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后世看来,此战是因为主帅赵括的无能,光会纸上谈兵不顾战场实际情况胡乱出击却遇上了秦国赫赫有名的武安君白起。可是平心而论,此战就算秦国没有中途换将,主帅依然是廉颇,难道赵国真的可以赢秦国吗?
小编在此看来,就算主帅依然是廉颇,赵国也很难赢。长平之战打了整整三年,已经不是一场战役了,可以说是一次战争都不为过。而要打赢一场战争则要从各方面因素去考虑,军事,政治,外交还有综合国力等等。
[var1]
首先从军事角度上来说,当时秦赵两国的兵力是相等的,赵国经过胡服骑射军事实力大增,秦国也因为商鞅变法有了一只威震六国的虎狼之军。长平之战虽说是秦国胜了,但也可以说是惨胜,自己的伤亡并不小,综合对比来说,此时的秦国虽略胜赵国但是差距不大,所以长平之战赵国才能打那么久。所以军事实力之间的比拼两国可以说是打个平手。
其次综合国力方面来说,这一点赵国比秦国可是差远了。首先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是在自己国土上面作战,属于以逸待劳,秦国则是属于劳师远征,可是却反而是赵国先撑不住了。而秦国因为有了巴蜀之地,再加上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秦国的后勤补给部队可以沿水路直接到达前线,而赵国本身就不是产粮大国再加上需要翻越太行山脉才能到达前线,运输极不方便。所以这一比赵国已经输了一大半。
[var1]
其次赵国在和秦国作战时,北方还有防备匈奴十余万的军队没有投入到长平之战中。当时的赵国还没有彻底解决匈奴之祸,可以说这十余万精锐根本动不了身。但是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正是因为这支军队的存在,赵国才能在邯郸保卫战之中顺利。
而反观秦国这面,秦国早已经平灭了义渠,义渠王在秦宣太后时期就已经被杀了。所以秦国边境已经没有后顾之忧,可以随时派遣精兵到前线。
可是换一种想法,就算赵国北部的军队投入到了战斗中,可是多了十余万人以赵国的综合国力还能再养十几万人吗?可能赵国甚至坚持不了三年。所以在这个方面的比拼之中赵国输了一筹。
其次外交方面,当时秦赵两国的大战可以说引起了各方的关注。但是赵国在外交方面远远不如秦国,秦国当时的“远交近攻”战略可以说很成功。
赵国是因为韩国被拖下水的,可是此时的韩国早已经蹦不起来了,只能在战争初期抵抗一下秦国,后期则在全程打酱油。而魏楚两国早已经被秦国打残。再加上秦国将赵王主动和议这件事大肆宣扬,所以使得这两个国家以为两国已经和解最后都处于观望之中。
反观秦国因为“远交近攻”国策的成功,齐国和燕国这两个国家则就在背后搞小动作。齐国因为当年五国攻齐之时,赵国也有参与所以当赵国向齐国求助借粮时,齐国因为这件事没有借粮给赵国。而赵国则是为了防备燕国在北部的十余万精兵都不能随时支援长平,长平之战后燕国更是企图趁火打劫赵国。因此在外交方面相比来看,赵国已经又输了一大块。
最后再来看将领方面的对比,赵国先是廉颇后是赵括,秦国方面先是王龁后是白起。赵国最精锐的是骑兵部队,而当时的长平地形其实不利于骑兵作战。因此廉颇在和秦国打了几仗发现他无法在野战中取胜对手,于是只能坚守不出,但是赵国国力根本耗不过秦国。因此只能派赞成主动出击的赵括来代替廉颇,而秦国与此同时也秘密换将,换上了老谋深算的沙场老将武安君白起。赵括虽然经常给他父亲出谋划策,但是却从没有独当一面过,当个参谋可以说绰绰有余。但是赵王偏偏让他出战,并且赵括出战后立马换下廉颇的心腹换上自己的人。
[var1]
可是秦国呢,虽然秦国方面不知道当时赵括的实力究竟如何,但是他们他们换将是秘密进行的,并且下令军营不准泄露否则就会杀头。而年轻的赵括以为秦军将领还是王龁主动出击却不知已经落入了白起的圈套。白起是谁?伊阙之战斩韩魏联军二十四万,鄢郢之战斩楚国十余万,更是焚毁了楚国宗庙。六国听到武安君之名无不胆寒。一个纵横沙场数十年未逢一败的沙场老将对上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这就好比一个小孩打大人,谁胜谁败已经可想而知。
因此长平之战或许从军事实力来说,两方可能不相上下。但是无论是综合国力,还是外交手段,将领之间的对比,赵国都是远远的逊色与秦国。因此长平之战无论是谁来,赵国都是会输,秦国一样会占领长平,之后的邯郸保卫战也是一样会发生,所不同的是赵国的损失是大还是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