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蒲松龄参加科举44年,为什么连举人也没考上?

蒲松龄参加科举44年,为什么连举人也没考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924 更新时间:2024/1/23 4:40:07

蒲松龄大家都知道,他的《聊斋》很多人都非常喜欢,这些稀奇古怪的神话传说故事,妖魔鬼怪都在其中,人们如果看多了人世间的事情,去看看这些神鬼传说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但是蒲松龄虽然很出名,他的一生基本上都在参加科举考试,考了四十多年的时间,却连一个举人都没有考上,蒲松龄难道真的就是没有才华吗?但是为什么没有考上呢?

古代科举考试是朝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即使到了清朝,虽然有世袭或者捐官之说,但科举考试依旧是天下读书人成就自己的唯一出路。清朝的科举制度延用明朝,而明朝的科举制度是在朝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此时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是必考内容。别小看八股文,即使现在中文专业的学生能写出古人高水平的八股文也不多。因此,古代科举考试很难,并非想象的那样简单。

清朝我国著名的小说《聊斋志异》不仅在国内有名,甚至在世界上也很有名,很多国家翻译出版这本中国古代鬼怪小说,无不为作者的才华所感动。我们都知道《聊斋志异》的作者是蒲松龄,他一生写了很多著作,除了小说外,还有13卷文集、诗6卷、词1卷,以及杂著5种,3出戏,曲14种。他的才华被后来称为“观书如月,运笔如风”。但蒲松龄的才华出众,但他从19岁科考,辛辛苦苦进考场,反反复复的考了44年,竟然连一个举人也没考上。直到71岁时,朝廷还按照惯例给他补了一个“岁贡生”,4年后蒲松龄就去世了。后人不明白,以蒲松龄这样一个才高八斗的文学家,为一生看着“金榜”,却始终没有考中呢?这里面到底有什么样的原因?

客观因素?

能写出《聊斋志异》这样高水平的书,足以看出蒲松龄文学功底很深。蒲松龄从小就自幼好学,19岁那年,他就以县、府、道第一考中了秀才,一时名声远扬。但此后蒲松龄再往上参加科举考试,却接连失败。

据史料记载,蒲松龄科举失败有很多客观因素,因为清朝的考试办法经常改,但再怎么改,作为想考取功名的蒲松龄应该研究朝廷的考试办法,为何违反朝廷制定的办法呢?

蒲松龄48岁时,他决定背水一战,发誓一定要考中。但在考试过程中,蒲松龄只顾思考写字了,却不小心写的文章字数超过了规定字数,让他后悔不已。他决定再次备战下一轮科举考试。

在这里简单说一下古代科举考试试卷的要求,古人参加科举考试写文章,要在规定的试卷中写满,不能抄,不能少,更不能写错字涂改,也不能在试卷外写字。文字写不下也不能在边缘写字。而且试卷中不能有任何污点,否则作废。试卷作废是小事,可以下次再考,但科举考试中犯这种错误,可能被治罪,因为有作弊的嫌疑。

蒲松龄在家再次攻读经文,当他终于等到科举考试时,第一场很顺利,但第二场时,他却在考场突然病倒,当时连笔都握不住。他又失去了一次科举考试的机会。

直到63岁时,蒲松龄看到以前与自己同期的人有的已经做官,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决心再次科举考试发起冲击。但此时他已经步入老年,已经没有了精力去攻读,后来放弃科举考试。

人为因素?

对于蒲松龄考不中的事,后人一定会联想到古代官场的黑暗。还有人认为蒲松龄写《聊斋志异》,把鬼狐写的形象生动,他肯定惹怒了这些鬼狐仙,因此他在考场被这些妖怪捣乱,导致考场失败。其实这只是笑话或者封建迷信的说法。

还有人认为考官都是不学无术的草包,竟然连文章好坏都看不出来,以蒲松龄的文采,他的考卷也一定写得好。虽然古代考官有能力不行的,但在清朝考官也有厉害的。而且清朝经历过几次科考舞弊案,皇帝杀了很多考官,到蒲松龄这里,考场基本都很正规了。

古代科举考试,的确有乡人贿赂考官的事,于是后人就猜测,蒲松龄没有贿赂考官,没打通后门,因此他的文章写的再精彩,都不会有人看。蒲松龄还真不是一个“袖金输壁”的人,他不愿做这种见不得人的勾当。

而且蒲松龄当时并不富裕,也没有多少钱。据说蒲松龄成家后,只有20亩薄田和三间破屋。他还有四子一女,日子过得很拮据。蒲松龄当过师爷,当过塾师,但这些工作并没有多少钱。后人把清朝考场想象的很黑暗,其实蒲松龄参加考试,考官并不非都是爱财的人,即使拿了钱,考不上考官也无能为力。

八股因素?

不过有学者认为,蒲松龄考试中八股文没写好,达不到朝廷的要求。八股文是一个很难写的文章,不要以为蒲松龄能写小说,就能写好八股文。我在昨天科举考试专门说了八股文。古代科举考试规定,答卷必须用“八股文”,而且整篇文章要由“破题、承题、人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后四部分是八股文的中心,也是议论的中心,而且各有两组对偶的文字,因此为八股。

古代科举考试写八股文,不允许自由发挥,字数有严格的规定,不能超过550字。超过了就作废,根本不可能被录取。有学者称,蒲松龄可能没有掌握八股文的写作技巧,或者在试卷中写的文字不符合朝廷要求,甚至有讥讽时政的话,与真正八股文相去很远。因此没考中。

但蒲松龄的试卷并没有保存下来,如果能留下来或许能研究一下清朝科举考试。

精力因素?

蒲松龄一生写了很多小说和文集。特别是聊斋志异。有人认为,蒲松龄可能一生致力于《聊斋志异》的写作,也分散了他参加科举考试的精力。这是两个方向。蒲松龄的好友就曾说过:“论才气,别说考个举人,就是考进士也轻松,也能成为第一流人物,关键因他没有尽力对待科举考试”。或许这是一个考不中关键因素。

从蒲松龄自身来看,他认为命运不济,数奇不偶。每次落第都垂头丧气,怨天尤人。在蒲松龄故居里,有一副对联:“一生无缘附骥层,三生有幸落孙山”。这是对蒲松龄一生最好的总结。

虽然蒲松龄没有考中举人、进士,但他却给我国留下一部传奇著作。人的一生并非通过考试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像蒲松龄一生是科举考试的失败者,但他在我国历史上地位,比那些通过科举考试成名的人还要高。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玄武门之变李建成心腹下场怎么样了?李世民并没有赶尽杀绝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玄武门之变在历史上有很大的争议,因为李世民等于是通过大义灭亲的方式强行上位,甚至还威胁到了皇帝李渊的位置。但李世民又是唐朝最伟大的皇帝之一,所以玄武门之变并没有被强烈的抨击。虽然李世民对自己的兄弟能下狠手,但他也有宽心的一面,因为李建成有几位心腹,李世民并没有对他们赶尽杀绝。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其中的四

  • 春秋战国时期隋国是如何灭亡的?隋国曾是楚国的保护国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西周初期,湖北随州封了一个姬姓诸侯国,名为隋国。隋国早年是周天子在南方的重要邦国,专门负责替周室控制金属资源的运输,还要遏制南蛮的发展。巅峰期的隋国曾是楚国的保护国,吴国伐楚,楚昭王就曾逃到隋国避难。不过隋国最后却在战国初期亡于楚国之手,当时楚国晋升为五霸之一,对于周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的亚致力。下面

  • 关羽和赵云为何很少同时作战?两人风格并不搭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关羽和赵云都属于三国中十分著名的人物,两位也都是蜀汉五虎将之一。不过细数蜀国的战役,会发现关羽和赵云很少同时作战,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要说两人的武力值应该不分伯仲,只是关羽地位肯定还是在赵云之上。有人觉得赵云天生不适合团体作战,这肯定是对赵云的误解。关羽虽然性格高傲,但是对赵云应该没有太多想法。而且在

  • 楚怀王为什么会死在秦国?楚怀王竟成了敌国的牺牲品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觉得楚国的衰落就是从楚怀王开始的,楚怀王在位29年,他亲眼见证了秦国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强大起来的。不过楚怀王继位早期,还是推行了一系列的良政,而且重用屈原等人进行改革,此后进一步扩充了楚国的疆土。但在后期楚怀王开始犯糊涂了,他被秦昭襄王扣押在秦国三年,最后还客死他乡。不过楚怀王致死都没有做出对楚

  • 商山四皓指谁?为何刘邦都要听他们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吕后能够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还要多亏商山四皓的帮忙。正是因为有商山四皓出面说服刘邦,才让他放弃了废长立幼的想法,那这个商山四皓究竟是什么来头呢?商山四皓是汉初十分有声望的四位隐士,既然称为隐士一般情况下是不会随意露面的。商山四皓信奉黄老之学,各个都学识渊博,所以刘邦也要敬让他们三分。下面就为大家简单

  • 除了六国之外秦国还灭了哪些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秦灭六国完成统一,这在历史上也算是史无前例的壮举,不过也可能给很多人造成误会,认为秦国当时就只是灭掉了六国。事实上,战国时期各个国家林立,除了战国七雄之外还有非常多的其他的国家,也就是说,秦国灭掉的远远不止六国,只不过战国时期他们是主角而已。那么,除了六国之外,秦国还灭掉了哪些小国家呢?秦灭六国之战

  • 明朝三厂一卫有多神秘?能控制明朝所有官员的一举一动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三厂一卫是明朝独有的特务机构,分别是指东厂、西厂、大内行厂和锦衣卫。他们的职责就是负责监视官员,可以说整个明朝官员的一举一动基本上都在他们的监控当中。其中锦衣卫专门负责官员,而东厂和西厂负责锦衣卫和官员,内厂则监视东西厂还有锦衣卫。这一套完整的侦查机构可以脱离明朝的司法制度,所以权力相当之大。不过也

  • 张飞的燕云十八骑都有谁?燕云十八骑下落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三国演义》中,曾记载张飞有一支亲兵部队名为燕云十八骑。不过燕云十八骑总共只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在吕布偷袭徐州时,他们及时保护了张飞。第二是在长坂坡之战,正是燕云十八骑利用树木刮起尘土,才让敌方以为有伏军,使得张飞能够全身而退。不过小说中并没有仔细说明燕云十八骑都是谁,有人推测这燕云十八骑只是号称十八

  • 司马懿伐蜀有什么顾忌?他有比伐蜀更重要的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三国演义中,司马懿明明占据绝对的兵力优势,但每每面对诸葛亮都要当缩头乌龟,无论用什么激将法都拒兵不出。诸葛亮病逝后,理论上来说司马懿已经消除了最大的心病,为何他还是不敢伐蜀呢?其实司马懿的才能从来就不在战场上,何况当时他还有比伐蜀更加重要的事情。司马懿自保的警觉性要比常人多出数倍,凡是需要冒险的事,

  • 三家分晋之后,晋国国君去哪里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三家分晋,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分界线,在此之前的春秋时期,大家虽然相互之间也有打架,但是打架却还会给对方一线生机,让它重新复国,但是战国时期的打架就是要把对方打得再也起不来,以灭国为最终目标。而晋国作为被韩赵魏分割的一个大国,在国家灭亡之后,晋国的国君又去了什么地方呢?魏、赵、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