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长孙无忌的结局如何,后代怎么样了?

唐朝长孙无忌的结局如何,后代怎么样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166 更新时间:2024/4/8 2:00:01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唐太宗为了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功臣,命著名画家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比例皆真人大小,画像均面北而立,太宗时常前往怀旧。画像按照功勋大小依次排列,长孙无忌身居二十四功臣之首。

就在此时,大唐王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

李承乾是唐太宗的大儿子,他出生的时候,大唐尚未统一,李世民还是秦王。李承乾有足疾,虽然不影响走路,但一瘸一拐也不美观。李世民对李承乾非常疼爱,很看重这个儿子。但是李承乾不争气,不但能力不强,反而对父亲李世民阳奉阴违。好多史书都提及李承乾秘密包养男宠,他曾宠爱一名“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乐人,并称他为称心。唐太宗得知此事后大怒,他认为私养男宠有损君德,下令将称心处死。李承乾非常伤心,不但不悔改,反而让宫人在宫中日夜祭奠。李承乾还在宫中为称心树冢立碑,并赠予官职。

李承乾的所作所为,唐太宗心里自然一清二楚。他多次旁敲侧击,让太子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李承乾不但不听,反而变本加厉。

唐太宗的另一个儿子魏王李泰也深得唐太宗宠爱,且李泰也有夺储之心。

李承乾对李泰非常提防。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进献唐太宗。唐太宗非常高兴,如获至宝,对李泰大加赏赐,赏赐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李承乾对此非常担忧,他害怕哪一天自己突然就被废黜了。于是秘密派人刺杀李泰,但刺杀不成功,李承乾更加害怕。便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预谋起兵逼宫,可是事情败露。唐太宗非常心痛,无奈之下,只得将李承乾幽禁起来,并命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谏议大夫褚遂良、兵部尚书李绩、中书侍郎岑文本、御史大夫马周等一干重臣审理此案。

案情并不复杂,事实都很清楚,如何处置?唐太宗将这个问题摆上朝堂,让大臣们给定罪。谋反,按律当诛,但是大家都知道唐太宗舍不得这个儿子,结果没有一个大臣敢回答。

最后,一个叫来济的大臣揣摩了唐太宗的心思,站了出来,他说:“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于是唐太宗下令,将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黔州,李承乾因此得以保住性命。而和李承乾一起谋反的李元昌被赐令自尽,杜荷、侯君集等人全部被杀,没一个活口。

长孙无忌虽然参与审理李承乾谋反案,但其实这个案子事实清楚,审不审都一样。唐太宗对自己儿子的所作所为一清二楚,但是接下来的立储情况就不同了。到底立谁,长孙无忌的态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承乾被废后,立储便提上了议事日程。唐太宗深爱自己的儿子,他不希望“玄武门的悲剧”在自己儿子身上上演。知子莫如父,唐太宗对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个儿子的性格了若指掌。李泰性格和李世民最像,很有才能,如果立他,李承乾和李治都有可能被杀。而晋王李治性格温和懦弱,如果立他为太子,他不可能杀李泰和李承乾。所以,他最想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但是,他必须得取得一干重臣的同意。于是,他将长孙无忌与房玄龄、李勣召到两仪殿,对他们道:“我三子一弟(此处三子指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齐王李祐,一弟指汉王李元昌),都如此作为(李祐风流倜傥,嗜酒成性,被发配淮南),我心里实在是苦闷。”说着便扑倒在御床上,拔出佩刀要自杀。长孙无忌等人大惊,连忙上去抱住太宗,夺过佩刀,交给侍立在旁的晋王李治,并问太宗心目中的太子人选。

太宗道:“我想要立晋王为太子。”

长孙无忌说:“臣谨奉诏令,如有异议者,请将其斩首。”

太宗对站在一旁的晋王李治说道:“你舅父答应让你当太子了,你应当拜谢他。”

李治依言下拜。

太宗又对长孙无忌等在场的大臣说道:“你们跟我意见相同,但不知朝中大臣舆论如何?”

长孙无忌已经知道了太宗皇帝的心思,便说:“晋王仁德孝顺,天下归心已久。请您召集百官询问,如有不同意的,就是臣等有负陛下,臣罪该万死。”

长孙无忌的话完全打消了唐太宗的顾虑,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

李治虽然被立为太子,但随着他不断长大,唐太宗发现李治这个人非常懦弱,才能平庸,不能胜任皇帝这一重任。而吴王李恪则才能非凡,于是唐太宗又想废太子李治,立李恪。这次他仍旧找长孙无忌征求意见。

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当初你劝我立雉奴(李治乳名),但雉奴懦弱,恐怕不能守护社稷。吴王李恪英武果断,非常像我,我想立他为太子,怎么样?”

长孙无忌听后,极力反对。

唐太宗见长孙无忌态度坚决,且频繁更换储君的确不利于国家稳定。于是便笑着对长孙无忌说:“因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你才反对的吗?”

长孙无忌辩解说:“太子仁厚,乃是守成之主。而且储君至关重要,怎能多次更改,请陛下熟思。”

唐太宗认可了长孙无忌的说法,于是打消了废立之心。

可以说,李治能当上皇帝,全是长孙无忌的功劳。但是,造化弄人,李治即位后,长孙无忌却没有什么好下场。懦弱的李治被武则天掌控,在是否立武则天为皇后这件事情上,李治完全站在武则天一边。最终长孙无忌被诬陷谋反,先是和李承乾一样被流放黔州,但武则天终究不放心,又派人前往逼杀。长孙无忌家产全部被抄,亲属都被流放岭南为奴婢,下场真够悲惨。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长孙无忌为什么被李世民定为唐朝第一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李渊称帝时,整个天下群雄纷争。北方边境有李轨、薛举、梁师都、刘武周等。黄河流域有王世充、李密、窦建德、孟海公、徐圆朗等。江淮之间有杜伏威、李子通、陈稜。江南一带有沈法兴、林士弘、萧铣。面对千疮百孔的江山,唯一的方法就是巩固关中根据地,然后各个击破。李渊和皇后窦氏生有四子,三子玄霸早夭,李建成是长子,

  • 孔子办学收学费吗?学费贵不贵?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孔子是民间教育的鼻祖,好多人都想知道孔子的办学经费是从哪里来的。众所周知,孔子的家境也不富裕,父亲去世的早,而且孔子的母亲又是父亲的小老婆,那么,孔子的办学经费是从哪里来的呢?其一、官员赞助孔子虽然家境不富裕,但孔子靠着自己的辛苦付出,学习很勤奋,因此孔子的名气很大,至少在鲁国国都曲阜,大家都知道孔

  • 清朝顺治皇帝是否真的在五台山看破红尘出家?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顺治出家”之说,最早见之于清初有“诗史”之称的吴梅村之《清凉寺赞佛诗》,此诗共四首,长达一百余句。一些文人学者在疏证诠释该诗时,认为诗句虽多迷离恍惚诡谲,却明显是影射“顺治出家”之事,如诗句中说:“王母携双成,

  • 古代女人都是怎么护肤的?女性保养皮肤美容方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早晚盥洗的时候,取出少许益母草灰,投入面汤或者清水之中,兑和成灰浆,再将灰浆涂在脸上、手上,反复擦揉,一如今天女性使用洁面乳、洁肤乳的方式。这就是古代女子的护肤场景。宫中秘传的美容品宫女打开金花盒,把盒内雪洁的细粉倒入一小盂米汤里,仔细搅匀。然后,这只金盂被捧到武则天面前,女皇帝伸手从盂内舀起一捧浓

  • 历史上的苏小妹是不是虚构的?她是苏轼的妹妹还是姐姐?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关于苏小妹的故事,比比皆是,但大多出自野史和小说,正规史书上记载并不多,于是有人得出结论,苏小妹并不存在。近读苏洵《自尤》诗,发现苏小妹不但真有其人,而且非常有才,只是命运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好,没有嫁给秦观,而是嫁给了苏洵妻子的娘家侄子程之才,18岁就连病带气,一命呜呼了。不错,欧阳修《苏明允墓

  • 1945年为什么顺治皇帝的陵墓没有被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埋葬于清东陵的清朝皇帝,包括了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五位皇帝以及慈安、慈禧等皇妃。在历史上,除了大盗孙殿英对乾隆和慈禧的陵墓进行过盗抢意外,发生在1945年的一次浩劫,规模却更大,除了一座陵墓为被盗以外,其余的的陵墓竟无一幸免,而为何偏偏就那一座陵墓未被盗呢?其中又有什么缘由呢?未被盗的这座陵

  • 每天参加上早朝的有哪些官员什么级别?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早朝是从夏朝就开始了的,所谓早朝,其实一天当中也就这么一次朝参的机会,只不过是时间选择在了早晨而已。早朝的官员大都是京官,除了有事情的地方官,或者被皇帝召见,再或者进京述职的官员才能去上早朝。据大明会典记载: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3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当午门城楼上的

  • 顺治皇帝两次废除皇太后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顺治皇帝两次废后的原因:顺治皇帝福临刚14岁的时候,皇室就为他选立了皇后,这位皇后是蒙族人,名叫娜木钟,来自蒙古科尔沁大草原。她的父亲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是孝庄文皇后的哥哥,是福临的亲舅父,所以这位皇后正是福临的表妹。顺治八年(1661年)正月,吴克善把女儿送到了京城。同年八月十三日在紫禁城举行了清朝

  • 赵匡胤为什么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赵德芳?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赵匡胤和赵匡义这亲兄弟两自周世宗手中篡夺皇位之后,一直对自己的手下将军不放心,最后赵匡胤来个杯酒释兵权,就这样轻松的扫清了手握重兵的将军对自己皇位的威胁。按理说他此时已经可以放心的将自己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赵德芳,可是没成想竟然戏剧性的传给了赵匡义。并由此形成了我国历史上两个千古谜案。第一个谜案就是

  • 中国历史上为什么只有朱元璋北伐能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历史上南征取得的胜利比较多,北伐取得成功的例子很有限,一般大家都以偶然来看待这个问题,也有部分人是宿命的看待这个问题,但是我认为这其中有必然的道理。经济的基础才是最关键的,诸葛亮可以招招领先,但是也在经济上奈何不了司马懿,而且诸葛亮进行的也是北伐。决定这个成败的关键在于古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