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鞅知道自己变法会死吗?

商鞅知道自己变法会死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629 更新时间:2024/2/3 21:55:07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商鞅变法让秦国变得更加强大,所以商鞅就是秦国的大功臣,而且很多人眼中的商鞅,就是一个非常光辉的形象,认为他变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秦国能够拥有统一天下的实力。但是司马迁却并不这么看,他认为商鞅这样做完全是出于自己的私心。那么商鞅是否知道自己进行变法,最终会是死路一条呢?

变法者必然会被流血牺牲是我们以几千年的历史经验作出的判断,对于商鞅来说,他并不认为自己变法肯定会死。他变法的目的也没有那么纯粹,为了国家人民,他想要的是通过变法得到荣华富贵。

在历史教科书中,商鞅一直是以极其正面的形象出现的,被尊为伟大的改革家,是变法图强的典范。

似乎从自商鞅变法以后,秦国一下子就强大了,于是,教科书中的商鞅,也以伟大改革家的形象出现。

但其实,商鞅并非什么伟大的改革家,商鞅的变法,实际上也并不是想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他只想通过变法,使自己获得更好的社会地位。司马迁虽然在《史记》中为商鞅做了传记,但他却给了商鞅相当低的评价。

在司马迁看来,商鞅是本性刻薄之人,商鞅留下来的著作《商君书》也是刻薄之书;商鞅立木为信,但自己却欺骗魏国公子卬,在重大利益面前,丝毫不讲诚信。而商鞅的所学做为,也只是一门心思地升官发财罢了。

而且对于秦国来说,商鞅也不算有多忠心。

商鞅立下大功以后,得到封地商於之地,号称六百里之大,足足有整个秦国的十分之一的大小,而且十分富庶。要知道商鞅入秦以来,秦国总共也没有扩张六百里地,然而商鞅却获得六百里商於之地。

向来要求别人集权中央的商鞅,得到了想要的荣华富贵,堂而皇之的成了一个封建大地主,成为寄生在秦国身上的新蛀虫。

历史发展表明,秦国最终是要实现国君直辖的郡县制,商鞅的封地,与秦国的郡县制背道相驰,这是商鞅最大的死因。

但面对危机,商鞅没有束手待毙,他一度想要起兵反叛,并且投靠魏国,但最终失败。

总的来说,商鞅并不是一个纯粹伟大的改革家,他只是一个想要通过变法来得到利益的政治投机者。但获得荣华富贵的同时,也必然承担相应的风险,商鞅没有选择功成身退,自己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虽千万人吾往矣!天下士族都讨厌商鞅,这是可以理解的。就连司马迁,也十分讨厌商鞅,所以虽然给商鞅立传,却给了非常低的评价。商鞅最终落得被车裂的下场,为什么会这样呢?他明知道会有如此下场,为何还要强行变法?

商君变法动了谁的奶酪?

我们知道商鞅本身不是秦国人,他是从卫国逃来秦国的。算起来他本人也是卫国的王族后裔,可是他到了秦国以后,那就是一穷二白的布衣。在变法之中,有这么一条是十分要命的。不管你出身贫贱还是高贵,只要能够为秦国立下军功,那就可以脱颖而出,享受相应的贵族待遇。

过去贵族都是王族后裔,至少也是士族的子孙。他们可以将贵族的荣耀一代代传承下去。可是现在不成了啊,你照样可以是贵族,可是其他普通人也有机会成为贵族了。他们只要立了军功,就能够享受贵族的待遇,逐渐往上攀升。即使是奴隶,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反身做主人。蛋糕就那么大,你找来这么多人分,原来那些贵族会乐意吗?

司马迁本人也是士族,他也不喜欢商鞅的变法。

在司马迁时期,官位基本上也是贵族之间互相推荐,那个时候比较重视孝顺,所以只要是有孝顺廉洁的名声,那就可以被推荐做官。这个弹性就很大了,以至于后来你推荐我家儿子做官,我推荐你家儿子做官。

官职永远都被贵族垄断,这种规矩一直到了东晋时期的北府兵出现后,才稍有改变,所以司马迁作为士族的代表之一,自然也是非常讨厌商鞅变法的行为。他认为商鞅的行为撬动了士族们的蛋糕,如果皇帝瞎了眼真的用了这种办法,那士族们将会迎来灭顶之灾。

他们将士族集团的利益凌驾于王朝利益之上,却也无法改变这一事实。曹操唯才是举的时候确实有所缓解,可是他儿子曹丕上台为了稳定地位,立刻笼络士族,废除唯才是举,采取了九品中正制,跟举孝廉没什么差别了。

商鞅认为小罪应该重罚,结果得罪了权贵。

权贵是经常犯罪的人,不会犯罪的只有无权无势的老百姓。老百姓没有人脉和资源,犯罪那就要了命,所以他们不敢。可是权贵们就不一样了,他们犯了罪,可以花钱解决。而且他们的人脉关系盘根错节,怎么都能取得豁免权。

商鞅来了以后,认为必须要严惩那些犯了小错的人,也就是需要任用酷吏。只有严惩小罪,才能使得百姓无,让贵族们知道什么叫做收敛。秦孝公的大哥公子虔,因为是太子的老师,而太子犯了一点小错,公子虔就被商鞅割了鼻子。

商鞅自己家里人犯了点小错,他也发不留情地将家人毁容。在如此严苛的管理之下,秦国处于一片安宁之中,没有人再敢触碰法律的底线。可是商鞅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彻底得罪了一大帮子人,尤其是王室贵族。

废除奴隶制度,提前开了封建社会。

商鞅是有前瞻性的一个人,当时的秦国还属于战国时期,奴隶制度依旧盛行。豪族们家里都养着不少奴隶,这些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只能跟同为奴隶的人结婚。一辈子只能跟着自己的主人,也可以像商品一样,可以被随意买卖。

商鞅看出了这种事情的弊端,所以立志要彻底废除奴隶制度。任何一个奴隶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完全有权力好好活着。而且这些奴隶上了战场,可以成为战斗力非常强悍的人。所以商鞅在秦国彻底废除了努力制度,并且允诺这些奴隶,只要他们能够在战场上立功,将来就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

秦国之所以如此强大,正是因为他们有这么一大批敢拼敢杀的奴隶在军中。而其他诸侯国的贵族们依旧舍不得放走自己的奴隶,自然就落后于秦国了。而放走奴隶这件事,虽然等同于开启了封建社会的热潮,可是也直接伤害到了权贵们的特权。

总结:商鞅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哪有改革不流血的呢?

我想起了谭嗣同所说的那些话,哪里有革命不流血的呢?既然如此,商鞅愿意去做这么一个。他所改革的制度,彻底颠覆了过去那种陈旧的奴隶制度。

他的改革使得秦国提前一步走到了封建社会,而商鞅本人也因此得罪了秦国绝大多数的权贵,他们手里有人有钱,自然有办法收拾商鞅。

即使公子虞没有举报他谋反,商鞅也会遭到其他人的报复。这一点他早就看得清清楚楚,但是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才是大改革家的气魄。舍得一身剐,才能让秦国真正强大起来。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三格格韫颖一生境遇如何?韫颖最后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韫颖全名爱新觉罗·韫颖,是溥仪的三妹妹。韫颖出身在紫禁城内,因为是载沣的第三个女儿,所以被称为“三格格”。但这位格格一生命运多舛,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后,韫颖跟随溥仪去到天津。后来韫颖和皇后的弟弟润麒定下了婚事,当时润麒只有19岁。此后韫颖的生活开始变的急转直下,最落魄的时

  • 项羽死后,刘邦哭祭项羽是真心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在面对自己的对手的时候,都难以做到心平气和,更不要说还对自己的对手毕恭毕敬,对他那样好了。但是刘邦就能做到,面对死去的项羽,刘邦的做法就不同了。虽然刘邦的确是很忌惮项羽,但是当项羽死后,刘邦却先后三次为项羽哭祭,每一次看上去都十分伤心难过,但是按理说刘邦应该是高兴才对,为什么反而难过呢?两人相

  • 唐朝藩镇割据是如何爆发的?唐朝为何允许藩镇的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逐渐爆发藩镇割据的局面,加上宦官专政导致国力每况愈下。不过此中影响最大的还是各个藩镇已经到了无法控制的局面。其实在安史之乱以后,大部分的藩镇并没有割据,只有少部分选择割据,而且就算割据也在实行唐朝的法令。真正导致藩镇不受控制还是在黄巢之乱以后,也是压死大唐的最后一根稻草。那唐朝为什

  • 狄仁杰那么有名,为什么他的儿子却那么坑爹?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狄仁杰,可以算是家喻户晓了,在很多人的心中,狄仁杰就是断案如神的代名词,不管是什么样的疑难案件,好像只要到了狄仁杰的手中,就没有任何问题了,他一定能找出其中的问题所在。但其实,这些基本上都算是后世人对于狄仁杰的猜想,真实的狄仁杰并不是因此而出名的。但是不管怎么说,狄仁杰的名气都很好,可是唯一的败笔却

  • 为什么朱元璋说不要贬低元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任何一个朝代的末期,基本上都是出于一种黑暗统治的时期,因为上位者的贪图享乐,或者对普通民众们的施压,造成了一种黑暗的社会现象,然而面对元朝末期的朱元璋,却一直告诉自己的大臣们,不要去抹黑和贬低元朝,朱元璋的这种思想又是有什么原因呢?面对一个欺压过自己的统治朝代,却还能够做到这样的评价,朱元璋的确是常

  • 刘备为什么说赵云不可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赵云是很多人心目当中最完美的男神,他不仅是武艺高强,而且还对刘备忠心耿耿,自从跟随了刘备之后,就再也没有过二心,可以说是为刘备出生入死,但是即便是如此,刘备却一直都没有重用过赵云,临死之前仍然还是再说,赵云不能重用,难道是刘备根本就不信任赵云吗?刘备为何对赵云是这样的看法,赵云为何难当大任?也许刘备

  • 邓世隆想拍李世民的马屁,却差点弄巧成拙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唐朝迎来贞观之治,也为此后的百年盛世打下了坚固的基础。此后更有人称李世民为“千古一帝”,这对皇帝来说已经是最高的评价了。李世民虽然上位的手段残忍了一些,但他作为皇帝并不是在各个方面都表现的十分强势,而是软硬皆施。邓世隆就曾想拍李世明的马屁,但

  • 卤城之战诸葛亮和司马懿到底谁赢了?卤城之战是真是假?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卤城之战是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发生的一场战役,也是司马懿唯一一次和诸葛亮正面交锋,最后以诸葛亮胜利告终。也正是因为这场胜利,导致此后司马懿不敢轻易进攻,采取了绝对防御的策略。不过诸葛亮在一片大好的形式下却遭到了自家人的阻挠,因粮草不济,还有一道假口谕无奈退兵,回去查明真相后罢黜了李严。不过关于卤城之战

  • 袁天罡是如何预言武则天当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武则天能成为皇帝,其实是一件谁也没有想到的事情,但是后世却一直流传着,在武则天之前,就有袁天罡预测出,武则天能成为皇帝的预言,又把袁天罡这个人物形象弄得更加神秘了一些。那么袁天罡真的有过这样的预测吗?袁天罡为什么能预测出武则天的命运,对于尚未发生的事情,古人真的有那么强的预测吗?中国的相术文化源远流

  • 为何有人说大明亡国,是因为张居正而不是崇祯,那张居正做了什么亡了大明?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明朝的灭亡其实大家应该都知道的,话说是有很多原因的,但是有的人说其实就是因为崇祯了,但是最近有很多人却说并不是因为崇祯还是因为张居正,我的天啊,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这个张居正到底做了什么才会受到如此非议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不放揭秘分析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之所以有人说大明亡国,非亡于崇祯,而实亡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