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都说曹操是“赘阉遗丑”,为何还有不少名士吹捧曹操?

都说曹操是“赘阉遗丑”,为何还有不少名士吹捧曹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826 更新时间:2024/2/5 6:01:04

曹操出身宦官之后,他的养祖父曹腾曾是朝中著名宦官。所以曹操早年入仕后还会被经常瞧不起,各路官员也不愿带曹操一起玩。此后等曹操稍微有了起色,依然有人嫌弃他是“赘阉遗丑”,这个人就是司马懿。司马懿宁愿在家装病数年,也不愿为曹操出仕,不过就算如此天下还是有不少名士会吹捧曹操,甚至是挤破头也要为曹操效力。当时曹操究竟是如何扭转自己处境的呢?

说起曹操,这位三国时代的北方霸主。不少读者对他的印象,多半是停留在他中年以后的奸雄风格。但鲜为人知的是,少年时期的曹操,也是颇有胆魄。面对宦官误国,他曾勇于指出;面对贪官污吏;曹操也敢于为人先。在当时的东汉朝局上,曹操虽然职位卑微,但他却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操)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久之,徵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曹操在济南国为相之时,曾大肆整治贪污淫祀之风,虽然颇有成效,但也让他受到了不少朝臣的排挤。当曹操称病归乡以后,不少人都觉得他是为了免受宦官迫害,这才不得已远离朝局的。

对此,裴松之曾引《魏书》,便支持这种观点:“于是权臣专朝,贵戚横恣。太祖不能违道取容。数数干忤,恐为家祸,遂乞留宿卫。拜议郎,常讬疾病,辄告归乡里;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娱乐。”但值得思索的是,这段经历不仅没有让曹操沉沦下去,反而令他本人的名气,变得比之前而响亮。

况且曹操的祖父曹腾,也曾是朝中颇有名气的宦官。即便曹操曾经刺杀过宦官头目张让,后者也看在曹腾的面子上,没有与曹操过多计较。因而在笔者看来,曹操称病归乡之举,并非是为了躲避宦官排挤,而是出于他的某种政治目的。说到这,便不得不提到曹操为自己量身定制的一套包装路线了。

或许会有读者感到疑惑,曹操家境良好,父亲也曾位列三公,他为什么还要对自己进行一种包装呢?答案很简单,因为“赘阉遗丑”的名声,实在难听。有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曹操虽然顶着宦官之后的身份,但鲜有人用这一点来讥讽他。这便是曹操自我包装计划带来的极大便利了。

曹操虽然少时“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但他行事却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案和原则。卢弼《三国志集解》曾引《幼童传》:“(曹操)幼而智勇,年十岁,常浴于谯县水,有蛟逼之,自水奋击,蛟乃潜退。”曹操在他十岁之时,便能亲手击退鳄鱼,这份胆识和从容不迫,也可见一斑。在曹操初入朝堂之时,他便凭借自己的胆识,做下了两件事情,彻底洗清了他宦官之后的“恶名”。

《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曰:“先是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谋诛阉官,反为所害。太祖上书陈武等正直而见陷害,奸邪盈朝,善人壅塞,其言甚切;灵帝不能用。”在窦武、陈蕃两人被宦官陷害之后,年轻气盛的曹操这时抓住机会站了出来。他痛斥宦官乱政,又主张为党人集团翻案,一时间轰动了整个朝堂。

尽管汉灵帝并没有把这个热血的年轻人当回事,但曹操却凭借这次进言名声大躁。除此之外,所有与宦官为敌的集团,也都纷纷对曹操刮目相看,不再将他视作所谓的“赘阉遗丑”。不久之后,曹操为了彻底与宦官集团割裂开来,还去行刺了宦官头目张让,最终全身而退。在曹操出任洛阳北部尉之时,他还亲手杖毙了颇受灵帝喜爱的宦官蹇硕的叔叔。这个做法,与党人集团代表之一的李膺强杀张让之弟张朔,岂不是如出一辙吗?

再回到本文开头的那段记载,曹操在济南为相之时,曾勇敢的“禁断淫祀”。他这个做法,也并非是空穴来风。应邵《风俗通义》第九《城阳景王祀》中曾提到过这么一个现象:自西汉中期一来,济南等地歪风邪祟之事,屡见不鲜,到东汉末年之时,已经盛行了三百余年。“唯乐安太傅陈蕃、济南相曹操一切禁绝,肃然政清。陈、曹之后,稍复如故。”可以看到,曹操与党人集团代表陈蕃,在政治和思想之上,亦有共同之处。

曹操在初入朝堂之后,便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向世人表明自己与阉党集团彻底割裂开来的态度。而这个高明的政治手段,也让曹操彻底摆脱了“赘阉遗丑”的恶名,并受到了党人集团的热情接纳。即便有看曹操不顺眼的人,也自然难以将这个把柄用来攻击曹操。

就这样,曹操顺利受到了各方势力的青睐。他的名气也开始在洛阳城内,就这样响亮了起来。在入太学之后,曹操又曾于袁绍张邈等人相交。就连名士蔡讽的儿子蔡瑁,颇有声望的前太尉桥玄,名士何颙,也纷纷对曹操看重。《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曰:“太尉桥玄,世名知人,睹太祖而异之,曰:‘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愿以妻子为讬。’由是声名益重。”从桥玄愿意将自己的家小托付给曹操来看,这无疑是对他极大的信任和鼓励。

而另外一位名士何颙,也对曹操发出了“汉家将亡,能安天下这必”的极高评价。在得到这些名士的赞美之后,曹操最终名扬于中原地区。不少人都开始将目光,放在了这个颇有血性的年轻人身上。在这段时间里,曹操也没闲着。他入太学之后,更是努力钻研各家兵法,为日后的崛起打下了坚实基础。不久之后,在桥玄的建议下,曹操找到著名品评家许劭,开始了他包装计划的第二阶段。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李承乾已被立为太子,为何还要计划谋反?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李承乾是李世民长子,李世民登基称帝没多久,就将李承乾立为太子,可见李世民对李承乾的疼爱。李承乾自幼明聪好学,而且态度谦逊,本该有大好前途。但李承乾长大后却产生了叛逆心理,对李世明阳奉阴违,甚至还派人刺杀自己的老师。此后李承乾和自己的兄弟也逐渐交恶,更是计划暗杀胞弟,还对李世民进行逼宫。事情败露以后,

  • 曹雪芹家里做什么的,为什么会被抄家?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曹雪芹这个名字,自然是会和《红楼梦》一起被提起的,曹雪芹写出《红楼梦》流传千古,而故事里面所描绘的世家大族,其实也算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反应,也是曹雪芹自己本身的写照。曹雪芹家族曾经也算是名门望族,但是最后却走向了没落,还是被抄家的。抄家可是皇帝抄家,曹家到底是做了什么,为什么会被抄家呢?雍正当上皇帝

  • 赵云为什么三枪都没杀死周仓?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赵云虽说一直没有得到重用,但这与刘备的各种考虑和赵云的为人有关,赵云的实力却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在一次战斗中,赵云竟然对周仓,三枪都没能刺死他,甚至还让周仓负伤逃跑,去找关羽求助,难道说周仓比赵云还要厉害吗?还是说赵云有其他的打算,周仓是个什么样的人,赵云为何要如此呢?依据演义中“一吕二赵

  • 李隆基抢走了杨玉环之后,李瑁下半生是如何度过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如果不是杨玉环,可能李瑁这个名字,一直都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李隆基的皇子,后人也不会有太多人知道他,因为一旦提起李瑁,那必然就会提起杨玉环。李瑁与杨玉环本是一对夫妻,杨玉环正是寿王李瑁的寿王妃,却被自己的老爹夺走了妻子,李瑁想必心里也是很憋屈吧。那被抢了妻子之后的李瑁,下半辈子是如何度过的?李瑁原名李清

  • 皇帝为什么会把犯人给披甲人做奴隶?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任何时代,犯罪的人都不会有好结果,很多人觉得明朝时期对贪官进行的酷刑实在是令人发指,但是却没能抑制住贪污之风,实则是制度上的问题。清朝时期面对罪犯,不同的罪有不同的处罚方式,其中很多犯人都害怕的,就是给披甲人当奴隶,这还不如让他们直接死掉。披甲人是什么,为什么犯人会如此害怕给他们作奴隶呢?清朝是建州

  • 明朝的分封制度有什么弊端?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古代的分封制度,很多朋友一定不会停止很陌生了。根据《文献通考》的解释就是“列爵分土”,被分封的对象主要是哪些王宫贵族或是皇族。另外还有一部分异姓,这其中包括皇室的亲戚,功臣等等,功臣主要就是那些帮皇帝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些人。清朝入关后,承袭了中原王朝主要是明朝的制度

  • 袁绍为何无法战胜曹操?这其中有着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我国历史上的东汉莫纽铵,汉室已经衰败了,不少的诸侯都割据一方,开始了自己的称霸之路。不过经过长年的战争之后,中原地区就仅剩下了袁绍与曹操两个集团了。这队儿时就已相交的旧友,由于各自利益的需要,终究是兵戎相见了。此时的袁绍,雄踞青、冀、幽、并四州之地,无论是地盘上,还是从实力上,都要远胜于曹操。但令人

  • 赤壁之战后刘备虽占领荆州四郡,但此后却被迫割地求和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赤壁之战吴蜀联军顺利击败曹操,也使得曹操一统天下的计划只能搁浅。刘备虽然出力最少,但却是这场战役的最大赢家,因为刘备占领了荆州南部四郡,曹操占据北方最大的南阳郡和江夏郡,孙权只有部分江夏郡和大部分南郡。不过孙权肯定是对这个结果不满意的,但当时又没办法向刘备直接宣战,所以暂时舍弃了荆州的权益。等刘备入

  • 李世民放400死囚回家探亲约定秋后问斩,第二年为什么没人逃跑?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死囚被无故放出监狱之后,会是什么结果?很多人可能觉得,死囚都是犯下了大罪的人,一旦放出来,肯定会造成无法预料的可怕后果。然而李世民曾经做过一件事,他将四百个死囚放出大牢,允许他们回家探亲,并且告诉他们第二年秋后将会问斩,但结果竟然出乎意料,这些死囚犯竟然一个人都没跑,全都回来了,这是怎么回事?众所周

  • 汉武帝即位初期并无实权,此后通过一封诏书改变格局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汉武帝刘彻被很多人认为是汉朝最伟大的皇帝,不过汉武帝即位时只有15岁,还要靠窦太后垂帘听政,掌管大权,汉武帝并没有实际权利。而且当时朝中更是有三方势力相互比拼,但没有一方是站在刘彻这边的,此后刘彻却通过一封诏书成功改变格局,从而拿回大权,那他究竟是做了一件什么事呢?下面就为大家分析下当时汉朝朝内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