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唐朝会有两部正史?新唐书和旧唐书区别介绍

为什么唐朝会有两部正史?新唐书和旧唐书区别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514 更新时间:2024/1/17 7:30:10

历史上,记录唐朝正史的史书共有两部,这在历史上还会比较罕见的。最早的唐史目前称为《旧唐书》,是由刘昫等人撰写,刘昫是五代人士,当时唐朝刚刚灭亡没有多久,《旧唐书》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不过在宋仁宗时期,北宋计划重新编撰唐书,后来由宋祁欧阳修等人又编写了一部《新唐书》,那《旧唐书》和《新唐书》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纵观《二十四史》,唯独只有记载唐朝历史的史书有两部,即《旧唐书》和《新唐书》,也就是说二十四史中有两部“唐书”。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成书的时间不同。

《旧唐书》虽然署名为后晋刘昫等人编撰,前后编撰时长为四年,是于后晋天福六年(941年)至后晋开运二年(945年)书成编撰而成,因为当时刘昫是当朝宰相,所以署名刘昫,其实真正的编撰人为张昭远、贾纬,监修是赵莹。原名《李氏书》。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由宋祁、欧阳修、曾公亮、吕夏卿等人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合撰完成。因为《旧唐书》的编修时间较短,北宋文人觉得比较差,所以宋仁宗就派欧阳修等人重新编撰唐书,即为《新唐书》。

其次,编撰的内容不同。

《旧唐书》的史料来源主要是《唐实录》和唐朝国史。其体例、剪裁、文采不够完善,例如,由于大量转抄《唐实录》和唐朝国史的原文,导致《旧唐书》中存在着许多诸如“大唐”、“本朝”、“今上”等在后人看有些不伦不类的字样。此外,由于唐朝中后期陷入长期的藩镇割据、宦官乱政、农民起义的局面之中,导致《武宗实录》大部分丢失,唐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哀宗五代皇帝更是直接没有留下实录,故不得不参考《唐年补录》、《唐末三朝闻见录》等书才勉强修成,而这几部作品实际上是通过见闻和小说写出来。

而由于《旧唐书》编修的时间仓促,所以多数内容只是誊录,而没进行选择修改,并且有很多的错误以及相同的地方。宋仁宗就认为《唐书》“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新唐书》编修者之一的曾公亮就曾在《进新唐书表》中批评《旧唐书》“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

为什么宋朝对编修唐史感兴趣?

北宋在时间上其实是承接五代十国而来,而五代十国中由于改朝换代、战乱分裂太过频繁,故究竟谁是正统一直得不到定论,北宋统治者为了表明自己的正统地位,自然不愿意认定自己是继承五代,而是宣称自己是继承唐朝而来。如果将《旧唐书》视为官方史书,那就相当于默认了后晋是唐朝以后的正统继承者,这很明显是北宋统治者不愿看到的,因此《旧唐书》必须加以否定,再加上,当时的北宋正处于极盛的庆历年间,为了标榜自己的盛世,也需要重修前朝史书,于是诞生了《新唐书》。

不过《旧唐书》虽然杂乱,但是保留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同也修撰的时间也与唐代较为接近,更符合史实。而《新唐书》虽然编修时间长,但毕竟离唐朝还是有一段时间,且在考证方面也不是很严谨,而后世也对《新唐书》颇有微词,史家黄永年就曾指出:“他(宋祁)用这种文体把《旧唐书》里原有的诏令、奏议以及记叙文字乱改一气。而且宋朝文人都喜欢咬文嚼字,所以《新唐书》就有大的生涩难懂的字眼,读起来费时费力。

而在《新唐书》编修出来后,《旧唐书》就不在刊印,中间失传了几百年的时间,最后是于明朝嘉靖年间,收集残稿,才重刻《旧唐书》。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豫让是一个怎样的人?豫让刺赵襄子典故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豫让是春秋时期晋国人士,他在晋国效忠于智伯瑶。但在晋阳之战中,魏、韩、赵联手击败智氏,智伯瑶也战死沙场,作为家臣豫让立志要为主公报仇,打算刺杀赵襄子。只不过豫让的计划并没有成功,豫让临死前说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12个字也成为了一段著名典故。豫让的精神值得后人

  • 三国时期天下一共有几州?魏蜀吴分别占领哪几州?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公元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位,自己登基称帝,改朝换代,立魏国。一年后,刘备在益州成都称帝,是为延续汉室血脉,孙权虽然称帝慢了几年,但他自称吴王,定都建业,就此天下正式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不过曹魏是独占北方,蜀汉和东吴平分南方,所以综合实力还是魏国最为强大。这次就为大家讲讲当时天下总共分有哪几个州,

  • 李恪最终为什么惨死?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皇帝的儿子虽然说是出身高贵,但其实命运却未必有那么好,生活在皇家,很多人其实都是很难能够得到善终的,因为他们即便自己为人很好,却未必能管得住别人要对他们下手,而这些下手的人,无外乎都是自己的兄弟甚至是自己的父母。吴王李恪可以说曾经是李世民最喜欢的一个儿子,但是即便是最喜欢,却在李恪被卷进房遗爱的谋反

  • 弥子瑕卫灵公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其实历史上有不少男性统治者,他们都有自己的男宠,也因此诞生了非常多的词语,每一个词语的背后其实都代表了一段历史。春秋时期的卫灵公也有一个被认为是男宠的臣子弥子瑕,著名的“分桃断袖”当中的“分桃”,说的就是卫灵公和弥子瑕之间的故事。历史上他们真的是这样的

  • 汉哀帝为了男宠废掉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都知道有这样一个词,“冲冠一怒为红颜”,很多人应该都会有为了自己的爱人而不顾一切的时候吧,不过历史上却有这样为了“蓝颜”的时候。汉朝时期的皇帝,可以说大部分人多多少少都与一个男人有暧昧的关系,而据说,汉哀帝更是为了自己的男宠而废掉了自己的皇后,这是

  • 武则天老了李显已经是太子,神龙政变是多余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神龙政变,是从武则天手中夺取权力,让李显得以上位的一次政变,然而在这个时候,武则天其实已经垂垂老矣,李显也已经成为太子,等到武则天死后李显自然就会登基,但是为什么还是要发动一次神龙政变,让武则天退位呢?有与没有神龙政变的两个结果看上去似乎是一样的,但其实,这中间的差别还是非常大的。武则天在解决了继承

  • 藩封制弊端明显,为何朱元璋还要分封藩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古代藩王都有自己的领地,他们一般是皇室宗亲或者立有功劳的大臣。但藩封制也有很大的弊端,一旦让藩王做大对于朝廷来说会是一个不小的威胁,而历史上藩王闹事的例子层出不穷,那为什么朱元璋称帝以后还要坚持创立藩封制呢?其实朱元璋把自己24个儿子分别封于几个主要城市以及边疆,起初是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侵略,还有巩

  • 夷陵之战背后有着怎样的目的?刘备野心彰显无疑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蜀汉刚刚步入鼎盛时期,结果一场夷陵之战让蜀汉元气大伤,从而再也没有机会实现匡扶汉室的志愿。当时刘备率军伐吴,双方兵力势均力敌,谁也没想到刘备竟然会如此惨败陆逊之手。为什么刘备要急着对吴国发难呢?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刘备是急于帮关羽报仇,实际上这背后还有别的目的,更是彰显出了刘备的野心。下面就为大家分析下

  • 长孙无忌为什么要害死李恪?李恪死因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三个儿子,他本有机会成为皇位继承人,但最后却遭到长孙无忌的陷害,导致被冤杀。很多人不理解长孙无忌为什么要害李恪,长孙无忌作为凌烟阁排名第一的功臣,干嘛要和李恪过不去呢?实际上长孙无忌这样做,是担心李恪会报复自己,因为当年长孙无忌并没有站在李恪这边,而是支持李治继位,所以两人必有心

  • 明朝为什么很少发生太后当政?其实朱元璋早有防备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古时候,各个朝代基本都有出现过太后干政的现象,如果太子继位时年纪还小,一般便会由太后垂帘听政,似乎也是一件很合理的事情。不过明朝就很少有太后当政的例子发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只能说明朝在这方面的预防做得还是比较到位的,哪怕中间出了几位比较任性的皇帝,但皇权并没有收到威胁。当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后,就有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