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国和楚国的变法,为什么不如秦国有效?

魏国和楚国的变法,为什么不如秦国有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038 更新时间:2024/3/9 17:22:02

秦国动商鞅变法,此后国力逐渐强盛,在接下来的100多年里成了唯一的强国,由秦始皇完成了一统六国的伟业。实际上秦国的崛起之路走得很冒险,当时魏国和楚国都是强国,而且他们也有进行变法改革,不过从结局来看,魏国和楚国的变法为什么就不如秦国来的奏效呢?其实变法只是崛起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能够坚持,前后君王要有继承,秦国能够完成一统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在于奋六世之余烈。

春秋时期,东周大约有一百四十多个诸侯,随着连绵不尽兼并战争,进入战国以后,只剩下以齐、楚、燕、韩、赵、魏、秦等“战国七雄”为首的十余个诸侯国了。经年累月的兼并战争,让战国时期的诸侯王们倍感生存压力,纷纷寻求富国强兵方法。与此同时,“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教训,也使得诸侯王们对过去的“世卿世禄”产生动摇,为稳固自己的地位,必须采用更加集权的统治方式。于是,在那个充满铁血的战国时代,兴起了一场又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战国七雄无一例外,都参与了这场改革浪潮。

虽然几乎每个强大的诸侯都参与了改革,但能称之为变法的却寥寥无几,大多数只能被称为“新政”。所谓变法,是指法令制度做重大的变革,那些只触及皮毛,未动根本的改革都不能称之为变法,比如齐威王的新政,申不害的变法,燕昭王乐毅的变法,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等等。在诸多变法中,商鞅变法是最为出名的,是最为行之有效的,也是最深刻彻底的,它让秦国从一个偏居西陲,在魏国兵锋下几无立锥之地的秦国完成逆袭,最终攻灭六国,建立秦朝。除商鞅变法外,能称之为变法的改革只有两个,就是魏国和楚国的变法。

一、魏国的李悝、吴起变法

三家分晋以后,魏国继承了晋国的核心部分,拥有较好的经济、军事基础,再加上魏文侯励精图治,礼贤下士,魏国很快强盛起来。魏国是最早开始变法的诸侯,法家鼻祖李悝率先改革了魏国的用人制度,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摒弃了豪门世族对权利的把持。李悝著有《法经》,有效的维护了“王者之正”,对后世影响很大。同时,李悝的提出的“平籴法”对魏国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军事上,吴起提出“武卒制”,用经济刺激提升了魏国士兵的战斗热情,训练出一支威名赫赫的“魏武卒”,让魏国牢牢地掌控了战国初年的霸权。

由于李悝变法是战国变法的首次尝试,没有商鞅变法那样决绝彻底,也没有形成根本性的制度,但至少在魏文侯时期,还是行之有效的,若后世之人能够继承和发扬,最终谁能统一六国,犹未可知。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战国变法之始,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变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著名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无不受到李悝变法的影响,为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铺平了道路。

二、楚国的吴起变法

战国初期,楚国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君王甚至都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楚声王竟至于被“盗杀”。与此同时,北方的魏国刚刚经历变法,逐渐强大起来,楚国一时间内忧外患,处境十分微妙。然天无绝人之路,此时吴起离魏,投奔楚悼王,在楚国开展变法,史称“吴起变法”。吴起变法受李悝变法影响很大,且更加彻底,“均爵平禄”,取消“世卿世禄”制度,同时废除无用、无能的官职,剥夺王室贵族的权利,削减开支,奖励耕战。除此之外,吴起还在楚国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殖民”政策,让公卿贵族到楚国新占领的偏远之地“开荒”,以加强楚国的实力。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成效明显,很快就改变了楚国混乱贫弱的局面,使楚国迅速强大起来,与魏国“战于州西,西出梁门,军舍林中,饮马大河”,完成了自楚庄王以后,楚国又一次打到黄河的壮举。可惜的是,吴起的变法更加彻底,遇到的阻力自然也更大,楚悼王死后,吴起也很快被杀,楚国的变法也随之夭折。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虽然不太彻底,也没能被后世延续,但他给魏国带来了近百年的霸主地位,其自身也得以保全。吴起的变法虽然最终没能成功,但成效迅速,奠定了楚国的大国地位,只是吴起自身却成了变法的牺牲品。商鞅变法更加深刻彻底,作用效果也最为显著,更为重要的是,他形成了一种制度,被后世所传承,最终帮助秦国攻灭六国,只是商鞅自己惨遭车裂之刑。三者孰优孰劣,很难用只言片语说清,但无论如何,每一位变法者都应该得到尊重,对此你怎么看呢?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赵匡胤武术有多厉害?可能是历史上武功最高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赵匡胤的身份除了是北宋开国皇帝,以及一位出色的军事家以外,还是一名武术家。可能很多人都忽略了赵匡胤会武术这件事,他将士兵在战场上拼杀格斗的经验编制成了三十二势长拳,也就是太祖长拳,此后就连少林都承认太祖长拳在武术界有着非凡的地位。而赵匡胤有可能就是古代皇帝中武术最高的人,不过武术高不代表最能打,武术

  •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为何魏国会两次败给齐国?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是发生在战国中期的两场战役,当时魏国称霸中原,却两次败给齐国。桂陵之战齐国将领孙膑上演了一出围魏救赵的战法,成为战史上最为经典的截击战之一。到了马陵之战,孙膑再次看破庞涓的弱点,将魏军全歼,经此一役魏国元气大伤,从此失去霸主地位,从而走衰。为什么魏国会在短短10年间两次败于齐国之手

  • 窦太后和汉武帝的治国理念有何不同?汉武帝为什么以儒为首?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汉武帝继位后,并没有马上掌管国家大权,汉朝真正的掌权者还是窦太后。他们虽然是祖孙关系,但相处起来不算太融洽,汉武帝一直没办法行使自己的皇权,也是让他既愤怒又无奈。实际上汉武帝和窦太后之间的分歧主要体现在治国理念上的差异,窦太后并非不讲理之人,当他发现汉武帝已经有了独当一面的能力后,自然会选择放劝于他

  • 李斯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与赵高为伍,导致晚节不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李斯作为一代名相,最后却落得一个被灭族的下场,李斯终究还是敌不过赵高。可能李斯行刑前也十分后悔自己当年与赵高为伍,私自篡改秦始皇的遗诏,还逼死扶苏。当年赵高就是用扶苏的为政理念和李斯不合为由,让他以身犯险。不过以扶苏的性格来看,就算两人意见不同,也不至于将他处死,而赵高一出手则是赶尽杀绝。所以说李斯

  • 周勃拥立汉文帝即位,为何晚年还担心自己被诛?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周勃是西汉开国名将,也是平定诸吕之乱的功臣。等吕氏被灭后,周勃等人决定立此前一直默默无闻的刘恒为帝,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周勃在汉文帝时期两度拜相,但他的晚年生活却过的惊悚无比。周勃晚年被汉武帝免去丞相职务,让他回到自己的封地,结果周勃夜夜都被惊醒,担心自己被诛杀。周勃也算是西汉的功臣,刘氏的恩人,结

  • 袁崇焕为何遭凌迟处死?凌迟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袁崇焕是明朝末年著名将领,曾在对抗清军的战役中多次获得胜利,但他的下场却是被处于凌迟而死。凌迟是古代一种十分残酷的刑罚,用民间的话来说就是被千刀万剐,将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据说袁崇焕一共被割了3543刀,可想而知最后的场景是有多么的惨烈。实际上袁崇焕是被冤杀,朱由检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导致他认为袁崇

  • 曹参和陈平谁成就更高?为什么萧何更看好曹参?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曹参和陈平都是西汉开国功臣,实际上他们都有机会在萧何之后成为汉朝第二位相国。不过萧何最后却是推荐曹参而不是陈平,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若是比功绩,成就,两人算是旗鼓相当,曹参可能要略高一点。毕竟刘邦定都长安以后,论功行赏曹参排至第二,在萧何眼里,曹参也是比陈平更好的选择,陈平究竟输在了哪?下面就为大家分

  •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渊的禁军为何毫无作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玄武门是唐朝长安城皇宫大明宫的北宫门。李世民敢在皇宫之内发动兵变,将李建成和李元吉弑杀,那李渊身边的禁军为何毫无作为呢?李渊才是大唐皇帝,李世民此番计划也会直接威胁到李渊的地位,为什么在这起事件中李渊的存在感会显得如此之低,实在令人费解。其实李世民早就就好了各项准备,毕竟如果失败,李世民和他的手下肯

  • 夏侯杰真的是被张飞吓死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三国演义》作为很多人都非常喜爱的一部古典文学作品,其中有不少经典的情节,比如说到张飞就会想起长坂坡,当时的张飞只有几个人,但是面对夏侯杰的追兵,只能用计谋才能将他们吓退,而且张飞在长坂坡大喝一声,竟然将夏侯杰直接吓死了。夏侯杰虽然不是特别出名,但好歹也是一名武将,怎么就这着,简单就被吓死了呢?历史

  • 张居正为什么不愿重用海瑞?竟是担心海瑞太正直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海瑞是明朝著名清官,他著写的《治安疏》曾扬名天下。万历元年,由张居正主持国政,他想要推行自己的改革,应该需要像海瑞这样刚正不阿的人。但意外的是海瑞并没有得到张居正的重用。当时多名官员推荐海瑞,但张居正始终不任用,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实际上张居正正是惧怕海瑞的严峻刚直,这也是最令人矛盾的一点。海瑞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