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为何魏国会两次败给齐国?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为何魏国会两次败给齐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370 更新时间:2024/4/12 16:20:20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是发生在战国中期的两场战役,当时魏国称霸中原,却两次败给齐国。桂陵之战齐国将领孙膑上演了一出围魏救赵的战法,成为战史上最为经典的截击战之一。到了马陵之战,孙膑再次看破庞涓的弱点,将魏军全歼,经此一役魏国元气大伤,从此失去霸主地位,从而走衰。为什么魏国会在短短10年间两次败于齐国之手呢?还是说魏国的克星就是孙膑?

如果要盘点一下古代中国最著名的战役,那么春秋战国一定是最精彩的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国家分裂、战争不断,所以出现数目最多的精彩战役。比如战国初期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

自公元前7世纪开始,中原大国晋国就陷入了被六卿把持的境地,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终于被周天子封为了诸侯,而大约在此时,战国开始了。

在这三个新国家中,魏国因为魏文侯的励精图治和李悝变法而首先强大起来,魏国也是战国开始之后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国。到了魏惠王时期,魏国凭借强大的国力和此时建立起来的精锐武卒力量称霸一时,甚至自立为王。

然而,强大的魏国终究还是引发了周围邻居的惧怕和不满,赵、燕、齐等国开始酝酿限制魏国,魏王十分担心。

为了打破这几个国家的包围,魏国跃跃欲试。前354年,赵国击败了魏国的盟友卫国,夺取了大量土地,魏国由此介入,开始对赵国作战。第二年,因为都城被围困,赵国不得已向齐楚两国求救。齐威王采取了大臣的建议,派孙膑和田忌率军救援。

孙膑认为魏军更强,齐军正面作战无法取胜,于是选择围魏救赵,趁着魏国内部虚弱放弃救援赵国,直奔魏都大梁而去,魏将庞涓知道后率魏军回师追赶齐军,齐军故意示弱,在桂陵设伏,大败魏国。

之后魏国为了弥补损失攻打韩国,韩国难以支持,不得不向齐国求救。齐王再次以孙膑为军师救援韩国。

孙膑依然使用围魏救赵之法,逼迫庞涓回师救援,庞涓依然轻视齐军,但有所防范,为此孙膑利用减灶计,使得庞涓相信齐军已经大量逃亡,于是全力追赶,孙膑在马陵道设伏,再次击败魏军并杀死庞涓、俘虏魏太子申。两次败绩,魏军主力消灭殆尽,此后魏国逐渐衰落,霸权不再。

后世对这两次作战的评价不外乎以弱胜强,认为齐军在战斗力不如魏军的情况下巧妙胜出。而我认为齐国胜出并非以弱胜强,而胜在了将领决策和哀兵必胜,也就是以智胜强。

能否取得胜利并不完全取决于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和素养,一只羊带领一群狼或许难以击败一只狼带着一群羊,所以可以看出,军队作战的成败与将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谓千金易得一将难求,将领对于军队的作用可能是十分彻底的。

魏军主将无论是太子申还是庞涓,都轻视齐军,在战争开始之前就已经认为自己已然取胜,认为凭借魏军的强悍即便是遇到埋伏也能够全身而退。而孙膑则完全不同,他了解魏军的长处,但也知道他们的弱点,真正做到因势利导自然可以以弱胜强,利用自己的智慧取胜也就是以智胜强。这样的思想远高于庞涓这类人物,齐军取胜也就是十分正常的了。

此外,齐军在两次战役中能够取胜也是哀兵必胜、骄兵必败道理的体现。人言齐之技击难以对付魏国武卒,在战场上齐军看上去是弱势的一方。然而自视甚高的魏军则遇到了一个千年以来所有军队都难以克服的问题,那就是骄傲。

魏武卒由普通军队的士兵精挑细选得来,十分精锐强悍,多次取胜的他们逐渐骄横起来,在这两次对战之中这种情绪显得更加突出,甚至魏军主帅都认为即便是遇到了埋伏,魏军也可以凭借自身的战斗力不会失败,结果他们栽在了骄兵必败这个道理上。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窦太后和汉武帝的治国理念有何不同?汉武帝为什么以儒为首?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汉武帝继位后,并没有马上掌管国家大权,汉朝真正的掌权者还是窦太后。他们虽然是祖孙关系,但相处起来不算太融洽,汉武帝一直没办法行使自己的皇权,也是让他既愤怒又无奈。实际上汉武帝和窦太后之间的分歧主要体现在治国理念上的差异,窦太后并非不讲理之人,当他发现汉武帝已经有了独当一面的能力后,自然会选择放劝于他

  • 李斯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与赵高为伍,导致晚节不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李斯作为一代名相,最后却落得一个被灭族的下场,李斯终究还是敌不过赵高。可能李斯行刑前也十分后悔自己当年与赵高为伍,私自篡改秦始皇的遗诏,还逼死扶苏。当年赵高就是用扶苏的为政理念和李斯不合为由,让他以身犯险。不过以扶苏的性格来看,就算两人意见不同,也不至于将他处死,而赵高一出手则是赶尽杀绝。所以说李斯

  • 周勃拥立汉文帝即位,为何晚年还担心自己被诛?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周勃是西汉开国名将,也是平定诸吕之乱的功臣。等吕氏被灭后,周勃等人决定立此前一直默默无闻的刘恒为帝,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周勃在汉文帝时期两度拜相,但他的晚年生活却过的惊悚无比。周勃晚年被汉武帝免去丞相职务,让他回到自己的封地,结果周勃夜夜都被惊醒,担心自己被诛杀。周勃也算是西汉的功臣,刘氏的恩人,结

  • 袁崇焕为何遭凌迟处死?凌迟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袁崇焕是明朝末年著名将领,曾在对抗清军的战役中多次获得胜利,但他的下场却是被处于凌迟而死。凌迟是古代一种十分残酷的刑罚,用民间的话来说就是被千刀万剐,将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据说袁崇焕一共被割了3543刀,可想而知最后的场景是有多么的惨烈。实际上袁崇焕是被冤杀,朱由检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导致他认为袁崇

  • 曹参和陈平谁成就更高?为什么萧何更看好曹参?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曹参和陈平都是西汉开国功臣,实际上他们都有机会在萧何之后成为汉朝第二位相国。不过萧何最后却是推荐曹参而不是陈平,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若是比功绩,成就,两人算是旗鼓相当,曹参可能要略高一点。毕竟刘邦定都长安以后,论功行赏曹参排至第二,在萧何眼里,曹参也是比陈平更好的选择,陈平究竟输在了哪?下面就为大家分

  •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渊的禁军为何毫无作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玄武门是唐朝长安城皇宫大明宫的北宫门。李世民敢在皇宫之内发动兵变,将李建成和李元吉弑杀,那李渊身边的禁军为何毫无作为呢?李渊才是大唐皇帝,李世民此番计划也会直接威胁到李渊的地位,为什么在这起事件中李渊的存在感会显得如此之低,实在令人费解。其实李世民早就就好了各项准备,毕竟如果失败,李世民和他的手下肯

  • 夏侯杰真的是被张飞吓死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三国演义》作为很多人都非常喜爱的一部古典文学作品,其中有不少经典的情节,比如说到张飞就会想起长坂坡,当时的张飞只有几个人,但是面对夏侯杰的追兵,只能用计谋才能将他们吓退,而且张飞在长坂坡大喝一声,竟然将夏侯杰直接吓死了。夏侯杰虽然不是特别出名,但好歹也是一名武将,怎么就这着,简单就被吓死了呢?历史

  • 张居正为什么不愿重用海瑞?竟是担心海瑞太正直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海瑞是明朝著名清官,他著写的《治安疏》曾扬名天下。万历元年,由张居正主持国政,他想要推行自己的改革,应该需要像海瑞这样刚正不阿的人。但意外的是海瑞并没有得到张居正的重用。当时多名官员推荐海瑞,但张居正始终不任用,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实际上张居正正是惧怕海瑞的严峻刚直,这也是最令人矛盾的一点。海瑞的优点

  • 曹操没有废除汉献帝,改朝换代算不算不忘初心?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曹操一步步称公称王,距离称帝只剩一步之遥,但他到死也没踏出这最后一步。其实以当时曹操的权势,他完全可以废除汉献帝,自立为帝,改朝换代,曹操为什么没这样做呢?这样一来是不是也可以证明曹操是一位不忘初心的人,既然答应一生侍奉汉室,就说到做到,把改写历史的机会留给了自己的儿子曹丕。曹操的确是差临门一脚,但

  • 李善长为什么被处死?真的是被胡惟庸牵连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朱元璋的确是杀了不少自己的开国功臣,而且明初四大案在历史上也是非常的有名,而其中的胡惟庸案牵连甚广,这其中还包括了另一个很有名的开国功臣李善长。只是,表面上看起来,李善长是被胡惟庸牵连才死的,但实际上真的是这样的吗?李善长为什么会被处死,朱元璋杀掉李善长的原因究竟为何?李善长是被胡惟庸牵连吗朱元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