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操早年起家兵力匮乏,为何还能击败百万黄巾军?

曹操早年起家兵力匮乏,为何还能击败百万黄巾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532 更新时间:2024/2/5 6:05:28

曹操早年起家也并非一帆风顺,他也遇到了兵力不足的问题。不过曹操一生的确打了不少以少胜多的战事,其中和袁绍争夺北方的官渡之战最为出名。当时曹操只有2万兵力,而袁绍坐拥10万大军,足足比曹操多出五倍,但最后依然是由曹操胜出。早年对抗黄巾军时,双方的兵力更加悬殊,那曹操究竟是靠什么击败百万黄巾军的呢?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当时曹操的处境,一起来看看吧。

熟悉正史的朋友们知道,曹操起兵之初,其实很不顺利。中平六年,曹操在陈留郡己吾县起兵时,散尽家财,招募了些士兵,故交张邈又命下属卫兹支援了曹操一些资财,让曹操置办军队,但曹操当时总共只有五千人。

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

接着,十几路诸侯讨伐董卓,却都驻足不前。当时,只有孙坚部和曹操部率军进击董卓。孙坚倒是赢了董卓两次,曹操却失意些,汴水之战中,他手下几千将士死伤殆尽,本人也险些被擒,幸得曹洪相助,曹操才逃过一劫。至此,曹操手上的兵马所剩无几,虽然具体数字未知,但最多不过千百人,且伤者十二三。后来,曹操因为兵太少,曾再次募兵,这件事正史有载。

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等与兵四千余人。还到龙亢,士卒多叛。至铚、建平,复收兵得千馀人,进屯河内。

我因害怕兵多意盛,和强敌争衡,反而成为祸始。所以和董卓打仗时,兵不过数千;后来到扬州募兵,也以三千为限。——《自明本志令》

兵谋叛,夜烧太祖帐,太祖手剑杀数十人,余皆披靡,乃得出营,其不判者五百余人。——《魏书》

曹操和夏侯惇等人去扬州招募了四千人左右,但这些士卒到龙亢(地名)后,大多数又叛逃了,待曹操至建平一带,他又收兵一千多人,然后,他就去河内投靠袁绍了。至此,曹操在他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明确说:为防与大诸侯争衡,他募兵最多不过三千人。因此可以确信,曹操此时兵力总共约三千人。

之后,曹操因与袁绍在一些大方针上意见不合,决定离开袁绍,但他们的分别火药味并不浓,袁绍是以命曹操出征兖州击黑山军为理由,让他走的。曹操离开袁绍时,不知袁绍有无支援曹操,但按当时惯例,袁绍命曹操出军讨伐,很可能会资助曹操一些兵马钱粮,但这些资助,象征性意义更大些。故,加上曹操本部兵马三千,我们认为,此时曹操的兵马总数可能在三千到八千之间。

接着,曹操在兖州东郡击败了寇略兖州的黑山军头目之一,眭固。寇略兖州的黑山军总兵力约为十多万人,但眭固部将兵数量史料无载。所以,我们无法确知曹操用手下这几千人,对付了眭固多少军马,但估计不可能少于一万人。不过无论如何,曹操最后打赢了仗。既然打赢了仗,必然会收降一些降卒,具体数量史料依然无载,这里无法确知了。

再后,曹操在兖州击败了匈奴於夫罗的军队,又击败了眭固一次。至此,直到曹操收编青州军三十万众,期间曹操再无战事。曹操收编青州军前,还发生过别的事情,史载:

青州黄巾众百万入兖州,杀任城相郑遂,转入东平。刘岱欲击之,鲍信谏曰:“今贼众百万,百姓皆震恐,士卒无斗志,不可敌也。观贼众群辈相随,军无辎重,唯以钞略为资,今不若畜士众之力,先为固守,彼欲战不得,攻又不能,其势必离散,后选精锐,据其要害,击之可破也。”岱不从,遂与战,果为所杀。

但是,鲍信的建议,兖州刺史刘岱没有听从,所以刘岱战死了。至此,兖州群龙无首,曹操又新在兖州西部大破黑山军和匈奴军,鲍信顺理成章地请求曹操出兵相助。

信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太祖领兖州牧。遂进兵击黄巾于寿张东。信力战斗死,仅而破之。购求信丧不得,众乃刻木如信形状,祭而哭焉。追黄巾至济北。乞降。冬,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

太祖将步骑千余人,行视战地,卒抵贼营,战不利,死者数百人,引还。贼寻前进。黄巾为贼久,数乘胜,兵皆精悍。太祖旧兵少,新兵不习练,举军皆惧。太祖被甲婴冑,亲巡将士,明劝赏罚,众乃复奋,承闲讨击,贼稍折退。贼乃移书太祖曰:“昔在济南,毁坏神坛,其道乃与中黄太乙同,似若知道,今更迷惑。汉行已尽,黄家当立。天之大运,非君才力所能存也。”太祖见檄书,呵骂之,数开示降路;遂设奇伏,昼夜会战,战辄禽获,贼乃退走。——《魏书》

这里,史料特意强调了当时两军的战力对比——我越来越认为陈寿这里是在给后面曹操的“功劳”做铺垫。按史料载,黄巾军因久为贼寇,数量既大,士兵也很彪悍,战斗力强。曹操旧兵(起家时募的兵和在扬州等地募的兵)少,新兵(袁绍给的兵和击败黑山军、匈奴军收降的兵)战斗力差,整个军队都很恐惧。此时,曹操站了出来,他亲自鼓舞士兵,最后提升了士兵士气,然后又与黄巾军交战一次,这一次曹军小胜黄巾军。

最后,曹军对黄巾百万大军的决定性战斗的描述,却很粗略,只说“曹操设了奇伏,早晚与黄巾军鏖战,最终击败了黄巾军。”这一关键之处的粗略描写,显然不能让人满意:为何黄巾军在数量碾压曹军,战斗力又比曹军强大的情况下,还是会败给曹军?难道仅仅因为曹操激励了将士,设置了埋伏?不知诸位怎么看,我以为这里非常牵强。

前面说过,鲍信言黄巾军“携家带口,没有粮饷”,说明黄巾军的口粮,绝大多数是靠“成功的抢劫”维持着的。这样的口粮维持办法,一旦抢劫失败,大军会瞬间奔溃。军一日无粮,则自溃。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一天吃不饱肚子,也许还能硬撑一下,但饿肚子超过一天,那是无论如何也要乱的,怎么乱?四处分散开去抢劫,抢劫不了城邑,就抢劫村庄,甚至食人。毕竟这些只是没有受过任何训练的、没有任何专业素养的农民起义军。

因此,我认为当时黄巾军很可能在粮草方面出现了供应困难,导致情况危急,加之曹军又赢了黄巾军几着,黄巾军最后出现了土崩瓦解的大溃败。故,所谓曹操击败青州百万黄巾军,恐怕曹操的作用,真没多大,倒是青州黄巾自己瓦解的贡献更大些。

若果真如此,则又见陈寿美化曹操一例。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王莽的头颅为什么被收藏了270多年?王莽的头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每次一提起王莽,就一定会让人想起另外一个话题,穿越,王莽到底是不是穿越者,一直以来也是争论不休,但是王莽其实也是死的挺悲惨的。我们知道古人毕竟信奉逝者为大,而且讲究全尸下葬,但是王莽的头却一直被后世君主收藏,竟然长达两百多年,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王莽的头会有这样的待遇,难道他的头有什么特殊之处吗?有

  • 诸葛亮和司马懿谁更适合刘备?司马徽为何只推荐卧龙?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水镜先生司马徽是东汉末年名士,精通各种兵法、道学,而且人脉颇广,是当时天下文人最尊重的人士之一。诸葛亮和庞统就是水镜先生推荐给刘备的,刘备在得到他们二人后的确是让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最后成为三国强者之一。不过当时还有一位没出仕的人,他就是司马懿。司马懿其实也是一位大才,为什么水镜先生就没有推荐他呢

  • 完璧归赵有哪些历史误解?赵国并非最大赢家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完璧归赵”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十分熟悉,背后典故是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秦国想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赵国的和氏璧,但蔺相如认为秦国强大,就算失去城池他日也能轻易夺回,所以赵国不能答应。但如果赵国不应便会理亏,最后蔺相如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试探秦王的目的。蔺相如利用自己的智慧,既没有

  • 真实的吕布不是三姓家奴,也不是第一猛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长久以来,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就会给吕布打上两个标签,一个是三姓家奴,另一个是三国第一猛将。这两个标签虽然让吕布的形象变得明显,但是却是完全不一样的,三姓家奴说明他不忠诚,第一猛将说明他武艺超强。但其实在历史上,真实的吕布和这两个词都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喜欢看三国演义的朋友们一定都知道在三国

  • 曹昂的死对曹操有多大影响?曹昂不死能成为嗣子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曹昂是曹操长子,曹昂从小由丁夫人养大,不过他的生母并不是丁夫人而是刘夫人。曹昂20岁是被举孝廉,此后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曹操也十分器重曹昂。不过此后张绣复叛,差点要了曹操的命,最后曹昂还有典韦为救曹操而死。如果曹昂没死他的确有机会成为曹操的嗣子,因为丁夫人就是因为丧子才会和曹操决裂,不然皇后之位应该是

  • 南北朝时期为什么是北方统一南方?南北方政权有何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西晋中期爆发了八王之乱,从而逐渐跨入十六国,全国也就此陷入到了一段长时间的分裂期。420年至589年,进入到南北朝时期,虽然分裂的态势并没有结束,但这段时间也是少有的民族大融合时期。最后由隋文帝杨坚重新完成统一,建立了隋朝。不过为什么最后是由北方统一南方,而不是南方统一北方呢?当时南方政权和北方政权

  • 萧何极力追求韩信,为何最后却联合吕后将韩信诱杀?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能为刘邦效力,成为初汉三杰是拜萧何所赐。但韩信最后被杀,也是萧何出谋划策,才得以诱杀成功。感觉韩信的一生都是被萧何所掌控,为什么萧何早年力荐韩信,最后又要亲手将他除掉呢?实际上,这和萧何当时的处境变化有很大的关系,韩信的死只是时间问题,刘邦眼里一容

  • 唐朝时期人与人之间是如何互相称呼的?可千万不要被古装剧所误导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对不熟的人或是陌生人难以界定该如何去称呼,若是使用“先生”或是“小姐”的话,有时候会非常的过分,但是直呼名字的话又会很不礼貌。我国的唐朝时我国封建社会文学史上的巅峰,那个时候的人们互相称呼是非常严谨的,与现代的称呼相差的非常远

  • 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如何?为什么能入选武庙十哲?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诸葛亮在历史上,与其他人相比,他的军事能力其实并不怎么样,他的长处并不是带兵打仗,而是处理政务,所以他带领的战役其实没有什么参考性。至少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根本比不过曹操。但是为什么,在后世人进行评选武庙十哲的时候,却把诸葛亮选在了里面?诸葛亮如果军事能力不好的话,为什么能进武庙十哲?

  • 赵匡义取代了赵匡胤成为了皇帝之后,是如何对待24岁的皇嫂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死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宗悬案,到底是被自己的弟弟赵匡义所杀,还是因病去世的呢?这个问题至今都是疑点重重。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这对曾经亲密无间,并肩作战的兄弟确实是因为权力而产生了矛盾,赵匡义完全是有杀害赵匡胤的动机的。赵匡胤原本是周世宗柴荣的部下,柴荣在临死前,为了制衡侍卫亲军马步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