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常何在玄武门之变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他不叛变或许李建成不会死

常何在玄武门之变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他不叛变或许李建成不会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743 更新时间:2024/2/3 21:52:58

李世明发动玄武门之变能顺利成功,有一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就是常何。常何先后跟随李建成、李世民等人作战,玄武门之变当天李世民故意将常何安排在玄武门值守,最后才成功将李建成等人困在门内。不过常何当时算是李建成的人,如果他不叛变的话或许李建成还有可能活下来,那整个历史也将会改变。为什么常何最后会选择抛弃李建成,转投李世民这边呢?

在历史进程中,一些小人物的举动往往能够决定一件事情的成败,这便是“蝴蝶效应”。在玄武门之变前,他本是一个无关轻重的人物,甚至后人都不会记住他的名字,但却因为玄武门中叛变,导致太子李建成丧命、李世民取胜,他在史书上留名了。

封建王朝历来奉行儒家学说,并以此作为治国的法典,而嫡长子继承制更是受到世人的认可。如果一个王朝不遵从嫡长子继承制,执意要选任庶出为皇位继承人,则极易引起天下人的不满,招来一片唾骂,乃至起兵反抗。

汉朝时,汉高祖刘邦宠爱戚夫人,爱屋及乌是人之常情,便渐渐觉得刘如意更像自己,想要废掉软弱的太子刘盈,改立刘如意为太子。

高祖十年(前197年),刘邦把废立太子一事交廷议,立即遭到群臣激烈反对,御史大夫周昌更是赌气道:“如果陛下执意为之,我不领旨意!”刘邦听完沉默不语,暂停廷议。

吕后得知此事后,立即展开自救,表现出惊人的智慧,派兄长吕泽请隐居已久的张良出山协助。张良虽然没有同意出山,但为了天下的稳定,决定再度插手朝政,建议请商山四皓为太子师,这才打消了刘邦废立太子的想法。

唐朝建立后,李渊也知道嫡长子继承制的厉害关系,毕竟有许多前车之鉴,于是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可这一做法激起李世民的不满,据说李渊曾经承诺他,天下平定后,立功劳卓著的李世民为太子,而承诺并没有兑现。另外,李世民在唐朝建立过程中,建立许多战功,也拥有自己的小集团,与太子李建成的东宫互相排斥,于是风云暗涌,最终爆发了玄武门之变。

经过密谋,李世民等人决定利用“太白金星事件”,状告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淫乱后妃,指责他们想致自己于死地,恳请李渊做主。听完李世民的哭诉后,李渊感到非常诧异,安慰道:“我让你们明天都过来对质,解释清楚其中的误会。”

这时,政变条件已经基本成熟,李世民计划在玄武门埋下伏兵,只等待李建成、李元吉入瓮。而李建成从宫中得知此事后,立即召李元吉来商议对策,李元吉建议道:“我们应该托病不朝,点清东宫和齐王府士兵,静观其变。”但李建成觉得不妥,父王召见不去显得心虚,何况宫中守卫都是自己的人,干脆趁机逼迫父王表态,岂不是更好?

意料之外的背叛,玄武门之生死: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经玄武门、入大内皇宫。至临湖殿时,多年的直觉告诉他们,有埋伏!!!于是立即调转马头,李世民大呼一声,双方随即展开激战。

李建成和李元吉想从玄武门出去,但遭到常何的阻挠,城门已经被关闭。李建成和李元吉逃不出去,援兵也进不来,他们怎么也想不到亲信常何会叛变,简直就是晴天霹雳。

不久,李建成被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元吉见状,想快步跑入武德殿寻求庇护,但被尉迟恭放箭射死。玄武门之变暂时告一段落,后面就是逼迫李渊认同此次行动,颁布赦书,让位了。

两个赌徒的豪赌: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处于下风,李建成通过各种手段,说动李渊分解其部下,形势非常危急,于是才决定背水一战,发动玄武门之变。而决定玄武门之变的关键因素就是常何,他是太子的亲信,掌握着玄武门的值守,于是施以重贿,将其策反。

另有一说,常何早年参加瓦岗军,投唐后逐渐靠拢李世民集团,之后被调入京城,安插在玄武门值守,即常何本来就是李世民的奸细,故意安排在太子李建成身边的。但不管怎么讲都好,李世民相信自己成功策反常何了,这是一场决定生死的豪赌。

摆在常何面前,有三条路,一则告密唐高祖李渊,二则告密太子李建成,三则协助秦王李世民设埋伏。

这是关于前途生死的选择,告密李渊的话,极易陷入两头不是人的局面,因为你是太子亲信,李渊信不信难说,太子那边难以交代,未来也还有可能是李世民的天下;告密太子李建成,则李建成会提前准备,最好的结果是反埋伏杀李世民,但难度甚大,容易被提前来安排的秦王府人发觉,何况李建成也不一定有这个决心,日后可能还是飘摇不定,鹿死谁手未知;李世民的埋伏是突发性的,李建成、李元吉自信宫中是自己人守卫,不会过多防备,一旦自己倒戈,置李建成、李元吉于死地可能性极高。

除此之外,作为这场政变的关键因素,自己的倒戈具有重大意义,日后必然前途无限。于是,常何选择了李世民,而且历史证明他赌对了,玄武门以李世民取胜告终,后来被封为太中大夫,除延州诸军事延州刺史,进爵吴水县开国伯。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朱元璋死后,为什么被朱允炆火速下葬?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一般来说,人死之后都要先停几天,不会立刻下葬,称之为停灵,家属亲戚好友都回来祭拜,向死者做一个告别仪式,之后才会安排下葬。普通人是如此,那些皇宫里的人就更不例外了,比如皇帝,死后需要停留更长的时间。但是当年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却并没有下令要停灵,而是马上就把朱元璋下葬了,这是为何?天气原因是其中之一,

  • 三家分晋之后,为什么韩国是最弱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三家分晋被看做是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分水岭,经历了三家分晋之后,晋国分裂成了韩赵魏三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不过,三家分晋既然是分,最终为何会分出一个最弱小的韩国?难道是实力不均造成的吗,而且韩国还是第一个被秦国灭掉的国家,可见韩国的确是太弱了,究竟为何韩国会那么弱,背后原因究竟是什么?晋、楚两国是春

  • 魏忠贤是奸臣吗?为什么魏忠贤一死明朝也灭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对于魏忠贤,可能很多人觉得,只要杀掉他就好了,明朝将会起死回生,会有一个新的生机,就有机会重新回到往日的风采,但是实际上,魏忠贤的死,甚至还对明朝的灭亡起到了一定的加速作用,如果魏忠贤能够撑明朝十年,那么没有了魏忠贤的命呢,其实只是会对明朝的灭亡有更加速的影响而已。但是魏忠贤不是奸臣吗,为什么他死了

  • 甄宓曾经很受宠,为什么后来争不过郭女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有关甄宓,或者说甄夫人的传说,一直都有很多,最著名的莫过于她与曹植的故事了,但是尽管这已经被证明是假的,但是却还是有不少人愿意相信,大概只是因为这很符合他们心中“才子佳人”的悲剧故事吧。不过,甄夫人一开始受曹丕的宠爱也是真的,可是后来却为什么争不过郭女王呢?郭女王明明

  • 唐朝和胡人是什么关系?胡人对唐朝衰落埋下隐患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会把唐朝的衰败,归结于重用胡人,导致爆发安史之乱,如果唐朝没有将胡人内迁是否就能避免走向衰落呢?实际上很多历史学家分析唐朝灭亡的原因,基本上都是以安史之乱为起点,而安禄山是胡人又是安史之乱的发起者之一,所以才会把这个锅推给胡人。假如安禄山是汉人可能他也会发动叛变,但胡人内迁的确也带来了一些危害

  • 荀彧为什么不帮汉室拿回政权,而是选择辅佐曹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荀彧帮助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变相将汉室政权交给了曹操。不过荀彧此后又跟曹操摊牌,表明自己汉室忠臣的身份,那他早年为什么还要为曹操做事呢?或许荀彧在当时也没有其他的选择,汉室地位每况愈下,天下诸侯都想趁势分一杯羹,所以只能扶持曹操抢先入住朝廷。荀彧舍弃袁绍,转投曹操肯定是有他自己的考量。只是没想到曹操

  • 司马懿篡位和曹操有什么区别?为何两者评价天差地别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曹操夺了汉室,而曹氏又被司马懿所灭。虽然曹操和司马懿都没有称帝,但他们却为自己的后代铺好了上位之路,所以篡位的罪名才会扣到他们头上。但曹操和司马懿两人的评价却是天差地别,司马懿的名声远逊于曹操,甚至后人对司马懿的评价几乎都是负面为主。而曹操则为乱世枭雄,文才武略都是顶尖的水平,为何他们做了差不多的事

  • 老子西出函谷关写下道德经就不见了,老子究竟去哪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道德经,作为老子的代表作,但是它的内容却并不是“道德”,而是分为“道经”和“德经”,是一本书的两个部分,合在一起才称为道德经,与我们现在一般意义上的“道德”完全是两回事。《道德经》是一部哲学作品,所以读不

  • 唐朝状元为何得不到重视?唐宋状元的待遇有何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现代高考各省的第一名,会被称为省状元,而状元也是古代科举最高的荣誉和头衔。不过古人要是考取了状元,今后的各种待遇可是高考状元不能相比的。状元等于是由皇帝亲自选取的人才,一夜之间便能从普通百姓变成达官显贵。不过唐朝的状元好像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唐朝一共出过144位状元,其中有11位还当上了宰相,但没

  • 宋襄公并没有带领宋国称霸,为何他还是春秋五霸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宋襄公是宋国第二十位国君,也是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在位期间,他想带领宋国继承齐桓公的霸业,因此和楚国对立,但最后却惨败于楚国。既然宋襄公并没有带领宋国称霸,为何他还能位列春秋五霸之一呢?实际上宋襄公有两个优势,一是宋国爵位高贵,有公爵爵位,齐国都只是侯爵要次于宋国,所以占了个便宜;二是宋襄公德高望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