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同样是亡国之君,为什么刘禅和孙皓的结局差别那么大?

同样是亡国之君,为什么刘禅和孙皓的结局差别那么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438 更新时间:2024/2/3 21:55:03

刘禅孙皓,分别是三国时期,蜀国和吴国的最后一位君主,也就是亡国之君,历来亡国之君的结局都不怎么好,最终也都是没有善终,但是凡事总有例外,而刘禅就是其中的那个例外。刘禅虽然被俘虏,但是晚年生活过得还算是不错,至少没有直接被杀掉,也没有太多的虐待,但是孙皓就不一样了,下场悲惨,为什么同样是亡国之君,两个人的结局差别会这么大?

想活就别死,留心看历史。面对生死,曾是帝王也会选择保命要紧。同样是三国时期的亡国之君,刘禅得善终,孙皓却被杀,决定他们命运的司马炎为什么会厚此薄彼?

一、同为亡国之君修为却有差异

刘禅,《三国演义》中多以无能之辈待之,而史料记载刘禅还是很厉害的。诸葛亮曾经在刘备面前夸奖刘禅:“很惊叹他的智慧度量,进步很快,远远超过了自己对他的预期。”刘禅支持北伐,通俗讲就是开疆拓土,此举属于有志帝王的基因。刘禅在诸葛亮死后,还逐步不动声色的取消了丞相之位,分化了权力结构。在从其执政来看,刘禅稳坐皇位四十年,是三国中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在中国历史上在位四十年也是一个很高的记录,这显然不是一个平庸之人能够做出的。

孙皓,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陈寿对他有如此评价:皓之淫刑所滥,陨毙流黜者,盖不可胜数。是以群下人人惴恐,皆日日以冀,朝不谋夕。其荧惑、巫祝,交致祥瑞,以为至急。昔舜、禹躬稼,至圣之德,犹或矢誓众臣,予违女弼,或拜昌言,常若不及。况皓凶顽,肆行残暴,忠谏者诛,谗谀者进,虐用其民,穷淫极侈,宜腰首分离,以谢百姓。既蒙不死之诏,复加归命之宠,岂非旷荡之恩,过厚之泽也哉!总而言之,是个名符其实的暴君,狠辣、荒淫、迫害忠良,可谓坏事做绝。

二、同为亡国之君投降方式不同

263年,面对魏国派出来的强大军力,邓艾偷渡阴平,刘禅还有姜维在剑阁的几万人马可以抗争,蜀国大臣商量来商量去,相处的最好办法是刘禅投降,属于自愿投降。来到洛阳后,又有了乐不思蜀的故事,让司马昭对刘禅绝对放心。

天纪三年(279年)冬天十一月,晋武帝令镇军将军司马伷、安东将军王浑、建威将军王戎等分六路大举伐吴,一路遭遇吴国抵抗。天纪四年(280年)正月春天,实在抵挡不住才投降的。况且在投降后还要嘴硬。司马炎说我在洛阳给你设下这个座位很久了,孙皓还反唇相讥说我也在南方为你设了这样一个座位。这种情况下,司马炎没杀他已经算客气了

三、同为亡国之君出身高低不等

从身份上讲,虽然两人都是君主,但名分还是有差别的。刘禅的蜀国一直自诩为正统,虽然在司马氏眼中蜀国算是伪政权,但起码还有些汉室宗亲的皇家血脉,又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可以说,还是有一定法理性的。

东吴的孙皓却是野路子出身,要名分没名分,要大义没大义,是司马氏眼中真正的伪政权,其地位还不如袁术。袁术起码还有传国玉玺和响当当的四世三公招牌,袁家又门生故吏遍天下,孙家当年不过是攀附袁术的一个小喽啰。从名分上来讲,孙皓的地位比不上刘禅,待遇自然也有差别。

四、同为亡国之君威信各有不同

刘禅主动投降后,南中都督霍弋割据南中地区,坚决抵抗。霍弋提出条件,除非魏国善待主上,否则拒不投降,曹魏(司马氏掌权)因此优待刘禅,封刘禅为安乐公,让他颐养天年,招降了霍弋。

孙皓则不然,晋国灭吴国时,孙皓带领吴国抵抗激烈,加上孙皓执政时没干过什么好事,民众本就怨声载道,早就受够了这样一个晕君,更别说以顺从晋为代价为孙皓求情了,怪也怪在孙不得人心。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曹操为何容不下周不疑?周不疑真正死因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周不疑和曹冲一样都是神童,而且两人关系十分要好。据说曹操就曾打算让周不疑辅佐曹冲,只是曹冲意外早夭,曹操也是痛苦万分。不过曹冲以后,曹操突然对周不疑也起了杀心,据说是因为曹操每次看到周不疑就会想起曹冲,所以心里不平衡。不过曹操最爱的便是人才,如果周不疑真有天才的一面,曹操为何要将他至于死地呢?其实周

  • 商鞅知道自己变法会死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商鞅变法让秦国变得更加强大,所以商鞅就是秦国的大功臣,而且很多人眼中的商鞅,就是一个非常光辉的形象,认为他变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秦国能够拥有统一天下的实力。但是司马迁却并不这么看,他认为商鞅这样做完全是出于自己的私心。那么商鞅是否知道自己进行变法,最终会是死路一条呢?变法者必然会

  • 三格格韫颖一生境遇如何?韫颖最后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韫颖全名爱新觉罗·韫颖,是溥仪的三妹妹。韫颖出身在紫禁城内,因为是载沣的第三个女儿,所以被称为“三格格”。但这位格格一生命运多舛,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后,韫颖跟随溥仪去到天津。后来韫颖和皇后的弟弟润麒定下了婚事,当时润麒只有19岁。此后韫颖的生活开始变的急转直下,最落魄的时

  • 项羽死后,刘邦哭祭项羽是真心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在面对自己的对手的时候,都难以做到心平气和,更不要说还对自己的对手毕恭毕敬,对他那样好了。但是刘邦就能做到,面对死去的项羽,刘邦的做法就不同了。虽然刘邦的确是很忌惮项羽,但是当项羽死后,刘邦却先后三次为项羽哭祭,每一次看上去都十分伤心难过,但是按理说刘邦应该是高兴才对,为什么反而难过呢?两人相

  • 唐朝藩镇割据是如何爆发的?唐朝为何允许藩镇的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逐渐爆发藩镇割据的局面,加上宦官专政导致国力每况愈下。不过此中影响最大的还是各个藩镇已经到了无法控制的局面。其实在安史之乱以后,大部分的藩镇并没有割据,只有少部分选择割据,而且就算割据也在实行唐朝的法令。真正导致藩镇不受控制还是在黄巢之乱以后,也是压死大唐的最后一根稻草。那唐朝为什

  • 狄仁杰那么有名,为什么他的儿子却那么坑爹?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狄仁杰,可以算是家喻户晓了,在很多人的心中,狄仁杰就是断案如神的代名词,不管是什么样的疑难案件,好像只要到了狄仁杰的手中,就没有任何问题了,他一定能找出其中的问题所在。但其实,这些基本上都算是后世人对于狄仁杰的猜想,真实的狄仁杰并不是因此而出名的。但是不管怎么说,狄仁杰的名气都很好,可是唯一的败笔却

  • 为什么朱元璋说不要贬低元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任何一个朝代的末期,基本上都是出于一种黑暗统治的时期,因为上位者的贪图享乐,或者对普通民众们的施压,造成了一种黑暗的社会现象,然而面对元朝末期的朱元璋,却一直告诉自己的大臣们,不要去抹黑和贬低元朝,朱元璋的这种思想又是有什么原因呢?面对一个欺压过自己的统治朝代,却还能够做到这样的评价,朱元璋的确是常

  • 刘备为什么说赵云不可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赵云是很多人心目当中最完美的男神,他不仅是武艺高强,而且还对刘备忠心耿耿,自从跟随了刘备之后,就再也没有过二心,可以说是为刘备出生入死,但是即便是如此,刘备却一直都没有重用过赵云,临死之前仍然还是再说,赵云不能重用,难道是刘备根本就不信任赵云吗?刘备为何对赵云是这样的看法,赵云为何难当大任?也许刘备

  • 邓世隆想拍李世民的马屁,却差点弄巧成拙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唐朝迎来贞观之治,也为此后的百年盛世打下了坚固的基础。此后更有人称李世民为“千古一帝”,这对皇帝来说已经是最高的评价了。李世民虽然上位的手段残忍了一些,但他作为皇帝并不是在各个方面都表现的十分强势,而是软硬皆施。邓世隆就曾想拍李世明的马屁,但

  • 卤城之战诸葛亮和司马懿到底谁赢了?卤城之战是真是假?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卤城之战是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发生的一场战役,也是司马懿唯一一次和诸葛亮正面交锋,最后以诸葛亮胜利告终。也正是因为这场胜利,导致此后司马懿不敢轻易进攻,采取了绝对防御的策略。不过诸葛亮在一片大好的形式下却遭到了自家人的阻挠,因粮草不济,还有一道假口谕无奈退兵,回去查明真相后罢黜了李严。不过关于卤城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