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操手下那么多武将,为什么只敬重夏侯惇?

曹操手下那么多武将,为什么只敬重夏侯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596 更新时间:2024/2/25 21:21:23

汉末三国时期,曹操手底下可以说是强将如云,不管是武将还是文臣,曹魏的人才一直都是三国当中最多的一个,而且能力都非常厉害。不过,在曹操手下的武将那么多,而且很多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将,然而对于曹操来说,最值得敬重的却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夏侯惇。为什么曹操对夏侯惇的态度会与别人完全不一样?夏侯惇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

三国时期,曹操手下有夏侯渊、张辽、张郃、曹仁、徐晃等能征善战的将领,可谓猛将如云。不过,这些将领再如何能征善战,在曹操眼中,他们都只是臣下而已,唯有夏侯惇一人,曹操对其十分敬重,不敢把他视为臣下。

一、曹操对夏侯惇敬重有加

曹操被封为魏王以后,他的部下将领们全都接受了魏的官号,只有夏侯惇仍然保留汉朝的官号。为了表达自己忠于曹操、忠于魏,夏侯惇特地上书曹操,请求担任魏官。曹操却言辞恳切地对夏侯惇说:“吾闻太上师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贵德之人也,区区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

通过这话,我们可以清楚看出曹操对夏侯惇的敬重,他之所以没有让夏侯惇受封魏的官号,而让夏侯惇保留汉的官号,正是因为他没有把夏侯惇当作如张辽、徐晃等人一样看待,理所当然地把夏侯惇视为自己的臣子,而是把夏侯惇视为汉朝同僚,是能与自己平起平坐的人。

不仅如此,曹操还在行动上表达了对夏侯惇的敬重。

建安二十二年,曹操亲率大军征伐东吴,后因孙权有所准备,曹操率军撤回,留下夏侯惇统领曹仁、张辽等二十六支部队驻守居巢防卫孙权(此时的夏侯惇,实际上相当于曹军的总司令),并赐给夏侯惇许多能歌善舞的乐伎、艺伎。夏侯惇起先不愿接受,曹操下令说:“魏绛凭着与戎修好的功劳,尚且能够享受钟磬之乐,何况将军您呢!”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驻军摩陂,指挥徐晃、于禁等人与关羽作战。间隙,曹操经常与夏侯惇同乘一辆车。他还特意吩咐左右警卫,夏侯惇可以不经通传自由进入自己的卧室。“特见亲重”、“诸将莫得比也”。

那么,曹操为何如此敬重夏侯惇,不敢将夏侯惇视为部下呢?

二、夏侯惇得到曹操敬重的原因

夏侯惇,字元让,是三国时期有名的猛将。自曹操起兵征讨黄巾军之日起,夏侯惇就作为曹操最得力的伙伴,与曹操同生死共进退,南征北战,无所畏惧。

汉献帝兴平元年,曹操二征徐州牧陶谦,不料,张邈、陈宫等却趁机迎接吕布入兖州,背叛曹操。当时,曹操的家眷都在鄄城,且鄄城城内有许多官员、豪族内外勾连,也准备背叛曹操。因此,负责守卫鄄城的荀彧急调在濮阳的夏侯惇(时任东郡太守)前往鄄城支援。夏侯惇当机立断,立刻率部赶到鄄城,当天夜里,就诛杀了几十个参与叛变阴谋的官员,鄄城的情势才稳定下来,从而保住了曹操最重要的根据地,并为曹操从徐州赶回平定兖州之乱争取了时间。

曹操赶回兖州后,夏侯惇又追随曹操与吕布作战。在一次战斗中,夏侯惇的左眼不幸被流矢射中,从此成了“独眼龙”,被称作“盲夏侯”。不过,他的勇猛之名也因此更甚从前。

其后,夏侯惇又先后追随曹操战胜袁绍、攻破邺城、平定河东叛乱、征讨汉中张鲁、东吴孙权等,立下不少战功。但实事求是地说,夏侯惇作战虽然勇猛,却并没有特别值得大书特书的战例。相反,他还曾因为中计而先后被吕布、高顺和刘备打败过。

也就是说,如果夏侯惇仅仅是一员猛将,并不值得曹操对他如此敬重。因为在曹操手下,作战勇猛的绝不仅仅只有夏侯惇一人。夏侯惇能得到曹操的敬重,除了作战勇猛,还有两个更加重要的原因。

1、从身世地位来看,夏侯惇与曹操相当。

大家都知道,曹操西汉开国功臣曹参的后代。当初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时,曹参便一直追随刘邦,身经百战,屡建战功,先后攻下二国和一百二十二个县。此外,曹参还是继萧何之后,西汉的第二位相国,史称“曹相国”,我们常说的“萧规曹随”便出自此处。

总之,曹操的祖上曹参是一位很厉害的角色。那么,夏侯惇又是谁的后代呢?

夏侯惇是夏侯婴的后代。与曹参一样,夏侯婴也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也是刘邦最早的追随者,也是身经百战,屡建战功。此外,夏侯婴还曾替刘邦扛罪、救下韩信并把韩信推荐给萧何、力劝刘邦救下后来的汉惠帝和鲁元公主等,所以,若论与刘邦的亲密关系,夏侯婴比曹参,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2、夏侯惇的品德操守令曹操肃然起敬

夏侯惇虽是一员武将,却十分尊重老师。十四岁那年,有人羞辱他的老师,他便怒而将那人杀死。后来,夏侯惇身在行伍,军务繁忙,却仍然不忘经常向老师请教、学习,并经常亲自迎送其师。

夏侯惇还是一位清廉爱民之人。他从不治产业,但有余财,就分施给身边的其他人。在他担任陈留、济阴太守时,有一年大旱,出现蝗灾,百姓困苦。夏侯惇亲自率领部下截断太寿水,使之形成一个池塘,后又亲自与普通士兵一起挑土,率领士兵种稻耕田,从而避过了缺粮的危险,也让境内老百姓皆受益。

对于此事,清朝文学家袁守定称赞说:“凡有急事用民力,以身先之,亦鼓舞民气之一道,夏侯惇为陈留太守,大旱蝗起,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

在乱世之中,夏侯惇还能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尊师爱民,不贪财好色,确实十分难得。

总之,夏侯惇不仅在身世背景上与曹操相当,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品德与操守,也令曹操感佩不已。正因为此,所以夏侯惇才会得到曹操的敬重,令曹操不敢将其视为部下,而是将其视为能与自己平起平坐的人。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李世民弑兄上位,登基后为什么没有下令修改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在李世民的带领下唐朝逐渐强盛,此后也有人把李世民称为“千古一帝”。但李世民一生却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争议,而且怎么绕也绕不过去,那就是他是通过弑兄才坐上这个皇位的。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可以说是大义灭亲,不成功便成仁,这段历史可以说是李世民最大的黑点。不过等李世民顺利登基以后,他为

  • 黄盖上演苦肉计并非真实历史,曹操谨慎难上当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赤壁之战上,曹操大军南下誓要拿下荆州,这也造成孙权和刘备第一次联手抗曹。当时抗曹的主力军还是东吴军队,最后能击退曹操最大功臣也被认为是周瑜还有黄盖。要不是周瑜和黄盖上演了一出苦肉计,恐怕也没办法引得曹操落入陷阱。不过苦肉计只是《三国演义》中杜撰出来的一个故事,并没有真实发生过。而且黄盖作为孙家初代老

  • 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没有农民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农民起义的例子在历史上其实是非常多的,数不胜数,其他朝代都还算好,但是宋朝两宋加起来竟然有四百多次农民起义。不过,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是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大起义,之后几乎历朝历代都出现过。然而,为什么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竟然从来没有过农民起义?当时也是战事频发,为何不会有农民出来维护自己

  • 浑河之战明军有多少兵力?明军虽败却让人心生敬意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浑河之战发生在明朝末年,当时明军对上后金部队已经很难取得胜利,明朝只能转守为攻依靠城池拖延后金的进攻。在浑河之战上,虽然明军战败,但也让后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其过程让人心生敬意。当时明军只有7000兵力,后金部队万人以上,但后金却付出了几千人的代价才拿下这场战役。而很多明朝将领见胜算无望也都选择悲壮

  • 文鸯和文虎是什么关系?三国最被低估的两兄弟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文鸯和文虎是兄弟关系,文鸯是魏末晋初的名将,曾效力于大将军曹爽。等司马师废除曹芳后,文鸯打算转投东吴,但吴国却发生内讧,文鸯又只能降于司马昭。文鸯一生勇猛果敢,曾大破秃发树机能,还惊死司马师。不过关于司马师这件事,应该还是杜撰成分居多,但文鸯的能力绝对毋庸置疑。而文虎也是一名出色的将领,可以说他们是

  • 霍去病为什么要射杀李广之子李敢?或因此导致霍去病神秘早逝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李敢是西汉著名将领李广的儿子,也曾多次和匈奴交战,并且立下功劳。不过李敢最后不是死于沙场敌方之手,而是被自己人给射死了,凶手还是西汉名将霍去病。霍去病为什么要射杀李敢呢?根据古书记载,霍去病是因为李敢伤了卫青才动手,不过李敢如果只是伤了卫青应该也罪不至死吧,这中间究竟是发生了什么呢?此事没过多久,霍

  • 隋朝有六个皇帝?除了隋文帝隋炀帝还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要说历史上“二世而亡”的朝代,很多人都会想到秦朝和隋朝。的确,这是两个短命的王朝,但是隋朝虽然短命,可皇帝却不止两个。很多人知道励精图治的隋文帝,但是最后却败在了荒淫残暴的隋炀帝手上,但事实上,隋朝历史上除了这两位最有名的皇帝之外,还有四位皇帝,那他们分别是谁,为什么很少有人

  • 孙权称帝有哪些障碍?为什么比曹丕、刘备晚那么多?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孙权登基称帝的时间最晚,比曹丕晚了9年,比刘备晚了8年,孙权想要称帝究竟有哪些障碍呢?其实孙权最大的一个障碍就是缺乏自立的理由。曹丕取代汉室已是大势所趋,而刘备为了继续将汉朝延续下去,所以也能很快称帝,而孙权又有什么称帝的理由呢?当时孙权还是选择屈居于曹丕之下,如果孙权也跟着冒然登基,恐怕曹丕和刘备

  • 鸿门宴最早出处是哪?并非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鸿门宴是发生在项羽和刘邦开战前期非常重要的一起事件,而这篇史传文多被认为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实际上,记载鸿门宴一事最早是出自《楚汉春秋》,《楚汉春秋》是由西汉外交家陆贾著写,陆贾要比司马迁早出生95年,所以鸿门宴并非是由司马迁最先记载的。从情结和人物来看,和鸿门宴大致相同,而且情结更加生动形象。

  • 靖难之役朱允炆为何不重用盛庸?盛庸最后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盛庸是明朝著名将领,曾在靖难之役中多次击败朱棣大军,差点改变整个战局的走势。只可惜朱允炆后知后觉,并没有在初期重用盛庸,导致朱棣部队有了喘息之际。此后朱棣攻破京城,他十分欣赏盛庸的能力,所以没有杀他,而是继续重用。不过盛庸却多次被人指出有二心,最后将他逼入绝路,选择自刎。盛庸一生也挺憋屈的,虽然尽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