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康熙皇帝究竟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康熙皇帝究竟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764 更新时间:2024/1/18 6:40:06

康熙皇帝虽然有“千古一帝”之称,为清朝延续盛世,但清朝也正是在这段时间西方拉开差距,为此后发生的一系列丧权辱国事件埋下隐患。所以也有人觉得康熙皇帝在位期间过大于功,这些“盛世”只是浮于表面,内核后患无穷。其实这件事要分两面来看,康熙为人还是有值得后人学习的一面,但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来说的确没有将目光放的太长远,但这个锅恐怕也不能交由他一人来背。

很多人推崇康熙为“千古一帝”,这和他的好学不无关系。历史上,康熙嗜书好学是出了名的。

他很有语言天赋,精通满、汉、蒙、藏、维等多种语言,在接见蒙古公时,可以流利地使用蒙语进行交流。

他喜好书法,“每日写千字,从无间断。积今三十余年,实亦性之所好。”

他喜读传统经典,无论是《周易》,还是《尚书》,抑或是《诗经》,他都能侃侃而谈,有自己的见解。对于“四书”,他坦言“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

他熟谙骑马射箭,喜好体育锻炼,“年力盛时,能挽十五力弓,发十三把箭。”

康熙精力旺盛,对什么都保持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于传统知识如此,西方自然科学更是如此。

康熙在位时,东西方化偶尔碰撞,他常为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而局促不安。当时朝廷展开了一场天算历法的大争论,但无所结果。康熙遂命各位大臣在午门前观测日影,但他自己又不懂这些。有感于此,康熙发奋学习自然科学。

不久,康熙拜法国传教士兼科学家的白晋等人为师,让其担任自己的科学顾问。白晋等人这一带,真正让康熙步入了科学的殿堂。

名师出高徒。康熙在玩中学,在学种玩,很久就有所成就。

于玩,康熙无所不摸。他玩过地球仪,玩过“伽俐略式望远镜”,玩过婉转鸣叫的“机械鸟”,也玩过结构复杂的“金盘式手摇计算机”。

于学,他又似乎学有所成。数学方面,他自己的独著《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论》;医学方面,他命巴多明将西洋《人体解剖学》书籍翻译成满汉文,并将亲自实践,解剖了一直冬眠的熊;天文学方面,他只用了4天的时间,就计算出了太阳子午线的高度……

康熙好学,非常人能比。白晋夸赞“他生来就带有世界上最好的天性。他的思想敏捷、明智,记忆力强,有惊人的天才。”

康熙这么热爱西方自然科学,但为没有受到触动,大开国门来推动清帝国的发展呢?各种原因推测如下:

一是康熙虽然热衷于学习西方科学,但在内心深处,他对西学的态度比较复杂,甚至将其视为娱乐消遣的东西。对此,康熙曾这样说道:“天文历算,为王朝定鼎制历之所需;西洋铳炮军器,为护卫王朝‘百年之国祚’之所需;钟表器物,则为圣躬赏玩之所需。”

二是如前所述,康熙学习西方科学的初衷是处理政务的需要,更深处讲,是为自己的统治服务。以火器为例,康熙虽然看到西洋火器的厉害,但他只是停留在实际利用的层面。为了平定三藩之乱,康熙命南怀仁制造适应南方地形的机动火炮,而当南怀仁“依洋式铸造新炮”,并进献《神威图说》时,其介绍西方的制炮理论和方法并没有得到推广。康熙骨子里重视类似“马上取天下的”的祖训,进而压制火器制造,逮到清朝“机关枪”发明者梓被流放沈阳后,火器发展也渐趋停顿。

三有窒塞民智的嫌疑。塞民智,无非是减少民变的可能,以便更好地维护统治。关于这一点,有一个故事流传很广。外国传教士给康熙进献手摇式计算器时,康熙爱不释手,大叹绝妙。赞赏之余,转过头就对身旁的儿子说“勿为汉、蒙所学”。康熙的心态由此可见一斑。

综合来看,康熙是真正的学霸,成就了自己,在格局上却失去了帝王的风范。对于西方科学,也只限于吸取有益于维护统治的成分,而掩盖其背后的学术理论,甚至禁止传播。关于这一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有说法“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矣。”

这种观念,不仅为康熙所支持,更为后来的洋务派所继承。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世人的短视,直接阻碍了清朝的近代化进程。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同样是亡国之君,为什么刘禅和孙皓的结局差别那么大?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刘禅和孙皓,分别是三国时期,蜀国和吴国的最后一位君主,也就是亡国之君,历来亡国之君的结局都不怎么好,最终也都是没有善终,但是凡事总有例外,而刘禅就是其中的那个例外。刘禅虽然被俘虏,但是晚年生活过得还算是不错,至少没有直接被杀掉,也没有太多的虐待,但是孙皓就不一样了,下场悲惨,为什么同样是亡国之君,两

  • 曹操为何容不下周不疑?周不疑真正死因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周不疑和曹冲一样都是神童,而且两人关系十分要好。据说曹操就曾打算让周不疑辅佐曹冲,只是曹冲意外早夭,曹操也是痛苦万分。不过曹冲以后,曹操突然对周不疑也起了杀心,据说是因为曹操每次看到周不疑就会想起曹冲,所以心里不平衡。不过曹操最爱的便是人才,如果周不疑真有天才的一面,曹操为何要将他至于死地呢?其实周

  • 商鞅知道自己变法会死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商鞅变法让秦国变得更加强大,所以商鞅就是秦国的大功臣,而且很多人眼中的商鞅,就是一个非常光辉的形象,认为他变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秦国能够拥有统一天下的实力。但是司马迁却并不这么看,他认为商鞅这样做完全是出于自己的私心。那么商鞅是否知道自己进行变法,最终会是死路一条呢?变法者必然会

  • 三格格韫颖一生境遇如何?韫颖最后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韫颖全名爱新觉罗·韫颖,是溥仪的三妹妹。韫颖出身在紫禁城内,因为是载沣的第三个女儿,所以被称为“三格格”。但这位格格一生命运多舛,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后,韫颖跟随溥仪去到天津。后来韫颖和皇后的弟弟润麒定下了婚事,当时润麒只有19岁。此后韫颖的生活开始变的急转直下,最落魄的时

  • 项羽死后,刘邦哭祭项羽是真心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在面对自己的对手的时候,都难以做到心平气和,更不要说还对自己的对手毕恭毕敬,对他那样好了。但是刘邦就能做到,面对死去的项羽,刘邦的做法就不同了。虽然刘邦的确是很忌惮项羽,但是当项羽死后,刘邦却先后三次为项羽哭祭,每一次看上去都十分伤心难过,但是按理说刘邦应该是高兴才对,为什么反而难过呢?两人相

  • 唐朝藩镇割据是如何爆发的?唐朝为何允许藩镇的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逐渐爆发藩镇割据的局面,加上宦官专政导致国力每况愈下。不过此中影响最大的还是各个藩镇已经到了无法控制的局面。其实在安史之乱以后,大部分的藩镇并没有割据,只有少部分选择割据,而且就算割据也在实行唐朝的法令。真正导致藩镇不受控制还是在黄巢之乱以后,也是压死大唐的最后一根稻草。那唐朝为什

  • 狄仁杰那么有名,为什么他的儿子却那么坑爹?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狄仁杰,可以算是家喻户晓了,在很多人的心中,狄仁杰就是断案如神的代名词,不管是什么样的疑难案件,好像只要到了狄仁杰的手中,就没有任何问题了,他一定能找出其中的问题所在。但其实,这些基本上都算是后世人对于狄仁杰的猜想,真实的狄仁杰并不是因此而出名的。但是不管怎么说,狄仁杰的名气都很好,可是唯一的败笔却

  • 为什么朱元璋说不要贬低元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任何一个朝代的末期,基本上都是出于一种黑暗统治的时期,因为上位者的贪图享乐,或者对普通民众们的施压,造成了一种黑暗的社会现象,然而面对元朝末期的朱元璋,却一直告诉自己的大臣们,不要去抹黑和贬低元朝,朱元璋的这种思想又是有什么原因呢?面对一个欺压过自己的统治朝代,却还能够做到这样的评价,朱元璋的确是常

  • 刘备为什么说赵云不可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赵云是很多人心目当中最完美的男神,他不仅是武艺高强,而且还对刘备忠心耿耿,自从跟随了刘备之后,就再也没有过二心,可以说是为刘备出生入死,但是即便是如此,刘备却一直都没有重用过赵云,临死之前仍然还是再说,赵云不能重用,难道是刘备根本就不信任赵云吗?刘备为何对赵云是这样的看法,赵云为何难当大任?也许刘备

  • 邓世隆想拍李世民的马屁,却差点弄巧成拙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唐朝迎来贞观之治,也为此后的百年盛世打下了坚固的基础。此后更有人称李世民为“千古一帝”,这对皇帝来说已经是最高的评价了。李世民虽然上位的手段残忍了一些,但他作为皇帝并不是在各个方面都表现的十分强势,而是软硬皆施。邓世隆就曾想拍李世明的马屁,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