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罗马与汉朝的交流

罗马与汉朝的交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855 更新时间:2024/2/5 7:35:05

公元97年,此时正是东汉和帝永元九年,甘英曾经奉命西域都护班超的名字出使大秦,这个大秦其实指的就是罗马帝国。当时的安息帝国,也就是帕提亚利用轨迹欺骗了甘英,阻扰了罗马与汉朝的第一次正式交往。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其实罗马帝国也在积极的寻找着各种机会来与汉朝建立起联系。于是史书上便出现了“罗马使团”的事情。

《后汉书》出现的“罗马使者”是假的吗?

在《后汉书》中,曾简略描述过汉朝眼中的大秦国(罗马帝国),而且比较准确地记录了当时罗马“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的国家特点。在汉朝眼中,大秦是富强的西方大国,“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评价相当高。

也是在《后汉书》里,曾留下了公元166年“大秦使者”在洛阳会见汉桓帝(146年-168年在位)的记录。但是,这次会见记录非常古怪,《后汉书》写道“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意思是,由于大秦使者提供的礼物太过普通,所以汉朝方面认为“罗马富庶强大”的说法可能是讹传。

汉桓帝

到底是什么礼物呢?《后汉书》中仅仅记录有“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象牙、犀牛角、玳瑁,确实都是当时常见的普通奢侈商品,洛阳市场上到处都是,而且最关键的是——这些土产根本不是来自罗马。

所以,不仅是当时的汉朝朝廷产生了怀疑,连后世一些历史学家也认为,很可能是一些商人冒充罗马使团,试图获取汉朝回馈的丰厚赏赐。

然而,当代学者们对比东西方史料,却发现这次的罗马使团竟然是真的!而且派出使者的,正是罗马“五贤帝”中的最后一位——马库斯·奥列里乌斯·安东尼·奥古斯都(马可·奥勒留,161年-180年在位),也就是《后汉书》所说的“大秦王安敦”。“安敦”的名号,与“五贤帝”的安东尼王朝完全吻合。

罗马五贤帝之一的马可·奥勒留

罗马试图与东汉结盟夹击帕提亚

在公元一世纪和二世纪时,东汉帝国和罗马帝国之间夹着波斯的帕提亚帝国,即中国史书所说的“安息”。在几个世纪里,罗马和帕提亚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并多次发生大规模战争,包括罗马名人克拉苏都是被帕提亚军队所杀。

从甘英出使大秦时,到罗马使团觐见汉桓帝,即公元97年到166年之间,正好处于罗马帝国的“五贤帝”时期(涅尔瓦、图拉真、哈德良、安敦尼、马可·奥勒留),这个时期的罗马帝国也被称为“安东尼王朝”(公元96-192年)。

汉朝的铁盾

当时,汉朝途径帕提亚通往罗马的“丝绸之路”已经出现。通过这条商路出口的商品里,除了绚丽的丝绸外,最令罗马人惊异的货物却是汉朝出口的高级钢。当时,中国已经掌握的炼钢技术远超过欧洲和中东。帕提亚帝国从商人手中获得的少量“中国钢”,被优先用于军队的武器,包括盔甲、长矛和箭。

罗马作家普鲁塔克(希腊裔,公元46年-120年)曾经描述道,帕提亚用东方钢铁制成的箭“是可以穿透所有障碍物的奇异之物”,而帕提亚士兵的钢制头盔则是“无法穿透的”。这种钢铁材料,是罗马人无法仿制的,令整个欧洲对中国汉朝产生了极大的敬畏感。

汉朝的钢铁刀剑

但是,帕提亚帝国控制了丝绸之路的咽喉,丝绸等奢侈商品也许能够运往罗马,但汉朝流传出来的少量钢铁却全被截留在了波斯。

公元161年,罗马“五贤帝”中的第四位安东尼·庇护去世,养子马可·奥勒留继位,成为了第五位罗马贤帝,他全称为马库斯·奥列里乌斯·安东尼·奥古斯都。

帕提亚骑兵与罗马步兵

马可·奥勒留当上皇帝的同年秋天,帕提亚军队主动进攻罗马附庸国亚美尼亚,再次点燃了与罗马的全面战争(161-166年)。在战争初期,罗马一度遭到惨败,边境军团几乎全军覆灭。出于战略考虑,马可·奥勒留皇帝开始在外交上尝试一些新的举措,其中就包括在波斯以东寻找一个强力盟友。

公元165年夏天,马可·奥勒留皇帝派遣的特使在埃及登上了罗马商船,目标首次指向了一个遥远的国家——中国,也就是西方所说的赛里斯。

罗马五贤帝

罗马使团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顺利抵达洛阳

公元165年,是罗马-帕提亚战争的关键一年。马可·奥勒留皇帝派出他的弟弟,也是共治皇帝路奇乌斯·维鲁斯坐镇叙利亚,出动两路大军大举进攻帕提亚。其中,名将卡修斯所率的大军势如破竹,在165年首先攻克亚美尼亚,并乘胜攻入了帕提亚首都泰西封。

在军队节节胜利的同时,罗马皇帝特使也在印度洋上抓紧赶往东方。由于帕提亚隔断了陆地通道,所以罗马特使只能从海上绕路。当年冬天,罗马使团通过红海、阿拉伯海抵达了印度的港口,并在这里耐心等待第二年夏天的西南季风。

罗马商船

值得注意的是,从印度前往汉朝的路线,理论上有陆路和海路两条。陆上路线是从印度通过大月氏贵霜帝国、罽宾国进入汉朝的西域地区,但是当时强大的贵霜帝国与帕提亚是同盟关系,罗马特使不敢贸然前往。所以,罗马使团最终选择了绕远但更安全的海上路线——即当时刚刚兴起的“海上丝绸之路”。

第二年(166年)夏天,印度洋西南季风开始,罗马使团所乘商船从印度航,通过马六甲海峡,经过中南半岛,抵达了汉朝的日南郡。虽然没有留下更详细的记录,但罗马使团很可能在当时的南海郡(番禺)下船,然后转乘内河船舶沿着西江水道,通过灵渠,再进入湘江、长江、汉水,然后弃船乘车,最终抵达了东汉王朝的首都洛阳。

罗马使团的这一路是非常顺利的,在公元166年(延熹九年)当年里就抵达了洛阳,并见到了中国最高统治者——汉桓帝,终于实现了罗马和汉朝之间第一次正式官方交流。《后汉书》也确认,汉朝与大秦国“始乃一通焉”(第一次实现交往)。

尽管罗马特使成功见到了汉朝皇帝,但一个细节上的失误,却让这次出使的成果大打折扣。

犀牛角

罗马使团的失策:拿临时买的大路货送给汉桓帝

罗马使团的错误,正是史书所记载的问题——将“象牙、犀角、玳瑁”这种大路货当礼物,敬献给了汉朝的皇帝。从这些礼物的特征来看,绝对不可能是从罗马本地运来的,而是从印度或中南半岛,甚至是在汉朝本土临时采购的。

这些礼物,在当时的洛阳市场上可能也随处可见。大象、犀牛和玳瑁龟,在汉朝时的中国南方仍然是比较常见的动物。这样一来,罗马使团给汉朝朝廷留下了非常不佳的印象。以至于汉朝官员们对这些使者身份也产生了质疑。

汉代壁画:宴饮图

尽管《后汉书》仍然认为这些罗马使者是真的,但后续其他史书和历史学家们却不以为然,认为这只是汉朝为了脸面不戳破真相而已。甚至一些西方学者也有类似看法。1885年,一位名叫弗里德里希·赫斯(FriedrichHirth)的德国学者曾研究了这段历史,认为当时中国人对罗马使节们持“怀疑”态度,他也认为这些“罗马使节”不过是商人假扮的。从汉朝、唐朝到明朝、清朝的两千年里,类似的“商人假冒使节”骗取朝廷赏赐的例子在古代中国比比皆是。

但是事实证明,这些罗马使节恰恰是真的。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罗马帝国时代的军团

一般来说只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罗马使团在长途跋涉中,丢失了贡献的礼品;另一种可能是,罗马皇帝根本没考虑给东汉皇帝送去贵重礼物。

作为“五贤帝”之一,罗马皇帝马库斯·奥列里乌斯·安东尼·奥古斯都在品行方面口碑很好,而且还是一位斯多葛派的哲学家。斯多葛派的主要思想,就是摈弃肉体的享受,包括一切可称为快乐的东西,去完善自己的灵魂。从这个角度讲,这位罗马皇帝属于典型的视金银财宝如粪土,所以很可能没太在意送礼这个问题。

马可·奥勒留

由此一来,作为皇帝意志代表的罗马使团,自然没有从本土携带贵重财宝。很可能,罗马使团在进入汉朝领土后,才得知送礼的必要性,临时在路上采购了一批他们看来贵重的礼品。

相比“五贤帝”的清心寡欲,当时的汉桓帝却是另一番景象。汉桓帝在位时,宦官当政,朝廷贪污奢侈成风,公然卖官鬻爵。当罗马使团来到洛阳时,皇帝和宦官们最关心的,不是和罗马建立什么同盟或贸易关系,最关心的反而是罗马使团是否带来了传说中的“大秦国奇珍异宝”,例如精美的首饰,高级的刺金缕绣衣料,以及珊瑚、琉璃、夜光璧、明月珠等等这些东方稀缺的珍宝。

罗马时代的珍宝

当看到罗马人带来的礼物,不过是常见的象牙、犀角和玳瑁,东汉朝廷的失望情绪在《后汉书》中都流露了出来,“其所表贡,并无珍异”。

罗马帝国“五贤帝”历史性地派出特使,历经千山万水来到汉朝首都洛阳,这么一件可载入世界史册的大事件,整个东汉朝廷给历史留下的唯一回应,竟然是“贡品里没有珍异”!

遍身珠宝的罗马贵妇

罗马与汉朝,永远失去再次交流的机会

罗马使团在洛阳虽然得到了隆重的接待,但与皇帝的会见完全不得要领。最终,罗马使节们只能记录下汉朝的风土人情,作为出使的唯一成果。大约在公元168年,罗马使团回到了本国。

也许,罗马使团曾经设想下一次能够重返洛阳,届时可能会得到汉朝朝廷真正的积极回应,但历史再也没有给双方任何机会。

黄巾之乱

公元166年,历史上著名的“安东尼瘟疫”爆发。出征帕提亚的罗马大军,将天花和麻疹病毒带回了小亚细亚和欧洲,包括意大利、高卢、日耳曼地区在内都遭到瘟疫蹂躏。瘟疫大流行持续了20年以上,死亡者估计达到750万-1500万。罗马两位共治皇帝,路奇乌斯·维鲁斯和马可·奥勒留在这场瘟疫中先后病死。罗马帝国最鼎盛的“五贤帝”时代也因此结束,由于人口和国库的严重损耗,罗马也随之走向了没落。

与此同时,东汉帝国的灭亡也进入了倒计时。汉桓帝、汉灵帝两位历史上著名的昏君,带领着汉朝最终走向了“黄巾之乱”,随后开启了三国时代。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崇祯皇帝如何才能拯救大明王朝?有翻盘的可能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众所周知,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是崇祯,在崇祯继承皇位的时候,明朝已经是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当中了,可以说是各种难题等着崇祯来决绝。但是尽管崇祯再怎么努力挽回局面,最终大明还是灭了,最终自己也自缢在了煤山。那么崇祯在接手皇位开始到底有没有机会翻盘呢?有没有机会拯救大明王朝呢?该怎么做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

  • 北洋军为何忠诚袁世凯?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北洋军为何如此的忠诚于袁世凯?即便是朝廷解除了袁世凯的职务之后,北洋军依然是接受袁世凯的指挥,或者说是怎么样情况出现了军人只知其将不知国家的情况?袁世凯曾说:“练兵事看似复杂,其实简单,主要是练成‘绝对服从命令’。我们一手拿着官和钱,一手拿着刀,服从就有官和钱,不从就吃刀。”

  • 史书记载的唐朝女道士飞升是怎么回事?真有这回事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飞升”这件事情,在很多人看来或许都是属于神话故事了,毕竟这些内容基本上都与神话故事有很大的关系,都只是存在于遥远的古代。然而在唐朝时期,却有一位女道士白日飞升,不仅在野史中有记载,在正史中也有记载。正史记载的事情天然就会比野史多一些可信度,那这件事情究竟是不是真实的呢?今天

  • 鲁国为什么在进入战国时期后,存在感远不如春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从春秋步入战国后,鲁国似乎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鲁国显然已经成为不被重视的角色。而鲁顷公好像已经看清了鲁国的未来,只是默默等待那一天的来临。相信很多小伙伴会不解,为什么鲁国到了战国时期,他的存在感远不如春秋?下面就为大家分析下其中缘由,主要还是和秦国的崛起,以及与周天子的衰落有关。在

  • 虬髯客传的作者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安史之乱以后,盛唐开始逐渐走衰,到了晚唐已经呈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各自为战。乱世自然让很多人心存不满,但一时又无力改变现状,所以便将很多希望寄托在伸张正义的侠客身上。《虬髯客传》这部小说便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孕育而生的,而《虬髯客传》对后世的武侠小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今天就准备和大家讲讲《虬髯客传》

  • 明朝末年为何没出现资产阶级革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1644年,我过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岁建立的王朝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为了能够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整整二百七十六年间,朱元璋和他的子孙后代坚守着这一信念,收复了属于汉人的华夏大地。也正是这汉人最后的王朝,重现了昔日的汉唐盛世。在这两百年间,神宗统治下的万历新政为明朝带了中国历史上经济的巅峰

  • 太史慈是如何败给张辽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三国演义》中,是对太史慈的结局进行了一些更改,和《三国志》相比,太史慈去世的时间要晚几年。群英会上,太史慈是周瑜的监酒官,在赤壁之战中,太史慈负责切断曹操的援军,立有功劳。不过在此后的合肥战役,太史慈大战张辽,但最后却因为轻视了张辽的谋略,导致中箭身亡。这次就准备跟大家回忆下这段历史,看看太史慈和

  • 崇祯皇帝岳父周奎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在崇祯帝还是信王的时候,娶了周奎的女儿周氏,等崇祯继位,周奎便成了国丈。据记载,周奎非常富有,但他为人却很吝啬,几乎是达到一毛不拔的地步。明朝末年,内忧外患严重,后来周奎被李自成的大军缉拿让他捐款,周奎却不愿捐助银两,最后自己的家人全被逼死,周奎依然无动于衷。死到临头,周奎却舍不得这些身外之物,等李

  • 蔺相如和廉颇有何矛盾,“将相失和”的真正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廉颇负荆请罪,同蔺相如从将相不和,到将相和,这个历史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不过廉颇和蔺相如之所以会产生矛盾,其中真正的原因并没有那么简单,不只是廉颇瞧不起蔺相如而已。实际上,纵观蔺相如和廉颇的一生,他们颇有相似之处,两人的仕途之路都算不上一帆风顺,期间尝尽辛酸苦辣。那下面就来分析下这其中很少被人知晓

  • 中山寨是什么意思,刘禅究竟想表达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面对曹魏的进攻,刘禅自知蜀汉已走到尽头,便选择投降邓艾,至此蜀国就此灭亡。如何处置刘禅是个问题,司马昭并没有杀刘禅,而是将他封为安乐公,和部分大臣安排入住洛阳。不过刘禅活着始终是个隐患,一向谨慎的司马昭为何肯放任刘禅不管呢?传闻,这跟刘禅在自家门上刻着的三个字有关。很多人都觉得刘禅算不上明君,但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