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豫让是一个怎样的人?豫让刺赵襄子典故介绍

豫让是一个怎样的人?豫让刺赵襄子典故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280 更新时间:2023/12/18 9:35:25

豫让是春秋时期晋国人士,他在晋国效忠于智伯瑶。但在晋阳之战中,魏、韩、赵联手击败智氏,智伯瑶也战死沙场,作为家臣豫让立志要为主公报仇,打算刺杀赵襄子。只不过豫让的计划并没有成功,豫让临死前说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12个字也成为了一段著名典故。豫让的精神值得后人敬佩,也表明了当时人们心中还存有忠义二字,越往后继承这份精神的人也是越来越少。

春秋晚期晋国的内政掌握在六卿手中,这六卿为了争权夺利,时生内讧。

公元前 458年,赵襄子与韩、魏、知氏四家共灭范、中行氏,尽分范、中行氏的土地。晋国六卿自范氏、中行氏灭后,只存知、赵、韩、魏四卿。四家之中以知氏最强,知伯瑶也因此最为专断跋扈,曾强索韩及魏的万家之县各一。

等到公元前 455 年时,知伯又强索赵氏的土地,赵襄子不答应,知氏乃联合韩、魏攻赵,“围晋阳而水之,城之不沉者三板”。

三国之军围晋阳三年,“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羸”。

知伯之为人,贪利而性凶猛反复,善作表面工夫而心怀阴险,不易与人亲近。终至韩、魏阵前倒戈,与赵氏联手灭了知伯之后,赵襄子还将知伯的头颅制成饮酒器,以羞辱知伯的亡灵。

纵然知伯为人骄横、对赵氏又无理在先,然他礼豫让为国士,对豫让有知遇之恩。所以,基于个人的情感,豫让非替知伯报仇不可。

《诗经》有言:“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求”;楚辞亦言:“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而伯牙因钟子期死,终其一生不复弹琴,这些都是说明士人重视“知”这种情感。

而“知”当中的“知己”和“知遇”是有别的。

“知己”是相互了解而友谊深厚的人,可以是对等地位,也可以是上对下的关系;“知遇”是受人赏识而被优待或重用,那是一种下对上的关系。

知伯并非单纯宠爱豫让,而是将之视为国士,并且尊敬他。正是这份知遇之恩,让豫让义无反顾。

豫让有两次行刺。第一次“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此乃常人之复仇;第二次豫让采取了有违常情的复仇方式——“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又吞炭为哑,变其音”。

易名容易,易容难,再至吞炭声哑,一层难过一层。然而,他两次行刺失败皆非行迹败露,一次因赵襄子如厕时“心动”,一次因“马惊”。

豫让毁身苦行已足够让人惊奇,其复仇之心,强烈到能使人和动物都有所感应,更令人咋舌。人们在惊奇之,不免升起“天意”之叹,对其悲剧兴发感慨。

众所周知,在希腊悲剧中,多有表现人无力抗拒命运之神的捉弄,而豫让的悲剧,亦有这样的意味存在。

豫让反映出小人物不甘受命运所制约,努力挣脱命运束缚的奋斗精神。这种历经千辛万苦而终至失败的悲剧,便形成了艺术的崇高。

另外,豫让的一生之所以感人,还在于他与赵襄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他们各自代表一种伦理力量,各自为自己所代表的一方正义而坚持,因而导致悲剧的结局。

赵襄子的心理矛盾在“惜士”这一层次。他肯定豫让是一个义士,在第一次抓住豫让时,他说:“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他舍不得杀忠臣义士之心甚明,所以愿意自己小心谨慎,躲避着豫让。

第二次抓住豫让时,他喟然叹泣:“嗟乎豫子!寡人不舍子”,同样表现出惜士而不欲其死的心理,然而此士的存在又危害自身的性命,遂在“己命”与“惜士”的命题中产生巨大的冲突,最后,赵襄子仍不忍亲手结束豫让的性命,而是让豫让自己考虑该怎么办。

然而,豫让的心理矛盾在“知己”这一层次。

知伯是他的第一个知己,为报知伯之恩,他要刺杀赵襄子。在第一次刺杀未成时,赵襄子不仅释放了他,并且中肯地评价了知伯与豫让之间的关系,赞扬他是“义士”、是“天下之贤人”,于是赵襄子成了豫让的第二个知己。

正因如此,豫让不愿接受朋友的建议——以侍奉赵襄子的机会接近他,取得其信任再伺机刺杀他。

豫让在旧知与新知间产生了对立冲突,而新知赵襄子还是个明主贤君,这点更胜旧知一筹,故而豫让请求击刺赵襄子的衣服,再自杀而亡,是报二位知己之恩的两全方式。

后世议论豫让之行为有褒有贬,侯曾感叹自己无如豫让般的臣子,而韩非曾批评豫让说:“虽有残刑杀身以为人主之名,而实无益于智伯若秋毫之末”。然而,在笔者看来,豫让所作所为坚韧而又悲壮——知伯死后,门人尽散去,唯豫让一人“自刑变容、吞炭变音”为其复仇,实在可悲可叹!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三国时期天下一共有几州?魏蜀吴分别占领哪几州?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公元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位,自己登基称帝,改朝换代,立魏国。一年后,刘备在益州成都称帝,是为延续汉室血脉,孙权虽然称帝慢了几年,但他自称吴王,定都建业,就此天下正式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不过曹魏是独占北方,蜀汉和东吴平分南方,所以综合实力还是魏国最为强大。这次就为大家讲讲当时天下总共分有哪几个州,

  • 李恪最终为什么惨死?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皇帝的儿子虽然说是出身高贵,但其实命运却未必有那么好,生活在皇家,很多人其实都是很难能够得到善终的,因为他们即便自己为人很好,却未必能管得住别人要对他们下手,而这些下手的人,无外乎都是自己的兄弟甚至是自己的父母。吴王李恪可以说曾经是李世民最喜欢的一个儿子,但是即便是最喜欢,却在李恪被卷进房遗爱的谋反

  • 弥子瑕卫灵公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其实历史上有不少男性统治者,他们都有自己的男宠,也因此诞生了非常多的词语,每一个词语的背后其实都代表了一段历史。春秋时期的卫灵公也有一个被认为是男宠的臣子弥子瑕,著名的“分桃断袖”当中的“分桃”,说的就是卫灵公和弥子瑕之间的故事。历史上他们真的是这样的

  • 汉哀帝为了男宠废掉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都知道有这样一个词,“冲冠一怒为红颜”,很多人应该都会有为了自己的爱人而不顾一切的时候吧,不过历史上却有这样为了“蓝颜”的时候。汉朝时期的皇帝,可以说大部分人多多少少都与一个男人有暧昧的关系,而据说,汉哀帝更是为了自己的男宠而废掉了自己的皇后,这是

  • 武则天老了李显已经是太子,神龙政变是多余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神龙政变,是从武则天手中夺取权力,让李显得以上位的一次政变,然而在这个时候,武则天其实已经垂垂老矣,李显也已经成为太子,等到武则天死后李显自然就会登基,但是为什么还是要发动一次神龙政变,让武则天退位呢?有与没有神龙政变的两个结果看上去似乎是一样的,但其实,这中间的差别还是非常大的。武则天在解决了继承

  • 藩封制弊端明显,为何朱元璋还要分封藩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古代藩王都有自己的领地,他们一般是皇室宗亲或者立有功劳的大臣。但藩封制也有很大的弊端,一旦让藩王做大对于朝廷来说会是一个不小的威胁,而历史上藩王闹事的例子层出不穷,那为什么朱元璋称帝以后还要坚持创立藩封制呢?其实朱元璋把自己24个儿子分别封于几个主要城市以及边疆,起初是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侵略,还有巩

  • 夷陵之战背后有着怎样的目的?刘备野心彰显无疑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蜀汉刚刚步入鼎盛时期,结果一场夷陵之战让蜀汉元气大伤,从而再也没有机会实现匡扶汉室的志愿。当时刘备率军伐吴,双方兵力势均力敌,谁也没想到刘备竟然会如此惨败陆逊之手。为什么刘备要急着对吴国发难呢?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刘备是急于帮关羽报仇,实际上这背后还有别的目的,更是彰显出了刘备的野心。下面就为大家分析下

  • 长孙无忌为什么要害死李恪?李恪死因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三个儿子,他本有机会成为皇位继承人,但最后却遭到长孙无忌的陷害,导致被冤杀。很多人不理解长孙无忌为什么要害李恪,长孙无忌作为凌烟阁排名第一的功臣,干嘛要和李恪过不去呢?实际上长孙无忌这样做,是担心李恪会报复自己,因为当年长孙无忌并没有站在李恪这边,而是支持李治继位,所以两人必有心

  • 明朝为什么很少发生太后当政?其实朱元璋早有防备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古时候,各个朝代基本都有出现过太后干政的现象,如果太子继位时年纪还小,一般便会由太后垂帘听政,似乎也是一件很合理的事情。不过明朝就很少有太后当政的例子发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只能说明朝在这方面的预防做得还是比较到位的,哪怕中间出了几位比较任性的皇帝,但皇权并没有收到威胁。当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后,就有想

  • 优旃是谁?优旃如何谏言秦始皇?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优旃只是秦国的一位歌舞艺人,在当时并不算很起眼。但他有一个故事被记载于《史记-滑稽列传》,让后人了解到优旃的为人如何。据说优旃平时喜欢说笑,但也能道出令人信服的道理,而且为了子民哪怕是在秦始皇面前,也敢大胆谏言,“不流世俗,不争势利”便是优旃当时体现出来的精神。可能多数朋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