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明英宗夺门之变能够成功?

为什么明英宗夺门之变能够成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3084 更新时间:2024/1/26 21:27:50

夺门之变是明朝历史上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朱祁镇因为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朱祁钰取代朱祁镇登基,可后来朱祁钰被放回来之后,却被自己的弟弟软禁起来。朱祁镇为了夺回皇位,发动了夺门之变。可是在这一场宫变中,为什么当时竟然没有人反抗?夺门之变成功的原因又是什么,朱祁镇为何能重新成为皇帝?

正统十四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屡次侵犯明朝领地,明英宗亲率二十万精锐大军出征。途中遭遇瓦剌多次袭击,大同、宣府接连失守,吴克忠与朱勇率领的两部大军共五六万人,最终,在鹞儿岭惨败全军覆没。余下部队移师于土木堡被瓦剌袭击,明军战败投降,伤亡过半,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大臣战死。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明英宗朱祁镇被也先羁押在异国他乡受尽凌辱。

一直以来,他所期盼的就是能够早日回到京城的那天。明英宗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等到也先将自己送回大明。没想到,此时故国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景泰皇帝朱祁钰赖在龙椅上不肯让位,表面上将明英宗奉为“太上皇”,实际上,却是以这个理由将英宗软禁在南宫中。英宗虽已回朝,但是,他的境况无异于从一个牢笼来到了另一个牢笼,徒有“太上皇”之名罢了。英宗的旧臣们想要觐见英宗,以太上皇过生日为由,向景泰帝提出申请,谁知,却被景泰帝一口回绝。

为了断绝英宗与外面的联系,景泰帝在南宫附近安插了一批亲信,稍有风吹草动便会引起他的警觉。明英宗的身边有个太监阮浪,阮浪手下有个小太监王,某次,王尧要出宫办事,阮浪便将英宗赏赐的佩刀送给王尧防身。王尧出宫后,去锦衣卫指挥卢忠家中喝酒,酒过三巡后,他脱掉了外套,卢忠一眼看见了王尧的佩刀,认定这是太上皇之物。

于是,卢忠灌倒了王尧,将他身上的佩刀盗走,立即前往宫中汇报景泰帝,说:“南宫太上皇有意复辟,让太监们携带佩刀寻找外应。”景泰勃然大怒,当即派人前往南宫,将王尧和他的上司阮浪当场格杀,以绝后患。英宗回朝的消息早就传遍了京城,但过了许久朝廷都没传出英宗要复辟,于是,民间有了些风言风语,许多老百姓因为讨论英宗复辟而被锦衣卫缉拿下狱。

当然,在此期间,也有许多谄谀之徒打算站队景泰帝,他们给景帝出了许多馊主意,比如:将南宫的宫墙加高,用铁水浇死宫门的大锁;还有砍掉南宫里的所有大树,防止有人爬树报信或翻墙逃跑。景泰帝觉得,将宫墙修高、用铁水浇门锁,传出去会影响自己的声望,于是,便采纳了第二种建议:派人将南宫中的树全部砍倒。

景泰帝命人砍树时正值酷暑,英宗正躺在树荫下纳凉,突然,见一群人闯进南宫不由分说地开始砍树,便上前询问这些人原由,当听说是景帝下的命令后,英宗心里十分不是滋味。早年,在也先部落时,虽说遭到软禁,但也先人却未像这样羞辱自己。

如今返回京城,反倒受到景泰帝的折辱。

皇权之争古而有之,沉浮在政治风波中的人,难免会被功名利禄蒙蔽双眼,许多小人抱着“富贵险中求”的念头,打算进行一场豪赌,他们将赌注全部投放在了英宗想要复辟的愿望上。

景泰八年,景泰帝身患重病,不得不取消了元旦的朝贺大典。正月十二日,景泰帝身体稍有好转,便与群臣前往郊外举行祭天礼,谁知出宫的景泰帝病情加重,只能暂住在南郊的行宫中调养。景泰帝卧病在床嘱咐大臣石亨代替自己完成祭天仪式,石亨唯唯诺诺暗地里留了个心眼。

离开景泰帝后,石亨找来都督张軏、左都御史杨善及太监曹吉祥,对他们说道:“皇上的龙体欠佳,我等得考虑自己的前途,我觉得与其看着太子登基,不如扶太上皇复辟。毕竟,太子登基只是顺理成章,若能让太上皇复辟,我们就有拥立之功。”杨善和曹吉祥深谙其理,不过,想要成事必须拉拢更多的大臣,于是,他们便找到太常许彬,与其共襄盛举。

许彬觉得,扶太上皇复位,的确可以建立不世奇功,立即列出几个可拉拢的人选,其中,就有副都御史徐有贞。

徐有贞是何许人也?他就是英宗被俘后,向景泰帝提议南迁的徐呈,然而,当时文武大臣们对南迁颇多非议,景泰帝一口回绝了徐呈的建议,并愈发厌恶徐呈,甚至看到他的名字就会发火。无奈之下,徐呈只好改名为徐有贞。石亨等大臣趁着夜色溜进徐有贞府上,众人一拍即合。不过想要拥英宗复辟,必须经英宗本人同意,于是几人便开始筹划着向南宫中传递信息。

几天后,几人再次于徐有贞家中集合,石亨对众人说道:“我已经联络了太上皇,得到了他的确切答复,接下来该如何做,还请徐卿指点。”徐有贞立即爬上房顶,观测星象,对众人说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就在今朝!”当日,恰巧边境守将向朝廷告急,徐有贞便提议用边境急报作为借口,打着拱卫京师的幌子调兵进入皇宫,以图大业。

行动之前,徐有贞拉着大臣们一起焚香祷告,徐有贞还对家人说道:“此事若成,便是江山社稷之福;倘若不成,就是家门不幸。我若回来,皆大欢喜;若回不来,恐遭不测。”于是,一众大臣来到宫门外,由太监曹吉祥收缴了各宫门的钥匙,确保禁军短时间内无法进宫。凌晨时分,众人打开长安门,每人带着一千名私兵进宫。

众人前脚刚一进宫,徐有贞回头便将宫门牢牢锁死,并将钥匙随手丢进池塘中,对众人说道:“倘若禁军与侍卫内外夹攻,大业难成。”其他大臣心里都没底,纷纷在徐有贞的耳边问:“事能成否?”徐有贞给了他们肯定的答案后,众人信心高涨,径直前往南宫。

大臣们率兵来到南宫前,发现南宫大门紧锁,敲门后又久无人应。徐有贞命令士兵挂起大木,几十人举着木桩撞击宫门,随后,又派几个身手矫健的壮汉翻墙入内,里应外合摧毁宫墙。没过一会,徐有贞等人便打开通路,进入南宫。

此时,英宗正坐在烛火下发呆,见徐有贞等人大张旗鼓地闯入,被吓了一跳,慌忙问道:“你们想要做什么?”谁知,这群大臣全部跪在地上,齐呼“太上皇登位”。随后,徐有贞又命人抬过龙辇,亲自将英宗扶上辇。

抬龙辇的士兵们都吓破了胆,浑身瘫软,根本抬不起沉重的龙辇,徐有贞等几个大臣见状,立即接过龙辇,亲自将龙辇抬出南宫。

众人折腾了好一会,此时,东方已拂晓,英宗坐在龙辇中不时打量四周,大臣们纷纷向英宗报上姓名。众人浩浩荡荡地来到东华门,谁知,守门的太监有眼无珠,竟拒不开门。此时,英宗终于恢复了皇帝的威势,当即站出龙辇高呼:“我太上皇也!”

太监见状,连忙打开东华门,恭迎太上皇。

此时,文武百官们正在大殿前等待早朝,突然听到殿上传来鼓噪,都不清楚发生了什么。大臣们惊诧之中,徐有贞从大殿走出,对众人说道:“太上皇已复辟!”说罢,让文武百官鱼贯而入,觐见英宗。文武百官跪在殿中,仍云里雾里,英宗说道:“景泰皇帝身染重疾,所以,才命徐有贞等卿迎朕复位,无需担心,你们仍保留原职,任事如故。”

这就是发生在明朝的“夺门之变”,这场政变虽然没有改变明朝的格局,但是,对于官场来说无疑是一场大洗牌。正因几位大臣拥立英宗有功,所以,均在英宗复辟后身居高位。回望正统十四年,英宗并未作出失德之事,只是因为功利心切,急于御驾亲征,这才让也先钻了空子。当英宗被迎回京城时,京城的老百姓仍感念英宗的隆恩,“天下人心向慕不衰”。

在景泰帝颁布了一些让民众不满的举措后,民间关于英宗复辟的呼声越来越高。英宗重揽大权,百姓弹冠相庆,欢忭鼓舞。然而,英宗复位后,并未像正统朝一样英明神武,反而重用了石亨、张軏等一批以权谋私的小人,这也使老百姓对英宗极其失望。

对于在这场复辟事件中起了重要作用的徐有贞、曹吉祥、石亨、张軏这些小人来说,他们的目的绝非维护皇权正统,也不是出于为国家谋福的考虑才拥戴英宗,自始至终,他们都将复辟作为一场豪赌。“冒九死,机尽危,胆识尽大”这种嘴脸与在赌场上输红了眼的赌徒别无二致。

首辅李贤曾发表了这样的看法:倘若景泰帝病入膏肓,无法理政,为何不光明正大地率领群臣共同来到南宫请英宗登基呢?何苦要搞出锁宫门、拆宫墙这些兴师动众的事呢?

后世的史学爱好者给出了不同观点:古人云“呼吸之际有雷有风”,早年在唐武宗唐宣宗宋理宗上位时,发生的事难道还不足以成为参考吗?在景泰帝性命垂危之际,东宫储君的人选还没敲定,皇位该由谁来坐自然是各方势力的焦点。

所以,景泰帝病倒在行宫后,才有这么多想要从政治风波中渔利的小人谋划复辟。

英宗重新登基后的第二天,便将群臣召集到文华殿中,对他们说道:“弟弟的病情有所好转,今早还喝了一大碗粥。他没有犯任何错,完全是小人从中蛊惑。”至于英宗口中小人蛊惑的是何事,是土木堡事件?还是英宗被软禁在南宫?我们不得而知。

不过,从英宗只看到了小人蛊惑景泰帝,却没看到拥立自己复辟的也是小人,就凭这一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场政变中的两位皇帝都成了被小人操持的“傀儡”。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大明亡国实亡于张居正?究竟做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一直以来,对于明朝的灭亡,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从表面上看,最后一个皇帝崇祯,作为亡国之君,他承担了很大的责任,但是仔细一想,在崇祯还没有继位的时候,明朝已经是千疮百孔了,所以这个责任,崇祯要承担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有又一种说法认为,大明亡国,非亡于崇祯,实亡于张居正,也就是将明朝灭亡的最大原因归

  • 刘备托孤诸葛亮是人心所向还是无奈之举?假如法正在世会有变数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刘备率军伐吴,结果却是惨败吴军之手,几乎是被全军覆没。此后刘备元气大伤,不得不在白帝城交代托孤一事。实际上,当时蜀汉内部能担当此任的人诸葛亮肯定是其中之一,不过刘备还任命了另一人,他就是李严,并且还把兵权交到了李严手上。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难道刘备对诸葛亮还不够放心么,刘备究竟有何用意?如果庞统、法

  • 明孝宗朱佑樘是个怎样的皇帝?明孝宗一生经历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虽然明孝宗朱佑樘在明朝各个皇帝中的知名度不如朱元璋、朱棣等,但明孝宗的历史评价却非常高,他对明朝做出的贡献实际上被很多人小看了。明孝宗在位18年,期间勤于政事,不近声色,为人宽厚,处理朝内贪腐十分积极。朱国桢就曾说,称贤主者只有宋仁宗和明孝宗。更令人好奇的是,明孝宗一生只娶了一位皇妃,这对于古代帝王

  • 盘点三国时期最神秘的四大神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三国时期的武将没,我们都知道有什么赵云关羽张飞类的,但是不知道大家知道不知道还有一些非常神秘的其实神将领呢?下面就给大家来盘点盘点,感兴趣的网友一起来看看吧!第一位:青州无双将-潘凤潘凤是冀州(现在河北南部)牧韩馥部下将领,使用80斤大斧作为兵器。在各诸侯起兵讨伐董卓时,上将潘凤于汜水关与董卓军

  • 张作霖的死是怎么瞒天过海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张作霖的死其实大家也知道是真的很可惜的,而且对于战略意义来说十分的不利,所以张作霖的死就需要隐藏,而且当时这边也做得非常好,等于说是瞒天过海了,那么有的人问了,这个张作霖到底是怎么死的呢?是如何做到瞒天过海的呢?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看看吧!张作霖被炸身亡,却成功地瞒过了所有的人,直到少帅

  • 为什么说潘凤是三国第一猛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要问谁才是真正的三国第一猛将,恐怕会有很多个不同的答案吧。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谁是第一,也都是没有定论的。但是,基本上也逃不过对于赵云、吕布、关羽等这些人的关注,可是,在这中间却有一个知名度没有那么高的潘凤,这个人到底能有多厉害?为什么说潘凤其实才是三国第一猛将?我有上将潘凤,可斩

  • 司马炎有26个儿子,为什么把皇位传给一个傻子?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皇位的继承自然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古代的皇帝来说,选择一个最好的继承人,或者培养出一个最好的继承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如果皇帝的儿子很多的话,选择的余地相对来说会更大一些,毕竟不是所有人都遵从了嫡长子继承制。但是,司马炎明明有26个儿子,为何他却偏偏选中了其中最傻的那个司马衷来当皇帝呢?首先、大臣

  • 李隆基晚年有多昏庸?李隆基的一生值得同情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李隆基在位期间,唐朝一直都是出于极盛时期。当然能将唐朝发展至强盛李治和李世民也有很大的功劳,只是在李隆基晚年他突然变的昏庸起来,开始懈怠朝政,还重用佞臣,导致安史之乱爆发,这是唐朝走衰的转折点。其实李隆基晚年的确像是变了一个人,看到自己已经无法掌控全局依然不愿放权禅位。李隆基晚年究竟有多昏庸,他的一

  • 阴姬是什么人?赵武灵王和阴姬有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贵妃对荔枝的爱,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爱在这首诗中不言而喻,都说唐玄宗贪图美色,就为了给爱妃送来新鲜的荔枝结果跑死了马,跑死了人,但还有一个人,为了得到美女,实行胡服骑射,攻灭了一个国,这位主人公就是赵武灵王,而这位美女却是别人的宠妃。战国时期

  • 潘凤是否有名无实?三国中像潘凤这样的人并不少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其实潘凤在演义中并不算什么厉害人物,他出场对阵华雄,仅仅一回合就被斩于马下。后来潘凤在网上突然被赋予了“无双上将”的身份,当然这也只是网友对他的一种调侃。很多人都说潘凤有名无实,其实在三国中像潘凤这样的人并不少,甚至多数武将的经历可能都和潘凤差不多,毕竟能从沙场中活到最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