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孙膑靠牺牲同僚战胜庞涓

孙膑靠牺牲同僚战胜庞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119 更新时间:2024/2/5 8:08:30

孙膑庞涓的故事一直被后人所津津乐道。早年他们二位是同窗,后来庞涓迫害孙膑,使其身体残疾。孙膑投奔齐国,此后两次率兵击败庞涓,算是替自己出了一口恶气。不过孙膑击败庞涓的办法是有争议的,因为他有意牺牲两位同僚的性命,才换取了胜利,也让人看出孙膑有他狠心的一面。其实关于这件事也存在不少争议,孙膑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最好是从多角度了解。

1、孙膑狠毒的一面

当年赵国其实也不厚道,趁魏国国丧期间,将本来入朝魏国的小国中山国给灭了,收入囊中。公元前354年,魏惠王腾出手来,就准备出一口恶气,将中山国抢回来,于是找庞涓商量这件事情。庞涓一听有仗打很高兴,结果却是灭中山这样的小事情,兴趣顿失,于是就向魏惠王说,这中山国就是一个弹丸之地,中山国与赵国都城邯郸距离也不远,不如直接攻打赵国都城邯郸,给大王好好出一口恶气。

魏惠王一听,本来想夺回一个小国,现在却能得到赵国土地,欣然应允。庞涓领命带甲直扑赵国都城邯郸,这场战争如同摧枯拉朽一般,庞涓很快就攻到了邯郸城下,形成了包围之势。邯郸城虽然拼死抵抗,与庞涓形成对峙状态,持续一年之久,形势却如累卵,随时都有城破国灭的危险,这时候赵国的一支斥候突围而去,直奔齐国求救。

齐威王害怕魏国攻下邯郸,势力大增会威胁自己,于是派田忌与孙膑前去解救,齐国大军来到魏赵交界地时,却没有直接去邯郸城找庞涓开战,孙膑提出了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逼庞涓回援的想法,田忌对孙膑深信不疑,采纳了他的意见,齐国大军浩浩荡荡直奔魏国都城,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史记》: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但是,在《擒庞涓》中,还记载了围魏救赵的一个细节,正是此次围魏救赵能够成功的关键所在,也通过这件事看清了孙膑的狠毒。

在齐军进攻大梁的路上,临近魏城平陵,田忌问孙膑“事将何为?”就是问接下来怎么做。结果孙膑这个时候问了一句没头没脑的话来:“都大夫孰为不识事?”,也就是说,孙膑问田忌,都大夫当中谁最不懂事,这里可以理解为谁最不会来事,或者是谁最不懂军事。

田忌有点迷糊,但是他心中对这样的属下早有人选,就随口答道:“齐城、高唐。”孙膑接下来的命令,让田忌也大跌眼镜。孙膑竟然让齐城、高唐带兵攻打平陵。你可要知道,平陵是一座坚城,更是一座重镇,兵精粮足,而且侧翼还有横、卷两座重镇随时能够支援,让齐城、高唐去攻城,这不就是送死吗?

忌子召孙子而问曰:“事将何为?”孙子曰:“都大夫孰为不识事?”曰:“齐城、高唐。”

孙膑自然看出了田忌的心思,于是他继续说,庞涓不是等闲之辈,如果想战胜他就必须让他轻敌,所以派齐城、高唐,目的就在于此。而且横、卷二邑乃是大梁屏障,若无二人吸引火力,咱们根本无法进攻大梁。

其实,野哥认为田忌这一招牺牲齐城、高唐二位大夫和上万兵士性命的毒计,里面不仅仅有吸引火力的算计,而且依然有“田忌赛马”的影子,齐城、高唐二位大夫,就是孙膑此刻手中的“下等马”,而“平陵以及横、卷二邑”是魏国的上等马,这不正是下等马对上等马的计策吗?

齐城、高唐果然是“不识事”的人,但是他们绝对是忠义之人,在这场攻城战发起前,还信誓旦旦的说,必然踏平平陵,否则绝不回来,你们当然回不来,可怜你们还不知道,自己早成了孙膑的弃子了。这可是田忌的部下,当时不知道他得有多么心痛,那不是一万根木头,而是一万条活生生的性命。

齐城、高唐二人打败而死,却打开了大梁门户,孙膑命令前兵趁机轻装上阵直攻大梁,引诱庞涓轻敌,庞涓果然中计,认为孙膑不懂兵法,傻乎乎的攻打平陵,于是命令士兵放下辎重,轻装全速前进,最终落入孙膑埋伏,被孙膑所擒。

《史记》: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2、孙膑智慧的一面

如果野哥认为孙膑的人品有问题,竟然让全然不知情,而且“不识事”的二位大夫为他私利而死,或许有人会说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不涉及人品。其实不然,齐军此去乃是解赵国之围,谋国利之举,并非希望与魏国决战,而孙膑却利用这次机会,报庞涓挖他膝盖骨的私仇,采取围魏救赵,牺牲上万兵力的代价,只为擒庞涓的一个可能。大家可曾想过没有,万一庞涓没中计,齐国军队深入魏地,庞涓稳步回师来援,届时齐国将置于何地?

孙膑有如此狠毒的心肠,为了自己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身为孙膑同学的庞涓难道不是知之最深吗?孙膑一出山,庞涓就引他前来,挖了他的膝盖骨,这种做法虽然狠毒,或许是庞涓深知孙膑比他更狠,怕未来不好对付,才下手为强吗?

当年孙膑与庞涓同为鬼谷子的徒弟,鬼谷子曾经给他们出过一个难题,让他们想办法让自己从屋子里走出去。庞涓采取的办法很暴力,基本上就是打砸、水淹、火烧,但是他又不敢真的以死相逼,鬼谷子不为所动。孙膑却说:“我不能让师傅走出去,但是我能让师傅走进来。”鬼谷子也没多想,就出去了,结果刚走出去,孙膑就说“老师您已经外面了。”

这本是一段佳话,体现了孙膑的智慧,但是输赢真的如此重要吗?为了一次简单的考试,就依靠欺骗来获得胜利?野哥相信,孙膑并非比鬼谷子的智慧高,只不过是鬼谷子太相信他的这个门生了。孙膑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成功骗了自己的师傅,否则比拼智慧,鬼谷子怎么会受他懵逼呢?或许,就是在此时,庞涓对孙膑有了防备。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古代皇子称呼皇上为爹还是父皇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皇上虽然是皇子的爹,但一般在朝堂之上还是要讲礼数,所以称呼基本都用“父皇”二字。不过在某些历史剧中,有出现直接喊爹的情况,这到底正不正确呢?我们现在没办法回到古代,所以对于皇家的称呼运用实情是怎样,并不能完全掌握。不过在某种情况下,皇子用“爹”这个称呼

  • 郭嘉为何能预言孙策会被刺杀?他是否知道内情?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总是会发生一些看起来像是很巧合的事情,但是正是因为太过巧合,所以也会让人觉得没那么简单。就比如汉末时期,孙策被人暗杀,脸上中箭身亡,然而巧合的是在此之前,郭嘉就曾经预测,说孙策会遭人暗杀身亡,这两件事合在一起想一想,难免会让人觉得中间会不会有什么联系。那么究竟郭嘉为什么能够预测到孙策会被刺杀,

  • 明英宗被俘一年多待遇怎么样?瓦剌人是怎么对待他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可能都会觉得,作为俘虏,不管是谁他的待遇都不会好到哪去,毕竟是阶下囚的身份,又怎么可能会好呢?而在明朝历史上,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人俘虏,你知道他被俘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过的怎么样吗?很多人可能觉得他一定不可能过得很好,尽管他是皇帝,但是毕竟也是一个俘虏,他对于瓦剌人来说意义也就仅限于要

  • 为何说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是李隆基?他是如何导致战乱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在唐朝的历史上,安史之乱是一段无法绕开的历史,大唐盛世被安禄山搅得一团乱,唐朝也从此走上了下坡路,后面也基本上没有回到巅峰时期了。然而,造成安史之乱爆发的重要原因,重要人物,究竟是谁?是安禄山还是杨贵妃?或者是李林甫?其实有不少人认为,安史之乱爆发的罪魁祸首,应该就是唐玄宗李隆基本人,这究竟是为什么

  • 为什么刘备手下出现的叛徒最多?他不是最得人心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如果要问三国时期是谁最得人心,可能有不少人都会觉得是刘备了,在《三国演义》里面,刘备可以说是“众望所归”了,匡扶汉室的大业都交给刘备去完成了,而且刘备很“仁义”,以至于后世很多人认为刘备其实根本就是假仁义,只是为了收服人心的。但是不管刘备的仁义是真是假

  • 李渊有必要主动退位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不仅是将了大哥李建成一军,同样把自己的父亲李渊也给逼得无路可走。李世民看似给李渊留有选择,其实李渊根本无路可选。当然,李渊身为皇帝,如果他坚持不退位,李世民似乎也不能拿他怎么样。但站在李渊的角度思考,这个皇位恐怕会成为他今后的噩梦,每做一天就不安稳一天,所以才赶紧禅位退休。加入

  • 忽必烈征日给日本带来了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在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为了实现个人的野心和愿望,也为了使得蒙元帝国的权威,并且同时打击南宋,先后两次派遣使者去日本,要求日本对元臣服。不过日本拒绝了,遭到拒绝后,1274年和1281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遣大军两次攻打日本,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为“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

  • 孙策和马超哪个厉害,孙策马超战绩对比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三国历史中,孙策和马超并无交集,不过他们有个共同点,都是属于年少成名。孙策十几岁就与名士结交,他的名声也在当地逐渐传开,战乱爆发后不少上流人物都会投奔孙策。孙坚死时,孙策只有17岁,但他很好的继承了父亲的遗业,此后一步步拿下江东五郡,为孙吴政权打下坚持基础。如果仅仅比较武力值,孙策和马超到底谁更胜一

  • 越王勾践剑为什么享誉世界,还被称为“天下第一剑”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越王勾践在《荀子·王霸》中,被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相信大家对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也不陌生。不过放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来看,越国并非一个持续强盛的诸侯国,战国七雄也没有越国,那为什么越王勾践剑的知名度却能享誉世界,而且这柄剑还有“天下第一剑”的美誉呢?其实越王勾践剑就已经体现了当时

  • 九成宫谋反事件是怎样的?对大唐有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公元630年3月15日,大通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于突厥苏尼失部的沙鉢罗设营,擒获东突厥君长颉利可汗,并于同月二十九日将颉利可汗执送长安,东突厥灭亡。东突厥覆亡后,唐廷将入降和被俘的大量突厥部众安置于河南之地,设立羁縻都督府州统辖管理,其酋帅则“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已上百余人,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