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光义为什么把皇位传给三子赵恒?而不是长子或次子

赵光义为什么把皇位传给三子赵恒?而不是长子或次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643 更新时间:2024/3/9 17:22:18

宋太宗赵光义总共有九个儿子,而他的太子之选并不是长子赵元佐,也不是次子赵元僖,而是三子赵恒,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实际上赵恒能继承皇位是有一定运气成分的,因为赵恒并非长子,也不是皇后所生,理论上继位一事是轮不到他的。不过后来赵元佐发疯,赵元僖又染疾而死,所以赵恒才有机会成为太子。那赵恒和赵光义感情究竟如何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看看吧。

一、宋真宗九兄弟

宋太宗赵光义在当上皇帝之前,先后娶有两位妻子,第一位妻子姓尹,后周滁州刺史廷勋之女,很早就去世;第二位妻子姓符,是宋初大将符彦卿的第六个女儿,在后周显德年间(951-959)嫁给赵光义为继室,于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去世,年仅三十四岁。

符氏去世的第二年(976),赵光义登上帝位,但宋太宗登极后并没有立即立后,而是迟至八年后的雍熙元年(984),才立德妃李氏为后。宋初为维护政局的稳定,宋太祖、太宗自身、也为自己的子女广泛地与文武大臣结成政治婚姻,德妃李氏的父亲李处耘、哥哥李继隆都是宋初著名的武将。

但宋太宗的两位妻子、一位皇后却没有给他留下子嗣。

宋太宗一生共有九个儿子,都是妃嫔所生,其中长子赵元佐、三子赵恒即后来的宋真宗是后来被尊为“元德皇后”的李贤妃所生,八子赵元俨是没有留下任何事迹记载的王德妃所生,次子赵元僖、四子赵元份、五子赵元杰、六子赵元偓、七子赵元侢、九子赵元亿的生母则连姓甚名谁都不明,其中九子赵元亿早亡。

按照《宋史》的记载,宋太祖、太宗的母亲昭宪太后杜氏在去世之前,曾对皇位的传承做出安排。杜太后与宋太祖商定,在宋太祖去世后,由宋太宗继位,宋太宗去世,则传位于弟弟赵廷美,赵廷美去世,再将皇位归还给宋太祖的儿子,以防止“主少臣疑”、臣下篡国的五代乱局重现,确保江山永固,天下太平。

商定之后,杜太后召来宰相赵普,命令赵普记下内容,将记录藏入金盒,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金匮之盟”。

但在宋太祖于开宝九年(976)十月去世,宋太宗继位后,宋太宗却起了私心,不想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廷美,而想让自己的儿子继承。

宋太宗是大宋“超级影帝”,心里想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却不想承担“负义”的恶名,又为自己安排了一场“演出”。

一天,宋太宗召来赵普,就皇位传承问题征求赵普的意见。赵普是个“懂事”的人,立即回答:“太祖已经失误,陛下怎么能再次失误?”

赵普的意思很明白:宋太祖传位于宋太宗已经错了,宋太宗岂能再错,把皇位传给赵廷美?“戏”演过不久,赵廷美勾结大臣卢多逊、图谋刺杀宋太宗的“阴谋”被揭发出来,宋太宗“不忍”依法处置赵廷美,将其赶出京城汴梁,软禁在洛阳家宅,后又流放“房陵”(今湖北房县),赵廷美到达房陵不久忧惧而死。

此前,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被宋太宗逼得自杀、赵德芳“暴亡”,“金匮之盟”中约定的皇位继承人一个都没有了。

宋太宗终于可以让自己的儿子“承继大统”。

二、大哥疯了

宋太宗的长子赵元佐是宋真宗赵恒同父同母的大哥,生于宋太祖乾德三年(965)。

赵元佐幼时聪明机警,相貌也很像父亲,宋太宗对他很是钟爱。元佐十三岁时,跟随宋太宗招待辽国使者,在汴梁近郊举行打猎活动,一只野兔从宋太宗乘坐的车前跑过,宋太宗让元佐射兔,元佐一箭射中,辽国使者在旁边深感惊异。

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亲征北汉、攻打幽州,十五岁的元佐跟从。

不久,按当时的观念已经成年的元佐受封“卫王”,搬出后宫,迁居位于大内内东门的卫王府,出任“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宰相的办公地点“中书省”办公。

又不久,元佐迁居太子府邸“东宫”,元佐原来的名字与宋太祖的儿子走“大排行”,叫赵德崇,这时宋太宗特意为他改名元佐,同时加升他的职衔为“检校太尉”,进封爵位为楚王。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宋初宰相的正式官称,元佐又在中书省办公,名誉上具有宰相的职权,且居住东宫,虽然没有太子的名分,但离真正成为太子,只有一步之遥。

然而,长大后的元佐却在心理上与父亲越来越远。

太平兴国七年(982)五月,宋太宗构陷弟弟赵廷美与卢多逊密谋弑君篡位,满朝文武随声附和,只有元佐为赵廷美向宋太宗申辩。宋太宗雍熙元年(984),赵廷美在贬谪地房陵病故,元佐竟为之发了“狂病”,身边的侍从犯了很小的过错,就用利刃将其刺伤。

一年后,元佐的病情略有好转,宋太宗很高兴,为此大赦天下。

但是,这年的重阳节,宋太宗在后宫举行宴会,与家人同欢。赵元佐病刚好,宋太宗没有召他进宫。晚上宴会散后,各位已经封王的兄弟各回府第,经过元佐的门前,元佐看见后说:“你们都能参加宴会,侍候皇上,只有我没到,这是父皇抛弃了我啊!”

狂病复发,喝醉酒后一把火烧了自己的府第。

宋太宗得知后,命令御史逮捕元佐,送到中书省审问,定案后将元佐废为平民,“安置”均州(治今湖北丹江口)。“安置”,是宋朝处罚遭贬皇亲、官员的专用词,实际意义是由当地官员监视居住,没有朝廷的诏旨不能离境。元佐接诏,离京而去。

元佐被贬,宰相宋琪率领百官三次上表,请求将元佐留在京师。宋太宗几经考虑,同意了百官的请求,召元佐回京,其时元佐已经走到黄山。

元佐回京,当然不能再住东宫,而是“废居”南宫,宋太宗还派人“守护”南宫,监视元佐。元佐在东宫时的属官“咨议”赵齐、王遹、“翊善”戴元请求宋太宗处罚自己未能很好地辅导元佐的失职之罪,宋太宗说:“这个儿子我教他他都不改,你们怎么辅导?”

元佐失了父亲的心,也失去了当太子的机会。

三、二哥死了

长子元佐疯了,宋太宗开始着意培养二儿子赵元僖。

史书虽然没有记载元僖的母亲是谁,但元僖“姿貌雄毅,沈静寡言”,很得宋太宗的喜欢。元僖生于宋太祖乾德四年(966),比大哥元佐小一岁,太平兴国七年(982),17岁的元僖“出阁”离开后宫,在大哥元佐受封卫王的同一天受封“广平郡王”(“出阁”是宋朝皇子成人后离开后宫、迁居自己府第的特有说法),并被授予“检校太保、同平章事”荣誉职衔。第二年,元僖进封爵位为“陈王”,同时改名“元佑”。

雍熙二年,元僖的大哥元佐得病,宋太宗下诏,任命元僖为开封府尹(府尹,宋朝首都开封府等重要的“府”的行政首长的官称,其他府称知府)兼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之一“门下省”的长官“侍中”,进封爵位为“许王”,加升职衔为“中书令”,并再次为其改名为“元佐”。

按照五代以来的惯例,皇子以亲王的身份、宰相的名义出任开封府尹,就是皇位继承人,虽然没有太子的名分,却可以在现任皇帝去世后直接继位,成为皇帝。

元佐俨然已经是太子。

然而,天不随人愿,宋太祖淳化三年(992)十一月初九,元僖上早朝,刚坐在等候室,忽然感觉腹中不适,赶紧回了王府。宋太宗知道后,急忙驾车赶往探视。

宋太宗到时,元僖的病势已经非常危急,虽然宋太宗叫他还能答应,但不一会就去世了,年仅二十七岁,宋太宗为之哭得非常悲恸。接着,宋太宗为元佐隆重举哀,停止办公五天,赠予元佐“皇太子”称号。

其后,宋太宗对元僖追念不已,曾在晚上悲哭流泪,整夜不能入睡,也曾作《思亡子诗》给亲近的官员看,以表达对元佐的哀痛、思念。

长子疯了,次子夭折,举目四望,宋太宗的太子在哪里呢?

四、宋真宗赵恒幸运当太子

或许是没有从次子元佐早逝的悲痛中走出,或许感觉三子不如意,虽然为立太子操碎了心,自元佐去世,宋太宗多年没有提起立太子之事,期间宰相冯拯等人上疏请求早立太子,还引得宋太宗大怒,将冯拯贬到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岭南地区做了一个小官。

直到三年之后的至道元年(995),宋太宗才就立太子一事征求非常信任、倚重的参知政事(副宰相)寇准的意见:“朕的几个儿子谁可以继承皇位?”寇准说:“陛下为天下选择君主,不可与妇人、宦官商量,也不可与亲近的官员商量,只能陛下一人挑选得天下之望的人。”

宋太宗低头沉思许久,打发走身边的侍从,问寇准:“襄王可以吗?”

襄王就是后来的宋真宗赵恒。赵恒原名赵德昌,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受封韩王,被授予“检校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荣誉职衔,改名赵元休,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改封襄王,改名赵元侃。淳化五年(994)九月进封寿王,加升职衔为“检校太傅”,出任开封府尹。

赵恒此时已经步二哥的后尘,可以说是准太子了。

但饶是如此,宋太宗似乎对赵恒还是不太看好。

寇准听宋太宗问赵恒是否“可以”,答道:“知子莫若父,以陛下圣明的思考既然认为可以,就请立即决定。”

宋太宗采纳了寇准的意见,在当年八月改封赵恒为“寿王”,立其为皇太子,并再次为他改名为赵恒。

这年赵恒28岁。

然而,宋太宗对赵恒终究还是不满意。赵恒被立为太子,遵照礼仪到皇家祖庙“太庙”拜谒祖宗,汇报自己成为太子,将会承继列祖列宗的基业。在回宫的路上,京城官民夹道欢呼,都说:“这就是我们的少年天子!”宋太宗知道后很不高兴,召来寇准说:“人心这么快就归了太子,他们想置我于何地?”

寇准赶紧连续两次给宋太宗叩头,向宋太宗祝贺:“陛下,这正是社稷之福啊!”事后宋太宗回到后宫,向嫔妃说起太子受到官民拥戴的事,宫中之人也同寇准一样,都表示祝贺,宋太宗才再次走出后宫,高兴地招呼寇准喝酒,喝到醉得不能再醉。

排位本不靠前、又不得父亲待见的赵恒,终于幸运地当上了太子。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刘备为何被叫做刘大耳?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刘备,大家肯定都很熟悉了,三国时期蜀国的主公。很多人都觉得刘备是个伪君子,那些什么义气都是假的。但是要注意的是,环境不同,在那样一个年代,只要能达到目的,过程是称不上判理违道的,其实都不算什么。更有古言:杀一人有罪,屠万人为王,杀得万万人,方为王中王。今天也不说刘备如何,就说说刘备的绰号,刘大耳

  • 司马迁宫刑为什么是自己提出的?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可能都以为,司马迁所遭受的宫刑,其实是汉武帝下的命令,当司马迁提出对李陵事件的异议之后,就被处以宫刑了。但是实际上,司马迁的宫刑其实是司马迁自己提出来的,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司马迁为什么会主动要求要宫刑,汉武帝当时是想要如何惩治司马迁呢?这背后到底还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事情?1.司马迁为何主动要

  • 曹参是曹操的祖先吗?是怎么当上汉朝第二位丞相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其实,曹参作为一名丞相,在历史上并不是特别的出名,他有一个成语“萧规曹随”,说明他虽然能力比不过萧何,但是脑子非常灵活,也很明白治理国家应该怎么做。只不过,既然曹参能力不是很强,为什么还会成为汉朝的第二代丞相?而曹参之后,汉末时期的曹操,很多人怀疑他和曹参之间是不是有什么联系

  • 魏国和楚国的变法,为什么不如秦国有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秦国启动商鞅变法,此后国力逐渐强盛,在接下来的100多年里成了唯一的强国,由秦始皇完成了一统六国的伟业。实际上秦国的崛起之路走得很冒险,当时魏国和楚国都是强国,而且他们也有进行变法改革,不过从结局来看,魏国和楚国的变法为什么就不如秦国来的奏效呢?其实变法只是崛起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能够坚持,前后君

  • 赵匡胤武术有多厉害?可能是历史上武功最高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赵匡胤的身份除了是北宋开国皇帝,以及一位出色的军事家以外,还是一名武术家。可能很多人都忽略了赵匡胤会武术这件事,他将士兵在战场上拼杀格斗的经验编制成了三十二势长拳,也就是太祖长拳,此后就连少林都承认太祖长拳在武术界有着非凡的地位。而赵匡胤有可能就是古代皇帝中武术最高的人,不过武术高不代表最能打,武术

  •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为何魏国会两次败给齐国?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是发生在战国中期的两场战役,当时魏国称霸中原,却两次败给齐国。桂陵之战齐国将领孙膑上演了一出围魏救赵的战法,成为战史上最为经典的截击战之一。到了马陵之战,孙膑再次看破庞涓的弱点,将魏军全歼,经此一役魏国元气大伤,从此失去霸主地位,从而走衰。为什么魏国会在短短10年间两次败于齐国之手

  • 窦太后和汉武帝的治国理念有何不同?汉武帝为什么以儒为首?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汉武帝继位后,并没有马上掌管国家大权,汉朝真正的掌权者还是窦太后。他们虽然是祖孙关系,但相处起来不算太融洽,汉武帝一直没办法行使自己的皇权,也是让他既愤怒又无奈。实际上汉武帝和窦太后之间的分歧主要体现在治国理念上的差异,窦太后并非不讲理之人,当他发现汉武帝已经有了独当一面的能力后,自然会选择放劝于他

  • 李斯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与赵高为伍,导致晚节不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李斯作为一代名相,最后却落得一个被灭族的下场,李斯终究还是敌不过赵高。可能李斯行刑前也十分后悔自己当年与赵高为伍,私自篡改秦始皇的遗诏,还逼死扶苏。当年赵高就是用扶苏的为政理念和李斯不合为由,让他以身犯险。不过以扶苏的性格来看,就算两人意见不同,也不至于将他处死,而赵高一出手则是赶尽杀绝。所以说李斯

  • 周勃拥立汉文帝即位,为何晚年还担心自己被诛?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周勃是西汉开国名将,也是平定诸吕之乱的功臣。等吕氏被灭后,周勃等人决定立此前一直默默无闻的刘恒为帝,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周勃在汉文帝时期两度拜相,但他的晚年生活却过的惊悚无比。周勃晚年被汉武帝免去丞相职务,让他回到自己的封地,结果周勃夜夜都被惊醒,担心自己被诛杀。周勃也算是西汉的功臣,刘氏的恩人,结

  • 袁崇焕为何遭凌迟处死?凌迟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袁崇焕是明朝末年著名将领,曾在对抗清军的战役中多次获得胜利,但他的下场却是被处于凌迟而死。凌迟是古代一种十分残酷的刑罚,用民间的话来说就是被千刀万剐,将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据说袁崇焕一共被割了3543刀,可想而知最后的场景是有多么的惨烈。实际上袁崇焕是被冤杀,朱由检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导致他认为袁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