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史上最耿直大臣,因一项特长而惹怒皇帝,活埋七日后依然如故

明朝史上最耿直大臣,因一项特长而惹怒皇帝,活埋七日后依然如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749 更新时间:2024/2/17 18:27:28

纵观历史,要说哪个朝代的皇帝最有性格,恐怕非明朝莫属。事实上,明朝大臣的性格也更加突出,在皇帝面前也是有啥说啥,丝毫不畏惧罪责和刑罚,不像清朝臣子们只有唯唯诺诺说一声“嗻”的份。比如在“大礼议”事件中,一百八十余名大臣因坚持己见,在左顺门遭受杖刑,四品以上大臣更是悉数夺俸。今天子渊就和大家介绍一位在明朝时就以直言敢谏而闻名的大臣——陈谔。

陈谔,广东番禺人,其父希望他能恪尽职守、忠君爱国,故为其取字克忠。永乐年间,陈谔乡试中举而进入太学,获授刑科给事中(从七品)。虽然这一职务的品级算不上太高,但由于协掌刑科事,权力很大,负责监督审查刑部的工作。比如皇帝下诏要求由刑部处理的案件,刑科将定期进行核查督办,办理结束后便予以销号,若发现刑部无故拖延,则可直接向皇帝上奏汇报。

客观地说,明朝的体制设计还是颇费心思的,皇帝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一方面让各部门相互分工、协作,同时又能适当监督制衡,算是一种有效的御下之术,也对国家发展有利。与此同时,大明体制也鼓励臣僚们积极发言,甚至是据理力争,毕竟这样才能朝政不至于被皇帝或奸臣带偏。然而制度是好的,但却高估了皇帝们的忍耐程度,如果遇到一个脾气不好而且讨厌听谏言的皇帝,这套制度就全成了摆设,甚至会成为臣子们的催命符。

比如陈谔,就太过于恪尽职守,而且是“遇事刚果,弹劾无所避”,然而明成祖朱棣却很不喜欢他。本来直言进谏有时候就让皇帝心烦或是觉得丢脸,偏偏陈谔的嗓门还特别大,在朝堂上说话时声如洪钟,回音还在大殿之中反复会向,有种“如雷贯耳”的感觉。时间久了,朱棣觉得这人是有意为之,于是决定治治他,就想了个“坎瘗奉天门”的办法。所谓“坎瘗”,其实是古代统治者在举行祭礼时用来掩埋玉帛及祭牲的特制坑穴。为了惩治陈谔,朱棣让人在奉天门外挖了个土坑,然后将陈谔埋入其中,只把他的脑袋露出来。

更重要的是,朱棣下旨断掉了陈谔的饮食。按照正常情况,一个人要是不吃不喝,很快就会死掉,然而陈谔坚持了整整七天。皇帝把他放出来后一看,发现陈谔的声音还是那么大,才知道这是天性使然,于是就给陈谔起了个“大声秀才”的绰号,然后宣布陈谔官复原职。不过没过多久,陈谔又触了霉头,这次被罚修建象房。陈谔本来就是清官,品级又不高,压根付不起请工匠的薪酬,所以只能自己亲自和泥砌砖。然而陈谔毕竟是一介书生,哪里干过这种粗活,没几天就成了个蓬头垢面的泥人。一天,朱棣过来视察,居然认不出这位“大声秀才”了,还问旁人这是谁。陈谔匍匐在地汇报情况,朱棣心中很不是滋味,于是再次予以赦免。

经过这两次惩罚,陈谔依旧如故,成祖朱棣也不再为难他,深知这是一位难得的秉直之才,于是大加提拔,陈谔遂陆续出任顺天府尹、湖广按察使、山西按察使等职。然而在山西任上,陈谔又不幸“坐事落职”。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宣布大赦天下,陈谔按理说应该复职的,然而他在湖广任职期间,经常揭发发楚昭朱桢的问题,为王府所忌恨,因此王府趁机参了陈谔一本,使他从正三品按察使贬为正七品的海盐知县。此后,陈谔升迁荆王长史,但又因为性格耿直而被荆王朱瞻堈讨厌,最终在镇江同知(正五品)的位置上去世。明末史学家谈迁对此评价道:“陈公之鲠直,九死不移,宜其简在帝心,徒以执政不悦而竟不果召。惜哉!”倘若陈谔地下有知,怕是大呼“真乃知音”了。

参考文献:

《明史·职官三》

更多文章

  • 崇祯初年,北方县城都挖有装死人的大坑,一些县城甚至挖了几十个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崇祯王朝,崇祯后人邹启贵,魏忠贤为何斗不过17岁的崇祯

    在当时的交通背景下,李自成这种行军速度,根本不像是沿途攻城拔寨的部队,反而有点像凯旋而归的军队。在李自成率军围攻北京城时,还专门派使者前来和崇祯讲和,李自成愿意以封王为条件,换取对大明王朝政权的索求,然而崇祯在面对生死危机时,却没有答应讲和。北京城在一天之内就被攻下,试想一下,这可是明成祖朱棣兴建数

  • 张献忠杀人无数,唯独不杀此地居民,并以此为基地征兵入四川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张献忠剿四川真相,张献忠图片,张献忠在四川广汉立碑

    张献忠的部队和守卫麻城的梅之焕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张献忠每次来麻城,都坚决不扰民。因此在麻城有很好的民意基础,这也是张献忠最终能大量收编和扩充麻城户籍的军队原因。在张献忠率军入川时,麻城的兵丁随军打仗,其组织相对而言,比较严密,生存力量相对更强大,再加上麻城地区文化上的认同,为后来的四川的麻城移民文

  • 明朝的诏狱有多恐怖,当时有没有人扛过来?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朝诏狱位置,明朝诏狱百度百科,诏狱惨言

    而且锦衣卫还拥有着自己独立的诏狱,可以将嫌疑人缉拿归案,进行刑讯和处决,而这里的刑讯一般人是很难扛得住的,所以大臣们一旦进入诏狱就如同真的步入地狱一般,是很难活着出来的。对此,当时的大臣人人自危,生怕锦衣卫找上门来,因为锦衣卫是直接对皇帝负责的,先斩后奏,皇权特许,拥有极大权力,相当于皇帝的私人卫队

  • 包拯有后代吗?后代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包拯有后代吗,包拯的后代去了哪,包拯后代多少人口

    由包拯的墓志铭可知,包拯的原配妻子张氏早逝,和包拯没有孩子,包拯和续娶的夫人董氏有一个儿子,名繶。包繶因父亲包拯身居高位,受到家族的荫庇,受封为太常寺太祝,“娶崔氏,通判幽州,卒”——《宋史》,也就是在包繶做幽州通判的时候,英年早逝(1033-1053),他与崔氏的儿子育有一子,包文辅,而在不久后,

  • 元素周期表清朝开始才在我国出现,为何朱元璋起名能联成周期表?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元璋元素周期表之父,中国元素周期表为啥与朱元璋有关,中国古代的元素周期表

    而在我国明朝时期的时候,朱元璋子孙的名字有这样的一个奇特的现象。据后世的调查研究显示,朱元璋的子孙分别叫:朱公锡,朱同铬等等。不难发现他的子孙名字和我们现在的元素周期表的各个元素一样,而元素周期表是在清朝时期也就是在一八九六年俄国化学家统计出来的。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朱元璋的子孙名字是

  • 崇祯后裔其实从没消失,改为邹姓定居贵州,见人就说:有祖传宝刀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邹姓最厉害的10个人,崇祯第十九代后人,周姓与邹姓是什么关系

    提起崇祯皇帝,大家想必都会为其气节所感动,同时也会为他身死国灭的悲剧所惋惜。在所有的末代君王之中,崇祯皇帝朱由检无疑是说知名度最高的,围绕着他的一切都为后世津津乐道。不过却很少有人思考过一个问题,明朝灭亡后,崇祯皇帝是否有后裔存世?如果有,他们又在何处?对于这一话题,存在着几种不同看法,但基本上都莫

  • 闯王李自成,征战18年却只当了42天皇帝,失败后死因更是成谜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闯王李自成战败原因,闯王李自成历史评价分析,闯王李自成死于哪一年

    这两句诗出自李者也的《自成》,描写了李自成当时深得民心。俗话说得好,得民心者得天下,正当饱经几十年苦难的老百姓们以为,他们的生活可以随着朝代的更替转变时。李自成的皇位还没有坐满两个月,便被清军与吴三桂大败。在这首诗的后半部分,作者又巧妙的写出了李自成失败的原因,号称佣兵百万的他却在10万清军面前惨败

  • 朱元璋父母去世,向财主借地安葬双亲被拒,朱元璋称帝后找到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朱元璋安葬父母的财主下场,朱元璋借地安葬父母财主不同意,朱元璋父母死后埋在哪里

    中国人心目中根深蒂固的一个概念是落叶归根,也正是为这个原因,很多老人身故前都会郑重其事地事先要求,在自己的老家置办身后事,什么“哪里的黄土不卖人”?我就是眷恋故土!在古代的时候,更是讲究人去世之后就要入土为安,尸骨放置在外面,将会成为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古代人科学观念淡薄的一个表现

  • 闯王李自成为啥能推翻明朝?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闯王李自成是被谁推翻的,李自成为什么称为闯王,1980版闯王李自成

    那时候民间有农民起义,然后李自成就加入了,后来他手下也有不少人,在明朝大军一次次剿灭中,李自成手下的人基本打没了,他逃到商洛,然后在山里蛰伏下来,那里是闯王寨,他又拉起一支队伍,不断壮大,后来向东攻打,打下河南很多城池,一步步打到北京,明朝大军不是闯王军队的对手,毕竟李自成的军队不纳粮,所以就深得

  • 崇祯末年大灾荒,不只是因为天灾,崇祯的这两项政策就是人祸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崇祯时期天灾,崇祯在位期间的天灾,崇祯末年事件

    为了剿灭国内四起的农民军,崇祯皇帝不断用兵镇压,而用兵就需要发军饷,而朝廷的收入原本就因为几省大旱而受到影响,而为了剿灭农民军增加的军饷就需要额外向百姓征收,这项计划以外的税收被称作“剿饷”。崇祯十年,崇祯皇帝颁布圣旨,正式开征:“暂累吾民一年,除此腹心大患。”然而一年后,农民军依然没有被平定,崇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