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北宋开宝年间,先后在广州、杭州、明州、泉州、密州等地设立了市舶司。政和三年(1113年),宋王朝又在秀州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县)设市舶务。 我们接下来要说的,就发生在秀州华亭县设市舶务后。 华亭县市舶务第一任负责检验进出口物资的市舶官刚刚上任,就为进口印花洋布和出口瓷器的问题伤透了脑筋。 什么回事呢?
原来,当时的航海技术还不够强,船只还比较小,所以在运输的过程中,稍微受到一点风浪,货物要么因进水而受潮,要么因颠簸而破损。 洋商们偏偏又很狡猾,更欺中国没有检验仪器,他们在途中如果遇到风浪,船舱进水,布匹浸了水,质量受损,就在到达上海前,停在沿海隐蔽岛屿上,雇人将受潮的洋布晒干后再进港。 这种布,由于浸过海水,还能尝出它的咸味。可是如果船只在长江口遇到风浪,布匹受江水浸蚀,没有咸味,就很难检验出问题,只能按合同收下。 而中国从上海出口的瓷器,尽管用稻草扎、竹箩装,可是经过海上风浪颠簸,运到国外时,还是难免出现破碎情况,洋商们就要加倍罚款。 眼见着白花花的银元流入洋商们的口袋,市舶官很是痛心,决心想办法扭转这种局面,解决这些问题。
一天,他在一艘船上来回踱步,偶然间捡到了一粒绿豆,顿时心里一动,回到衙们后,立即召来洋商们,笑眯眯地对他们宣布道:“从今以后,我国进口洋布,同时进口绿豆。你们装船时,必须一行布匹、一行绿豆间隔排好。船到上海港,先验舱后起货,否则布匹一律拒收。” 接着,市舶官又订了条怪规定:出口瓷器装船前,必须在空隙处也放进绿豆。然后,洒上少量清水,盖上盖子,包装得与以前一模一样。 洋商们虽然不知道这市舶官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但他们还是有持无恐,都瞪着碧绿眼,暗暗发笑。
次年九月,洋商们最新的一批洋布运到上海港。市舶官亲临船舱验看,一行洋布、一行绿豆,果然都装得整整齐齐。 市舶官微笑点头,看上去似乎很是满意,又随口问道:“各位洋先生,你们这次的货舱可曾进水?” 洋商们举起右手,边在胸前划十字,边异口同声地说:“靠上帝保佑,一路风平浪静,我们的船舱没进一滴水。” 市舶官又问:“我们中国有句谚语:‘三月三、九月九,行人莫从江边走。’今年的九月九日,长江口风浪特别大,你们的船当时在哪里啊?” 洋商们听到这话,心知不妙,赶紧争辩说:“那天我们停船避风,没有行驶。” 市舶官淡淡一笑,令衙役从船里抬出一麻袋绿豆,先请洋商验明封口印证。待洋商人验证无误后,市舶官又令人将麻袋里的绿豆当众倒出来,却见有不少绿豆早已发芽。
市舶官走近这堆绿豆,俯身捡出一根最长的绿豆芽,正色道:“如果船舱没有进水,这绿豆何以长出了豆芽?根据这根豆芽推测,正是九月初九进的水,你已经将进水布匹做了手脚。” 洋商翻着白眼,这才知道市舶官为何让他们在布匹里放绿豆,只好乖乖地接受罚款。 但他们眼珠一转,随之就马上将了市舶官一军,说:“你们出口的瓷器,如果到了我们那儿,发现以破碎的残次的充当完好的,我们也要加倍罚款。” 市舶官闻言,双手叉腰,爽然大笑,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洋商们带回了一船船瓷器,刚刚到达大洋彼岸,就急不可耐地跳上岸,邀来各国商人一起检验。 谁知,他们这次竟然没检验出一个破碎的碟子,只发现了不少绿豆芽生长其间。 原来,在运输途中,绿豆遇水慢慢发芽,无孔不入、见隙就钻,几乎将篓中空隙全部填满。如此一来,任凭风浪颠簸,绿豆芽都将瓷器保护得完好无损。 就这样,这位市舶官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赢得了这场发生在宋朝的中外贸易战,维护了国家和民众的利益。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