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备派魏延而不是张飞镇守汉中,一向高傲的关羽为什么没出来阻止

刘备派魏延而不是张飞镇守汉中,一向高傲的关羽为什么没出来阻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302 更新时间:2024/1/25 20:32:16

在很多人眼中,关羽一直都是一个很高傲的人,就连孙权来提亲都不给人家一点面子,虽然这件事情演义的成分比较高,未必是真实的,但是关羽的高傲却也不是瞎说的。可就是这样一个高傲的人,在知道刘备要派魏延去镇守汉中,而不是派张飞去的时候,竟然也没有出来阻止,这是为什么?魏延在当时难道已经得到了关羽的认可吗?

刘备在汉中之战取胜之后,进位汉中王,接着就定都成都,率领主要文武官员回了成都。因为关羽留镇荆州,而此时随刘备入川的主要将领中,张飞无疑是资格最老,和刘备关系最亲密的一个,汉中是益州门户,应该留大将镇守,但刘备既没有让张飞镇守,也没有让声望和资历都更高的马超镇守,而是选了当时资望比较浅的魏延。

魏延是荆州人,刘备入蜀时就带着一起入蜀的将领,而之前的重要将领关羽、张飞、赵云等人都和诸葛亮一起留守荆州。其中关羽拜襄阳太守,驻江北,张飞拜宜都太守,驻秭归。这就是说,在当时,刘备是让关羽处在抵御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威胁的第一线,张飞所镇守的宜都,控制着三峡航道。这是因为,三峡航道是这时荆州和益州的主要通道,尤其是大规模军事行动,基本上只能通过这一条路。可以说,张飞担任的是腹心之任。

刘备入川受阻之后,征调诸葛亮、张飞、赵云、刘封等人率军入川支援,关羽留镇荆州,张飞原来驻防的宜都改由新投降刘备的孟达驻守。之后,张飞随刘备平定益州,收伏马超,进攻汉中,尤其是在进攻汉中的时候,张飞击败了前来偷袭的张郃,接着就反攻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毫无疑问的是,在入川的将领中,张飞是刘备最为信任的人。

平定汉中之后,刘备对军政安排重新进行了调整,魏延镇守汉中,孟达从宜都进攻东三郡的房陵、上庸和西城,之后又派刘封到东三郡镇守,东三郡也成为一个独立的军政区域。这时候,关羽正在北伐襄樊的前线,进展总体而言还比较顺利,不但已经将曹仁围困在樊城,而且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歼灭了曹操派来的第一波援军,第二波援军徐晃此时还在赶来的路上。形势总体上对刘备是非常有利的。

众人都认为刘备此时应该留张飞镇守汉中,包括张飞本人也这么认为,但刘备却选择了拔擢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张飞则跟着刘备一起返回了益州。这是因为刘备认为魏延的能力此时已经超过了张飞,还是对魏延的信任已经超过了张飞?当然都不是,而是因为按照他的规划,此时对张飞另有重任,而他判断汉中在曹操退回去之后,暂时不会再大举进攻,只需要采取防守态势即可,并不需要张飞这个级别的将领去镇守。

那么张飞干什么去了呢?因为张飞此前的职务就是巴西太守,所以刘备称王之后只是进封张飞为右将军,但仍然领巴西太守,驻地在阆中,一直到章武元年刘备称帝,张飞进封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也就是说,在职务上,张飞始终远远高于魏延,拜魏延为镇远将军的时候,张飞已经是右将军,而且,张飞任巴西太守,驻地在阆中。稍微看一下地图就知道,阆中处在汉中、成都和宜都三个地方中间,和每个地方距离都差不多远近。

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是说,张飞在此时的任务是率军驻守在阆中,但实际上他手下的兵力是刘备在益州的一个机动兵团,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支援成都和汉中中的任何一个地方。如果考虑到此时刘备在益州立足未稳,人心未附,还有可能发生叛乱,就可以理解,刘备的这个安排,实际上主要是让张飞率军在阆中镇守,以备还击之际支援成都,同时也是兼顾对汉中地区的支援。

这里可以稍微解释一下机动兵力的重要性。比如现在著名的三十八军,从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就一直驻扎在京汉线和陇海线的交汇地带附近,就是承担着中央直接控制的机动兵团的任务。之所以驻扎在这里,就是因为这时当时最重要的两条交通大动脉,所以让三十八军驻守在这里,就是为了在还击之际可以沿铁路线随时应援任何一个方向。三十八军后来调防京畿之后,接替承担总预备队职能的,就变成了五十四军。

所以说,刘备在返回成都的时候没有留张飞镇守汉中,而是拔擢了魏延,只是他根据对当时形势的判断所作出的军政人事安排,而且,实际上张飞承担的任务的重要性远远超过魏延,丝毫不能说明刘备此时对魏延能力的认可已经超过了张飞,更不可能是他对魏延的信任超过了张飞。后来,刘备兴兵伐吴时,就征调了张飞,命张飞率其部下万余人的军队到江州汇合,只是在出发前张飞遇害了。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文鸯怎么死的?文鸯在三国时期有多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文鸯出生于238年,是魏末晋初的著名将领。实际上,如果文鸯要是能早出生个四、五十年,一定可以跻身三国初期的一代名将之中。我们一般人喜欢的三国名将,基本上都是从东汉末年就开始展露头角的一些人,例如吕布、关羽、赵云、马超、张飞等,他们当中大部分都是三国历史的第一批见证者,所以影响力自然会更深刻一些。但是

  • 战国时期秦国偏僻,为什么商鞅要到秦国变法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商鞅变法,可以说是战国时期,秦国最重要的转折点,若是没有商鞅变法,秦国想要强大,还不知道要等到几时,更不要提统一天下了。商鞅变法的核心人物,当然就是商鞅,只是商鞅原名叫卫鞅,是卫国人,而当时的秦国条件并不好,很落后也很偏僻,但是为什么商鞅就愿意来到秦国进行变法?他的一身才学到哪个国家都好,为什么最终

  • 清朝龙袍只有皇帝能穿吗,其实这些人也可以穿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龙袍”,在我们的固定印象当中,那就是皇帝专属的服装,毕竟上面是有“龙”的,而皇帝又是“真龙天子”,所以龙袍那就是皇帝的象征,世间也只有皇帝一个人可以穿龙袍。的确,这种印象也已经算是根深蒂固了,然而今天要说的是,清朝时期的龙袍,

  • 厚养薄葬是谁提出来的?魏晋时期为什么盛行薄葬?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厚养薄葬的说法其实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在古代,特别是帝王之家,原先根本就不可能实行厚养薄葬,都是厚养厚葬,每位皇帝在死后也想风风光光的入土。但是在魏晋时期,薄葬的风气突然盛行,曹操就曾交代过自己死后葬礼一切从简,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曹操如此富有野心的人,竟然主动提出要薄葬。他的后代们也都遵循了这样一个

  • 秦武王举鼎而死,为什么是远在燕国的嬴稷继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秦武王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很奇特的国君了,没事就喜欢和人比试武力值,最后因为举起大鼎又一下子手滑脱落,被鼎砸中,当天就去世了。而秦武王死后,继位的却是当时远在燕国做人质的嬴稷,也就是后来的秦昭襄王。然而为什么最后会选择嬴稷回来继承王位?秦国当时内部还有别人吗,嬴稷与别人相比又强在哪里呢?公元前307年,

  • 汉景帝年少误杀刘濞太子是怎么回事?事发成为七国之乱导火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汉景帝刘启上位以后,爆发了七国之乱,虽然最后的结果是平定了各方叛乱,汉景帝稳固住了自己的政权。但此次事件差点让全国再次陷入被分裂的状态,情况十分危急。实际上七国之乱会爆发,和汉景帝从小发生的一起意外有关,汉景帝小时候因为下棋误杀刘濞的太子。此后汉文帝和刘濞产生矛盾,这让刘濞起了反叛之心,此后汉景帝又

  • 兰陵王被称为古代四大美男之一,上战场为什么还要佩戴面具?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兰陵王原名高孝瓘,字长恭,是南北朝时期北齐的著名将领。我们在影视剧当中,看到兰陵王每次上战场之前,都被佩戴一个面部狰狞的面具,兰陵王被称为古代四大美男之一,有如此颜值为何还要佩戴面具呢?可能兰陵王就是因为自己长相,觉得不适合在战场上给予敌方足够的威慑力,所以才选择佩戴面具。不过这个说法,应该也是来自

  • 玄武门之变之前,李渊是如何对待李世民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李渊与李世民这对父子,在历史上也是非常有名的了,李渊还在位的时候,立下的太子原本是长子李建成,也是轮不到李世民的,但是李世民偏偏就发动兵变夺取了太子之位,李建成也被杀掉了。那么在玄武门之变之前,李渊对待李世民又是什么样的态度?难道是李渊的态度激起了李世民的不满吗?或者还有其他什么原因呢?公元626年

  • 易牙烹子,为什么还被称为厨师的祖师爷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在意一个人的行为道德,而不是只看他的外表,就好比评选四大美女,也许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比其他美人更美呢?但是因为她品行不端,祸乱后宫,所以后来就把她从中除名。而历史上被厨师界封为祖师爷的,是春秋时期一个叫做易牙的人,但令人惊讶的是,易牙曾经把自己的儿子杀掉烹饪,为什么这样的人还会被称为

  • 万历皇帝一共有多少年不上朝?明朝灭亡万历皇帝有多大责任?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万历皇帝朱翊钧十岁继位称帝,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万历皇帝在位初期,由内阁首辅张居正处理朝政,此后张居正进行了多项改革,为万历年间开了一个好头。但是,等万历皇帝长大后,却开始不务朝政,似乎厌倦了朝中党派的权利之争,此后选择二十多年不上朝。而他身边又缺乏像张居正这样的能臣,导致明朝国势开始走衰,不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