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十五年,清朝街市上的放映者,支起带有不同高度镜片的匣子,招呼过往行人来观看。匣子上通常会放上玩偶和小雕像吸引旁人,并供排队等待的消费者欣赏。其上有旗子写着“西洋景致”,匣子里面装着画片儿,匣子上放有放大镜,根据光学原理操作,可以看放大的画面,这种光学器材在近代欧洲早期于各地为观众提供了欢愉,它便是“西洋镜”。大清普罗大众对于西洋镜的追捧,也是清朝百姓对于娱乐文化的一种追求。起初儿童是主要受众,孩子们簇拥在西洋镜前的样子,和蒲呱画中描绘的一样,体验着淳朴的视觉潮流。然而关于清朝西洋镜的大部分“西洋景致”,并非与洋人有关。
这本是近代科技发展智慧的结晶,不过传入清朝后,也讲究入乡随俗。一开始也还算体面,围绕江南一带如苏州、扬州和南京等大城市的景色,在匣子中造景,其后一些匣子开始由南京匠人制作,说明西洋镜已经在清朝本土化了,而江南地区的生产和工艺全国闻名。扬州作家李斗还谈到匣子内画片的丰富多样,除了著名景点的观光之外,还有的西洋镜放映知名小说戏剧的插图,然而这也是玩物丧志的开端之一。如徐乾学诗集的最后一首提到的内容,在现存的光学器玩中,亦可以见到:“乾坤万古一壶冰,水影天光总画图;今夜休疑双镜里,从来春色在虚无。”
这里的春色,已经不再是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景色,毕竟他在另一首西洋镜诗中也提到美人,实指青楼女子。在西洋镜中,也有如一幅富贵宅院里闺房外,男女即将私会的画面。一个大胆的女子,在男人扶好梯子,让他翻墙进来,与右侧竹帘后的女子即将私会的画面。后来,这种诱惑观众的行为,已经开始在西洋镜中,有展现上海澡堂之中两个女子的画面,对于闭塞中的清朝民众来说,不仅是陌生,更是诱惑与堕落。对于消费群体来说,这种伤风败俗的玩物丧志,也会引起庙堂之上的关注,毕竟曾经寄望于瞧瞧西洋景致的观众,开始变成窥探者,因为只有孩子和娇小的女子,才能直起身观看,成年男子必须蜷缩蹲坐弯腰,模样尴尬而猥琐。
所以说西洋镜里的内容,也是清朝风气变迁的一个缩影,西洋镜夹杂着传统民间文化,曾经标志着小规模的文娱复兴,比如将其中的“老北京”的浪漫主义,与怀旧联系起来,不失为一举两得。但是,玩物丧志的下场,无外乎同归于尽。宣统年间,西洋镜因为其中伤风败俗之内容,被清廷明令禁止。而随着清朝倾覆,改朝换代之后的辞典中,对西洋镜的定义,仍是观看匣子或戏法,当然还加上“为没受过教育的人们,提供不真实视觉镜像”这样的定语,其中之意不言而喻。
参考资料:《清代中国的西洋镜、社会和视觉性》、《憺园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