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刚建立明朝时,为何江南大批士族并不服从,还认为他是逆贼

朱元璋刚建立明朝时,为何江南大批士族并不服从,还认为他是逆贼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4872 更新时间:2024/1/21 8:22:23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这帮江南士族不支持“驱逐鞑虏”的朱元璋,反而支持“蛮夷鞑子”元朝呢?这背后都有哪些原因呢?

上图_元朝版图

利益至上的世界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宣告了明王朝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但是当时的江南士族却出现了极端的两极分化。

一类就是支持新朝,这类人数其实较少。

另一类则是支持前朝,也就是元朝,对朱元璋的明朝完全不感冒。代表人物有:王逢、戴良、杨维桢、倪瓒、顾瑛、蔡子英、周霆震、叶颙等一大批人。

根据清朝人张其淦的记录,当时的元朝有名的江南遗民诗人就高达850人,其中大部分都是著名的学者和大儒。在当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这帮人以遗民自居,表示自己是元朝臣子不对朱元璋效忠。

其中比较过激的,有归隐山林的,有宁死不屈的,甚至还有干脆自杀的。按照我们一般的观念,元朝实行的是“四等人制”,读书人是“臭老九”。按理来说他们根本不应该对元朝如此效忠,为啥他们如此冥顽不灵呢?

其实这背后的第一大原因就是:利益。

上图_元代官制简表

很多人会好奇,四等南人有啥利益可言呢?

首先,四等人制并非一种严格执行的制度。这一点历史学家早有公论,事实上元朝从来没有正式的文件说有这么一种“制度”。只是在各种方面歧视是存在的,但是这种歧视可不关这些文人学士的事情。

事实上在元朝百年的历史上,汉人做官科举虽然较少,但是绝非不存在,而且其实还很普遍。毕竟元朝的科举时间虽然短,但是并非没有。其实元朝歧视知识分子的说法也是长久以来的误解,对于绝大部分江南士族而言,元朝就是需要竭智尽忠效力的“本朝”,也是唯一的“正朔”。所谓“言必称本朝,而其本朝则胡元也”。

如果没有元朝,那么他们在元朝所取得的功名也就化为乌有了。朱元璋最初北伐的时候,拿出的口号是“驱逐鞑虏”,这对这些遗民来说是不可接受的。毕竟元朝要是伪朝,自己取得的一切成绩也就化为乌有了,所以自然不待见朱元璋的新朝,而要抱残守缺了。

上图_明太祖朱元璋半身像乾隆御制本

儒家思维

在儒家思维里面,华夷之辨其实永远都是在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永远是忠君爱国。

这个忠君爱国,就是要忠于君主,爱君主之国。儒家思想里面,忠于皇帝是绝对大于其它任何一切的,毕竟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没有国,哪来的理想信念和“三不朽”的伟业呢?没有一个君主效忠,自己的一身才华又如何施展呢?

当时这帮人还有不少对元朝能卷土重来抱有幻想,所谓“白发遗民真可哀,途穷犹望北兵来”。颇有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风范。简直让人无语。这种情况之下,他们对元朝自然也是要坚持“气节”。

上图_元末农民起义

不少人还有沽名钓誉的想法,遁入山里当起了“世外高人”。这些保持着儒家思想的人让朱元璋也是感到非常棘手。毕竟没有士族的支持对于一个封建王朝来说,那始终就是遗憾。就像后来的康熙帝,为了让明朝遗民出山相助,不惜开博学鸿词科,让人抬都要抬到北京。就是这个道理,没有士族就缺乏合法性。

所以朱元璋其实也做出了一定的让步,比如,朱元璋之前的口号是“驱逐鞑虏”,但是自从夺取了元大都之后,朱元璋就是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如果说自己当年是“驱逐鞑虏”为名反元。那么将来后世子孙不也可能被人拿出其它名义反抗吗?且自己这样做,直接就把江南士族都得罪光了,实在称不上明智。

上图_《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

所以朱元璋的想法突然开始转变,当有臣僚称元朝为伪朝的时候,朱元璋立刻表示:“元主中国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奈何为此浮薄之言?亟改之。”

同时朱元璋大幅度修改《元史》,主要从三个方面,

第一:朱元璋将红巾军等写作“贼”,朱元璋是灭贼平天下,正所谓“取天下于群雄之手。”

第二:隐去了朱元璋效力于龙凤政权的事迹,当然那个韩林儿死的事情也一并就隐去了。

第三:把朱元璋对元朝的作战给隐藏了不少,这样一来给人一种感觉,就是朱元璋完全就是一个元朝守护神,不小心就把元朝的天下给夺了。

上图_红巾军是元朝末年人民起来反抗元朝的主要起事力量

无独有偶,当年的清廷对于这种说法也是非常的赞同,后面清廷入关之初就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到宣传自己夺取天下的时候,同样也是这种说法。大义觉迷录:前明之亡国,亡于流寇李自成之手,与我朝毫无干涉。之所以这种说法,就是因为要宣传:得国最正。

古代价值观之中,造反那是以下犯上,强行推翻原来的王朝,不可取。但是灭贼,那就是戡乱定国,拯救黎民百姓,那才是正途,正如乾隆所说:我朝为明复仇讨贼,定鼎中原,合一海宇,为自古得天下最正。所以在朱元璋改史之后,就完美的符合了这些遗老遗少的儒家思维,可见这些遗老遗少们的影响力之大。

上图_鄱阳湖之战,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

上图_张士诚(1321年-1367年)

势力对抗

对于朱元璋来说,这些遗老遗少们不少还有另一重身份——张士诚的旧臣。

很多遗老遗少都是出身张士诚的地盘,虽然陈友谅是朱元璋自称“最强的对手”,但是张士诚和朱元璋作对的时间不仅更长,而且很明显仇恨值更大。以至于利玛窦都认为:苏州被视为叛乱城,收取更高的赋税。

所以说朱元璋对于张士诚手下这帮遗老遗少自然也是多加打压。明初的文字狱,虽然不少都是捏造的,但是针对张士诚原来统治地区人大部分确实都是真的。这就是朱元璋的“良苦用心”了。

所以综合来说,那些遗老遗少们并非怀念元朝有多么好,而是对明朝实在是一时难以接受。所以江南士族大部分不与朱元璋合作也就不足为奇了。

文:如是我闻

参考资料:

【1】姚广孝:《明太祖实录》

【2】方孝孺:《逊志斋集》

【3】赵翼:《廿二史札记》

【4】刘基:《刘基集》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更多文章

  • 叔叔将侄子赶下龙椅,靖难之役给明朝政局带来哪些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奉天靖难全过程,明朝龙椅,明靖难功臣一览表

    那么,在靖难之役过去600年后的今天,我们到底该如何评价这场内战给明朝政局带来的影响呢?要想提到靖难之役,我们就得提到两个关键人物——朱允炆和朱棣。上图_靖难之役政治手腕幼稚的朱允炆朱元璋原有的皇位继承人是太子朱标,但朱标在37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就把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朱标

  • 明朝靖难之役,为何朱棣军中少有叛徒而建文帝的大臣却投降居多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棣与建文,朱棣靖难谁的功劳最大,朱棣为何夺取建文江山

    朱棣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并非常擅长厚黑学和操控人心,这才能让士兵死心塌地追随于他,可见领袖的人格魅力是有多么恐怖。图1朱棣(1360-1424),即明成祖那么为什么朱棣有这么强的领导和号召力?1、朱棣出生于战火,带兵多年,有良好的军民基础1360年,朱棣生于战火之中,当时陈友谅和朱元璋打得正

  • 明朝末年“天下养朱”现象有多严重?两个省粮食都不够给宗室俸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明朝从天下养朱到天下杀朱吗,明朝宗室俸禄表,明朝灭亡后朱氏皇族死了多少人

    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在总结前朝治乱兴衰的经验时,认为宋元之所以灭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主弱臣强”,朝廷在天下大乱的时期没有宗室保护故而灭亡,于是在洪武三年(1370年)开始,分封诸皇子为亲王,并规定一套严格的藩王宗室制度。这一制度在燕王朱棣靖难之役成为明成祖之后进行了完善,成为明朝历代皇帝的

  • 明朝的时候,郭守敬制造了最早“自鸣”钟,外国专家都说:好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天文学家郭守敬,郭守敬个人资料,郭守敬名言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会用“时光流逝”来形容时间过得快,但如果追根溯源,这个词的来历却不简单。“流逝”一词,本来是用来形容水流的,可偏偏古人却用其描绘时间,这要从古人的一个发明“铜壶滴漏”说起

  • 揭秘水浒传:烈日炎炎似火烧,押解生辰纲的土兵为何还争着喝酒?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所以当时杨志带着几十名军健挑着担子,在炎炎烈日下行走,特别渴,也特别累,所以要喝酒。喝了也没事的因为酒的度数低,喝不醉人。但是蒙汗药可厉害,直接把些人全都麻烦了,于是乎晁盖带着刘唐等人劫了生辰纲。中国古代很早就学会酿酒了,考古发现在龙山文化遗址就有陶制的酿酒器具。周朝的时候酿酒业就已经发展成了一个独

  • 包拯是清官,军功章的一半应该归功于董夫人,董夫人真是个奇女子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包拯妻子董芸,包拯的十大事迹,包拯的人物简历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在古代的戏曲中,包大人的黑脸一直代表着“正直不阿”与“不徇私情”,包拯的传奇故事流传千年,甚至民间百姓还将其神化为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对其大加崇拜与敬仰。俗话说得好,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肯定有一

  • 为什么盛唐无力灭吐蕃,“弱宋”却能吊打吐蕃?宋朝比唐朝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朝为什么不打吐蕃,唐朝前期吊打吐蕃,宋朝吐蕃分支哪个最强大

    在历史上,宋朝的确不算是强盛,甚至没有实现大一统,南宋更是类似于地方性政权。以至于在元朝编纂史书时,不得不把宋史和辽、金史书并列。而随着一些有心人阅读宋朝史料时,却发现宋朝也许并没有那么不堪。在这样的“新大陆”式发现的前提下,在网络上出现了大量谣言,甚至有了一些“铁血强宋”的称号。而这个称号,除了所

  • 《大明风华》朱棣见完也先后直呼“这还了得”,背后的历史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大明风华朱棣回忆徐达,高清60帧大明风华朱棣,大明风华朱棣留恋江山

    近日历史剧《大明风华》正在热播,虽然只有短短几十集,却通过一个女人演绎了明朝五帝六朝之旧事。这个女人叫孙若薇,虽说这个名字乃是杜撰,可是放在真实历史之中,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也确实是孙氏。不过,我要说的却不是这位孙皇后,而是一个瓦剌小将。剧中明成祖朱棣率军亲征鞑靼的时候,收到了瓦剌来书说瓦剌首领

  • 如果《永乐大典》找到,意味着什么?历史将会被改写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永乐之盛,1420年是永乐多少年,永乐大典的影响

    可惜,这部凝结了无数人心血的亘古罕见的宝书现在已经找不到了,留下来的是它的抄本,保存于国家图书馆。而就是这个抄本,也只剩下了全书的不到百分之三,实在是令人痛心疾首。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这本书籍的前生后世。发起编撰《永乐大典》是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这位刚刚夺了自己侄儿江山的帝王为了向普天下彰显自己

  • 朱祁钰如果狠心除掉朱祁镇,下场就不会那么惨,大明也将因此受益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朱祁钰怎么不杀朱祁镇,如果朱祁钰杀了朱祁镇的后果,穿越成朱祁钰刺死朱祁镇的小说

    朱祁钰当年如果能够对朱祁镇狠心一点,不仅是他的下场不会凄惨,大明也会跟着受益。如果说谁是大明第一昏君的话,那么一定非朱祁镇莫属。而且他还不仅昏,还庸。大明在经历了靖难之役,又经历了获得史学家高度评价的“仁宣之治”,国力其实已经即将达到鼎盛。可是朱祁镇一出,这个还没出现的鼎盛就戛然而止。这样的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