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车消失千年以后,改良重返明代战场,真的能发挥巨大的威力吗?

战车消失千年以后,改良重返明代战场,真的能发挥巨大的威力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896 更新时间:2024/2/13 0:26:27

在《明史·诸传》中,史官是这样描述朱宸濠军力强盛的:“带甲八万,革车六千。”带甲八万尚可理解,可是战车这一早在战场上卸任主角的军事器械,为何又在史书中成为衡量军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呢?

早在夏代战场上就出现了战车的身影。在甘之战前,夏后氏在誓词中讲:“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这里讲的就是战车上的车右、车左和御手。西周时期,战车被大规模运用于战场,周人灭商时就动用了戎车三百乘。从张家坡、虢国墓等地车马坑中出土的文物来看,西周时期的战车已升级为四马挽驾,能为冲锋提供更强的威力,车厢也进行了扩容,方便甲士在车上持长杆武器作战。

得益于战车的性能和诸国所在地多为平原,战车在春秋时期走向巅峰。在各大主要战役中战车都担任主力。长勺之战中,齐、鲁双方共六百乘战车一起厮杀。城濮之战里,晋国用战车七百乘大败楚国。战车数量在那个时代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成为大国的标志,正所谓千乘之国、万乘之主。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骑兵作为战场上的新兴力量似乎开始一点点侵蚀战车的地位。同时战国时期随着各国国力的增强,战争模式也发生了转变,装备着铁质兵器的廉价军团步兵,完全可以凭借地形和手中能射六百步之外的强弩对战车造成有效杀伤。因此步兵越来越受各国青睐。面对时代的更迭,战车不可避免地衰落了。

在秦代单独的战车兵团已经很难看到了。从兵马俑一号坑里的秦军方阵中我们可以发现,里面只有战车四十余乘,但是手持矛、戟的步兵俑却多达五千余件,由此可以得知在秦代步兵军团中战车只是作为辅助兵种存在。而二号坑的混成方阵由车、骑、弩、步四阵组成,它们一同构成了“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则多其弩”协同作战的目的。

兵马俑中出土的战车

汉武帝时由于对匈奴作战的需要,骑兵和步兵成为汉人战争中的主要兵种。八次远征匈奴中有六次全部使用骑兵,剩余两次是骑步混合作战。战车在战场上只是用来迅速抵御骑兵和运输人员与物资的工具。此后各个朝代的主流战场中很难再看到战车被大规模使用。

到了明代,中国北方可谓是“边无宁岁”,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骑兵轻则劫掠边民,重则重兵叩关。在前期明军尚能与其打得有来有回。但到中后期,马政衰败,河套等产马区不仅丢失,而且其他马场也“庄田日增,草场日削”,产出的战马只骑乘数十里就“固己顿惫”。没有足够马匹装备骑兵的明军,在面对入侵时,往往刚集结好军队,对方就已完成目标从容退去,从而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

战场形式的变化推动战争武器的革新。面对战事的不利,文武大臣中开始出现让战车重返战场的声音。他们认为战车一则可以为营壁,二则可以代甲胄。北方蓟、昌地势险阻,用战车合理布阵可以有效阻挡住骑兵的冲击。为适应不同战场,明代人设计了多种大小不同、人员不同的战车,主要分为进攻和防御两类。

《武备志》中的战车

最早的防御战车是户科给事中李侃在土木堡之变后所创。他将民用骡车固定好木板后蒙上牛皮或者马皮,每车配备刀盾手五人和若干火铳。虽然车身笨重但是防御力颇为可观。正统年间,明代人从历史中西晋马隆平凉州用的偏厢车的事迹里吸取经验,并开始改进仿制,造成后成为历代车营的标配。改良版的偏厢车高七尺五寸,车厢围上薄板并留好射击圆孔。每车配备十人,六人负责近战,其余四人负责铜炮和火铳。如此大的容量使偏厢车可以做到“势有可乘,则开壁出战,势或未便,则坚壁固守”。

影视剧中作战的明军

进攻型的战车多以轻巧为主。弘治十五年,总制陕西军务尚书秦纮发明了全胜车,全车重量只有二石,碰到崎岖地形三四个人就能把车搬起来。全胜车是人力车,四名铳手推车,两名铳手在车上射击。之所以配备如此多的铳手,为的是打乱敌人阵型,“使贼马惊扰自相蹂践”,为其他部队的进攻创造有利时机。秦纮在镇守西北边关的三年中大规模使用全胜车,最终保得四镇晏然。

明军使用火器

先秦时期的战车作战讲究阵型,无论是进攻的方型车阵,还是用来防守的圆阵,每辆战车都有自己的位置。而明代的战车在运用上更注重根据战场形势的动态进行灵活变化。在军营防备不足时,战车就可以为军队提供屏障。于谦布防北京城时,就用战车搭配鹿角来抵御敌骑。在一些边关区域,地形崎岖难以修筑堡垒,将战车练成排就可以起到临时城墙的作用。成化时,宣大总督余子俊为打击阿罗出、毛里孩等部,用500辆长一丈二尺的战车硬生生围成了一座小城,车阵外还挖了一丈深的壕沟,阵内可容纳士兵15000多人。在实战中,战车上的士兵会使用长杆武器进行阻挡,这让敌骑很难纵马越过战车。

战车并非只守不攻,在野外作战依然能发挥威力。嘉靖十五年,蒙古人派6000多骑兵入侵宁夏。宁夏总兵王效在侦察到敌军行军路线后,提前在险要之地设下埋伏,等到敌军毫无防备时,突然出动战车冲击敌阵将其截为两段,蒙古军队顷刻间四处溃散。万历二十六年,明军入朝鲜与日军作战。远征军中就有神机营和神枢营的战车400余辆。同年十月初二,西路总兵刘挺在战争中以战车为前锋,利用其冲击力撞毁日军营地的木栅栏,凭此方法攻下日军基地60多个,杀伤无数,取得大捷。

清人认为明人的战车只不过是“空言小智”,根本就“未尝以战”。明军战车之所以没发挥出太大威力,不能怪其本身。一方面,战车作战需要各兵种间极高的配合度,但明代后期将领多长于作战,短于韬略,因此精通车战的并不多。萨尔浒之战中将领杜松中计只以骑兵迎敌,忽略了车营枪炮的重要性最终兵败身亡。另一方面,想发挥出战车威力还要有优良火器的保障。明代后期火器缺额严重,质量也不过关,制造出来的佛郎机的母铳和子铳的接口常有缝隙,使得在发射时火药燃烧产生的气流会泄漏不少,因此弹丸很难造成有效杀伤。在这种情况下制造再精良的战车也只能成为敌人的移动补给箱。

杨英杰:《论车战的兴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5期。

陈刚俊:《论明代的战车与车营》,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作者:浩然文史·天上白玉京)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更多文章

  • 元朝张三丰218岁,清朝李庆远256岁,战国宝掌和尚1072岁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上真实张三丰简介,历史上张三丰是多少岁,历史上真正的张三丰画像

    我国历史上虽然也出现过很多长寿的人,例如张三丰(218)和李庆远(256)他们活到了200多岁,在我们眼中就是长寿了,而宝掌和尚竟然活了1072岁。历史上记载宝掌和尚活到了1072岁,他出生于公元前414年(战国时期),于657年(唐高宗年间)圆寂,他是印度婆罗门贵族的孩子,生下来就有很多祥瑞之兆,

  • 幽云十六州究竟指何处?北宋为何总对它耿耿于怀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北宋有过幽云16州吗,北宋收回幽云十六州,幽云十六州北宋收复了几州

    幽云十六州其实还有个别名——燕云十六州,这具体指的就是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北部。我们来看看,这一片地方在今天来看其实是相对发达的地区,但是仔细想来这些地方并不是汉人长期的聚居地。就拿北京来说,北京市元朝才定都北京的,再看山西这片土地,这片区域以前是北魏拓跋氏的地盘,说直白一点,这幽云十六

  • 南宋时期金国统治的汉人之所以不反抗,全因为金国的这个统治思想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南宋对金国宗室的态度,金国南宋在哪里,南宋金国发展历史

    当时淮河以北生活着大量的汉人,这些汉人在很早之前就居住在北方了。辽国统治时期,境内都是有很多汉人,辽国采取两面官制。说白了是用统治契丹人的统治方法统治契丹人聚居的地方。用汉人的方法统治汉人聚居的地方。和现在的一国两制非常相似。1125年金国灭了辽国,两年后灭了北宋。不过金国在攻打这些地方的时候也见识

  • 元朝是否算中华历史?争议六百余年仍无定论,支持者观点站不住脚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元朝巅峰时期版图,老梁说元朝的恐怖,为啥很少人讲元朝的历史

    中国五千年的漫长历史中,上演过无数次朝代更替,而后世最熟悉的便是唐、宋、元、明、清这五个朝代。不过从近代开始,民间及史学界对于元朝究竟是否属于中国历史存在着激烈争论。就传统意义上的中原王朝而言,统治者都是汉人,但是元、清两朝却比较特殊,统治阶级分别是蒙古人和满洲人。这也就引出一个关键的问题,由蒙古人

  • 一人身兼三孤之衔明朝唯此一人但发迹的手段却让人所不齿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朝著名奇人异士,历史上的明朝奇人,明朝发迹图

    古代的官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有官职、爵位、虚衔之分,通常一个官员挂着六七个头衔,但实际只有一个。今天要和大家说的这个人物,在历史上并不算非常有名,但他的虚衔,可以算是明朝最厉害的了,他就是明朝嘉靖年间的陶仲文。陶仲文此人,职业有点特殊,不是正儿八经的科举出身,也没有经天纬地的功绩,简单来说他是极

  • 宋朝如果没有这一秘密武器,早就被西夏灭了!可惜在明朝失传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西夏最怕的宋朝武将,大宋朝对付西夏的办法,宋朝为何不能打败西夏

    山河震怒,血染长天。“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凶悍的西夏人铁蹄缭乱,抱头鼠窜。宋军一改柔弱的书生意气,兵锋所至,所向披靡。此役,宋军大破西夏大军五十万余,一路高歌猛进,几欲活捉了西夏的太后,直吓得当时的西夏国主颤颤巍巍地爬上汴京的宫阶,连吸溜鼻涕带抹眼泪地向大宋皇帝表忠致歉。什么?北宋史上

  • 沐氏镇守云南280多年,这在专制皇权极盛的明朝何以成为可能?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沐氏传了多少代,明朝对沐氏的评价,明朝沐氏研究

    沐府明朝,是我国专制皇权达到极盛的时期,君主的权力无限膨胀,无论是军事上还是思想上的僭越,都是不允许的。但就在这样一个密不透风的权力网下,有一个家族政权牢牢把握了云南地区的政治,并且还能得到历代皇帝的承认。这个家族就是云南沐氏家族,沐英及其后辈极为罕见地守护了云南282年。这种情况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

  • 忽必烈:一个三观比五官还正的帝王,促成民族大融合,非他莫属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忽必烈历史评价,忽必烈是怎样的一个皇帝,忽必烈是伟大的帝王吗

    忽必烈能借助外力为自己所用,做人不可陷于固执,例如以己为是,以人为非,否则,就容易失道寡助。他实行了与蒙古旧势力相反的政策,使得人民对他的支持大有提升,经过四年的努力终于夺取了汗位,这与他采取了"不以己为是,不以人为非"的做人之道密切相关。忽必烈做人能够主动听取人言,吸纳对自己有益的意见,所以让自己

  • 广东有一古村,暴雨后冲出李自成所铸银锭,专家推测或有巨额宝藏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自成银锭,甘肃李自成墓挖掘,广东深山发现一个大型宋代古墓

    各位朋友晚上好!在中国五千年你的漫长岁月中,涌现出了无数英雄豪杰,他们大多从一介布衣到拜相封侯甚至一统天下,而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李自成正是其中一员。先来说说闯王其人,他本出身农民家境本就困苦,更加上少时父母过世,后在驿站弄了个勉强糊口的差事。而崇祯元年,全国范围精简驿站时殃及李自成。没了收入的他很

  • 揭秘明朝最会作死王爷,父兄不忍杀他,最后因一事被侄子烤熟!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各位朋友晚上好!上个月我们曾讲过明朝最倒霉的王爷,今天就给大家说一个同样有趣的人,他就是明朝最会作死的亲王——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xù)。▲汉王朱高煦剧照故事要从靖难之时说起。当时的燕王朱棣宣布起兵时,大儿子朱高炽(即明仁宗)肥胖多病又瘸了一条腿,没法跟着老爹打仗,便负责镇守北京和一些后勤事务。二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