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火烧藤甲兵,为什么称“必损阳寿”

诸葛亮火烧藤甲兵,为什么称“必损阳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823 更新时间:2024/1/17 18:54:10

诸葛亮非常善于利用自然元素,为己方增强战力,火攻便是其中之一。作为三国三大战役的赤壁之战,最后就是靠火攻击退曹操大军,如果不是利用自然元素,这一仗对于吴蜀联军来说恐怕会很艰难,毕竟兵力少于曹操。后来诸葛亮面对孟获,同样是利用火攻取胜,不过这次诸葛亮却流露出感伤之情,还说这样做“必损阳寿”,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一起来了解看看。

火烧魏军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群雄并起,多方势力割据,如北方枭雄曹操,占据富庶江东的孙权等等。在这些人中,刘备绝对是个不起眼的。他虽身有汉室皇族之名,但却并无多少地盘和兵力。而他最后能与曹魏、东吴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招纳了大批人才,而其中被他“三顾茅庐”而来的诸葛亮又是最著名的一个。

杜甫在唐诗《蜀相》中这样描写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道尽诸葛亮一生为蜀的鞠躬尽瘁;陈寿在《三国志》中说他是“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十分肯定他的睿智与才能;就连身为其对手的司马懿也说他“真乃天下奇才也”。

而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更是将诸葛亮的一身本领描写得出神入化,仿若他不是凡人,而是神仙一般。

“躬耕于南阳”的他一出山就帮助刘备火烧博望坡,之后的赤壁之战中,他更是功不可没。面对曹操率领几十万大军南下攻打自己的局面,诸葛亮向刘备献计说此时正是和东吴联盟的好时机。他前往孙权驻扎地柴桑,凭一己之力舌战群儒,让孙权心服口服,同意与刘备联合,共同对抗曹操。

而面对周瑜让他十天造十万只箭的刁难,他更是从容不迫,并说自己三天就能完成任务。之后一出草船借箭,不费吹灰之力就从敌营“借”来了大批弓箭,超额完成任务,令周瑜无话可说。

之后,他更是算出何时要吹东风,指挥大家如何火烧曹军,让几十万曹军死伤严重,成功令曹操大败而走,使孙刘大获全胜。

火烧藤甲兵

时间来到十几年后,当时,关羽大意失荆州后丧命,刘备替他报仇不成,还身染重疾,不久也在白帝城病逝。临终前,刘备将儿子刘禅和整个蜀国的江山社稷都托付给诸葛亮,将自己匡扶汉室的夙愿也寄托在他的身上。面临君主的信任与重托,忠心耿耿的诸葛亮不敢辜负。

为了达成先主光复汉室,剿灭曹贼的夙愿,他决定北伐。而在此之前,他要先平定后方,解决南蛮的反叛。对于起兵反对蜀汉的孟获,他打算走攻心计,收服这一员猛将为自己所用的同时,又安抚招纳南蛮百姓的心,使之心甘情愿地臣服蜀汉。于是,就有了我们所熟知的七擒孟获的故事,也有了后来的火烧藤甲兵。

《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第一次抓住孟获后,带他参观军营,面对孟获说要打败他的言论,他只是笑着说,“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而事实也确实如此,之后的几次战斗中,孟获都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即便他请来了乌戈国的3万藤甲兵,还是败在了诸葛亮手上。

《三国演义》第九十回“ 驱巨善六破蛮兵烧藤甲七擒孟获”就描写了诸葛亮火烧藤甲兵,七擒孟获的细节。孟获心知自己不是诸葛亮的对手,便去搬来了三万藤甲兵做救兵。这三万藤甲兵是乌戈国所有的精锐兵力,而身着藤甲的他们更是不惧水,再加上土生土长,他们也十分熟悉南中的地形,确实是个强劲的对手。对此,诸葛亮想出了火攻一计,这一招不仅专制藤甲兵的藤甲,还能速战速决,使他能尽快稳定后方,进行北伐。然而,在把这三万藤甲兵引到盘蛇谷,将其火烧后,诸葛亮却感叹道,“吾虽有功于社稷,有损寿矣。”

诚然,这三万人死得惨烈,但战场上本就刀剑无眼,生死难料,更何况,诸葛亮曾经还火烧了几十万的曹军,当时他可是眼都不眨一下,为何如今却这般“多愁善感”了呢?

两种态度的原因

诸葛亮之所以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关键还是在于他面对的一个是曹军,一个是藤甲兵。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实打实的乱臣贼子,作为刘备一方的诸葛亮自然是和他势不两立的。因此,对于曹军,诸葛亮是没有怜惜的,毕竟这些人都是追随曹操的,都是盗汉之辈,死得再多,也是死有余辜。

而这三万藤甲兵则不同,他们都是南蛮人,而南蛮又是蜀国的附属地,论起来,这些人算是蜀汉的臣民,是自己人。既然如此,站在自己人的角度,诸葛亮如何还能够无动于衷呢?老话说,为官要爱民如子。勤勉为政的诸葛亮自然是个将百姓当做自己亲人般的领导,活活烧死自己的亲人,诸葛亮又如何会没有怜惜呢?

再加上这三万人都是乌戈国的精锐兵力,算是这个小国的半条命,将这些人都烧死在这个山谷中,就相当于活生生去了这个小国的半条命。虽然此举确实能收服孟获,确实能平定叛乱,但确实太过残忍。也难怪诸葛亮要心生愧疚,说自己“必损阳寿”了。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六国为何反秦却不反汉?汉朝时期六国是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秦朝作为第一个完成大一统的朝代,却很可惜非常短命,而在秦朝时期,原本的战国时期的六国残余势力,一直都想要推翻秦朝,重新复国,虽然复国是不可能了,但是推翻秦朝却还是做到了。但秦朝灭亡到汉朝建立也不过只有几年的时间,为什么这几年之后,原本的六国残余势力就不再说要复国了?六国推翻了秦朝,为何却没有反抗汉朝

  • 项伯是不是吃里扒外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因为项伯是项羽叔父,但他却在鸿门宴保护刘邦,这让很多人感到不解,项伯到底是不是吃里扒外的内奸呢?首先我们要了解,项伯在鸿门宴上救刘邦的动机是什么。其实项伯主要是想救张良,因为张良对他有恩。而且当时项羽的最大对手并非刘邦,项羽也不会把项伯当成是叛徒看待,顶多是觉得项伯做了一个顺水人情。此后刘邦会崛起谁

  • 战国七雄的国力分析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战国七雄作为战国时期实力最为强大的七个国家,相互之间的合作、对抗也有很多,而不同的国家的发展路线也不一样,在不同的时期,各自的强盛、衰落也不一样,不过最终的赢家作为秦国,那秦国的国力在后期自然是能够排在前列的。那么这七个国家,在战国时期究竟国力排名如何,又该如何来对他们的国力进行一些分析评价呢?下面

  • 嘉庆继位后,与太上皇乾隆关系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的太上皇并不多,大多数皇帝并不会主动退位,但是乾隆因为在继位之处就说自己不能超过爷爷康熙,因此在当了六十年皇帝的时候主动退位,做起了太上皇。但其实退位之后的乾隆,依旧掌握实际权力,只是没有皇帝的名号而已,却做着皇帝的事情。但是这时候毕竟是有皇帝的,那就是嘉庆,那么身为皇帝的嘉庆和自己身为太上皇

  • 徐庶真的没有给曹操献过计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曹操或是为了得到徐庶,或是为了让他离开刘备,他下令将徐庶的母亲掳到许昌,然后用仿造徐母的笔记给他写了一封信。徐庶孝字当先,只能跟刘备告别,前往许昌。结果见到母亲后才得知这一切都是曹操的阴谋,最后徐母内疚自杀,徐庶被软禁,但他决定一生不为曹操献上一机一策。就演义里的故事来看,徐庶的确是没有帮曹操做过事

  • 秦二世登基三年就毁掉秦朝,他都做了些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秦朝虽然时间很短暂,但是秦国的发展历史却可以说是非常悠久了,秦国从建国之初,虽然被其他国家的人看不起,但是后来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强大到了可以碾压其他所有的国家,最终建立起了秦朝,这期间的历史也是非常长的,但是自从秦二世登基之后,仅仅三年的时间,就把秦国数百年积攒下来的努力都败光了,到底秦二世上位之后

  • 柴荣、郭威和赵匡胤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了解历史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赵匡胤之所以能成为北宋开国皇帝,是因为他在陈桥兵变中取代了后周,说得不好听点也就是篡位。柴荣病死后,周恭帝柴宗训即位,不过柴宗训只有七岁根本无力亲自处理朝中,而赵匡胤手中握有兵权,加上很多将领都拥立赵匡胤,这才使他能够黄袍加身。其实在这段历史上,柴荣、赵匡胤和郭威三人是有一

  • 中国护侨行动最早是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红海行动》与《战狼2》相信不少的朋友们都有看过了,这两部电影主要就是围绕着撤侨这件事展开的故事,不得不说看的热血沸腾,大大振奋了国人的爱国之心。其实这样类似我国使用军舰的撤侨行动在历史上就有出现过,而且早在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的时候就已经有过一次了。那么接下来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20世纪初期

  • 曹植的后半生过得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都知道七步成诗的典故,说是曹植在曹丕的重压之下,七步写出来了一首诗,而且还是点明了他们之间的兄弟关系,明明都是兄弟,为何要如此苦苦相逼,而这个故事的结尾,是曹丕因为这首诗而感动,就放过了曹植。但是近来却又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这首诗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认为这不过是后世人编出来的一个故事,根本没有发生

  • 城濮之战,晋文公靠什么击败了楚国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春秋时期,周王室权利逐渐走弱,各个诸侯间相互讨伐,战事不断。此后楚国率先崛起,企图称霸整个中原。当时楚国最大的对手就是由晋文公带领的晋国,公元前632,城濮之战爆发,两强相争,不容闪失,但晋文公还是兑现了当年的承诺,选择“退避三舍”,楚国见状,子玉率兵进攻,结果被晋军打了个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