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代县令有多难?从户籍到民生事无巨细,一人犯错众人连坐

唐代县令有多难?从户籍到民生事无巨细,一人犯错众人连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577 更新时间:2024/1/3 7:54:43

春秋时期的楚国最早实行了县制,同时期的秦国是最早实行郡制的国家,那时的县是大于郡的,每个县有四个郡。

自秦朝统一六国之后,便统一并实行了郡县制,郡是朝廷以下最高的行政机构,郡下设县或者道,道以下设乡或者里等基层行政机构。

郡县制是完全不同于分封制的管理制度,分封制会导致诸侯实力增强时渐渐脱离中央的管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兼并以及战争把周天子的权力降低到了极点。

郡县制则避免了诸侯脱离中央掌控的问题,使各地行政机构直接接受皇帝的管辖。

而县作为政府管理地方的基本单位,县令的工作职责则会直接影响国家的稳定发展。唐代把郡县制改为州县制,并明确了县令的职责范围,县令是唐代乃至于所有朝代中,都是国家制度的重要构成和治理国家的重要基石。

古代县令职责繁重,唐代县令尤其忙

1.历代县令都劳苦功高

周代的县令被称为“县正”,主要执掌一个县的政令和赏罚事宜。唐代杜佑的《通典·职官》中记载:“县邑之长曰宰,曰尹,曰公,曰大夫。”春秋时代的各诸侯国面积较小,县正直直接由君主任免。

秦代和汉代的郡县制完全一样,政府按照人口的多少任命县的执政长官,人口多的地区执政长官为县令,人口少的地区执政长官为县长。

范晔在《后汉书》中这样解释县令的职责:“皆掌治民,显善劝义,禁奸罚恶,理讼平贼,恤民时务,秋冬集课。”

可见秦汉时期的县令职责已经比较明确和全面了,从治理到审判再到恤民政策都需要县令或者县长来亲自负责。到了晋代,县令的作用更加重要了。晋制中规定:“不经宰县,不得入为台郎”。只有当过县令或者县长的经历后,才能进入中央任知尚书令或者御史。

隋代的县的划分在人口的基础上增加了地理战略方面的考量,比如把重要的大兴、长安等五个县的长官升为正五品,其他的县令品级按照户口和战略地位来划分,唐代在县的划分标准上也沿袭了隋的准则。

宋代及此后的明、清两代把县令统称为“知县事”,不再任命正式的地方官员,所有县的长官都由中央派遣,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知县在职权上比县令多了监管地方军事的职责。

自郡县制实行以后,虽然各代的县在区域划分、长官品级、长官职责内容上有一些变化,但在统管地方政务这一项职责上是固定不变的。地方政务的实施和执行是离不开县令的辛勤工作的。

2.唐代县令的职责繁重且具体

唐代之前的书籍虽然对县、县令、县长有一些记载,但大多是在官职品级和县域划分上作了介绍,在县令的具体职责上即便有些记载也都是一笔带过。唐代的县制在前朝的基础上做出了更加完备的发展。

《唐六典》作为唐朝比较完善的行政法典,对县令的职责作了详细的规定。县令的首要职责就是管理社会、教化百姓。

《唐六典》记载:“皆掌导扬风化,抚字黎氓,敦四民之业。”并且关注农业的发展,百姓是否能够安居乐业,审讯案件,了解百姓的疾苦。

在人口管理方面,县令需知道本县的壮丁、残疾、老年人口状况,贫富人口的数量,百姓的收入情况等等,以便征调兵役和徭役。

唐代县令把辖区内的百姓按照资产的多寡分为九个等级并记录在案,各户在缴纳资产税时需按照自己等级的高低交纳对应的税钱,这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每三年都需要重新登记一次。

虽然编辑籍账、管理交通和地方仓库有专门的官员“僚佐”负责,但县令却有着统管的职责,其中“籍账”就包括户籍和账务两类,每三年造籍以后都需要把籍账上报给州和尚书省。

唐代实行的土地制度为均田制,每年年底,各县的县令都会按照户籍对治下农户的土地重新收回并“授给”,并且登记在户籍中。

这是及时调节各户因人口增减和土地分配的关系。在赋役征发方面,县令征发役丁需按照“先富强后贫弱,先多丁后少丁”的原则,同时,县令在处理诉讼案件的时候,必须做到公平公正、按照律法审判。

唐代县令的工作内容是相当繁重的,从户籍到民生,从土地分配到税务缴纳和赋役,从案件审理到籍账管理,从教育教化到政令实施,都需要面面俱到。作为封建时代的社会基层干部,县令的职责对社会治安的稳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如古人所说的一样:“郡县治,则天下安”。

县令是维持盛唐社会的重要保障

1.县令的考核和任免是极为严格的

正是因为县令对于地方治理的重要性,因此皇帝和尚书省对于县令的任免是非常重视的。负责选任县令的礼部官员如果渎职也会受到严重的处罚,《旧唐书》中记载:开元年间,卢从愿、李朝隐二人在担任礼部侍郎,两人选任的的二百多位县令中有多人不合格,二人也因此被贬为刺史。

唐太宗时期允许五品以上的官员荐举县令人选,县令的政绩优劣对举荐人的考评有直接影响。如果被荐举官员在任职期间有贪赃枉法等行为,荐举人也会被处以失察之罪。、

武则天时期为了选拔县令特地设立“县令举”的科试,该科试除了考察儒家经典外,还会考察考生对于朝廷政令、国家法律制度的熟悉程度,应试者必须能对朝廷的施政方针和具体实施过程中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才能通过考试。

除了在选任时候的考察之外,每年一度的常考和不定期的巡考,《通典》中记载唐代官员“凡居官,以年为考”。

每年的年末,各县县令需要真实记录自己一年里的功过得失,再由州级官员当众宣读县令们的自我评价,并给出政绩评语。其中,户口人数的增多或者减少、农业生产情况的好坏是县令考核的重要指标。

至于“巡考”,分为由州级官员组成的定期巡考和朝廷派遣的特使组成的不定期巡考。巡考团对于各县县令的政绩如实做出评价,对于政绩优异或者恶劣的官员会上报给皇帝进行嘉奖或者惩罚。

唐代县令在考核制度以及纠察制度上已经相当完善了,不但在选任制度上多种方式并行,还要求举荐人对被举荐人负责。并在县令任期内进行各种形式的考核,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县令的不作为和贪污腐败现象。

2.问责制度严厉,僚佐连带处罚

对于政务错失朝廷采用“一人犯错,众人连坐”的措施,县令作为主要被问责对象,相关僚佐作为连带处罚对象。比如在均田制实行的时候,如果没有做到“应授田未授,应收田未收”,县令和里正都会受到处罚。在户籍编制过程中出现漏户或者错误等问题,县令和负责籍账的僚佐也会被连带处罚。

《唐律疏议》中规定官员如果利用自己的职权贪污受贿或者侵占国家财产的行为,以盗罪论处。如果脏物的价值超过三十匹绢,贪污官员会被处以绞刑。

唐代律法对于官员贪污受贿的惩罚措施极其严厉,官员因私接受财物或者馈赠也会受到惩罚。下级官员犯脏论罪的时候,上级官员也会被连坐问罪。

唐代法律还规定,县令一旦上任后,不得擅自离开自己管辖的县境,也不能在非休沐的时候接待宾客、举行宴会。县令必须对辖区负责,坚守岗位,认真履行县令的职责。

唐代朝廷常常颁布诏令训诫县令,时常有如《劝奖县令诏》、《诫县令敕》、《县令箴》等诏令被颁布。这些诏令相当于县令们的思想教育文件,敦促他们重视农业生产,关注民生民意,教化百姓安居乐业。

唐代的县令问责制度、严厉的贪污处罚制度和官员训诫措施虽然给县令施加了很大的执政压力,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县令的贪污现象,为良好的县治提供了条件基础。

总结:唐代县制是皇帝和朝廷治理国家的基石,县令对唐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唐朝的县令太难,职责繁重,了工作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是国家政策落实和政务实施的基层管理者。虽然县令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底层工具,也是君控制国家的基层权力机构。

但是不可否认,县令对于基层的治理有着巨大的贡献,如果说皇帝和朝廷中枢是一个国家的心脏和大脑,那么县制和县令则是一个国家的四肢,是忠实实施中央命令的基础。

唐代的繁盛离不开基层县令的治理,县制在唐代得到完备的发展。《唐六典》对县令职责的明确规定,为其后的朝代治理国家提供了参照对象。其中严厉的问责方式和考察方式是完善官员制度,减少官员懒政、贪污现象的优秀政策。

参考资料:

1、《通典·职官》

2、《唐六典》

3、《旧唐书》

4、《唐律疏议》

更多文章

  • 宋仁宗、明仁宗、清仁宗这3位皇帝,只有他才担得起1个“仁”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这一次宰执大臣们直接被带进了皇帝的寝宫,大内福宁殿西阁。韩琦等人被眼前所看到的景物惊呆了。这是天下共主的房间,可是幄帘之内,只铺着颜色暗淡的素色被褥,看上去已经很久没有替换了。这时仁宗已经醒了过来,看他们不住地打量,很平淡地说。“朕居宫中,自奉止如此尔。此亦生民之膏血,可轻费哉?”诸位相公,想想平日

  • 大明天字第一号案:蓝玉谋反案,真的是因为谋反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蓝玉蓝玉曾经抢占了东昌的民田,御史查究追问此事,蓝玉大怒,赶走了御史。他还在半夜敲击喜峰关关门,关吏没有及时开门接纳,蓝玉纵容士兵打破关门长驱直入。这些行为让太祖十分不满,曾多次责备他。蓝玉对太祖的不满和不敬也日益明显。太祖原本想封他为梁国公,但由于他犯错而改封凉地,还把他的过错刻在铁券上。蓝玉仍然

  • 东汉末年,曹操能北征乌桓,为什么西晋统一以后,反倒五胡乱华?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五胡乱华时期是指西晋后期八王之乱后,中原地区汉族实力锐减。五个胡人部族:匈奴,羯族、羌族、氐族、鲜卑,进入中原汉地,大肆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使中原地区十室九空。五胡乱华是汉民族历史上的一大浩劫。那么,为什么会发生五胡乱华的事情呢? 五胡乱华地图 第一,晋朝得国不正,不得人心,国力衰弱。众所周知,西晋

  • 明朝皇室以五行命名,其所用金属偏旁文字有些在明朝前已出现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的儿子一共有26人,在他兴致所到时,他给自己这26个儿子中已经有了子孙后代的人敲定下了一系列的辈分。朱元璋几乎为自己每个儿子的后代都敲定下了20个辈分,供他们子孙后代的20代人使用。为了可以让子孙千秋万代,他给子孙利用玄学“五行相生”的原理,要求子孙的名字必须含有对应的五行。前几代还好,但是他

  • 唐朝两次科考舞弊案点燃“牛李党争”之火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上真实的唐朝奇案,唐代科举最大作弊案,牛李家族

    文:枯木 党争是指统治者阶层为争取个人或共同的政治利益,自行拉帮结派,勾结成利益集团,对异己人士或其他团体进行攻击争斗的行为。党争的结果,使得朝廷官员因派系对立,相互排斥,互相排挤;彼此倾轧,争权夺利;任人唯亲,吏治废弛;政治混乱,运转失灵;腐败严重,国力削弱;从而出现巨大政治危机,往往是导致朝廷覆

  • 王阳明和王学,在议礼之中其实一直是世宗的工具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王阳明学习了哪些知识,王阳明对百姓做了什么,王阳明为什么会被推崇

    王阳明是一个非常有想法的人,为人处事十分有原则,心中一直在惦记着之前江西出行的封赏事宜,但是因为迟迟没有落实,他也提高了自己的戒备心理,一直没有继续后面的行动。后来君主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并且给了他相关的惠利,王阳明这才开始赴命。王阳明掌握权利之后,在很多事情上都亲力亲为,有很清醒的理政思维,在处理地

  • 唐代数量众多的舞马从何而来?又是如何管理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朝会跳舞的马叫啥,马镇舞马,唐代牧马图

    舞马雄健的姿态与大唐盛世的晚宴形成了鲜明的映衬,象征着大唐的辉煌与繁盛。 透过这首来自盛唐的诗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舞马在唐代流行的盛况,并且 舞马已经成为了当时贵族之间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植所撰写的献文帝马表中就有记载,对于舞马的要求“形法应图,善持头尾”。由此我们便足以见得,

  • 唐朝有个厉害女人,李世民也怕她三分,朱元璋因她才恢复殉葬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郭宁妃为朱元璋殉葬了吗,李世民殉葬妃子名单,唐朝最传奇的人物

    可到了明朝时代,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又重新恢复了殉葬制度,朱元璋这一做法,自然受到许多后世学者的口诛笔伐,但朱元璋自己难道不知这种制度太残忍吗?他为什么要恢复这种殉葬制度呢?说来还跟唐朝一个女人有关。朱元璋能从一个讨要的乞丐做起,一直做到明朝开国皇帝,自然有过人的本事,据说朱元璋最喜欢读的书就是《资

  • 天策府——玄武门之变后,第一时间被废除的机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天策府历史简介,天策府项目信息,唐代设置了哪些大都护府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世民以右领军大都督的身份,带领大军攻下洛阳,击败王世充、窦建德联军。李世民因战功显赫而名声大振,唐高祖命他掌握东部平原文、武两方面的大权,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并且允许他在洛阳开府——天策府。天策府位列武官官府之首,在十四卫府之上;天策上将职位在亲王、三公之上,仅次于

  • 宋朝的官就像临时工,一把手还不如通判,包拯和岳飞到是有点实权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宋朝有首辅的说法吗,宋朝官职和今天对照一览表,宋朝大臣都是什么官职

    唐朝开始这种官制就以经开始在用了,到宋朝时用的比较完美。在宋朝官是用来记算挣多少钱的,职位是一些虚的,差遗却是真正实权的。我们一个一个的说说。先说一下官,在宋朝官分品级,一品的中书令,二品的太尉,三品的正奉大夫,四品的太常卿,五品的诸中大夫,六品的奉直大夫等等,职也分很多种,比如学士等就是一种学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