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伯温死之前,为什么要吃一口烧饼?

刘伯温死之前,为什么要吃一口烧饼?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71 更新时间:2024/2/5 6:08:14

民间其实一直都是有很多关于刘伯温的传说,说他能力非常厉害,甚至能够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媲美,说他超过诸葛亮的也大有人在,总之是把他吹得神乎其神,天上地下绝无仅有,也就有了后世很多关于刘伯温神机妙算的传闻。而在这些传闻中,刘伯温死之前一定要吃一口烧饼,这是为何?这与烧饼歌是不是有什么联系?

看历史不要相信野史,野史只是历史的一个补充和附会。历史上的刘伯温并非你想象的那么牛逼。“什么前世诸葛亮,后世刘伯温”都是扯淡。既然说刘伯温能掐会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怎么就没看透朱元璋是一个冷酷的皇帝?怎么没算到自己被他害死的结局?

说实话,真实的刘伯温(1311~1375)年轻时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最高官职不过是元朝的一个县令。刘伯温是元朝青田县南田乡(今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从小聪慧,12岁考中秀才。14岁即赴省府读书,学习努力刻苦,得到了老师的好评。(古代这样的人不鲜见)

元统元年(1333年),刘伯温赶往元大都参加会试,金榜题名,考中了进士。这一年刘伯温22岁。刘伯温踏入仕途的时间点没“算”对,此时正值兵荒马乱、战火纷纷的元末。朝廷哪顾得选官,因此刘伯温在家闲赋了三年。

公元1336年,25岁的刘伯温才被元朝政府选授为江西高安县县令。他在基层一干就是5年,在任上两袖清风,他的座右铭是:“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位卑不敢忘国。”刘伯温刚正不阿,棱角有余,圆滑不足,势必得罪了一些权贵。

伯温受到了贪官污吏的弹劾,面对腐败的官场,洁身自好的他愤然辞官,之后返回了青田县。古语云:“三十而立”。30岁正是人生黄金时代,正是为国家效力的时候,然而,元末的黑暗统治却不给伯温机会,伯温就像当初的诸葛亮一样,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难道刘伯温和诸葛亮一样,在等待一位明主“三顾茅庐”吗?

公元1360年,正是元末群雄争霸的时候,元朝行将就木,谁来执掌牛耳?朱元璋和强大的汉王陈友谅的火拼达到了白热化。谁胜出谁来当皇帝。(秦失于鹿,群雄逐之,得之得天下!)此时朱元璋招贤纳士,请刘伯温出山做了自己的谋臣。这一年刘伯温50岁。

换言之,刘伯温在“知天命”时才辅佐了朱元璋。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称帝后,为何只授了刘伯温一个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低级官职的原因。伯温出道太晚,想当年诸葛亮27岁就做了刘备的军师。

假如刘伯温功高盖世,辅佐老朱经过8年的时间建立了大明,至少得封个丞相吧?(脑补诸葛亮)。别给我说刘伯温不慕权势,如果他像汉朝张良那样急流勇退,也就不会被朱元璋的“新贵”胡惟庸害死了。你说是不?

历史说明一切,从老朱称帝开始(此时刘伯温58岁),到刘伯温去世(64岁),仅6时间就被朱元璋默许下毒毒死了。伯温到死也不过是个诚意伯,俸禄只有240石,假如他功高盖世,怎么也得封为公吧!(公、侯、伯、子、男),想想和老朱一起打拼的徐达、胡大海等人,哪个没封“公”?

刘伯温在明朝只做了6年的官,最后被朱元璋选中的新丞相胡惟庸下毒毒死了,临死前,刘伯温向儿子要了一个烧饼,对着烧饼狠狠咬了一口,为何临死前他要吃一口烧饼呢?

(以下皆为传说)原来刘伯温曾为朱元璋写过一本谶书,名叫《烧饼歌》,刘伯温临死前吃一口烧饼和这事有关。写《烧饼歌》这本书的起源是这样的:有一天,刚做了皇帝不久的朱元璋召见刘伯温,他想考考老刘,于是提前把咬了一口烧饼扣在了碗下。

刘伯温来到朱元璋的面前,老朱一指碗,说道“军师知道这里面是什么吗?”刘伯温心中暗骂:“我的眼又不是x光射线,我咋知道呢?”如果这样说显得自己没有水平。于是老刘眼珠一转,计上心头。

原来伯温知道老朱早上爱吃烧饼,饭碗下面还能扣什么呢?刘伯温摇头晃脑,掐指一算。朗声说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乃烧饼也。朱元璋一听哈哈大笑道:“果然神人也,堪比姜子牙和诸葛亮”。既然你知过去未来,你就为朕算算,大明江山有多久?传多少代?

这次刘伯温犯难了,于是对老朱说。“陛下,天机不可泄露,臣恐言语有失,冒犯陛下”。老朱说“恕你无罪,尽可敞开心扉”。这才引出了《烧饼歌》一书的问世。

《烧饼歌》书中从明朝一直推到了大同世界,刘伯温的《烧饼歌》和姜子牙的《乾坤万年歌》,诸葛亮的《马前课》,袁天罡李淳风的《推背图》并称于世,《烧饼歌》一书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四大谶书之一。

刘伯温一看推辞不过,于是对老朱说:“臣的答案只有4个字”。朱元璋一听,急忙问道,“哪4个字?”刘伯温答道:“万子万孙。”朱元璋听了哈哈大笑,心想,这“万子万孙”不就是千秋万代吗?这说明我大明江山永传万世。朱元璋一高兴,当场赏了刘伯温1万两银子。

刘伯温临死前想起了这件事,既然你朱元璋如此不仁不义对待我,默许胡惟庸下毒毒死我,我要破了你的“万子万孙”这句谶语。“万子万孙”最初是刘伯温保佑大明江山永传万代的谶语,刘伯温临死要打破这个局。

他掐指一算,只要把一个完整的烧饼咬一口,明朝圆满的结局就破了,这就是刘伯温临死前为何非要吃一口烧饼的原因。刘伯温狠狠咬了一口烧饼,注定了明朝亡于“万历子孙”的格局。

明朝命理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原来的千秋万代,最后亡于万历的儿子朱常洛及他的两个孙子——“超级木匠”朱由校和“苦命天子”朱由检之手。大明江山传到“万子万孙”戛然而止。

这不能怪刘伯温,谁让朱元璋做人不厚道呢!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秦国外戚势力有多强大?比秦始皇一统六国还难搞定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秦国外戚虽然是个小群体,但在秦国的地位却是最特殊的。可能很多人都只看到了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最后由秦始皇一统六国的光鲜一面。实际上秦王处理起内部的外戚势力更为头疼,春秋战国有很多诸侯国都曾出现过外戚参政的现象,但只有秦国的外戚一度垄断了朝政所有权利,发生这种事情还是比较可怕的。秦国一共有三大外戚集团,

  • 长安十二时辰望楼是什么?唐朝真的存在望楼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长安十二时辰》中很多信息的传递都要依靠望楼,望楼就像是现代的天眼系统,能够掌控整个长安城的动向。不过唐朝时期的长安城真的有望楼吗?实际上望楼系统只是作者马伯庸给加进去的,历史上唐朝并没有如此繁杂的一套侦查和传递信息的方式。其实仔细想想,望楼也有一定的缺陷,实际操作起来就没这么方便了。那唐朝究竟是怎

  • 刘备做的最缺德事是什么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相信只要了解过三国历史的小伙伴们都会知道,曹操为了扩充军费,成为了盗墓的祖师爷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了。为了能够充实军饷,那么盗墓就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身世还为此设置“摸金校尉”这一官职。因此盗墓这话总见不得人的勾当就成为了曹操一生中最大的污点之一。常言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那么

  • 历史上刘备死后,孙尚香真的回到东吴嫁给别人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很多女性的下落都是成谜,因为史书并不会详细记载她们的下落,比如孙策和周瑜死后,大小乔的命运如何,全都是后人的猜测,同样,即便是孙权的妹妹,也得不到高一等的待遇。后人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孙尚香,她嫁给刘备之后,其实也并没有《三国演义》里面说的那样幸福,不然也就不会一直想要回到东吴,而刘备死后,相传孙

  • 明朝河南信阳原本分属两州,为什么后来合并到了一起?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河南信阳古称义阳,是三省通衢,在古代占据了江淮河汉的重要战略位置。历史上,信阳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终点,也是梁武帝发迹的福地。实际上在明朝时期,信阳还是被分属两州,后来才合并到了一起,那这其中到底是有何用意呢?这也跟当时各地行政区域的划分有关,信阳作为比较重要的战略要地,自然是要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下面就

  • 唐朝为什么有很多外国人?千年前长安便是国际大都市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大家在看了《长安十二时辰》后,肯定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长安城内会有很多外国人呢?不仅是有西域人,还有黑人,这到底是真的还是经过改编的历史呢?实际上这都是真实的,早在千年前长安便是一座国际都城了。因为唐朝对外的政策一直是采取比较开放的态度,所以其他民族的人也能在长安。当然这有好处也有坏处,会爆发安史

  • 让韩信受胯下之辱的人最后怎么样了?韩信为何没有杀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韩信早期落魄,还曾遭受胯下之辱。当时淮阴屠户有个青年侮辱韩信,称他胆小如鼠,虽然佩剑却不敢用。他还挑衅韩信,如果怕死就从自己的胯下钻过,韩信对他打量了一番,便趴在地上从他胯下爬过,此后街坊们都以为韩信是胆小怕死之人。不过也可能是因为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才让韩信如获重生,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开始变得勇敢

  • 唐朝有没有发生过焚烧长安事件?历史上长安遭遇过哪些危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因为《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导致不少观众都对唐朝充满了兴趣。唐朝在古代封建时期,的确算是一个较为开放的朝代,而且各方面的发展也都达到了鼎盛期。在这部电视剧中,长安城陷入了一个重大危机中,如果处理不当很有可能会被毁城。那在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焚烧长安的事件呢?虽然《长安十二时辰》里的主剧情都是虚

  • 古人如何评价诸葛亮和司马懿?孙权一语道破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比拼,是三国迷们最喜欢拿出来谈论的话题。北伐之战上,诸葛亮就像是一杆锋利的矛,而司马懿是无坚不摧的盾,最后盾战胜了矛,获得了胜利。不过当时魏国和蜀国国力差距实在太大,诸葛亮也没资本长久耗下去。如果纯粹比较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谋略水平,到底谁会更胜一筹呢?这次我们不妨听听古人是如何

  • 诸侯国都是二十四节气,为什么齐国有三十个?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已经流传了数千年,这是古代先祖的智慧,这些节气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来说依旧具有很大的意义。不过可能很多人都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从确定下来的时候开始,就一直不变的延续至今的,事实上并非如此,在春秋战国时期,其他的诸侯国用的都是二十四节气,但是只有齐国有三十个,为什么他们会有三十个节气呢?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