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契约华工制度是怎样的?

契约华工制度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300 更新时间:2024/2/5 8:19:27

说起南洋,其实指的就是如今东南亚地区。这是个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地方,地理条件非常的优越。在历史上,这里是中国和印度两个明古国海上交通枢纽线上的必经之路,在经济、文化、政治等都会互相影响。很早以来,就有中国人前往南洋的记录,有的人在那里定居。定居在外国的中国公民,就是华侨。不过,华侨这个词,是在19世纪末才出现的。在中国的古代记录里,华侨被称为“唐人”、“北人”等等。在历史上,南洋是华侨聚居的地区。今天,我们来讲一讲南洋华侨的历史和故事。

一、古代华侨移居南洋

早在7世纪即唐朝时,就有中国人开始移居南洋。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鼎盛的朝代,对外贸易、航海事业都很发达。这时期就有些中国人旅居海外,从事商贸和宗教活动。唐朝的高僧义净,671年从广州出发去印度研究佛经,归途中,两度在苏门答腊岛南部的室利佛逝(Sriwijaya)居住,前后共十二三年。有学者认为,他可算是最早的印度尼西亚华侨之一。10世纪时,阿拉伯人马素提在《黄金牧地》一书中,记述了943年他经过苏门答腊时,看见许多中国人在该岛上从事种植业。南部的巨港(Palembang)中国人最多,他们是在黄巢起义(9世纪末)失败后避居在这里的。这说明,唐朝末年已有一批华侨因政治原因而在南洋定居。此时,华侨的人数虽然不多,但由于唐朝强大,经济文化影响遍于四邻各国,国际威望很高,因此华侨总豪迈地自称为“唐人”,称祖国为“唐山”,把自己的海外聚居地称为“唐人街”。

华人大批出国,并且在某些国家开始形成华侨社区是在宋朝。这与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关。10世纪,宋朝建立,中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方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北方。宋朝的手工业、商业兴盛,海上交通比唐朝更为发达。发展和南洋各国的贸易往来,成为国家的财源之一。这些,为中国人去南洋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当时华侨下南洋,乘的是风帆,要依靠季候风,有些人错过返航的季风,只好在当地住下来,待次年再北返。后来随着贸易的发展,为便于商品交易,渐渐有中国人居住下来,叫做“住蕃”,而且一住就是10年、20年,娶妻生子。显然,这些“住蕃”,就是早期的华侨。据中国史书记载,中国商人到南洋的爪哇、婆罗洲等地颇受礼遇,他们和当地人民的关系融洽友好。

元明两朝(1271-1644),我国的对外贸易和海上交通都比唐宋时期发达,这样,移居南洋的中国人就更多了。14世纪时,印度洋的航运权几乎完全掌握在中国人手中。明朝初年,在1405年至1433年间出现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郑和率领着当时举世无双的船队,访问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14个是在南洋。郑和的远航,增进了中国和南洋诸国之间的了解和联系,维护了通往南洋航道的安全,为华侨的出国和他们在南洋的经济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华侨在元明时期已广泛分布到南洋各地。他们开发侨居地,并形成了华侨的“新村”。

在爪哇麻喏巴歇(Majapahit)帝国的几处要地都有这样的“新村”,人数相当可观,多的达到1000多户,大部分来自广东、福建南部沿海地区。其他如菲律宾、暹罗、马来亚均有类似的情况。据传说,郑和的船队曾在爪哇中部的北海岸登陆,他的副手景弘因病重留居一个岩洞中。王景弘及其部下在这里休养、垦殖,使这个地区逐渐繁荣起来,成了一座纪念郑和(“三宝太监”)的城市,叫三宝垄(Se-marang)。这传说是否符合历史真实,人们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爪哇中部的名城三宝垄,最早是中国人开发的。这一时期,有许多华侨与南洋各国的当地居民杂居、通婚,并开始同他们融合起来。

从16世纪中叶的明朝中期到19世纪鸦片战争前的300年间,南洋华侨人数急剧增加,活动的区域更为扩大。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封建剥削和压迫日益加重,闽粵两省的破产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纷纷冒险出洋,寻求活路,久居南洋而不再返回“唐山”的人也多起来了。明清两朝交替之际,战乱也使不少人避居南洋。这是中国人较大批出国的原因。从南洋各国的情况看,16世纪以后,欧洲殖民主义者开始侵略这一地区,到19世纪末,除暹罗外,整个南洋地区,都成了西方的殖民地。

为掠夺东方的财富,西方殖民主义者需要大批廉价而又有较高技能的中国劳动者。因此,他们采取各种手段将中国东南沿海的青壮年诱引到南洋去当华工。这样,华侨中除原先的商人、战乱避难者外,华工的人数越来越多。到鸦片战争前夕,南洋华侨的人数已接近100万,分布更为广泛,出现了更多的华侨聚居区,如巴达维亚(今雅加达)、槟榔屿、新加坡、马尼拉等城市,华侨都在万人以上,他们在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鸦片战争前长达千余年的漫长岁月里,中国人不断移居南洋,最后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在南洋形成了有浓郁闽粤特色的华侨社会。华侨移居南洋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概括起来不外乎经济原因和时局原因两个方面。

华侨出国达到高潮,那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事。

二、猪仔华工

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100年间,中国人,主要是东南沿海省份的劳动人民,大规模出国谋生,每年平均在10万人以上,累计出国人次超过1000万人,足迹遍及全世界,形成了“海水到处,便有华侨”的格局。

中国人在鸦片战争后大量移居国外的原因主要是:第一,由于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被破坏,大批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处于极端的贫困之中,为寻求生路,不少人漂泊异乡。第二,西方殖民主义者为了掠夺东南亚和其他殖民地的资源,加快了对这些地方的开发。

特别是19世纪后期,随着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西方国家开始了向落后国家进行资本输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特别需要来自中国的劳动力。在殖民主义者眼中,中国人不仅是廉价的劳动力,而且是“不持武器而又勤恳的民族”,有较高的劳动技艺,这是矿山开采、园丘种植、公共设施的修筑中不可缺少的。因此,他们大批招诱中国人出国。

此外,华侨的大规模出国,和清政府政策的改变也有很大的关系。清初承袭明朝的“海禁”政策,将出国视为大逆不道,一律禁绝,如有私出,要治杀头之罪。鸦片战争后,随着《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清政府被迫废除“海禁”政策,使西方资本主义在中国掠夺劳动力合法化,这也是形成华侨大规模出国的重要原因。

华侨在这一时期移居的地方遍及世界各地,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南洋。有一部分人是以自由人的身份到南洋去的,但大部分人是通过“契约华工”的方式出国的。

“契约华工”,是西方殖民者的叫法,是指华侨“自愿”通过签订契约,应招到外国去做工。其实华工的“契约”是在暴力、诱逼下签订的,几乎和卖身契差不多。也有把“契约华工”叫“苦力”(coolie)的,它源出于印地语。还有一种更普通的叫法是“猪仔”,说明“契约华工”在殖民主义者眼中与牲畜无异。“契约华工”在鸦片战争前已经出现,但规模小,影响不大。大规模的“契约华工”出国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事,它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期才结束。

三、“契约华工”的买卖过程

“契约华工”的买卖(“苦力贸易”、“卖猪仔”)是在“招工”的牌子下进行的。它大致的过程是这样的:

1.招工

南洋各地的种植园主和矿场主将自己所需的华工人数及条件列出,交到设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洋行,由他们代招。洋行再转由专事人口贩卖的“猪仔馆”去操办。“猪仔馆”付款给人口贩子即“猪仔头”,由他们到各处去“招”人。所谓“招”其实是采取欺骗或掳掠等手段,将壮劳力拉进“猪仔馆”。常见的手段,是用花言巧语诱拐被招募的对象,如说出洋做工可以赚大钱,勾引那些赤贫的人们上钩。为凑足所需人数,在诱拐不成时,不惜采取野蛮的绑架手段,在荒村僻巷、通衢歧路,突然袭击,将人劫走。“猪仔”一进入“猪仔馆”就失去了自由。这种挂着“招工”牌子的“猪仔馆”,在我国东南沿海各口岸均设有,其中以澳门最多。1855年,清末著名学者容闳曾亲眼看见“猪仔馆”的“无数华工以辫发相连,结成一串,牵往囚室”。这种“奴隶牛马之惨状”使他感到鼻酸。在这种暗无天日的“猪仔馆”,囚禁的华工在登轮出洋前,还要受到雇工单位及当地官吏的盘查,供词先由“猪仔头”口授,要说外出做工是出自“自愿”,否则就押回去吊打一顿,直至说出“自愿出洋”而被记录在案为止。“契约”是洋文的,主要内容是出洋做工完全出于“自愿”,并规定了做工年限、地点、工资等等。猪仔大部分是文盲,自然也认不得洋文,一切只得任人摆布,在“契约”上按上本人指印。契约合同一经签立,领得一点“安家费”后,就“已为砧上之肉,釜中之鱼,欲炙炙之,欲烹烹之”。下一步便是苦难的海上航程了。

2.浮动地狱

运载“猪仔”的客船多是几百吨到一千吨的帆船,设备简陋,饮水不足,航速很低。由于贩运“猪仔”十分有利可图,船主为攫取暴利往往超额滥载。“猪仔”登船后即监禁于舱门紧闭的船舱里,形同囚徒。他们被锁在隔成几层的底舱里,非常拥挤,白天只能肩挨着肩屈膝而坐,晚上人靠人躺下。空气混浊,卫生条件恶劣,致使疾病滋生。“猪仔”们稍有不顺,即遭鞭笞。在漫长的旅途中,他们要忍受着肉体上病、饿、渴、闷、打的煎熬和人格的侮辱,死亡率高达20%-30%。在这海上的“浮动地狱”中忍无可忍的“猪仔”们常常被迫奋起反抗。他们杀死可憎的人口贩子、船长和水手。如果反抗失败,就宁可投海自尽而不屈服。“浮动地狱”的幸存者到达目的地后就被送进“新客馆”等待出售。

3.苦难岁月

运到南洋的“猪仔”,主要以新加坡为集散地,那时那里共有六家“新客馆”。馆中设有一排圆木大栅栏,用来禁闭新到的“猪仔”。而且还有武装的秘密会党人物防守,严防“猪仔”逃脱。从这里,“猪仔”陆续被卖往东南亚各地的矿场和胡椒、香料、甘蔗等作物的种植园。在这些地方,“猪仔”的命运是十分悲惨的。一名“猪仔”,从招募至运达南洋,盘缠食宿费用只约五六十元,售价却高达二三百元。根据契约合同,每月工资五元,期限三年,工资共180元,但经层层抽剥,“猪仔”本人所得不过几十元而已。如果无其他嗜好,三年约满,可以恢复自由。但是在种植园内,往往有烟、酒、赌博引诱,稍有沾染,就需欠债,到时只能继续当“猪仔”以抵债。“猪仔”们还会遇到生命危险。在印尼的勿里洞岛矿区,劳动条件极为艰苦和恶劣。如挑锡泥,华工要踩着狭窄的木板从三四十米深的湖底把锡泥挑上来,每担有百多斤重,劳动强度极大,许多人因体力不支,失去重心而身坠湖底。正像广东客家山歌唱的那样:“挑等(着)锡泥过浮桥,千转(回)过得千转好,一转失脚命会无。”熬过了苦难的“猪仔”生涯,许多人获得了人身自由,虽然心怀家乡,总想攒够了钱,落叶归根,回归祖国,但实际上能实现愿望的人并不多,更多的是终生留在南洋。他们和他们的子孙在异国他乡辛勤劳动、生息、发展。

契约华工制度从19世纪中期起盛行至20世纪初期才结束。这是华侨史上血泪斑斑的一页。

鸦片战争以后的百年间,累计有上千万的中国人移居国外,人数多,规模大,为中国历史上所仅见。他们是在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和中国迅速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历史大背景下,作为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流向世界劳动力市场的。离乡背井,移居他方的目的是谋生求温饱。他们是和平的移民,绝不是去征服和掠夺的殖民主义者。他们来自一个有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度。他们刻苦坚毅,有很好的生产技术。他们凭着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在远离家乡的新天地里,谱写出了有血有肉的历史篇章。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广东抓猪仔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黄飞鸿1壮志凌云》这部老电影相信不少朋友们都有看过了吧,在这部电影当中,黄飞鸿为了拯救那些被骗取当猪仔的华工的情节,相信不少人都记忆犹新了。那么如今的我们有多少人好记得当年那些可怜的华工被当成猪仔被卖号海外呢。广东话里面的“抓猪仔”是什么意思呢?那么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讲当年

  • 宋孝宗是明君吗,宋孝宗为什么主动禅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宋孝宗被认为是南宋最有作为和担当的皇帝,他在位期间不仅替岳飞平反,还重用主战派人士,此后发动隆兴北伐,创立乾淳之治。不过宋孝宗却在宋高宗去世后,主动禅位,退居二线,这让很多人不理解他的这番举动究竟为何。宋孝宗在位27年时间,其实也不短,但皇帝会选择禅位始终比较罕见。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让宋孝宗产生这样

  • 公孙瓒武力在三国属于什么水平,公孙瓒有没有称霸的可能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三国演义》中,公孙瓒可以说是刘备的一大恩人,他曾在讨伐董卓,还有汜水关之战时帮助刘备渡过难关。但公孙瓒的经历就没刘备那么好了,公孙瓒生于贵族,全盛期是北方最强的割据诸侯之一。但在龙凑之战后,公孙瓒便开始一蹶不振,而且失去部下的信任,最后兵败自焚。可能不少读者会对公孙瓒抱有一种好感,那这次我们就来简

  • 李世民为什么能逆袭李建成,原因在于他身边的人更敢放手一搏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在各个评选杰出皇帝的排行榜中,唐太宗李世民基本都能排进前十,因为他在位期间对大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功开创贞观之治。不过李世民继位的方式并非走的正常流程,而是通过大义灭亲,将自己的大哥李建成杀死,然后迫使李渊将皇位传给他。不得不说李世民此举是剑走偏锋,不是生就是死,但他最后的确是胜出的那一方。当

  • 曹操杀吕布为何要先勒死后再砍下头颅示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198年,曹操与刘备联手一起攻打驻守在下邳的吕布,并且还将吕布生擒活拿了。在刘备的挑拨下,曹操不顾吕布的爱囚,毅然决然要杀掉吕布。然而奇怪的就是杀吕布的这个过程,是先勒死,后砍头枭首。而在杀陈宫时,却是直接砍头了事。为何曹操要做这么麻烦的事?直接砍头不是更好吗?曹操之所以要这么做,还得从&ldquo

  • 宋朝女性社会地位高吗?为何刘娥曹皇后都是二婚还能当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在很多人看来,古代的女子的社会地位普遍不高,这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事情了,似乎只要一说到古代女子,那就一定是一个以“三从四德”作为人生的主要纲领的人物形象,而不管做什么事情,也永远都比男性矮一头。然而最近一部《清平乐》,剧中不管是太后刘娥,还是皇后曹皇后,她们其实在历史上都是二婚

  • 徐晃为何是三国武将的标杆,徐晃参战履历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徐晃是三国时期名将之一,他曾击败关羽,解救樊城之围,深受曹操重用。据说徐晃为人节俭,一直对自己保持高要求,而且就算是立下战功,也很少替自己邀功。所以徐晃名声一直很好,后人对他的品行也十分崇敬。虽然徐晃不是三国中最强的武将,但我们能从他身上分辨出当时各个武将的实力基本处在一个什么位置。想必大家都很好奇

  • 司马炎为何害死亲弟?西晋短命是否与此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西晋时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名为大一统,实际上却没那么简单的一个时代。西晋前面是三国,后面的是东晋,而这两个时代都是动乱年代,西晋虽然统一,但是时间很短,而且也并不是像汉唐宋这些朝代那样,是一个发展起来的朝代。西晋也是短命而亡,之后再一次进入割据战乱时代,东晋,或者也可以说南北朝。而造成西晋短命

  • 李治为何会被武则天压制,李治性格真的软弱无能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李治是唐朝第三位皇帝,一般他给人的印象是性格软弱,可能因为有武则天的存在,所以就有了对比。不过李治真是一位懦弱无能的皇帝吗?如果你真这样认为的话,那就是极大的误解他了。其实李治态度也有强硬的一面,他在位期间接连灭掉高句丽和西突厥等,使得唐朝领土达到鼎盛。至于李治在对待武则天方面,的确是比较柔软,但这

  • 宋朝皇帝怎么称呼,官家、皇上、陛下哪个才是正确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一般听的最多的,称呼皇帝的词都是叫皇上或者陛下,皇帝则自称朕、寡人等。但在《清平乐》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新的称呼“官家”。所以很多观众发出了疑问,宋朝的皇帝到底应该如何称呼呢?其实古时候各个朝代对于皇帝的叫法都不完全相同,宋朝时期皇帝的确是用“官家&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