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两次科考舞弊案点燃“牛李党争”之火

唐朝两次科考舞弊案点燃“牛李党争”之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773 更新时间:2024/3/3 15:42:22

文:枯木

党争是指统治者阶层为争取个人或共同的政治利益,自行拉帮结派,勾结成利益集团,对异己人士或其他团体进行攻击争斗的行为。党争的结果,使得朝廷官员因派系对立,相互排斥,互相排挤;彼此倾轧,争权夺利;任人唯亲,吏治废弛;政治混乱,运转失灵;腐败严重,国力削弱;从而出现巨大政治危机,往往是导致朝廷覆灭的重大根源之一。

纵观我国历朝历代,都存在或明或暗的党争,其中以东汉“党锢之祸”、晚唐“牛李党争”、北宋“新旧党争”、明末“东林党争”为甚,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朝代灭亡。而党争肇始,原因是多方面的,或政见观点分歧(意识形态),或出身门第观念(门阀宗族、同年同乡),或血缘身体迥异(外戚、宦官),或利害关系及己(举荐、师门),或个人恩怨排挤(争权夺利)等等,都可导致分化为松散的利益团体。

就唐代“牛李党争”而言,是指晚唐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从朝廷内部到地方政府、藩镇内部展开的广泛权力斗争。党争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持续时间将近40年,其牵连之广、影响之深,令唐文宗发出“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之叹。

党争的结果,两败俱伤,使得阉宦得势,藩镇割据严重,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危机,使本来腐朽衰落的唐王朝走向灭亡。而究其肇始原因,竟然是由于两场科场案引起的,下面我们就来简单谈谈。

一、牛李党争领袖人物关系

1、牛党领袖

牛僧孺(780年~848年),字思黯,唐安定鹑觚(今甘肃省灵台县)人。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年)进士,元和四年(809年),以贤良方正科对策,与李宗闵、皇甫湜俱为中等。因指斥时政,触怒宰相李吉甫,不叙用。穆宗初,以库部郎中知制诰,徙御史中丞相。长庆三年(823年),以本官同平章事,迁中书侍郎。

唐敬宗立,出为鄂州刺史、武昌节度使。文宗大和四年(830年),以李宗闵荐,还任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六年,罢相出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副大使。开成初,为东都留守,后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武宗时,李德裕用事,累贬循州长史。宣宗立,还为太子少师。不久卒。

李宗闵(约783~846年),字损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宗室郑惠王李元懿后代。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年),进士及第,任华州参军事。唐宪宗元和四年,举贤良方正制科。入为礼部员外郎,随同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之乱。唐穆宗即位,拜中书舍人、知贡举。唐敬宗宝历元年(824年),拜兵部侍郎。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拜吏部侍郎、同平章事,守中书侍郎、集贤殿大学士。八年拜宰相。九年六月,贬为明州刺史,再贬处州长史,三贬潮州司户参军。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迁杭州司马,三年,以杭州刺史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为杭州刺史,四年调为湖州刺史。后贬漳州长史,长流封州。唐宣宗即位,迁郴州司马,未行而卒。

2、李党领袖

李德裕(787年~850年),字文饶,小字台郎,赵郡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人,中书侍郎李吉甫次子。唐宪宗时期以门荫入仕,起家校书郎,迁监察御史。穆宗继位转翰林学士,改授屯田员外郎。长庆元年(821年)改任考功郎中、知制诰。长庆二年(822年)改任中书舍人兼翰林学士,不久外放浙西观察使。唐文宗继位加授为检校礼部尚书、兵部侍郎、郑滑节度使、检校兵部尚书、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管内观察处置使、西山八国云南招抚使等职。

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入朝,拜为兵部尚书,太和七年拜相,加授同平章事,进封赞皇县伯。八年再次出镇浙西。开成元年(836年)改任太子宾客,后再次任检校户部尚书、浙西观察使。开成五年(839年),唐武宗继位,将李德裕从淮南召回朝廷,拜为宰相,授其为门下侍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会昌六年(846年),唐宣宗素来厌恶李德裕,继位次日将其罢相,外放为荆南节度使,加授检校司徒、同平章事。九月免去同平章事,贬为东都留守,后五贬为崖州司户。大中三年病逝于崖州。

郑覃(?-842年),荥阳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唐德宗顺宗时期宰相郑珣瑜之子。以父荫补弘文校理,历拾遗、补阙、考功员外郎、刑部郎中。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迁谏议大夫。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转给事中。四年(824年),迁御史中丞,十一月,权知工部侍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拜京兆尹。文宗即位,历任左散骑常侍、翰林侍讲学士、工部侍郎、御史大夫、户部尚书。太和九年(835年)迁刑部尚书、右仆射兼任国子祭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荥阳公。开成四年(839年)罢相守左仆射。唐武宗即位,授司空,同年卒。

3、牛李领袖渊源

牛党领袖牛僧孺和李宗闵依靠科举及第入仕,出身比较普通。牛僧孺是隋代仆射牛弘之后,父亲牛幼简,官职卑微。李宗闵虽然是大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第十三子李元懿)之后,不过已经非常久远,和普通举子无异。二人在朝廷基本上没有根基,完全是依靠自己的才华科举及第。二人同科及第,又同举贤良方正科,两次同年,又年龄相近,兴趣相投,因而结下了深厚友情。

而李党则属于权贵之后,依靠门荫入仕。李德裕的父亲李吉甫(758年~814年)是唐宪宗时期名相,两次拜相,位高权重。而郑覃则是唐德宗顺宗时期宰相郑珣瑜(738年—805年)之长子。因而二人都无需经过科考,直接门荫入仕。相同的出身,自然容易结交在一起,尤其是后期二人交好,受到牛党排挤,于是相互结党。

二、牛僧孺、李宗闵抨击宰相李吉甫埋下祸根

牛僧孺和李宗闵于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同科进士及第,又在元和四年(809年)同时参加贤良方正制科应对。当时正是李德裕父亲李吉甫为宰相,二人年轻气盛,“宗闵、僧孺对策,指切时政之失,言甚鲠直,无所回避”。主考官杨于陵、韦贯之李益将二人置于中等,又为不中第者注解牛、李策语,同为唱诽,触怒宰相李吉甫。

再加上同时中第的还有翰林学士王涯的外甥皇甫湜,而在考前没有提及。另外老宰相集贤院大学士裴垍(?-811年)在审核的时候,没有认真审核,发表不同意见,这让李吉甫非常恼火。于是在唐宪宗面前哭诉,认为贤良方正制科有舞弊现象,让宪宗严惩。

唐宪宗当时很依赖李吉甫,于是罢免王涯、裴垍学士,贬王涯都官员外郎,再贬虢州司马,贬裴垍为户部侍郎,部尚书杨于陵出为岭南节度使,吏部员外郎韦贯之出为果州刺史,再贬巴州刺史。牛僧孺、李宗闵也被搁置不调,随牒诸侯府,一直到李吉甫元和九年(814年)去世后,二人才得以提拔。于是牛僧孺、李宗闵二人自然对李吉甫怀恨在心,而李吉甫之子李德裕因二人抨击其父之政,自然也是把二人当成仇人,恨之入骨。可以说元和四年(809年)贤良方正科举是埋下了双方祸根。

三、长庆元年(821年)科场舞弊案点燃导火索

十二年后,长庆元年,又是一场似是而非的科场舞弊案,牵扯到诸多大臣,从而点燃了牛李党争的导火索。当年,主持科考的是礼部侍郎钱徽(755~829)和右补阙杨汝士,钱徽字蔚章,吴郡人,父亲钱起是天宝十年(751年)的进士,大历十才子之一。杨汝士字慕巢,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

当时科举托请成风,当时宰相段文昌出镇西川节度使,段文昌好学,尤喜图书古画。故刑部侍郎杨凭兄弟家中藏有著名书画,杨凭儿子杨浑之想中举,于是便把家藏书画献给段文昌,段文昌便当面请托钱徽。而翰林学士李绅(和元稹交好)亦受举子周汉宾之托,举荐于钱徽。

然而发榜之日,二人却没有中举,钱徽录取了十四人,其中谏议大夫郑覃之弟郑朗为状元,另外中举的有宰相裴度的儿子裴譔,中书舍人李宗闵的女婿苏巢,右补阙杨汝士之弟杨殷士等。于是段文昌、李绅大怒,段文昌出镇西川在朝廷辞行之日,向唐穆宗上奏,说钱徽所取十四人“皆子弟艺薄,不当在选中”,应为科考舞弊。

唐穆宗便向近臣元稹和李绅,李绅托请不得,自然说是舞弊。而元稹原本和李宗闵交好,后来因为直言敢谏遭到贬谪后,性情大变,结交权贵宦官,在段文昌举荐下,得到穆宗赏识被擢为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和同为翰林院的李德裕、李绅交好,时称“三俊”,于是和李宗闵出现嫌隙,分道扬镳。因而在穆宗询问的时候,赞同段文昌所言,认为确实有舞弊存在,需要重新测试。

唐穆宗于是命中书舍人王起、主客郎中知制诰白居易二人共同复试,试题题目为《孤竹管赋》和《鸟散余花落》诗,结果十人落选。穆宗下诏说,试题“孤竹管”出自《周礼》,结果十四人都不知典故,况且辞律鄙浅,因而郑朗等十人落选,孔温业、赵存约、窦洵直所试粗通,与及第;裴譔则特赐及第。

那么,“孤竹管”生不生冷?笔者无法猜测,不过查典籍,孤竹管为“六乐”之一祭天之乐,出自《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大蔟为征,姑洗为羽,雷鼓、雷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作为古代明经科考试,《诗经》、《尚书》、《仪礼》、《周礼》、《礼记》、《易》、《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可以选择其中几经测试,因而举子不必全部温习。另外进士科要求,通三经已上,然后试杂文两道,时务策五条。因而举子不知道孤竹管似乎并不为过。

还有一个证明就是,郑覃之弟郑朗作为状元被落第,后来又通过其他渠道(或门荫)入仕,开成中,擢起居郎,累迁谏议大夫,为侍讲学士,唐武宗时期历工部尚书、御史大夫,改礼部尚书,以本官同平章事,加中书侍郎、集贤殿大学士,修国史,成为宰相,也说明郑朗应该颇有才华,当时钱徽选其为状元并不为过。

更有蹊跷之处,《唐摭言·卷七·起自寒苦》记载了一件事:“郑朗相公初举,遇一僧,善气色,谓公曰:‘郎君贵极人臣,然无进士及第之分。若及第,即一生厄塞’。既而状元及第,贺客盈门,惟此僧不至。及重试,退黜,唁者甚众,而此僧独贺,曰:‘富贵在里’。既而竟如其所卜。

四、科场舞弊案后,牛李党争开始爆发

长庆元年科场舞弊案处理结果,宰相裴度儿子裴譔钦赐及第,孔温业、赵存约、窦洵直保留中举,郑朗等十人落第。对于主考官,礼部侍郎钱徽贬为江州刺史,中书舍人李宗闵贬为剑州刺史,右补阙杨汝士贬开江令。

其中钱徽最为忠厚,当时李宗闵和杨汝士建议钱徽把段文昌和李绅的托请私书进呈唐穆宗,必然会翻案。然而钱徽说:“不然。苟无愧心,得丧一致,修身慎行,安可以私书相证耶?”并令子弟焚之,人士称徽长者。如此高节,也说明钱徽在录取上,或许其中略有瑕疵,然而并无舞弊之心和营私之举,才能如此大度。

不过,因为李宗闵被贬,又知道段文昌、李绅、元稹等在背后动作,而作为三俊之首李德裕自然从中运作,新仇旧恨归结在一起,而牛僧孺和李宗闵同进退。于是,以李宗闵、牛增儒等为首的科举士子和以李德裕为首的官宦子弟就此展开“肉搏”,党争从此爆发,正式拉开了长达40多年党争的序幕。

牛李党争历经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不同时期不同派系掌握权力,打压排挤另一派系,交替进退,最终以牛党元气大伤、苟延残喘,李党被贬谪为地方官而宣告结束。在双方争斗的过程中,很多文士报国无门,有志难伸,经济军事势力不断下滑,国力消耗殆尽,而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唐朝的根基也从此风雨飘摇,正如复试题目《鸟散餘花落》,这个创造了无数辉煌的大唐朝王最终走向了灭亡的边缘。

五、《全唐诗》记录当时三进士的应试诗

钱徽录取的十四名进士,只有最后被录取的三人留下了应试诗,开列如下。笔者认为,正如复试题目《鸟散餘花落》,牛李党争的结果也不过如此。

《鸟散馀花落》

【唐】赵存约

春晓游禽集,幽庭几树花。

坐来惊艳色,飞去堕晴霞。

翅拂繁枝落,风添舞影斜。

彩云飘玉砌,绛雪下仙家。

分散音初静,凋零蕊带葩。

空阶瞻玩久,应共惜年华。

《鸟散余花落》

【唐】窦洵直

晚树春归后,花飞鸟下初。

参差分羽翼,零落满空虚。

风外清香转,林边艳影疏。

轻盈疑雪舞,仿佛似霞舒。

万片情难极,迁乔思有余。

微臣一何幸,吟赏对寒居。

《鸟散余花落》

【唐】孔温业

美景春堪赏,芳园白日斜。

共看飞好鸟,复见落余花。

来往惊翻电,经过想散霞。

雨余飘处处,风送满家家。

求友声初去,离枝色可嗟。

从兹时节换,谁为惜年华。

2022/1/18榆木斋

主要参考书目:

《后唐书·列传第九十八·李吉甫传》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八·钱徽传》

《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二·牛僧孺传》

《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三·郑覃郑朗列传》

《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四··李德裕传》

《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六·李宗闵传》

《唐摭言·卷七·起自寒苦》

更多文章

  • 王阳明和王学,在议礼之中其实一直是世宗的工具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王阳明学习了哪些知识,王阳明对百姓做了什么,王阳明为什么会被推崇

    王阳明是一个非常有想法的人,为人处事十分有原则,心中一直在惦记着之前江西出行的封赏事宜,但是因为迟迟没有落实,他也提高了自己的戒备心理,一直没有继续后面的行动。后来君主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并且给了他相关的惠利,王阳明这才开始赴命。王阳明掌握权利之后,在很多事情上都亲力亲为,有很清醒的理政思维,在处理地

  • 唐代数量众多的舞马从何而来?又是如何管理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朝会跳舞的马叫啥,马镇舞马,唐代牧马图

    舞马雄健的姿态与大唐盛世的晚宴形成了鲜明的映衬,象征着大唐的辉煌与繁盛。 透过这首来自盛唐的诗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舞马在唐代流行的盛况,并且 舞马已经成为了当时贵族之间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植所撰写的献文帝马表中就有记载,对于舞马的要求“形法应图,善持头尾”。由此我们便足以见得,

  • 唐朝有个厉害女人,李世民也怕她三分,朱元璋因她才恢复殉葬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郭宁妃为朱元璋殉葬了吗,李世民殉葬妃子名单,唐朝最传奇的人物

    可到了明朝时代,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又重新恢复了殉葬制度,朱元璋这一做法,自然受到许多后世学者的口诛笔伐,但朱元璋自己难道不知这种制度太残忍吗?他为什么要恢复这种殉葬制度呢?说来还跟唐朝一个女人有关。朱元璋能从一个讨要的乞丐做起,一直做到明朝开国皇帝,自然有过人的本事,据说朱元璋最喜欢读的书就是《资

  • 天策府——玄武门之变后,第一时间被废除的机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天策府历史简介,天策府项目信息,唐代设置了哪些大都护府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世民以右领军大都督的身份,带领大军攻下洛阳,击败王世充、窦建德联军。李世民因战功显赫而名声大振,唐高祖命他掌握东部平原文、武两方面的大权,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并且允许他在洛阳开府——天策府。天策府位列武官官府之首,在十四卫府之上;天策上将职位在亲王、三公之上,仅次于

  • 宋朝的官就像临时工,一把手还不如通判,包拯和岳飞到是有点实权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宋朝有首辅的说法吗,宋朝官职和今天对照一览表,宋朝大臣都是什么官职

    唐朝开始这种官制就以经开始在用了,到宋朝时用的比较完美。在宋朝官是用来记算挣多少钱的,职位是一些虚的,差遗却是真正实权的。我们一个一个的说说。先说一下官,在宋朝官分品级,一品的中书令,二品的太尉,三品的正奉大夫,四品的太常卿,五品的诸中大夫,六品的奉直大夫等等,职也分很多种,比如学士等就是一种学术的

  • 明太祖去世后,朱允炆为何将祖父匆忙下葬?给朱棣留了造反的理由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这是《明史》中关于建文帝削藩的记载。靖难之役中,朱棣起兵造反就有一个理由,那就是“各地藩王还未入京,就将先帝下葬。”朱棣打出这个旗号,就是说朱元璋死的不正常,是被朱允炆给谋害的。当然这是朱棣胡乱编造的,根本没有这个事情,只是为了给夺位找个理由。那么建文帝为何没有停尸七天,就将祖父给下葬了呢?其实有三

  • 唐高祖后人墓挖3年,极奢头饰公主容貌被还原,果然是美人配凤冠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谈及西安,我们会想起它瑰丽的历史文化,是一座满地遍及古物且历经13个朝代兴亡的古都遗址。西安,这座古老的城市默默地守护着时代的更替,见证了一个个鲜为人知的人物故事,或辉煌,或悲壮,或温婉,或悲伤欲绝。每每谈及这些故事,我们似乎也回到了那些古老的年代,带着文人墨

  • 唐太宗时期,有个帝国恳求要融入唐朝,为何没有答应?后来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上天赋予的生命,就是要为人类的繁荣和平和幸福而奉献。——松下幸之助在现今世界上,诸国林立,把所有大小国家全部算上,可以说足以比拟天上的繁星。国家的存在就免不了相互交往,而在如今的世界上,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外交,最首要的问题就是要保证自己国家的主权,强大如我们如今的中国,当初也经历十分艰苦的独立奋斗过

  • 李贵教授本周五将入川开讲:从苏轼理解宋朝,也从宋朝更深理解苏轼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近些年来,苏轼所身处的宋朝文化,在大众群体中越来越“出圈”。很多关于宋朝文化的书很畅销,关于宋朝的电视剧也有很多粉丝。宋朝为何如此有魅力,其迷人之处何在?3月24日上午10:00,“东坡大家讲”将在眉山三苏祠开启!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李贵教授将作为首期重磅主讲嘉宾从沪上入川开讲。本次演

  • 李渊自己心里的继承人一直是李建成,那为何还让李世民手握重兵?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渊为什么帮李建成,李渊和李建成照片,李渊李建成李世民父子

    李渊带兵攻入长安后,拥立了隋炀帝的孙子杨侑为帝,而杨侑则封李渊为唐王,同时,作为李渊的长子,李建成也被封为唐王世子。所谓世子,说白了就是接班人,而在之后不久,李渊代隋建唐,而李建成自然而然的就由世子升级为太子。因此,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个制度使然,也是完全合乎法理的。况且,李建成