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灭亡后辛丑条约还有效吗?

清朝灭亡后辛丑条约还有效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693 更新时间:2024/2/5 7:35:29

纵观大清朝,虽说有着康乾盛世的加持,但也仅仅只是过眼云烟,尤其是哪些对于康乾盛世存在质疑的一些人,是否真的有像史书中说的那般繁华。而到了近代时期的大清国,处处受人限制,在对外交涉中屡屡处于下风,最后还落个“洋人朝廷”的地步,奈何一个“惨”字可叹!

1840年,英国列强用自己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将与世界隔绝数百年的中国重新拉回到世界的列车之上,也让当时的中国人认识到了世界的改变。有先见之人开始寻求改变,但更多的人还是沉浸在自己“天朝上国”的幻想之中,认为自己的失利也只是战术的失误,还没有认识到双方的差距。此后,各国列强数次试探,加紧对大清国掠夺的步伐,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谁也不希望将大清国逼迫的太为紧张。

直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大清国的惨败,才让世界上的列强看到了它真正的实力,对于东方的弹丸小国毫无招架之力,甚至于还签署了丧权辱国的条约,而这也让外国列强看到了新的的机会,打起了自己的新的算盘,一场针对大清的暴风雨正在酝酿着。

八国联军对清朝的完胜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在中国的土地之上更加肆无忌惮,一步步地挑战着天朝的尊严。当然,朝廷可以忍,但是一些有血性的中国人民却站了起来,他们反对朝廷在对外关系上的软弱态度,甚至于对洋人进行了一味地排斥,当时中国大地上的义和团便是一个最为主要的团体。

因为义和团的主要针对者是外国列强,所以他们在中国大地上展开了疯狂的报复行动,而当时的清政府也许看到了义和团可能带来的希望,在朝廷内部的诸多争议中选择站在了义和团一方,并未对他们进行剿灭,反而有所纵容,精明的慈禧也可能也想做个渔翁得利者,但她的算盘打得太简单,义和团的大规模活动终将导致列强们的行动。

1900年5月28日,列强们的联合行动开始,他们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掀起了战争,一段屈辱的历史至此开始。

后世常常将此诉说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但是实际上却是以英、美、法、德、俄、日、意、奥八国为主导,还有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等国,也就是说这也可以算作是一场专门当时的中国的战争,虽然说是镇压义和团,但其实无非是为自己谋取利益,逼迫清政府更多的妥协,好让自己的获得更多的权力。

八国联军经常强指人说是义和团,不由分说加以杀害。侵略军把西四北太平仓胡同的庄亲王府放火烧光,当场烧死1800人。德国侵略军奉命“在作战中,只要碰着中国人,无论男、女、老、幼,一概格杀勿论”。法国军队路遇一队中国人,竟用机枪把人群逼进一条死胡同连续扫射15分钟,不留一人。杀人时,八国联军全副武装“监斩”,从各个角度照相,企图恐吓中国人民,而且这一切也变成了铁证,无声倾诉着历史的罪恶。

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惊慌失措的慈禧带着小皇帝光绪开始了自己的西逃过程。虽然慈禧美其名曰将其称为“西狩”,也就是说她并不是逃跑,只是遵循在大清朝的传统去西安打猎去了。但是人们也都明白,只是在当时讨论这一切已经没有了意义。

西逃过程中,慈禧也认识到洋人的力量,一边下令绞杀义和团,一边有派驻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与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北京与洋人谈判,乞求获得列强的原谅。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也便是这事签订。

《辛丑条约》—庚子赔款

《辛丑条约》之内容: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万两,加上年息4厘,分39年付清,本利共达9.8亿多两,各省地方赔款2000多万两,总数超过了10亿两。各国在北京东交民巷单独设立使馆区,可在使馆区内驻兵,中国人不准在此区域内居住。将大沽炮台和从大沽到北京的沿线炮台“一律削平”。在天津周围10公里内,不准驻扎中国军队;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在京榆铁路沿线的山海关、秦皇岛、昌黎、滦州、唐山、芦台、塘沽、军粮城、天津、杨村、廊坊、黄村等12个战略要地。禁止军火和制造军火的原料运入中国,为期2年,还可延长禁运期。今后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组织。

从内容来看,这完全是对中国尊严的一种践踏,尤其是丧失了自己该有的主权,后世常说清朝成了“洋人的朝廷”也是不无道理,事事受到洋人的掣肘,这样的大清王朝也终将到了命数已尽的时候。

而在条约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赔款,战争赔款本身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古往今来都是贯彻着这一传统。但像《辛丑条约》这么大的赔付额,确实是很少见到的,毕竟这些赔款能够将清朝的国库掏清数年。

清朝按照侵略的八个国家和六个所谓的受害国的要求进行了赔款:

俄国:130371120两;德国:90070515两;法国70878240两;英国:50620545两;日本:34793100两;美国:32939055两;意大利:26617055两;比利时:8484345两;奥匈:4003920两,荷兰:782100两;西班牙:135315两;葡萄牙、瑞典、挪威则共同享受204540两白银赔款。

以上则就是常说的四亿五千两白银的具体配合比例,从1902年正式开始赔款,本金则在3年内还清,利息按照每年四厘计算,每年赔付六个月的利息,共计利息五亿八千万两白银,分39年还清,也就是到1940年。

如此巨大的数额,对于清朝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赔付的战争赔款本身就让人民苦不堪言,而这次更是让他们陷入了崩溃的境地。清政府将所有的重担又强加到人民身上,继续盘剥着中国人民,以求获得列强们的欢心。但这样的行为注定会遭到人民的反抗,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纷纷揭竿而起,最终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寻找新的光明。

但推翻清廷之后刚刚建立的中华民国,在对外关系上极其软弱,虽然有着一定的时代因素影响,但事实就是那样。在刚刚建立之后就发布《告各国友邦书》,宣布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所有条约,也就是说会继续偿还庚子赔款。

各国对待赔款之态度

美国退还部分赔款

《辛丑条约》规定,美国所得赔款32939055两白银,本息合计71897769.55两白银;按每两官银折0.742美金计算,合美金24440778.81元,连同利息28910773.34元,合计53351552.15元。对于当时的美国来说这应该是一笔庞大的额外收入。

而在1904年的时候,驻美公使梁诚获知美国在《辛丑条约》中要求的赔款数额远远高于实际出兵费用和损失时,他便抓住这个几乎,引导舆论,要求美国退还部分赔款,而当时的清政府也派出大臣伍廷芳与美国人谈判,希望能够还款。但此时的美国人自然不会松口,毕竟这也是一份庞大的诱惑。

辛丑条约之后,中国人早已对美国有了仇恨,中国沿海地区开展了大规模低质美货的运动。当时美国大批厂房被迫关闭。所以为了获得中国人的好感,他们被迫只好做出一些实际行动,一些美国政客也在呼吁美国官方退还部分赔款,以此获得美国在中国的更多实际利益,尤其是中国庞大的市场机会,从这一点来说,美国确实是有眼光的。而且当时的美国作为一个新兴起的国家,他希望通过一定的手段来改变自己的国际形象,进而提高自己的影响力。确实,美国人算盘打得太好。

经过三年多的交涉和谈判,美国政府决定对清朝政府返还多余的赔款。从1909年1月开始对清朝返还多余的赔款一千零七十八万五千二百八十六美元,联通利息供给二千九百七十二万美元,也是分三十二年还清,到1940年为止。

当然,美国人归还赔款自然不会这么简单,它有着自己的附加条件:

1、清政府依旧按照条约赔款,然后再由美国将多余的赔款返还。

2、清朝从还款之日起每年从全国各省选取学生到美国留学,接受美国的教育,并由清政府出面在北京的皇家园林“清华园”建造一座训练留美学生的学校,这也就是后来的清华大学。

3、返还的赔款也只能用来留美学生的费用以及清华学堂的建设。

可见,美国的愿望是想用这笔钱进行亲美教育,当时选派的留学生也几乎都是幼童,正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样做也是想要在将来获得更多的利益。但是,留美幼童后来中的不少人并没有按照美国设计的道路发展,他们的许多人对当时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至于对美国进行的赔款,也一直进行到1937年抗战爆发之时,只能说这一时期的弱国在世界上并无绝对的话语权。

部分国家停止赔款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许多国家卷入其中,虽然中国当时曾经因为是否参战进行过激烈的辩论,但大势面前又有谁能独善其身。1917年北洋政府加入协约国一方,同时停止了对德国的赔款,也提出向其它国家延期五年赔款的要求,最终诸多国家答应了它的要求。

一战的结果最终便是协约国一方胜利,中国也成了战胜国的一方,战胜国对战败国或许也有了一定的主动权。一战之后,奥地利和匈牙利宣布放弃了中国的赔款,而德国也在1917的维也纳会议中放弃了中国赔款。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中国也便停止了对他的赔款。苏联建立之后,赔款依旧进行。1924年,苏联政府放弃中国的庚子赔款,其中也是诸多利益关系的考量。

其他国家相仿美国,退还赔款

美国的行为给了其他列强以示,尤其是当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国际地位,继续这样的行为只会给自己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诸多列强也开始了效仿美国的行动,为自己获得更多的合法化利益。

1923年,日本口头承诺退款,发展文化事业。

1923年,英国退回多余赔款,用于中国学生的英式教育以及经济贸易。

1925年,法国、比利时承诺退款。

1926年,荷兰开始退款。

1933年,意大利退款。

从虎口拔牙又岂会这样简单,列强们的行为只是为了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尤其是他们在看到国际银价下跌的时候,要求中国重新划定赔付比例,只能说所谓的文明国家在利益面前也是毫无下限。

至于之后与中国交恶的日本,对于赔款更是想尽办法。虽然已经口头承诺退款,用于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但最终的结果却是这笔钱投资工业或者培养自己的间谍,进行着自己更进一步的规划。

1943年,民国政府和美国签订《中美条约》,规定《辛丑条约》从此停止,这时,所谓的赔款才真正结束。

总结

到赔款真正终止时,中国已经赔付五亿多两白银。而各国列强所谓得退还赔款,也只不过是打着所谓的正义旗号,在进行着一些不正当的利益诉求。过多的赔款让当时的中国人民饱受欺辱,也许在讲究世界话语权的时代里,绝对的实力才是最好的保证。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罗马与汉朝的交流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公元97年,此时正是东汉和帝永元九年,甘英曾经奉命西域都护班超的名字出使大秦,这个大秦其实指的就是罗马帝国。当时的安息帝国,也就是帕提亚利用轨迹欺骗了甘英,阻扰了罗马与汉朝的第一次正式交往。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其实罗马帝国也在积极的寻找着各种机会来与汉朝建立起联系。于是史书上便出现了“罗马

  • 崇祯皇帝如何才能拯救大明王朝?有翻盘的可能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众所周知,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是崇祯,在崇祯继承皇位的时候,明朝已经是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当中了,可以说是各种难题等着崇祯来决绝。但是尽管崇祯再怎么努力挽回局面,最终大明还是灭了,最终自己也自缢在了煤山。那么崇祯在接手皇位开始到底有没有机会翻盘呢?有没有机会拯救大明王朝呢?该怎么做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

  • 北洋军为何忠诚袁世凯?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北洋军为何如此的忠诚于袁世凯?即便是朝廷解除了袁世凯的职务之后,北洋军依然是接受袁世凯的指挥,或者说是怎么样情况出现了军人只知其将不知国家的情况?袁世凯曾说:“练兵事看似复杂,其实简单,主要是练成‘绝对服从命令’。我们一手拿着官和钱,一手拿着刀,服从就有官和钱,不从就吃刀。”

  • 史书记载的唐朝女道士飞升是怎么回事?真有这回事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飞升”这件事情,在很多人看来或许都是属于神话故事了,毕竟这些内容基本上都与神话故事有很大的关系,都只是存在于遥远的古代。然而在唐朝时期,却有一位女道士白日飞升,不仅在野史中有记载,在正史中也有记载。正史记载的事情天然就会比野史多一些可信度,那这件事情究竟是不是真实的呢?今天

  • 鲁国为什么在进入战国时期后,存在感远不如春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从春秋步入战国后,鲁国似乎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鲁国显然已经成为不被重视的角色。而鲁顷公好像已经看清了鲁国的未来,只是默默等待那一天的来临。相信很多小伙伴会不解,为什么鲁国到了战国时期,他的存在感远不如春秋?下面就为大家分析下其中缘由,主要还是和秦国的崛起,以及与周天子的衰落有关。在

  • 虬髯客传的作者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安史之乱以后,盛唐开始逐渐走衰,到了晚唐已经呈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各自为战。乱世自然让很多人心存不满,但一时又无力改变现状,所以便将很多希望寄托在伸张正义的侠客身上。《虬髯客传》这部小说便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孕育而生的,而《虬髯客传》对后世的武侠小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今天就准备和大家讲讲《虬髯客传》

  • 明朝末年为何没出现资产阶级革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1644年,我过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岁建立的王朝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为了能够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整整二百七十六年间,朱元璋和他的子孙后代坚守着这一信念,收复了属于汉人的华夏大地。也正是这汉人最后的王朝,重现了昔日的汉唐盛世。在这两百年间,神宗统治下的万历新政为明朝带了中国历史上经济的巅峰

  • 太史慈是如何败给张辽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三国演义》中,是对太史慈的结局进行了一些更改,和《三国志》相比,太史慈去世的时间要晚几年。群英会上,太史慈是周瑜的监酒官,在赤壁之战中,太史慈负责切断曹操的援军,立有功劳。不过在此后的合肥战役,太史慈大战张辽,但最后却因为轻视了张辽的谋略,导致中箭身亡。这次就准备跟大家回忆下这段历史,看看太史慈和

  • 崇祯皇帝岳父周奎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在崇祯帝还是信王的时候,娶了周奎的女儿周氏,等崇祯继位,周奎便成了国丈。据记载,周奎非常富有,但他为人却很吝啬,几乎是达到一毛不拔的地步。明朝末年,内忧外患严重,后来周奎被李自成的大军缉拿让他捐款,周奎却不愿捐助银两,最后自己的家人全被逼死,周奎依然无动于衷。死到临头,周奎却舍不得这些身外之物,等李

  • 蔺相如和廉颇有何矛盾,“将相失和”的真正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廉颇负荆请罪,同蔺相如从将相不和,到将相和,这个历史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不过廉颇和蔺相如之所以会产生矛盾,其中真正的原因并没有那么简单,不只是廉颇瞧不起蔺相如而已。实际上,纵观蔺相如和廉颇的一生,他们颇有相似之处,两人的仕途之路都算不上一帆风顺,期间尝尽辛酸苦辣。那下面就来分析下这其中很少被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