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的部队和守卫麻城的梅之焕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张献忠每次来麻城,都坚决不扰民。因此在麻城有很好的民意基础,这也是张献忠最终能大量收编和扩充麻城户籍的军队原因。在张献忠率军入川时,麻城的兵丁随军打仗,其组织相对而言,比较严密,生存力量相对更强大,再加上麻城地区文化上的认同,为后来的四川的麻城移民文化奠定了基础。
据史料记载,崇祯十六年(1643年)四月,张献忠攻占了麻城。而在当时,投靠农民军是大逆不道、满门抄斩的行为,但在麻城带头归顺的是当时明朝的监生周文江。后来,周文江被任命为张献忠的兵部尚书。原来在明朝锦衣卫任职的刘侨,委托周文江将手里的美女、金银、器皿、玉杯、古玩还有数万两黄金献给张献忠。张献忠很满意刘侨的贿赂,便任用刘侨为身边的锦衣卫都督。时任明朝教谕的萧颂圣看到这种情况,无能为力,最终只能自杀以表示对明朝的忠心。
张献忠平定麻城后,扩充新军,最后率军入川,在四川境内到处游走作战。所以后来,尤其是张献忠的大西军队和政权的构成,基本是以麻城的兵丁为基础。麻城的兵丁凝聚力强,文化上是以孝感和信义为旗帜。因此当他们入川时都一致认同麻城就是祖籍所在地,等到张献忠兵败四川而死时,其手下数十万之众留在四川定居,麻城作为移民始发地的信仰共同体便建成了。
另外,从人口的繁衍来讲,军队士兵移民的生存能力、生产能力以及适应能力都是其他移民所不能比拟的。麻城兵丁多担任张献忠手下兵营的军官,由麻城军民组成的张献忠军队进入四川作战定居,产生的文化效应、共识机制,最终产生了四川麻城孝感乡的传奇。
总而言之,麻城作为军事重地,在元朝时就有多次因军事活动而产生的军事移民迁徙到四川的情况。明末时,张献忠带领麻城户籍的士兵在四川的军事行动对移民文化形成极其重要。健全的军事移民,人口比较密集,组织起来比较方便,共同的文化认同感比较强,这都对四川的麻城孝感乡的移民文化认同起到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明季北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