加入瓦岗军,等李密被击败后,刘黑闼回到河北,依附窦建德。此后刘黑闼便迎来了自己的人生巅峰,他带领窦建德旧将起兵,期间多次和唐军作战,起先双方互有胜负,不过唐军更加壮大。最后刘黑闼被李世民击败,但死于李建成之手。刘黑闼究竟是

  • 大禹手上的叉子真的能治水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属于农耕文明,治理国家和国库开销大多数都是需要依靠着老百姓的农赋收入的,如果常见的风调雨顺,那是能够创造盛世的。可若是遇上旱涝天灾那便只会害得百姓流离失所。而想要调节旱涝问题带来的影响,就要注重水利建设,所以凡是兴水利的时代,天下便能相对安稳。要论中国历史上治水第一人则非大禹莫属,

  • 三国后期,蜀国有谁能与张郃一战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如果是蜀国鼎盛期,能和张郃一战的将领有不少,而且都不虚张郃。不过到了三国后期,关羽、张飞都不在了,赵云也是年事已高,蜀国还剩谁能与张郃对阵呢?其实张郃非常有实力,后期也是在魏国熬成了一员大将,地位显赫。诸葛亮北伐期间,张郃是他的主要对手之一。虽然张郃最后死于蜀军之手,但有司马懿故意陷害之嫌,据记载&

  •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慈禧为什么没有废掉光绪帝?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戊戌变法作为清朝末期,清政府实行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政治改革,虽然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但是这次变法对于历史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而当时,支持戊戌变法的光绪皇帝,与反对派的首要人物慈禧太后,对变法当然是持有不同的意见的。而且慈禧原本就想要将光绪皇帝废黜,换成另一个人,人选已经都找好了,但是为什么戊戌变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