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居正为什么不愿重用海瑞?竟是担心海瑞太正直

张居正为什么不愿重用海瑞?竟是担心海瑞太正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966 更新时间:2024/1/26 6:42:54

海瑞是明朝著名清官,他著写的《治安疏》曾扬名天下。万历元年,由居正主持国政,他想要推行自己的改革,应该需要像海瑞这样刚正不阿的人。但意外的是海瑞并没有得到张居正的重用。当时多名官员推荐海瑞,但张居正始终不任用,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实际上张居正正是惧怕海瑞的严峻刚直,这也是最令人矛盾的一点。海瑞的优点在张居正眼里反而成了缺点,使人无奈。

相信大家对于海瑞和张居正这两个名字都是比较的熟悉的,都是为国为民。张居正是能臣也是权臣,一心致力于变法改革;而海瑞则是清官好官,在很多人看来如果两人能够强强联手,那么明朝在之后也不会迅速走衰败,那么究竟是为什么张居正在明知道海瑞能力出众的情况下,没有对其重用呢?

首先,海瑞并不符合张居正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

可以说在张居正看来,海瑞除了足够的廉洁自律,在其他的当面可以说是乏善可陈的。而张居正与海瑞两人相比,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对于用人张居正曾经说过“宁选循吏,不选清流”这样的话,可以说他想要的,是能够支持改革,并且能够不折不扣执行的人,而且得是能够在面临复杂局面时从容应对的实干型人才。

就是在这样的用人标准上,显然海瑞是不符合他的用人标准的,海瑞可以说是私德突出的清流型人物,可以说海瑞做到的是自身,而并不能真正是对明朝改革有什么贡献,张居正的改革需要的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做到“披荆斩棘”的能吏,所以海瑞并不适合。

可能这样说的话,有朋友会觉得对海瑞的说法有误,其实在史书记载上看来,海瑞除了在廉洁自律上能力上出众以外,在治国理政方面并不怎么样,他在任县令期间,判案是非曲直的标准很简单,穷人与富人打官司,偏向穷人;兄弟打官司偏向兄长;父子打官司,偏向长辈。“海青天”的名号指廉洁奉公尚可,公正办案却是不配。

其次,海瑞为官之“清”不适用于改革的大趋势

在历史上的诸多改革当中,往往能够大有所为的都是那些集“光明”与“黑暗”于一身的官员,这一类的官员可以说既能在事情的处理上雷厉风行,又能在面对各种势力的情况下游刃有,这样的情况下才能有效的推行新政。而就海瑞而言,他始终为人、为官都是保持清高的,更是见不得半点“污秽”之人,这里咱们看一下他曾被关入狱的情节就知道了。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廷臣自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

(海瑞)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

咱们这里就能够看的出来,他之所以被关入狱,其原因就是因为明世宗在位期间不理朝政,只是吃斋念佛,一些大臣看不下去便上书劝谏,但上书的人却都获罪,之后便是没有人敢说了,这样的情况之下,只有海瑞还在上书,当然这里上书可以说是好意,但是在明世宗看来却并不是这样,最终将海瑞关进了大牢,可以说他是忠,但却是不知变通。

还有就是海瑞性格执拗偏激,不适合在重要岗位任职

这里提到他的性格,其实从上中咱们说到他被捕入狱的情节,想来大家对于其性格就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可以说就是耿直到了偏执的程度,但是在对于事情的处理上却是不知变通的。而咱们也有提到张居正所需要的人才,可以说他需要是不管在处就职,在面临工作上的复杂局面的时候,都能够有妥善的解决方法,可见海瑞是并不合适的。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曹操没有废除汉献帝,改朝换代算不算不忘初心?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曹操一步步称公称王,距离称帝只剩一步之遥,但他到死也没踏出这最后一步。其实以当时曹操的权势,他完全可以废除汉献帝,自立为帝,改朝换代,曹操为什么没这样做呢?这样一来是不是也可以证明曹操是一位不忘初心的人,既然答应一生侍奉汉室,就说到做到,把改写历史的机会留给了自己的儿子曹丕。曹操的确是差临门一脚,但

  • 李善长为什么被处死?真的是被胡惟庸牵连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朱元璋的确是杀了不少自己的开国功臣,而且明初四大案在历史上也是非常的有名,而其中的胡惟庸案牵连甚广,这其中还包括了另一个很有名的开国功臣李善长。只是,表面上看起来,李善长是被胡惟庸牵连才死的,但实际上真的是这样的吗?李善长为什么会被处死,朱元璋杀掉李善长的原因究竟为何?李善长是被胡惟庸牵连吗朱元璋出

  • 古蜀国为何神秘消失?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国历史上,有太多的未解之谜,大多数都是因为当时对一件事情没有记载,以至于后世人无从得知当时事情发生的真相,也就因此引来了众说纷纭。而在没有文字记录的年代,有一个与三星堆有着很大关系的古蜀国,这又是历史上一个神秘消失的国度,李白曾经有诗中提到过两位古蜀国的君主,但是古蜀国的秘密,还有很多未曾解开。

  • 贾诩位列三公为何迎来孙权嘲笑?孙权是在笑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三公具瞻所归,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曹丕称帝后,拜贾诩为太尉,封魏寿乡侯,此举却引发孙权的嘲笑,孙权究竟是在笑什么呢?贾诩也算当时非常著名的谋臣,他曾帮助张绣两次击败曹操,后来又帮助曹操打赢官渡之战。曹操立嗣一事,贾诩力劝不可废长立幼,这才让曹丕顺

  • 考生参加殿试弃笔却被乾隆选为状元?揭秘乾隆的用才之道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科举是古代非常重要的选官制度,普通百姓想要施展自己的才华,步入仕途,科举是他们唯一的机会。在清朝乾隆年间的一场殿试时,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当时有两位考生都有成为状元的实力,但状元毕竟只有一人,到底应该选谁这让乾隆犯了难。后来乾隆皇帝想了一个办法,给他们出了一道题,结果有一位考生选择弃笔,而这个人最终

  • 为何宋朝官员出差机会更多?宋代官员任官机制解析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在宋朝的选官、任官机制下,让地方官更换的频率大大增加,对于官员来说就有了更多出差旅游的机会。毕竟古时候交通非常不便,如果需要跨省,可能旅程最少也要半月左右,而且一般都是带着家人一起,所以等于来了一场家庭旅行。但其中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效率太低,对于百姓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下面就为大家简单解析下宋朝的

  • 范蠡西施什么关系?范蠡与西施的故事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西施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而他的丈夫则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商人范蠡。当年勾践伐吴失利,他便打算用美人计乱吴。后来西施和郑旦二人被选中,学了三年歌舞礼仪后由范蠡献给吴王,等勾践灭吴后,西施则是下落不明,关于西施的结局也是说法众多。那范蠡和西施到底有没有在一起过呢?恐怕其中的真相已经难以得知,

  • 诸葛亮为什么不愿还政于刘禅?是因为刘禅太年轻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刘备死后,诸葛亮和李严同为托孤大臣,但诸葛亮明显地位更高,甚至还要力压刘禅一头。当时刘禅的身份虽然是蜀国皇帝,但基本没有任何实权,无论做什么都不能自己决定。因为诸葛亮的形象被树立的太高大,而刘禅又并非一位明君,所以他在朝中权倾朝野好像也没什么不对。但要是换一个人来看,大臣不愿还政于皇帝,其中的原因可

  • 李成器与李隆基什么关系?李成器让位李隆基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李成器是唐睿宗长子,李隆基的哥哥,李成器死后李隆基下诏,追谥他为让皇帝。或许正是因为李成器的谥号,让不少人觉得李隆基的皇位是李成器让出来的,不过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李隆基在朝中的权势已经不是李成器能够撼动得了的,哪怕他是嫡长子。所以李成器也是为了自保才主动让出皇位,此后也是选择明哲保身。李成器和李隆基

  • 当年慈禧一天的生活费相当于如今的多少人民币?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都说慈禧太后是晚清时期的败家娘们,光就这么说的话可能大家也仅仅只是觉着吃东西,用的东西都非常的奢华罢了。然而事实上远远超乎咱们的认知与想象的。根据当年清王朝最后一任总管太监小德张的回忆:慈禧太后的一天下来的日常开销大约在4万两纹银左右。那么这4万两纹银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