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史,要说哪个朝代的皇帝最有性格,恐怕非明朝莫属。事实上,明朝大臣的性格也更加突出,在皇帝面前也是有啥说啥,丝毫不畏惧罪责和刑罚,不像清朝臣子们只有唯唯诺诺说一声“嗻”的份。比如在“大礼议”事件中,一百八十余名大臣因坚持己见,在左顺门遭受杖刑,四品以上大臣更是悉数夺俸。今天子渊就和大家介绍一位在明朝时就以直言敢谏而闻名的大臣——陈谔。
陈谔,广东番禺人,其父希望他能恪尽职守、忠君爱国,故为其取字克忠。永乐年间,陈谔乡试中举而进入太学,获授刑科给事中(从七品)。虽然这一职务的品级算不上太高,但由于协掌刑科事,权力很大,负责监督审查刑部的工作。比如皇帝下诏要求由刑部处理的案件,刑科将定期进行核查督办,办理结束后便予以销号,若发现刑部无故拖延,则可直接向皇帝上奏汇报。
客观地说,明朝的体制设计还是颇费心思的,皇帝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一方面让各部门相互分工、协作,同时又能适当监督制衡,算是一种有效的御下之术,也对国家发展有利。与此同时,大明体制也鼓励臣僚们积极发言,甚至是据理力争,毕竟这样才能朝政不至于被皇帝或奸臣带偏。然而制度是好的,但却高估了皇帝们的忍耐程度,如果遇到一个脾气不好而且讨厌听谏言的皇帝,这套制度就全成了摆设,甚至会成为臣子们的催命符。
比如陈谔,就太过于恪尽职守,而且是“遇事刚果,弹劾无所避”,然而明成祖朱棣却很不喜欢他。本来直言进谏有时候就让皇帝心烦或是觉得丢脸,偏偏陈谔的嗓门还特别大,在朝堂上说话时声如洪钟,回音还在大殿之中反复会向,有种“如雷贯耳”的感觉。时间久了,朱棣觉得这人是有意为之,于是决定治治他,就想了个“坎瘗奉天门”的办法。所谓“坎瘗”,其实是古代统治者在举行祭礼时用来掩埋玉帛及祭牲的特制坑穴。为了惩治陈谔,朱棣让人在奉天门外挖了个土坑,然后将陈谔埋入其中,只把他的脑袋露出来。
更重要的是,朱棣下旨断掉了陈谔的饮食。按照正常情况,一个人要是不吃不喝,很快就会死掉,然而陈谔坚持了整整七天。皇帝把他放出来后一看,发现陈谔的声音还是那么大,才知道这是天性使然,于是就给陈谔起了个“大声秀才”的绰号,然后宣布陈谔官复原职。不过没过多久,陈谔又触了霉头,这次被罚修建象房。陈谔本来就是清官,品级又不高,压根付不起请工匠的薪酬,所以只能自己亲自和泥砌砖。然而陈谔毕竟是一介书生,哪里干过这种粗活,没几天就成了个蓬头垢面的泥人。一天,朱棣过来视察,居然认不出这位“大声秀才”了,还问旁人这是谁。陈谔匍匐在地汇报情况,朱棣心中很不是滋味,于是再次予以赦免。
经过这两次惩罚,陈谔依旧如故,成祖朱棣也不再为难他,深知这是一位难得的秉直之才,于是大加提拔,陈谔遂陆续出任顺天府尹、湖广按察使、山西按察使等职。然而在山西任上,陈谔又不幸“坐事落职”。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宣布大赦天下,陈谔按理说应该复职的,然而他在湖广任职期间,经常揭发发楚昭王朱桢的问题,为王府所忌恨,因此王府趁机参了陈谔一本,使他从正三品按察使贬为正七品的海盐知县。此后,陈谔升迁荆王长史,但又因为性格耿直而被荆王朱瞻堈讨厌,最终在镇江同知(正五品)的位置上去世。明末史学家谈迁对此评价道:“陈公之鲠直,九死不移,宜其简在帝心,徒以执政不悦而竟不果召。惜哉!”倘若陈谔地下有知,怕是大呼“真乃知音”了。
参考文献:
《明史·职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