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履到底是医师还是画家?他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王履到底是医师还是画家?他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119 更新时间:2024/1/27 3:06:09

人生际遇虽然看似难以琢磨,实则有必然规律。当初卫国内乱,夫子即知子羔当活,子路必死。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决定成败,无论如何,最终坚持的那一口气不能自我解构。失败可以接受,但不能乱了阵脚,胡乱作为。该坚持的还得坚持,天塌下来毕竟还有高个子顶着。是以对中国绘画领域的诸君来说,环境或好或坏,际遇或顺或舛,做好自己永远是第一位的。

明初王履主业是医生,有医学专著留世,所以他喜欢画画,更喜欢写绘画心得,留有《华山图序》一文,其中“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一句,近代以来被行内人士多视为绝妙好辞,堪比唐代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绘画的写实主义做了最好的注脚。那些持有不同意见的人碍于情面或者时势也沉默不语,沉默是金子不假,吞下去却会死人。热心肠的孟子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不得已,所以他对文化传统采取了“不放弃、不抛弃”的人生态度。

近代绘画逐步以写实为尚,源自于明代以来出现了世俗化风气,不仅仅是作为皇帝的高层领导不再爱好典雅,整个文人群体也随着社会的逐渐商业化变得更加庸俗和琐碎。明永乐帝喜欢霸道通俗的绘画主题,对于宋代绘画之巅峰的马夏风格不屑一顾,说:“是残山剩水,宋偏安之物也,何取焉。”以现实世界的责任担当去要求绘画精神世界的绝对服从,这是文化精神上的禁锢,体现的是皇权的霸气和整个社会格调的低俗和堕落,是以无论戴进、吴小仙为主的浙派绘画如何努力,其风格气息的粗略卑俗必然导致明代文人不参与,令其在画坛昙花一现的根本原因。在此,我必须承认,虽然我不怎么喜欢明代文人的党争习气,但在价值操守这个层面,纵观明代近三百年历史,他们还是基本坚持了基本的文化立场。

不过,社会的发展总有不可抵挡的大势,清末慈禧太后特别喜欢传教士郎世宁的画,民国徐悲鸿倡议“以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近代以来,我们中间的许多人又把王履的“师华山说”当作中国画写实主义的传统加以肯定和推崇,缘木求鱼,莫过于此。于中国画来说,写意是虚不假,但写实又何尝是实?黑白、有无、虚实之变化,又怎么能以一个简单的“实”或者“虚”能说明清楚呢?王履之说,由心外求,张璪之意,得于心内,一外一内,不惟境界上截然不同,在效果上也是大相径庭。王履的画显得粗略浅陋,格调不高,张璪的画虽世已不存,但内行人荆浩推崇其“笔墨积微,不贵五彩”。对了,荆浩也曾入太行山中写送树万本,也被当下许多人当作中国画写实主义传统的代表。

事实上,当前的写实主义风气跟王履、荆浩没有任何关联,他们只是被迫做了回站台道具。若具体到中国绘画的一笔一划,谈及笔墨审美,哪里需要去计较写实或者写意呢?这都是形而下的意识形态作怪。画画写字,散怀抱而已。宗炳眷恋匡庐,欲令群山响,不妨偏重于相;倪瓒不计芦麻与竹,就想舒缓情怀,且作非相看。相与非相,皆过河之舟,执着一处,即落下乘。所以,即使高居翰怎样推崇张宏,将其与董其昌并列为明末大画家,都不会得到中国画家群体的响应,毕竟他于中国文化底蕴还是隔阂太深了。

当然这也不妨碍高居翰以他的见地来解构中国绘画,甚至有所谓大美学家希望能用“西体中用”的方式来改变中国艺术审美的根本存在,我们也表示理解,文化宽容不能止于口头表述,精神于现实世界也摆脱不了物质基础。西方传教士自明末清初即入中国传教,明代利玛窦或儒或道或释,乃至化身为炼金师,种种变化,不过是为了传道而已。可惜,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血脉宗亲概念是那样的“僵固不化”,以致有教士回信罗马教廷,说只有以战舰大炮征服中国之后,才有可能改变传道不畅的局面。历史证明这个人的确有远见卓识,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真心实意地掀起了反对传统文化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乃至于今天,我们许多艺术家,艺术评论家都将王履这样的浅显语录当成了绘画原则,无论真心还是假意,都彰示了这个时代的文化风气还没有得到足够多的改善。这令人多少有些遗憾,也是艺术圈长久浮躁,不能沉静的一个原因。

唐代韩愈借着“古文运动”反对所谓的传统,苏东坡赞许为:“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这跟韩愈“一归于正”的人文认识有绝大关系。自古以来,不破不立,我们不怕任何层面的反传统思潮,甚至经不起风吹雨打的传统也不值得去珍惜。只要把握好那个度,对文化传统的发心归于正,则一切都好

何谓正?《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

更多文章

  • 清朝皇后与妃嫔的差距能有多大 从什么样的事情就可以看出来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清朝,后宫,历史解密

    在人类悠久历史的长河中,女性地位长期不利,尤其是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更是令人不堪回首,在封建社会中,男人可以三妻六妾,可以到处寻欢作乐,可是女子如果稍微做出一些出格之事就会被人议论纷纷,受到残酷的惩罚,可以说连存活的脸面都没有了,这就可以看到那个时候是女人的地位是多么的低贱,就算在皇帝的眼里,女子就

  • 鲁子敬劝说孙仲谋联刘抗曹,三分天下格局就此形成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鲁子敬,三国,历史解密

    鲁子敬(鲁肃)出身名门,为避灾祸迁家到江左,当时江左地区已经被孙策平定,中箭身亡之后把江左大权交给了弟弟孙仲谋(孙权),而当时大将周公瑾(周瑜)和鲁子敬向来交好,素知鲁子敬的才能,于是就把他举荐给了孙仲谋。后者见到鲁子敬之后。就与他进行交谈,之后孙仲谋他非常敬重,就趁机询问他如何看待当前的形势,江左

  • 古人是怎么洗手的?到底有多讲究?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洗手,战国,历史解密

    洗手在今天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日常琐事一桩。在古代,洗手是很有仪式感的事情,是不能随随便便的。《礼记》记载:“鸡初鸣,咸盥[guàn] 漱。”意思是,公鸡第一次打鸣的时候,开始起床洗漱。“盥”最初的含义就是洗手,并没有洗脸的意思。《论衡》解释说:“盥去手垢。”“盥”是个象形字,表示以流水洗手,为了不

  • 她才是我国历史上首位女皇帝,武则天仅排第二?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唐朝,历史解密

    如今的历史书中,通常会称武侧天是我国在历史上惟一一名女皇帝,她创建了武周政党,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尽管摆脱了女性变成皇上的疑罪从无,但不为人知是一名十分有所作为的皇上。并且,武侧天在性命的最后时刻还政于李唐,挑选以王后的真实身份与唐高宗合葬于乾陵,并成自个竖起了一块儿无字碑,独善其身以外,还凸显出她

  • 元朝汉化为什么不彻底呢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元朝,汉化,历史解密

    中国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如北魏、金、清都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逐渐走上了“汉化之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倾向非常明显,甚至在改汉姓时追溯黄帝为自己的祖先,对汉文明的认同可见一斑。而忽必烈也在开国之初进行改制,但是元朝汉化的程度却远远不及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其原因之一就在于遭到了来自蒙古、色目旧部

  • 杨广的儿子临死前流传了一句千古名言 他到底说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隋朝,隋炀帝,历史解密

    在历史长河中,隋炀帝这个人物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儿子临死前这个故事吗?隋朝结束了各个诸侯分割的局面,老百姓们不再饱受战争的灾难。虽然这个朝代存在了很短的时间,仅仅只有三十八年,但是它却创造了,许多大家都知道的历史。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他非常有才能,当时带领自己的军队,平复了各地的叛乱,

  • 养母胜似生母,力挺道光帝登上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道光,清朝,历史解密

    作为清朝唯一一个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道光皇帝绵宁无疑是幸运的。出身高贵,深受乾隆、嘉庆两代帝王厚爱;虽然生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早逝,但嘉庆皇帝将对爱妻的爱全部倾注到了绵宁身上,嘉庆亲政之初就将他的名字写入了秘密立储的诏书。生母早逝,可是嘉庆皇帝的第二任皇后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将其视如己出,倍加

  • 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官职到底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禁军教头,宋朝,历史解密

    在弄清这个问题之前,先看看北宋的禁军是怎么回事。北宋为防止边将权力过大,中央严格控制军队,所以整个北宋没有内乱。北宋的禁军就是中央军,归中央直接指挥,大约一半驻扎在首都附近、一半驻扎在全国各地。北宋初年,禁军规模大约20万,赵匡胤、赵光义用这支军队,搞掂南汉、南唐、后蜀、北汉,可以说战斗力相当强悍。

  • 吴三桂临死之前给高圆圆的一封信使其后代存活200年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吴三桂,高圆圆,吴三桂,历史解密

    明清之际的著名人物中,吴三桂是一个怎么也绕不开的人物。吴三桂因“怒发冲冠”迎接清军入关而名噪一时,30年后又举兵反叛。一度饮马长江,在清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吴三桂病死后,心腹将其灵柩秘密运回贵阳,直到当年十月才公布其死讯。此时的清军已经开始了反攻,康熙二十年十月,昆明城终于被攻破。奇怪的是,清

  • 古代人羞于启齿的一件事,现代人却觉得无碍,反而还是一门行业呢!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古代人,历史解密

    关于惩罚的轻到重,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做出了很好的说明:“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我们来分析下司马迁列出的这个惩罚体系,首先,是道德方面的惩罚,也就是“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