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松为刘备立下大功,为何还是得不到重用?

张松为刘备立下大功,为何还是得不到重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047 更新时间:2024/1/24 21:49:41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可以为自己的主君立下功劳,自然是能够彰显出自己的能力,让主君看到自己是很有用的,自然就会得到重用,立下的功劳越大,那么结果自然也就越好。然而在历史上,汉末三国时期的张松却不是如此,他曾经为刘备立下过大功,按理说刘备应该对张松是重用的,但是却根本看不到任何刘备想要重用张松的意思,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刘备是不信任张松,还是张松做得不对呢?究竟为何张松无法得到刘备重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刘备入蜀,刘璋厚待刘备

刘备在荆州之时,就有了图谋蜀地的心思,恰好,张松在刘备瞌睡的时候,送来了枕头。刘璋在张松的劝说下,准备迎接刘备入蜀,帮助自己讨伐张鲁,并对抗曹操潜在的威胁。并且派法正送给刘备四千人马。

刘备欣喜异常,马上在建安十六年率领人马,进驻益州,在涪城与刘璋欢饮百余日。把刘璋哄得五迷三道。刘璋把北部的要塞全部给了刘备,让他进驻葭萌关,大把大把地给刘备钱,物资拼命塞给刘备,又给军队,又给权利,让刘备都督白水军。

两人又互相封官,刘璋向名义上的朝廷上表,表刘备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刘备也上表,表刘璋行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这一顿互相吹捧,大家都十分满意,宾主尽欢。

这个时候,张松劝刘备直接杀了刘璋,夺了蜀地。刘备还是老谋深算,认为自己刚来蜀地,杀了刘璋容易,但是要想收复蜀地的人心,那还是很困难。如果此时杀了刘璋,蜀地弄不好四分五裂,局面就变得不好收拾了。

于是刘备以大事不可仓促为名,拒绝了张松的建议。

刘备与刘璋分别之后,到了葭萌关,表面上开始装模作样地抵抗张鲁,其实,暗地里都在做着收买人心的工作。

2、庞统的战略所缺乏的灵魂

没过一年,刘备觉得时机差不多了,就开始准备袭取刘璋。于是刘备就召集众人,开始做战略规划。庞统给刘备规划了三条战略,一条是上策:派遣精兵,潜行至成都,打刘璋一个措手不及;第二条是中策:假借曹操袭击,回援荆州,借机杀掉杨怀、高沛,彻底掌控白水军,然后一路杀到成都去;第三条下策就是回到荆州,占据白帝,慢慢再重新图谋蜀中。

刘备选择了第二条。为什么呢?因为,刘璋暗弱,刘备对于夺取成都,击败刘璋是非常有信心的,但是他的目标不是仅仅占据一个小小的蜀地,而是手握小蜀地,放眼全天下。

这就不仅仅是击败刘璋这么简单了,还要考虑战后的抚慰,蜀地能不能人心归附,要用最小的代价,最短的时间,把刘焉刘璋父子经营多年的老巢一举夺得。

因此,刘备虽然问计,制定战略,但他考虑的不仅仅是怎样打仗,而是要有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让自己能够顺利地向刘璋宣战,从而赢得舆论,像武王伐纣一样,有出兵的正当理由。

刘璋迎接刘备,又给人又给钱又给权,对待刘备不薄。如果采取庞统的第一条战略,无疑是不宣而战,那么,蜀中人会怎么看待刘备,全天下的人又会怎样看待刘备?

大家只会说刘备恩将仇报,不仁不义。这样的话,刘备就别想平定蜀地,更不用说以蜀地为根据地大本营,去竞争全天下了。

因此,刘备首先否决掉了庞统的第一条战略,而第三条战略无疑是放弃现有的一切有利条件,回去重起炉灶。那他这一年多的努力可不就是白费了吗?

因此,第三条战略也不能采用,那么就只有第二条战略了。但是,这第二条战略仍然缺少一个理由,一个借口。庞统毕竟不是君主,他考虑问题的角度还是从一个谋士的角度,而站在刘备的角度上看,这个战略缺少灵魂。这个灵魂就是与刘璋合理正当开战的借口。

因此,刘备开始寻找出兵借口,寻找正当理由。要想揍别人,却又不想承担法律责任,那么最好的办法是让大家都看到是对方先动手。那么,有什么办法能让刘璋先一步对付刘备呢?

3、张松沦为刘备的弃子

也许是刘备自己灵感迸发,也许是他与庞统暗地里商议,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这个计策需要有人牺牲,而且这个人必须是在刘璋眼里十分重要,这个人的牺牲必须能够让刘璋愤怒。

首先,刘备还是按照庞统的战略,以曹操攻打东吴,孙权紧急求援为借口,向刘璋辞行。并且还要求刘璋帮助自己,向刘璋伸手要兵要粮,而且要的很多,近乎无理要求。这就是要激怒刘璋。

刘璋当然不爽了,我好不容易把你请来,让你帮我对付张鲁和曹操,你什么都没做,现在就要撂担子,而且还要我给兵给钱,欢送你回去。刘璋十分恼怒,但是面子又不好撕破。于是就只给了刘备四千兵,其余刘备要求的粮食钱财只给一半。

刘备庞统的第一步,激怒刘璋,已经施行成功。

接下来是第二步,刘备瞄上了张松。当刘备向刘璋提出要回荆州的时候,张松和其他有想法的人就急了,当初是想让你刘备来接管蜀地的,你怎么招呼都不打,就要走,你拍拍屁股一走了之,我们怎么办?于是,张松就送信给刘备询问,说眼看就要成就大事了,将军你怎么就要撒手不管了呢。

这一切其实都正在按照刘备的想法向前推进。刘备拿到张松的书信,心里乐开了花,我能不能成就大事,就看你这封书信的了。

下面我们要分析一下刘备的诡计了。

三国志记载:张松书与先主及法正曰:"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释此去乎!"松兄广汉太守肃,惧祸逮己,白璋发其谋。于是璋收斩松,嫌隙始构矣。璋敕关戍诸将文书勿复关通先主。

张松的哥哥广汉太守张肃向刘璋告发,说张松通刘备,于是刘璋斩了张松,并且命令各个关隘,不得放刘备过关。

这正是刘备想要的结果,益州人都看看啊,这不是我想打你们主公刘璋的,是他不让我回荆州,我被他困在葭萌关,进退不得,我被逼无奈,只能起兵伐蜀。

刘备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借口,于是顺理成章地夺取了刘璋的地盘。

我们回过头来说说张松那封书信的事情,这里就有点阴谋诡计的意思了。首先,张松向刘备及法正送书信,一定是十分机密的,张肃是如何得知的,张肃要向刘璋告发,一定要有真凭实据,不能捕风捉影。那么他一定是拿到了张松亲笔写给刘备的书信,才知道自己的弟弟与刘备勾搭。

张松的写给刘备的密信怎么会让张肃得到呢,如果不是张松泄露的,那一定是刘备了。张松自己肯定没有那么傻,那答案就不言自明了。

张肃时任广汉太守,广汉离葭萌关十分近,刘备是有能力,也有条件派人将书信故意泄露给张肃的。

4、结语

可怜张松一世聪明,竟被刘备视为弃子,为了达成夺取蜀地的目的,刘备只能是放弃张松了。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刘邦和刘备都做过抛妻弃子的事,为何评价却是大相径庭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刘邦和刘备早年都属于白手起家,最后登基称帝,其过程让人感到敬佩。不过就后人对他们的评价来看,似乎刘皇叔的风评会更好一些,明明他们都曾做过抛妻弃子的事,但基本没什么人会拿此事来指责刘备,他在后人心中的形象基本都是正面的。换做刘邦就不一样了,刘邦虽然是汉朝开国皇帝,但他给人无赖的形象深入人心,所以两人评

  • 飞鱼服是什么人穿的?与质孙服有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锦衣卫,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也看过不少讲述锦衣卫的电视剧了,就不如说前段时间热播的《锦衣之下》。对于锦衣卫,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明朝时期所有的锦衣卫都是穿飞鱼服的吗?并不是所有锦衣卫都穿飞鱼服,而且飞鱼服也并不是只有锦衣卫才能穿着的。明朝服饰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服饰大朝代也是颇有讲究

  • 孙膑靠牺牲同僚战胜庞涓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孙膑和庞涓的故事一直被后人所津津乐道。早年他们二位是同窗,后来庞涓迫害孙膑,使其身体残疾。孙膑投奔齐国,此后两次率兵击败庞涓,算是替自己出了一口恶气。不过孙膑击败庞涓的办法是有争议的,因为他有意牺牲两位同僚的性命,才换取了胜利,也让人看出孙膑有他狠心的一面。其实关于这件事也存在不少争议,孙膑究竟是一

  • 古代皇子称呼皇上为爹还是父皇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皇上虽然是皇子的爹,但一般在朝堂之上还是要讲礼数,所以称呼基本都用“父皇”二字。不过在某些历史剧中,有出现直接喊爹的情况,这到底正不正确呢?我们现在没办法回到古代,所以对于皇家的称呼运用实情是怎样,并不能完全掌握。不过在某种情况下,皇子用“爹”这个称呼

  • 郭嘉为何能预言孙策会被刺杀?他是否知道内情?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总是会发生一些看起来像是很巧合的事情,但是正是因为太过巧合,所以也会让人觉得没那么简单。就比如汉末时期,孙策被人暗杀,脸上中箭身亡,然而巧合的是在此之前,郭嘉就曾经预测,说孙策会遭人暗杀身亡,这两件事合在一起想一想,难免会让人觉得中间会不会有什么联系。那么究竟郭嘉为什么能够预测到孙策会被刺杀,

  • 明英宗被俘一年多待遇怎么样?瓦剌人是怎么对待他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可能都会觉得,作为俘虏,不管是谁他的待遇都不会好到哪去,毕竟是阶下囚的身份,又怎么可能会好呢?而在明朝历史上,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人俘虏,你知道他被俘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过的怎么样吗?很多人可能觉得他一定不可能过得很好,尽管他是皇帝,但是毕竟也是一个俘虏,他对于瓦剌人来说意义也就仅限于要

  • 为何说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是李隆基?他是如何导致战乱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在唐朝的历史上,安史之乱是一段无法绕开的历史,大唐盛世被安禄山搅得一团乱,唐朝也从此走上了下坡路,后面也基本上没有回到巅峰时期了。然而,造成安史之乱爆发的重要原因,重要人物,究竟是谁?是安禄山还是杨贵妃?或者是李林甫?其实有不少人认为,安史之乱爆发的罪魁祸首,应该就是唐玄宗李隆基本人,这究竟是为什么

  • 为什么刘备手下出现的叛徒最多?他不是最得人心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如果要问三国时期是谁最得人心,可能有不少人都会觉得是刘备了,在《三国演义》里面,刘备可以说是“众望所归”了,匡扶汉室的大业都交给刘备去完成了,而且刘备很“仁义”,以至于后世很多人认为刘备其实根本就是假仁义,只是为了收服人心的。但是不管刘备的仁义是真是假

  • 李渊有必要主动退位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不仅是将了大哥李建成一军,同样把自己的父亲李渊也给逼得无路可走。李世民看似给李渊留有选择,其实李渊根本无路可选。当然,李渊身为皇帝,如果他坚持不退位,李世民似乎也不能拿他怎么样。但站在李渊的角度思考,这个皇位恐怕会成为他今后的噩梦,每做一天就不安稳一天,所以才赶紧禅位退休。加入

  • 忽必烈征日给日本带来了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在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为了实现个人的野心和愿望,也为了使得蒙元帝国的权威,并且同时打击南宋,先后两次派遣使者去日本,要求日本对元臣服。不过日本拒绝了,遭到拒绝后,1274年和1281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遣大军两次攻打日本,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为“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