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君主都在为制度发愁,秦国没解决,魏晋能解决吗?不好说

古代君主都在为制度发愁,秦国没解决,魏晋能解决吗?不好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965 更新时间:2024/2/6 16:18:05

关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实施,在秦朝就已经展开讨论了,而且持续了近千年。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此发表了很多见解。

“臣闻古之王者,必建同姓以明亲,必树异姓以明贤。”——《六代论》

这句话强调了分封制,在兴盛之时各地诸侯共同治理天下,衰败之时共同守卫王土,天下安定之时诸侯共同享受天下之福,天下危机之时一同抵御灾祸。

一、从秦看分封与郡县

[var1]

昔日夏、商、周都是历经数十代才灭亡的,而秦朝却是二世而亡,这原因的到底在哪?将夏、商、周三代与秦国祚的长短归于使用分封制和郡县制之不同,即“三代之君,与天下共其民,故天下同其忧。秦王独制其民,故倾危而莫救。”

我们再来看看春秋时期的情况,那时候周王室的影响力虽然已经没有西周时期强盛,各地诸侯虽说都很有实力,但也没有说有那一国出来将衰败的周王室覆灭,这是为何?

很大原因在于晋国,因为晋国强盛且与周王室同宗,这样的话就对其他诸侯有很大的震慑力。这也是分封制在此时的优点。

而到了战国时期,各方诸侯的力量渐渐减弱,此时的秦国强盛起来了,始皇帝灭六国一统天下,实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但是秦朝国祚并不久,秦朝实施的是郡县制,有人就会想秦朝这么快灭亡会不会和郡县制有关系呢?

那我们就从秦朝来看看郡县制和分封制

秦朝的崛起不就是靠着周王室衰微才有机会的吗?秦朝施行郡县制,废除礼乐之教,施行苛刻之政;王侯子弟无任何封地,同样功臣也没有封地,内无宗子辅政,外无诸侯藩卫,秦始皇自以为关中地区固若金汤,他建立的大秦帝国是千秋万代的基业,没想到的是只经历了二世就毁了。

[var1]

“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史记·商君传》

秦国的郡县制也并不是从秦始皇一统后才开始的,文献记载当年秦国迁都时就已经有了“郡县制”。

有人就认为“分封制”优于“郡县制”。

可以认为秦的灭亡是没有设立诸侯,危难时期没有诸侯拱卫都城,导致迅速败亡的。假若秦始皇将各州割裂分给子嗣,形成封国,这些封国可以辅助皇室,枝叶相扶,这样的话秦朝也不会因为陈胜吴广起义和其他起义而迅速灭亡了。

二、从汉看分封与郡县

[var1]

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我们再来看看汉朝的兴亡:

“汉鉴秦之失,封植子弟。及诸吕擅权,图危刘氏,而天下所以不能倾动,百姓所以不易心者,徒以诸侯强大。”——曹冏《六代论》

汉高祖刘邦吸取亡秦教训,实施郡县制和分封制结合的,在刘邦去世后吕雉专权,之所以能转危为安都是因为“诸侯强大”,但是西汉的分封制又造成吴楚七国之乱的根源,至于如何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

我个人认为,分封制中的诸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一些突发状况,譬如西周时期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周幽王调皮为了讨好妃子褒姒点燃烽火台,没多大一会诸侯们就都赶到了,就表明在这些诸侯的效率还是很高的。

但是历史上这诸侯反叛的事也不少,西汉有名的“七国之乱”不就是诸侯反叛吗?还有后来魏晋时期的“八王之乱”,所以就要把分封制中的诸侯问题解决好,这样才能使诸侯真正的为皇室服务。

我想诸侯到最后之所以反叛无非以下几种原因:

(1)皇帝无能,皇帝一旦无能了,诸侯们的野心就大了。

(2)血缘关系的淡化,第一代开国皇帝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兄弟和儿子们,时间久了虽然同宗,但是在血缘上已经没有多亲近了。

(3)中央集权的弱化,地方势力强盛。皇帝居庙堂之高,不懂远处的江湖,拥有封地的诸侯有土地所有权和税收权,财政军三权在手,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很低,日子久了,诸侯就不免心生反意。

对于诸侯的遏制,汉武帝也有自己的办法——推恩令。

[var1]

有人认为推恩令的形式和分封制极其相似,但是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政策,从大汉集团创始人刘邦开始,就是分封制和郡县制两种一同施行,慢慢集团里的各地分公司的经理(各地诸侯王们)做大了,就想要单干,或者是夺权,这就要引起大汉集团董事长(皇帝)注意了。

到了汉武帝当上董事长的时候听从主父偃献计,决定使用另一种方法加强总公司的集权统治,就是“推恩令”,本来各地诸侯死后,只能有一位“合法继承人”继承封地,现在只要是诸侯王的儿子,不论是嫡系还是庶出都有权利,分得一片土地。

董事长我对每一位员工都很好的,大家都好好干,都有土地可以分。而且由董事长给制定封号,所以大家都是合法的。

推恩令,使诸侯王的儿子们都成了王侯,但是也使王国封地被分割,进一步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这才是推恩令真正的目的。

“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

[var1]

推恩令和分封制还是有区别的:

分封制的核心是天子,天子将自己的土地分封给兄弟、子嗣、有功之臣,这种方式一是为了奖赏他们,而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统治领域,还能在紧要关头“勤王”。再来看看推恩令,推恩令说是分封制的一种延续,但是又很矛盾,因为推恩令的产生是为了削弱诸侯王权力的,而分封制是给诸侯王下放权力的,这是本质上的不同。

但是推恩令还给西汉带来了一个不能弥补的失误,就是王莽篡汉时。推恩令虽说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封国势力,但是分封制中“拱卫王城”这项职能也彻底失去了作用。

说到底不管是分封制还是郡县制,还是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政策“推恩令”,都是为了统治阶级巩固王权而诞生的。

三、从魏晋看分封与郡县

曹魏统治时期以曹爽和曹芳为代表的统治时期,面临着极大的危机,在这一时期,就有人主张加强宗室力量。认为自秦朝废除郡县制后,以后各朝的灭亡都和郡县制有关,郡县制使得一些重要的地方没有子弟把守,在朝堂之上也没有宗室支持,在国家危急之时,没有支援,这是造成国家灭亡的主要原因。

[var1]

“观五代之存亡,而不用其长策,睹前车之倾覆,而不改其辙迹。子弟至空虚之地,君有不使之民;宗室窜于闾阎,不闻邦国之政。权均匹夫,势齐凡庶,内无根深不拔之固,外无盘石宗盟之助,非所以安社稷之百代也。”——《六代论》

但是我认为,这并不是郡县制的问题,而是统治者个人的问题,就分封制来说,的确可以在国家危急之时出兵勤王,但是那是建立在君臣信任之上,如果皇帝本身就和诸侯王有矛盾,这时候不来捣乱就不错了。

[var1]

有人支持分封制,就有人反对分封制。

“魏氏王公,既徒有国土之名,而无社稷之实,有禁防壅隔,同于囵圄;号位靡定,大小岁易;骨肉之恩乖,常棣之义废。为法之弊,一至于此乎!”——《三国志》

陈寿认为曹魏的分封有名无实,虽有分封之形,分封制所有的优点,没有一点体现出来的。

总体来看,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就是拱卫帝室,巩固皇权。但对于宗室封国威胁皇权的一面,有些人并没有看到,郡县制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产生的,后来也有人将分封制和郡县制并用,相互补充,相互牵制。对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上文中我所说的都是从制度表面来看历代的兴亡,所关注的问题,即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郡县制自产生以来从没有被彻底废除过,直到今天使用的制度也是由郡县制转变而来的。

更多文章

  • 三国时期,魏国为什么不主动进攻蜀国?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三国蜀国进攻魏国,三国后期魏国进攻蜀国路线,为什么魏国不主动进攻蜀国

    当年,汉中战役曹操一战而败,从此放弃了南下进攻蜀地的打算。原本,汉中由曹军大将夏侯渊镇守,可以说是曹军南下进攻蜀地时,极其重要的一块大本营。汉中战役爆发大抵分为三个阶段。二十三年,先主率诸将进兵汉中。分遣将军吴兰、雷铜等入武都,皆为曹公军所没。先主次于阳平关,与渊、郃等相拒。二十四年春,自阳平南渡沔

  • 隋唐四任雄才伟略的皇帝,为什么都拼了命要灭亡高句丽?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唐太宗为什么选择高句丽,唐太宗在位期间灭了高句丽吗,历史上杨广几次征高句丽

    高句丽位处朝鲜半岛,渔猎、农耕、游牧三种文明集合一体,极盛时期的疆域达到东临日本海、南制汉江、西北越辽水、北到辉发河。他们不仅有土地资源,还有无人争夺的海洋资源,每一年的一个特殊几天,都会有成群结队的鱼儿逆流而上供他们捕捉。高句丽的文化和中国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很早就建国,从部落文明走向封建文明

  • 穷出身的安禄山,为何能在安史之乱前平步青云?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安史之乱第一年安禄山就死了,安禄山与安史之乱的故事,安史之乱安禄山有多强

    后来在安禄山长大后,因为不喜欢自己的这个继父,便想着法子的逃出了那个家中,虽然在第一次的逃脱中,被继父抓了回来,但是在第二次的逃离中顺利的摆脱了那个家庭。发迹的原因说起他的发迹,是带有戏剧性的,因为正是在那个时候,他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一个贵人。在那一天中,不知他是因为为了换取生活的费用,还是为了解馋

  • 隋炀帝杨广的两个女儿,长得貌美如花,却都嫁给仇人,结局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隋炀帝杨广有多少个儿子和女儿,隋炀帝杨广资料,杨广女儿图片

    作为一个荒淫无道的皇帝却只有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这很不正常。隋炀帝被属下勒死,他的子孙下场也不好过,三个而儿子自然不会被仇人放过,都死掉了,而他的两个女儿,虽然没有被杀,但是过的也很悲惨。杨广的两个女儿长的貌美如花,大女人嫁给宇文家,小儿女嫁给李世民。宇文化及杀了隋炀帝,是他的杀父仇人,李家灭掉隋朝

  • 古画揭秘武则天真容,堪称“绝代佳人”,身高1米67长相异于常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武则天头骨容貌复原图,武则天简单的画像,武则天画像真实原图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里,武则天身为女性能逆流而上,简直堪称历史传奇,她凭借自己的实力,稳坐王位这么多年。武则天能让李治神魂颠倒,甚至出家后都没让李治放弃找回武则天的心,可见武则天的容貌并非凡夫俗子那般普通。不然也不会在她还是少女时因美貌被皇帝看中,并纳入自己的后宫,但武则天在宫中十多年不被皇帝宠爱,

  • 贞观之治时唐朝以德治为主,开放包容,注重人才赢得后世赞誉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朝的贞观之治,唐朝贞观之治起止年代,贞观年间唐朝进入鼎盛时期了吗

    李世民治下的唐朝,之所以能创造“贞观之治”的繁荣盛世,这与李世民以稳妥而有效的治国思想来管理国家是有密切关系的,李世民的治国思想和治理方式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和认真借鉴的方面。第一,“仁义为治”“德主刑辅”隋灭唐立,李世民亲眼目睹隋朝灭亡的过程,对隋朝失败教训记忆犹新。隋初建时,隋文帝锐意改革,政绩显

  • 外来突厥部落吸收融合各地居民后形成今日土耳其人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土耳其认突厥为祖先,突厥族现状,突厥部落分布图

    在东西突厥政权灭亡后的阿拉伯帝国统治时期,广大中亚、中东地区曾经建立过几个突厥的政权,其中最强盛的突厥政权之一就是塞尔柱突厥人建立的塞尔柱帝国。到了12世纪初,由于内忧外患,塞尔柱帝国一分为三,其中只有位于小亚细亚的塞尔柱王国则“延续了整个两个世纪而成为特别延长的事业,因为从他那里析出来了历史上的土

  •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和唐朝的边疆政策导致安史之乱必然发生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安史之乱唐朝女性,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北方还是南方,七年级历史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兴盛转向衰落的关键性事件至今,唐朝给了人留下的印象更多的是“大唐盛世”,是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确实,唐朝有过盛世,自从唐高祖李渊开创了唐王朝之后,唐朝曾接连出现了比较兴盛的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创造了“贞观之治”,成了唐朝最令人羡慕的时期,当时基本上是国泰民安,富裕安宁,四方折

  • 武则天给贺兰敏之的罪状中有内乱之事,但其墓志铭对此却一字不提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武则天杀贺兰敏月,贺兰敏之是武则天赐的吗,武则天秘史中贺兰敏之结局

    兄长死后,她不将父亲周国公的爵位交给哥哥的儿子们来继承,反而交由姊姊韩国夫人外甥贺兰敏之来继承,并将敏之改姓武氏,跟从母姓。弘文馆编《三十国春秋》说贺兰敏之“朝内士子交游甚众”,累官至兰台太史令、左散骑常侍,袭周国公。贺兰部落当年是代北拓拔鲜卑集团之一,世为豪帅大官,也是北魏初期的后族,到了道武帝时

  • 因晋朝无法施展抱负,故张宾选择投靠石勒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张宾给石勒的建议,张宾是石勒谋士吗,石勒为什么废张宾

    可为什么作为汉人的张宾,会辅佐这么一位富有争议的胡人雄主呢?其实从张宾早年的出仕经历就可以知道一二:张宾从幼年时便熟读经史,长大后曾经出任中丘王帐下的都督,不过因为其出身不高,仕途不顺最终因生病被免官。于是,有着雄心大志的张宾,便对自己的兄弟感叹道:“吾自言智算鉴识不后子房,但不遇高祖耳。”郁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