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乾隆一生作诗4万余首,只有一首选入小学语文课本,值了

乾隆一生作诗4万余首,只有一首选入小学语文课本,值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922 更新时间:2024/2/21 11:15:21

所谓的十全武功,在这里就不多赘述了,相信很多人都了解其中究竟是怎么回事,这里就简单说一下他的那些兴趣、爱好。乾隆皇帝的兴趣、爱好有很多,比如收集古玩字画,比如喜欢在古籍字画上盖章题字,比如他喜欢写诗。

乾隆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一年有365天,一百年就是36500天,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一天写一首诗,需要写一百多年,但我们知道能活一百年的人都是人瑞,那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乾隆皇帝去世的时候是89岁,当然这个年龄算是很高寿了。但就每天写一首来算,理想状态下,乾隆一生能写三万余首,但这是理想状态,实际上根本达不到这个程度,毕竟首先需要排除的就是乾隆的童年期。

乾隆皇帝25岁即位,估计在此之前,他写的诗是很少的,在诗词上的爱好,应该是在做皇帝的时候培养的,如果算从25岁开始写,一生写了60余年,要每天写两首诗才能达到一生四万余首这个数量。

平均每天写两首诗,想想也能知道诗的质量如何,这里并不是质疑乾隆皇帝的学水平,而是诗歌这种东西,每一个字都需要细细推敲、打磨的,只有这样才可能打磨出一首好诗,当然白那样的天才不在此列。就比如贾岛在创作《题李凝幽居》的时候,就“僧敲月下门”一句反复琢磨,始终不能确定用“敲”还是“推”,最终在偶遇韩愈的时候,贾岛表达了自己的困惑,韩愈说“敲”字最传神,于是就有了著名的“僧敲月下门”。

由此可见,所谓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也并不是真的就脱口而出好诗词,而是需要长时间词句上打磨,下苦功,终有一天,才可能做到妙手偶得,说白了也是天才和汗水的结合体。

再来说乾隆作诗,乾隆作为一国之君,自然没有那么多时间泡在爱好上,即便他喜欢卖弄自己的学识,但也只能在治国之余。虽然现在看来,所谓的“康乾盛世”有很多的假象,但是乾隆皇帝本人确实是一个勤政的皇帝,在政事上并不懈怠,这就决定了他在业余爱好上的时间有限,再分到各种爱好上,那么就大打折扣了。

由此可知,乾隆皇帝花在作诗上的时间必然不长,可能略一沉思,一首诗就出来了,诗的内容不过就是四五二十个字或者四七二十八个字,再取个题目,甚至未必会考虑对仗、押韵什么的事情,想必按照乾隆皇帝的性格,他的诗自然是比较工整的,是符合诗的要求的。

但是也仅此而已,至于具体的内容,我们可以自行想象一下,就好比是打油诗,意境什么的是不怎么考虑的,有些甚至是根本看不懂的,反正只要乾隆觉得好就是真的好,但是乾隆写的这四万多首诗也并不是都一言难尽,要知道其中有一首是入了小学语文课本的,那就是著名的《飞雪》,是这么写的: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是不是朗朗上口?是不是浅显易懂?是不是好诗?当然是的。这首诗估计没花几分钟的时间,天空中飘起了雪花,乾隆皇帝在百忙之中看着天空,突然灵光咋现,然后低头一挥而就,于是就有了这首写进小学语文课本的诗,这是乾隆的幸运,写了那么多诗,终于凭借才华而不是自己的权势被后世认可了。

很多人觉得乾隆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只有一首诗入选小学语文课本,未免太过难看,其实不然,有些诗人终其一生也没有写出一首打动后人的诗,尽管这些人写的诗没有乾隆多,但也是花费了时间的,也是一张张草稿纸扔掉了的,从这里来说,乾隆的诗能有一首被后世认可已经算是幸运了,毕竟是认可了,让这个爱好不至于只是被笑话。

况且小学语文课本统共才收录多少首诗?不过六、七十首,最多不过八十余首。历史上的诗人有多少?喜欢写诗的业余诗人又有多少?就更不用说古代的浩瀚诗海了,有多少诗被写出来?但是不管这些数量是怎样的,小学语文课本就收录那么些诗歌,乾隆到底有一首入选了,在这件事上,我们不能只看到四万分之一,还应该看到那个一。

更多文章

  • 打下江南后多尔衮颁布剃发令,引起江南民众反弹,后果超出想象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多尔衮剃发制度,清朝蒙古人也剃发吗,多尔衮杀了多少江南人

    剃发令,在清朝刚刚进入北京之时就已经颁布,多尔衮命令京师居民在为崇祯服丧三日之后即按照清朝制度剃发。但是,此举无疑违背了汉族几千年以来的礼制,汉族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而现在清朝统治者要求剃发,断断不可。因为剃发令的颁布,导致北方各州县爆发了反抗清朝的运动,眼看形势不稳定,多尔衮当机

  • 纪晓岚在清朝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纪晓岚是什么官职,清朝纪晓岚是什么级别,清朝纪晓岚是 一品大员吗

    但这都是偏见,刻板的受到电视剧的误导,这些年来,由于很多人都意识到了和珅的实际地位,因此倒是不再有人把纪昀和和珅来做对比。纪昀年少有为,年纪轻轻的就很有才名,也因此养成了容易骄傲自满的性格,他去参加科举考试当中的乡试,直接中了第一名解元。向来对自己才学极度自信的纪昀果然飘了,觉得这科举考试也不过如此

  • 历史的另类脸谱:打仗变成赛跑,七万余北洋军不敌三千湘军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清末军队历史资料,历史上真实的湘军,历史湘军将领

    北洋九年的暮春,直系军阀骁将吴佩孚开始收拢部队撤防,虽然一直瞧不上北洋军阀在前线的上司之一,时任湖南督军的皖系军阀骨干张敬尧,在撤防之前,吴佩孚还是打好了招呼,与其协商换防的事宜。但是庙堂之上的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却不买账,毕竟算是自己学生的吴佩孚擅自撤军,实在是不把自己这个老师当腕儿,于是一日数电命

  • 小偷进了和珅家的库房,什么都不拿,为何却带出了一支笔?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实际上,我们知道和珅的确是大清王朝富可敌国的存在,和珅最初的经历也是相当励志的,他是福建副都统常保的儿子,但是常保在和珅九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其母去世得更早,所以小小的和珅和弟弟和琳就成了孤儿。和珅从小就很刻苦,精通好几种语言,但是他二十岁那年参加科举考试却失败了,不得不以门荫入仕。和珅颇有才华,很快

  • 清朝三座宫殿活人不得居住,前两座家喻户晓,第三座却遭洗劫一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各位朋友上午好!子渊之前曾给大家介绍过很多与故宫的趣事,引发了读者热议,今天就再给大家说说明清时期三座不能住人的宫殿,前两座还较为出名,最后一座则几乎是无人知晓。众所周知,故宫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宫殿,其珍贵价值无法估量,作为明清两朝的皇家宫殿,按理说故宫的首要功能应该就是住人,那为什么却有三座

  • 乾隆最喜欢的女儿十公主,为何后半生却十分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乾隆最喜欢的公主是谁,乾隆救十格格,历史上乾隆最疼爱的女儿

    而乾隆之所以宠爱十公主,也确实是有很多原因的。十公主是乾隆的么女,是乾隆的最后一个孩子,而且是乾隆年过六十才出生的孩子,是典型的老来女,在此之前,后宫已经有近十年没有孩子出生了,上一个出生的还是1766年出生的皇十七子永璘。因此,十公主出生后,乾隆极为宠爱这个女儿,真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

  • 鸦片本身价格高昂,为何清朝贫民人人都抽得起?实情令人愤怒痛心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从清朝到民国鸦片为何如此猖獗,清朝走私鸦片主要国家,清朝火烧鸦片全集

    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四月二十二日,钦差大臣林则徐主持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大批鸦片,史称“虎门销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禁毒活动,在国内外引发巨大轰动,甚至成为诸多国家的禁毒范例。然而在此之后,罂粟之花仍以惊人速度侵占了中华大地,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被铲除。为何中国近代史上鸦片屡禁不止、

  • 北洋军阀的人情味:兵戎相见却手下留情,不是因为利益而是礼义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揭秘北洋军阀,对北洋军阀的积极评价,北洋军阀之间的规矩

    在北洋历史上,庙堂之上的掌门人,走马灯般变幻,但是血流漂橹的惨烈却很少见。相比于历史上改朝换代之时必将斩草除根,庙堂之上不相信眼泪,只信奉利益至上的原则,当时的北洋军阀,血液里依然流淌着浓淡不一的礼义敬畏,以及游离若馨的人间烟火气,也就是人情味。民国九年的直皖战争,皖系军阀一败涂地,段祺瑞避走津门,

  • 北洋军阀的杀手锏:开战前通电揭丑,只为在道义上占尽先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北洋军阀斗争激烈,揭秘北洋军阀,北洋军阀历史事件导图

    在北洋历史上,小军阀之间的摩擦好比是过家家,像川系军阀之间的混战,二十年的时间里不少于400次,以至于老百姓还会当作看戏一样前来“观战”,噼里啪啦一顿招呼,至于为何而开战则不明所以,也就是“师出无名”。大军阀的之间的对决,可不是这般简单粗暴,毕竟每个军阀集团都有自己的扛纛人,也要给手底下一群“草头王

  • 宁古塔有多可怕,为何有些清朝官员一听流放到那里,都怕得要死?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宁古塔的真实历史,清代边境宁古塔,清朝人眼中宁古塔

    相信随着各种清宫剧的热播,大家也逐渐有所了解。其实宁古塔并不是一个塔,它代表的只是一个地名,位于黑龙江省的宁安市,它的面积很广,分为新城和旧城。宁古塔地区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并且管理着黑龙江流域一带所有的事物,由此可以想象宁古塔具有何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重要归重要,在清朝,却抹除不了它穷山恶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