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西突厥政权灭亡后的阿拉伯帝国统治时期,广大中亚、中东地区曾经建立过几个突厥的政权,其中最强盛的突厥政权之一就是塞尔柱突厥人建立的塞尔柱帝国。到了12世纪初,由于内忧外患,塞尔柱帝国一分为三,其中只有位于小亚细亚的塞尔柱王国则“延续了整个两个世纪而成为特别延长的事业,因为从他那里析出来了历史上的土耳其。”
但这个土耳其,并不是突厥塞尔柱人建立的,而是突厥奥斯曼人建立的。具体来说如下:
奥斯曼人的祖先,是从中亚迁徙到小亚细亚的突厥民族中乌古思部落的一支。首先活动于中亚的呼罗珊地区,后迁至里海附近,波斯的北部和东部,在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时期皈依了伊斯兰教。
“13世纪时,为了躲避蒙古人西征大军铁蹄的蹂躏,辗转迁徙到黑海南岸的小亚细亚定居。当时奥斯曼人的数目很少,力量也很单薄,其首领埃尔托格鲁尔掌管部落时,总共只有430个帐(帐是突厥游牧部落以氏族组成的经济单位)。后在一次关键性战役中帮助了突厥塞尔柱人,于是突厥塞尔柱人罗姆苏丹国(注:即塞尔柱帝国分裂后位于小亚细亚地区的那一部分)的国王阿拉丁二世,将奥斯曼人安置在马尔马拉海峡北部,与拜占廷帝国紧邻的西北边境地区,封赐给他们一块既不富饶,也不值得羡慕的商业要道作为领地。此后,奥斯曼人长期在这里守卫边疆,抗击拜占廷帝国,成为突厥塞尔柱人的藩属附庸。”14世纪初,突厥塞尔柱人罗姆苏丹国分裂成10个小公国,奥斯曼就是其中之一。
1288年,埃尔托格鲁尔因病去世,其子奥斯曼即位,他将突厥部落训练成为一支骁勇善战的武装力量。
奥斯曼一世
在兼并了邻近的突厥小公国后,攻占了拜占廷帝国的小亚细亚西北角的美朗诺尔城。1317年,又攻克了拜占廷帝国的小亚细亚西北部的重要战略军事重镇——布鲁沙城。1326年,奥斯曼因病去世后,其子年仅20岁的奥尔汉即位,“在短短的10年里,拜占廷帝国在小亚细亚的领土,已经完全纳入到了奥斯曼帝国的版图。”接着,便渡过达达尼尔海峡,进入色雷斯和黑海沿岸进行劫掠。1359年奥尔汉因病去世后,其子穆拉德一世率领奥斯曼人“通过武力首先兼并了保加利亚,随后进袭阿尔巴尼亚,并一直打到亚德里亚海岸。”拜占廷帝国成为奥斯曼帝国的藩属国。奥斯曼人通过近百年的时间就建立了横跨亚欧两洲的大帝国,他们就是今天土耳其人的族源。
游牧于锡尔河北岸吉尔吉斯草原上的乌古斯部落联盟中的一支突厥塞尔柱人,大约在10世纪中期,他们在其首领塞尔柱的统率下,越过吉尔吉斯草原漂泊到了河外地区。在布哈拉定居后不久,他们皈依了伊斯兰教。
在参与河中各种政治势力的角逐中,突厥塞尔柱人遭受到了失败,从此臣服于阿富汗人的加兹尼王朝,被称之为突厥塞尔柱人。突厥塞尔柱人于1040年打败了他们的宗主国加兹尼王朝,建立了强大的突厥塞尔柱帝国。
此后,他们靠强大的军力征服了整个伊朗,不久于1055年又攻占了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达,此时阿拉伯帝国已经名存实亡,而突厥塞尔柱人则强盛崛起,他们的疆域西至小亚细亚东部,南达阿拉伯海,北至基辅罗斯边境,东与中国接壤。
攻占巴格达后,大批的突厥游牧部落在突厥塞尔柱人的率领下,势如破竹,进人了拜占廷帝国统治的小亚细亚地区。而拜占廷帝国强盛时的疆土已经扩大到了叙利亚北部,亚区。而拜占廷帝国强盛时的疆土已经扩大到了叙利亚北部,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等广大地区,成为当时横跨欧洲与亚洲的庞大帝国。
突厥塞尔柱人彻底摧毁了拜占廷帝国在小亚细亚的统治,其统治疆域,除西北角的一小块地方外,全部都在突厥塞尔柱人的统治之下。此时小亚细亚地区的居民,不仅包括突厥人,还包括希腊人、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和犹太人以及大批从西亚、中亚迁徙过来的游牧民族。这些人们都在小亚细亚地区定居下来,并逐渐被突厥化和伊斯兰化。
罗姆苏丹国疆域图
13世纪,蒙古军队入侵小亚细亚半岛,使突厥塞尔柱人建立的罗姆苏丹国沦为蒙古人的藩属,这同时又给突厥人增添了新的血液,加速了突厥人与小亚细亚半岛土著居民的融合,从此使小亚细亚半岛开始了漫长的突厥与伊斯兰化的过程。蒙古人对小亚细亚的入侵,使得小亚细亚处于极度的混乱和无政府状态,动摇了拜占廷帝国在小亚细亚的统治,这就需要小亚细亚寻求一个新的领导,调整均势以适应新的情况。
此时地处小亚细亚西北部,今日埃斯基塞希尔城的北面为中心,自称名存实亡的突厥塞尔柱人罗姆苏丹国的继承者的一个突厥小公国——奥斯曼人,建立了历史上雄霸欧亚非三大洲的奥斯曼帝国。
突厥塞尔柱人在小亚细亚地区的统治结束以后,奥斯曼人接替了他们的统治。奥斯曼人起源于中亚的呼罗珊地区一个突厥游牧部落,后迁至里海附近,波斯的北部和东部,在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时期皈依了伊斯兰教。13世纪,为了躲避蒙古人西征大军铁蹄的蹂躏,辗转迁徙到黑海南岸的小亚细亚定居。
14世纪初,日渐衰落的突厥塞尔柱人罗姆苏丹国,分裂成为10个突厥小公国,奥斯曼人就是这10个突厥小公国其中的一个。大约从13世纪80年代,奥斯曼人就先后在其首领埃尔托格鲁尔和1288年即位的奥斯曼的带领下,对周围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征服和兼并,使得其他突厥小公国分崩离析,然后攻占了拜占廷帝国在小亚细亚的西北角,并把拜占廷帝国统治的美朗诺尔城改名为加希沙尔,作为其首府。
此后奥斯曼突厥公国逐渐取代了突厥塞尔柱人在小亚细亚的历史地位。1301年,奥斯曼又侵占了小亚细亚最富庶的卑斯尼亚平原。1317年,又攻陷了拜占廷帝国在小亚细亚西北部的重要的战略军事重镇布鲁沙城。布鲁沙城的陷落,标志着拜占廷帝国在小亚细亚统治彻底崩溃。此后奥斯曼人定都布鲁沙城,完全控制了通往欧洲的咽喉要道达达尼尔海峡。这就为突厥公国跨海向欧洲的巴尔干地区夸张,铺平了胜利的道路。
奥斯曼鼎盛时疆域图
奥斯曼去世后,这个不断发展壮大的突厥公国就以他的名字来命名,即后来的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建立后,他奉行对外扩张的政策。通过一系列的对外扩张,16世纪奥斯曼帝国达到鼎盛时,已经形成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
此时的奥斯曼帝国已经成为了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在国际政治事务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庞大帝国,其版图包括现在世界地图上全部或部分匈牙利、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希腊、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克里米亚、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约旦、沙特阿拉伯、以色列、也门、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地区,统治地区的人口统计数字推测大约3000万人左右。
通过以上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从突厥游牧部落不断由中亚迁徙到小亚细亚,到塞尔柱人建立统治,以及蒙古人的入侵,再到奥斯曼帝国的建立,土耳其人是由外来的突厥部落吸收和融合了当地的居民以及希腊人、库尔德人、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波斯人、罗马人,蒙古人等,才形成今天的土耳其人。
而且,突厥人在迁徙过程中,把突厥语和伊斯兰教带到了所到之处,并不断与当地人杂居通婚,使他们最终接受了突厥人的语言和宗教。同样,大多数突厥人也放弃了游牧迁徙的传统而转向定居,开始接受了阿拉伯与波斯乃至拜占廷帝国的文化,从而出现了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的局面。
这种种族和文化的大融合,造就了土耳其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赋予了土耳其文化的独特性质,即其混合特色。所以当今的土耳其人已经很难找出突厥人的痕迹,他吸收和同化了许多民族,包括一部分非突厥的成分,已经是一个突厥化和伊斯兰化的多民族的混合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