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鲁国是如何灭亡的?曾经实力强大为何走向灭亡?

鲁国是如何灭亡的?曾经实力强大为何走向灭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640 更新时间:2024/2/5 8:08:54

在春秋战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强大的国家,除了后来称霸的那些,在此之前也是有很多厉害的国家的,比如鲁国。鲁国可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鲁国曾经的实力也是非常强悍的,称之为大国一点也不为过,但即便是有强大的实力,鲁国最终也是走向了灭亡,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曾经堪称是霸主的鲁国最后究竟是怎么灭亡的,又是被谁给灭掉了呢?鲁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鲁国介绍

鲁国(前1043年—前249年),先秦诸侯国,姬姓,侯爵,首任国君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

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受封于奄国故土,由于周公要留在镐京辅佐周成王,于是让自己的长子伯禽代为赴任,沿用周公初封地“鲁”称号建立鲁国,定都曲阜。鲁国起初疆域较小,“封土不过百里”,后来陆续吞并了周边的极、项、须句、根牟等小国,并夺占了曹、邾、莒、宋等国部分土地,成为“方百里者五”的大国。国力最强时,疆域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黄海,西抵山东定陶一带,其统治核心区大多位于今山东济宁境内,亦包括泰安南部宁阳,菏泽东部单县、郓城,临沂平邑等市县。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一个重要邦国。

鲁桓公鲁庄公鲁僖公时期是鲁国最为强盛的时期,一度与齐国争夺东方的霸主,鲁僖公更曾领导诸侯抗衡过楚成王与晋文公。直至战国初期,仍有数个诸侯国向鲁国进贡。

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四位君主,历时795年。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迁顷公于下邑,封鲁君于莒。七年后(前249年)鲁顷公死于柯(今山东东阿),鲁国绝祀。

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鲁国历经36王,794年(前1043年至前249年)。武王发完成伐纣大计,就将少昊之墟封给了周公,但由于周王朝刚刚建立根基不稳,再加上周武王身体每况愈下,周公没有去往封国而是将儿子伯禽派往封国,自己则继续辅助周王。可以说鲁国和周王朝的关系血浓于水,这些都得益于周公旦的血统与能力,前期周王朝从多方面扶持鲁国,为鲁国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所以在礼崩乐坏的时期,问天下周礼看鲁国。因此周王朝荣辱的背后都有一个鲁国在默默支持着。

2、诸侯之中鲁国的地位变化

鲁国起初的封国是建立在武庚叛乱的奄国之上面积不过百里是相当的弱小,在周王朝的暗许下,鲁国先后吞并了周边的极、项、须句、根牟等小国,并夺占了曹、邾、莒、宋等国部分土地,一跃成为天下的大国,加之周王朝的力挺,成为东方能与齐国匹敌的国家。强盛时期甚至与齐国争夺领土,抗衡过楚国、晋国,威震天下的诸侯国,就连衰败到了战国时期仍有诸侯国向鲁国进贡。

如果说鲁国的衰败点在何处,那就是小白和纠争夺齐国国君的位置,因为错误地站在了纠这一边,得罪了小白(后来的齐桓公),在与齐的几次大战中:乾时之战鲁大败;长勺之战中鲁庄公得到曹刿的帮助并倾尽全国的打败了齐国,之后齐鲁停战结盟。鲁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反观齐桓公励精图治,使齐国成为真正的霸主,鲁国不得不选择臣服。自此鲁国对外的政策就是仗着自己和周天子的关系以外交联合为主,淡化练兵建军,为鲁国后期的乏力埋下祸端。

3、鲁国为什么衰亡

鲁国,周朝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侯爵,首封国君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在西周和春秋时期,鲁国夺占了曹、邾、莒、宋等国部分土地,成了今山东省一带的大国。鲁国国力最强时其疆域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黄海,西抵山东定陶一带。更为关键的是,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阶段,鲁国可谓人才辈出,诞生了孔子、孟子、曾子、鲁班、左丘明等人才。至于曹刿、秦开等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将,也是鲁国人。那么,对于人才济济的鲁国,为何没能和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等诸侯国相提并论呢?对此,在笔者看来,虽然鲁国人才众多,却缺乏一流的武将的纵横家。

在战国时期,纵横家和顶级的武将是各国君主都非常重视的人才,甚至能够影响到各个诸侯国的整体实力。比如强大的秦国,就拥有白起、王翦、王贲等名将,也拥有张仪、司马错等纵横家。与此相对应的是,鲁国虽然有孟子这样的圣人,不过,其不是非常适合战国时期的竞争特点。再比如鲁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姬姓,公输氏,名班,惯称“鲁班”,显然无法帮助鲁国走向强大。至于战国时期的将领秦开,因为在鲁国没有施展才华的舞台,所以投奔到战国七雄中的燕国了。

鲁国之所以没有成为战国七雄,也和自己的地理位置存在直接的关系。鲁桓公、鲁庄公、鲁僖公时期是鲁国最为强盛的时期,一度与齐国争夺东方的霸主。不过,在齐国强大起来后,同样位于今山东省一带的鲁国,几乎没有足够的扩张空间。而且,鲁国经常需要防备齐国的进攻,这也对自己的国力形成了明显的消耗。在春秋后期,鲁国在地理位置上处在求偶、晋国、楚国以及吴越之间。而到了战国时期,鲁国继续处在齐国、魏国、楚国等强国之间,可谓地处四战之地,不仅难以走向强大,连自保都比较困难了。

对于春秋时期的大国晋国,因为卿大夫势力的壮大,所以陷入到内耗中,最终被魏赵韩三家分晋。与此相对应的是,对于鲁国来说,因为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掌握了鲁国的大权,导致鲁国公室的实力也是相对衰弱,难以通过变法来走向强大。就鲁国的结局来说,顷公十九年(前261年),楚伐鲁取徐州。顷公二十四年(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迁顷公于下邑,封鲁君于莒。后七年(前249年)鲁顷公死于柯(今山东东阿),鲁国绝祀。由此,在战国后期,鲁国被楚国所消灭。不过,对于鲁国来说,可以在战国七雄中坚持到公元前256年才灭亡,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秦朝统一全国之后,周天子的结局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其实秦国在统一中国的时候,周天子就已经不存在了。周赧王是最后一位周天子,只周朝的最后一位王。说起这末代君王,我们总会把他们想想成为凄惨落魄的的样子,然而周赧王却是比较幸运的一个,因为他就在这个天下大乱,到处是战争的惊涛海浪中整整当了59年的王。周赧王上台时,周王室已经分裂为两部分,其一为东周国,其一

  • 张松为刘备立下大功,为何还是得不到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可以为自己的主君立下功劳,自然是能够彰显出自己的能力,让主君看到自己是很有用的,自然就会得到重用,立下的功劳越大,那么结果自然也就越好。然而在历史上,汉末三国时期的张松却不是如此,他曾经为刘备立下过大功,按理说刘备应该对张松是重用的,但是却根本看不到任何刘备想要重用张松的意思,这

  • 刘邦和刘备都做过抛妻弃子的事,为何评价却是大相径庭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刘邦和刘备早年都属于白手起家,最后登基称帝,其过程让人感到敬佩。不过就后人对他们的评价来看,似乎刘皇叔的风评会更好一些,明明他们都曾做过抛妻弃子的事,但基本没什么人会拿此事来指责刘备,他在后人心中的形象基本都是正面的。换做刘邦就不一样了,刘邦虽然是汉朝开国皇帝,但他给人无赖的形象深入人心,所以两人评

  • 飞鱼服是什么人穿的?与质孙服有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锦衣卫,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也看过不少讲述锦衣卫的电视剧了,就不如说前段时间热播的《锦衣之下》。对于锦衣卫,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明朝时期所有的锦衣卫都是穿飞鱼服的吗?并不是所有锦衣卫都穿飞鱼服,而且飞鱼服也并不是只有锦衣卫才能穿着的。明朝服饰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服饰大朝代也是颇有讲究

  • 孙膑靠牺牲同僚战胜庞涓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孙膑和庞涓的故事一直被后人所津津乐道。早年他们二位是同窗,后来庞涓迫害孙膑,使其身体残疾。孙膑投奔齐国,此后两次率兵击败庞涓,算是替自己出了一口恶气。不过孙膑击败庞涓的办法是有争议的,因为他有意牺牲两位同僚的性命,才换取了胜利,也让人看出孙膑有他狠心的一面。其实关于这件事也存在不少争议,孙膑究竟是一

  • 古代皇子称呼皇上为爹还是父皇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皇上虽然是皇子的爹,但一般在朝堂之上还是要讲礼数,所以称呼基本都用“父皇”二字。不过在某些历史剧中,有出现直接喊爹的情况,这到底正不正确呢?我们现在没办法回到古代,所以对于皇家的称呼运用实情是怎样,并不能完全掌握。不过在某种情况下,皇子用“爹”这个称呼

  • 郭嘉为何能预言孙策会被刺杀?他是否知道内情?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总是会发生一些看起来像是很巧合的事情,但是正是因为太过巧合,所以也会让人觉得没那么简单。就比如汉末时期,孙策被人暗杀,脸上中箭身亡,然而巧合的是在此之前,郭嘉就曾经预测,说孙策会遭人暗杀身亡,这两件事合在一起想一想,难免会让人觉得中间会不会有什么联系。那么究竟郭嘉为什么能够预测到孙策会被刺杀,

  • 明英宗被俘一年多待遇怎么样?瓦剌人是怎么对待他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可能都会觉得,作为俘虏,不管是谁他的待遇都不会好到哪去,毕竟是阶下囚的身份,又怎么可能会好呢?而在明朝历史上,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人俘虏,你知道他被俘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过的怎么样吗?很多人可能觉得他一定不可能过得很好,尽管他是皇帝,但是毕竟也是一个俘虏,他对于瓦剌人来说意义也就仅限于要

  • 为何说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是李隆基?他是如何导致战乱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在唐朝的历史上,安史之乱是一段无法绕开的历史,大唐盛世被安禄山搅得一团乱,唐朝也从此走上了下坡路,后面也基本上没有回到巅峰时期了。然而,造成安史之乱爆发的重要原因,重要人物,究竟是谁?是安禄山还是杨贵妃?或者是李林甫?其实有不少人认为,安史之乱爆发的罪魁祸首,应该就是唐玄宗李隆基本人,这究竟是为什么

  • 为什么刘备手下出现的叛徒最多?他不是最得人心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如果要问三国时期是谁最得人心,可能有不少人都会觉得是刘备了,在《三国演义》里面,刘备可以说是“众望所归”了,匡扶汉室的大业都交给刘备去完成了,而且刘备很“仁义”,以至于后世很多人认为刘备其实根本就是假仁义,只是为了收服人心的。但是不管刘备的仁义是真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