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之前没有铁锅,古人用什么做饭?

宋朝之前没有铁锅,古人用什么做饭?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952 更新时间:2024/3/9 17:22:23

现如今的中餐,有各种烹饪方式,但是其中最为常见的恐怕还是炒菜了,而我们现在看炒菜非常简单方便,然而在古代却才只是一千多年的事情,在宋朝诞生铁锅之前,人们其实是根本没有办法进行炒这种烹饪方式的,换句话说,宋朝之前人们吃不到炒的菜。那么,宋朝之前的古人究竟吃的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菜呢?

1.宋朝之前人们怎么吃饭

对此相关学者通过研究,按照时代提出了4种没有铁锅的烹饪方法。从人类第一次学会使用火开始,烤就成了中国古代最为简单的烹饪方式,只需要一根树枝和一团火,就能够将动物的肉铺和各种蔬菜烤熟,因此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先祖们通常使用“烤”这种简单的方式烹饪食物,而这一漫长的过程很有可能持续了数万年。

进入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国的先民们学会了烧制陶器。由于陶器的制造成本低廉,因此即使到了青铜器时代,陶器也是中国普通百姓们所喜闻乐见的炊具。在当时,由于青铜的冶炼成本太高,因此在夏、商时期,青铜器是只有上层社会才能使用的珍贵器皿。不过,不管是用青铜器还是陶器,“煮”和“蒸”成为了当时最为流行的两种烹饪方法。

由于陶器和青铜器的导热性能都很好,食物可以通过水来进行加热,从而最大程度的保证食材的原汁原味,因此在当时,即使没有铁锅,人们也能够吃得上原汁原味的美食。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种新的烹饪食物的方法出现了,那就是“烹”。据《韩非子》记载:“治大国若烹小鲜”,可见“烹”当时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流行的烹饪方法了。不过这里的“烹”和现在的“炒”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因为当时还没有铁锅,因此所谓的“烹”指的是在蔬菜或者肉类之中加入动物油脂,将食物煎熟,确切的说和今天的自助烤肉有些类似。

直到北宋时期,宋朝人开始使用煤进行冶铁,这可以说是炼铁技术的一大进步,据相关资料记载,当时北宋冶铁的年产量大约是800多万斤,按照当时铁锅的制造重量来说,如果全部拿去造铁锅,也能造出100万口铁锅,正是因为宋朝的冶铁技术有了长足进步,宋朝人们才能够用上物美价廉的铁锅,从此之后,铁锅就对中国的烹饪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铁锅怎么诞生

铁锅,是中国人厨房中的寻常之物,它物美价廉,据说还能补充人体所需的铁,深受大众喜爱。但是很少人知道,如今这并不起眼的黑黝黝的家伙,在中国古代居然是远销海外的奢侈品。

早在宋朝,铁锅已经在中国普及,正是由于铁锅的出现,才导致了宋朝美食文化的盛行。众所周知,宋朝的海外贸易很发达,整个印度洋都遍布着中国航海家的足迹。在海上,中国人也要做饭,也需要用到铁锅。

有一天,一位波斯商人上了宋朝商人的船谈生意,然后突然发现灶台上有个黑乎乎的东西。于是,这个波斯人就问:“这是何物?”宋朝商人回答:“这是铁锅,做菜用的。”

对于这口铁锅,波斯人非常感兴趣,居然花大价钱买了下来。在国外,做饭一般用煮和烧烤的方式。他们煮东西主要用陶器,烧烤干脆连容器也不用。看到铁锅,他们自然很稀奇。

对于当时的外国人来说,铁锅可不是一般的物品,而是显示身份的奢侈品。有些欧洲君主,还会煞有介事地将铁锅完好地保存起来,作为传家宝。

宋朝商人见铁锅在国外非常有市场,于是便从国内大量收购铁锅,与丝绸和瓷器一起,成为中国的驰名商品。1987年,在广东附近发现的宋朝沉船——南海一号,便带有不少铁锅。

对于蒙古人来说,铁锅更是珍贵的不得了,甚至将此物作为彩礼或嫁妆。据说,如果男子家里没有锅,蒙古姑娘都不愿意嫁。

蒙古人以牛羊肉为食,经常需要烹煮食物,而铁锅是生活必需品,毕竟陶土器皿没有铁器经久耐用。然而蒙古人冶炼技术不过关,制造不了铁锅,所以只能向中原求购。

但是,明政权出于国家安全考虑,不愿意商人出口铁锅给蒙古人。因为他们担心,蒙古人会熔掉铁锅,化作锋利的兵器。

然而事实证明,明朝真的想多了。蒙古人自己的铁锅都不够用,还会将铁锅熔了当兵器?当时的蒙古人缺铁锅到了什么程度呢?铁锅破了也舍不得扔,一定要用牛皮补起来,凑合着用。

如果兄弟分家,家里只有一口铁锅,那么就将一口铁锅对半分。

由于明朝不开互市,蒙古人只能来硬的,他们四处劫掠边境的汉人,除了金银财宝,抢的最多的就是铁锅。所以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搞笑的情景,一群全副武装的蒙古骑兵,有些身后背着一口锅,有人用头顶着锅,然而欢乐地唱着,从草原上呼啸而过。

到了后来,明朝和蒙古俺答汗政权和解,明蒙两国才真正实现了互市,蒙古人终于可以放心大胆地买到铁锅,两国再也不用发生战争。从此两百年的明蒙战争就此结束。

3.古代的烹饪方式

在原始社会,人们主要靠采集和打猎为生,那个时候采到的果子直接吃,抓住的猎物烤着吃,可以说只有烧烤这一种烹饪方式。而且经常因为食物短缺要到处迁徙,直到神农氏搞起了种植业,部落的生活才呈现定居的状态。虽然中国人聪明地发明了钻木取火,但很多时候遇到暴雨火源就会熄灭,下雨天也是要吃饭的,所以原始社会绝大多数情况还是会以生肉为食。而且吃生肉的习惯在先秦两汉时期也不罕见。

大家还记得中学课本中的课文《鸿门宴》吗?里面就有樊哙吃生肉的桥段,不仅吃还吃的很多。可见那个时期也有人保持着原始社会吃生肉的习惯。直到后来,陶器被研制出来,人们才过上吃谷物的生活,在这之前,人们并不是不认识谷物,而是不知道该怎么吃,谷物无论是直接吃还是烤着吃口感都不太好,唯有煮着吃才是正确的,于是开始自己培养谷物,从此中国进入了农业时代。

最初确立的五谷指稻、黍、稷、麦、菽,当然也有另一种说法指麻、黍、稷、麦、菽。先秦时期,人们的烹饪技术得到了改善,肉不仅仅用来烧烤,还可以用来烹煮,鼎就是最常用的器皿。到了秦汉时期,人们的主食主要是“羹”,就是类似于现在的皮蛋瘦肉粥,蔬菜粥之类的,贵族吃肉羹,平民百姓吃菜羹,秦汉时期没有炒菜,那是的菜更像是今天的拌菜。而且吃饭时一手拿着筷子,一手拿着勺子,筷子用来夹菜,勺子用来吃饭,左右手交替进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虽然很早就开始种植小麦,但是一直不知道该怎么吃,发现煮出来的小麦口感极差,所以直到后来有个人突发奇想把它磨碎了,和成面才发现这种吃法口感极佳。最近热播的三国大剧《大将军司马懿之虎啸龙吟》中,就有司马懿吃汤饼的场景,那个时候的汤饼更像是今天的面片汤,到了三国后期,诸葛亮为了祭祀,发明了一种叫“蛮头”的祭品,就是中间放肉馅,外面裹上面粉,后来就逐渐传为了“馒头”,但是那个时候的馒头其实是现在的包子。到了唐朝,从波斯传入了一种绿叶菜,因此今天称其为菠菜。宋代时期,人们开始越来越会吃了,铁锅出现了,人们开始学会吃炒菜。各种各样的面点应运而生。还有很多可口的零食,比如北方人常吃的糖葫芦,饮料酸梅汤等。

到了明代时土豆和玉米从美洲传入中国,因为好种植又高产在中国传播广泛,也正是这种作物的引进,促进了当时中国人口大幅度的提高。同时,辣椒也在这个朝代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人餐桌上重要的食物和作料。到了清代,可以说食材极其丰富,吃法和我们今天很接近,还诞生了很多有名的私房菜,《红楼梦》中就介绍过各种贾府的菜品,一点都不输于今天人的宴会饮食。皇宫里更是有满汉全席,流传到今天。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赵光义为什么把皇位传给三子赵恒?而不是长子或次子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宋太宗赵光义总共有九个儿子,而他的太子之选并不是长子赵元佐,也不是次子赵元僖,而是三子赵恒,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实际上赵恒能继承皇位是有一定运气成分的,因为赵恒并非长子,也不是皇后所生,理论上继位一事是轮不到他的。不过后来赵元佐发疯,赵元僖又染疾而死,所以赵恒才有机会成为太子。那赵恒和赵光义感情究竟如

  • 刘备为何被叫做刘大耳?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刘备,大家肯定都很熟悉了,三国时期蜀国的主公。很多人都觉得刘备是个伪君子,那些什么义气都是假的。但是要注意的是,环境不同,在那样一个年代,只要能达到目的,过程是称不上判理违道的,其实都不算什么。更有古言:杀一人有罪,屠万人为王,杀得万万人,方为王中王。今天也不说刘备如何,就说说刘备的绰号,刘大耳

  • 司马迁宫刑为什么是自己提出的?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可能都以为,司马迁所遭受的宫刑,其实是汉武帝下的命令,当司马迁提出对李陵事件的异议之后,就被处以宫刑了。但是实际上,司马迁的宫刑其实是司马迁自己提出来的,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司马迁为什么会主动要求要宫刑,汉武帝当时是想要如何惩治司马迁呢?这背后到底还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事情?1.司马迁为何主动要

  • 曹参是曹操的祖先吗?是怎么当上汉朝第二位丞相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其实,曹参作为一名丞相,在历史上并不是特别的出名,他有一个成语“萧规曹随”,说明他虽然能力比不过萧何,但是脑子非常灵活,也很明白治理国家应该怎么做。只不过,既然曹参能力不是很强,为什么还会成为汉朝的第二代丞相?而曹参之后,汉末时期的曹操,很多人怀疑他和曹参之间是不是有什么联系

  • 魏国和楚国的变法,为什么不如秦国有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秦国启动商鞅变法,此后国力逐渐强盛,在接下来的100多年里成了唯一的强国,由秦始皇完成了一统六国的伟业。实际上秦国的崛起之路走得很冒险,当时魏国和楚国都是强国,而且他们也有进行变法改革,不过从结局来看,魏国和楚国的变法为什么就不如秦国来的奏效呢?其实变法只是崛起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能够坚持,前后君

  • 赵匡胤武术有多厉害?可能是历史上武功最高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赵匡胤的身份除了是北宋开国皇帝,以及一位出色的军事家以外,还是一名武术家。可能很多人都忽略了赵匡胤会武术这件事,他将士兵在战场上拼杀格斗的经验编制成了三十二势长拳,也就是太祖长拳,此后就连少林都承认太祖长拳在武术界有着非凡的地位。而赵匡胤有可能就是古代皇帝中武术最高的人,不过武术高不代表最能打,武术

  •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为何魏国会两次败给齐国?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是发生在战国中期的两场战役,当时魏国称霸中原,却两次败给齐国。桂陵之战齐国将领孙膑上演了一出围魏救赵的战法,成为战史上最为经典的截击战之一。到了马陵之战,孙膑再次看破庞涓的弱点,将魏军全歼,经此一役魏国元气大伤,从此失去霸主地位,从而走衰。为什么魏国会在短短10年间两次败于齐国之手

  • 窦太后和汉武帝的治国理念有何不同?汉武帝为什么以儒为首?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汉武帝继位后,并没有马上掌管国家大权,汉朝真正的掌权者还是窦太后。他们虽然是祖孙关系,但相处起来不算太融洽,汉武帝一直没办法行使自己的皇权,也是让他既愤怒又无奈。实际上汉武帝和窦太后之间的分歧主要体现在治国理念上的差异,窦太后并非不讲理之人,当他发现汉武帝已经有了独当一面的能力后,自然会选择放劝于他

  • 李斯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与赵高为伍,导致晚节不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李斯作为一代名相,最后却落得一个被灭族的下场,李斯终究还是敌不过赵高。可能李斯行刑前也十分后悔自己当年与赵高为伍,私自篡改秦始皇的遗诏,还逼死扶苏。当年赵高就是用扶苏的为政理念和李斯不合为由,让他以身犯险。不过以扶苏的性格来看,就算两人意见不同,也不至于将他处死,而赵高一出手则是赶尽杀绝。所以说李斯

  • 周勃拥立汉文帝即位,为何晚年还担心自己被诛?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周勃是西汉开国名将,也是平定诸吕之乱的功臣。等吕氏被灭后,周勃等人决定立此前一直默默无闻的刘恒为帝,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周勃在汉文帝时期两度拜相,但他的晚年生活却过的惊悚无比。周勃晚年被汉武帝免去丞相职务,让他回到自己的封地,结果周勃夜夜都被惊醒,担心自己被诛杀。周勃也算是西汉的功臣,刘氏的恩人,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